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6|回复: 0

随心所欲谈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7 15: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心所欲谈论语
——听于丹论语心得后的心得
<FONT color=#888888>于丹教授从盘古开天开始讲起,这点我个人觉的如果从《驎经》讲起要好些。
</FONT>宋人陈道祥《论语全解》里说:言义则存乎春秋,言理则存乎论语。
《春秋》又叫麟经,孔子与麟颇有渊源,按照传统的说法,《春秋》是孔子所做,传说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后来,孔子作春秋的时候,骐驎历来是祥瑞仁和的象征,“驎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最合乎儒家的道德追求,然而在孔子的时代,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认为驎“出非其时”,所以《春秋》“绝笔于获麟”,所以也叫《麟经》《麟史》。后面,孔子将死,骐驎又来了,“至敬王之末,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
《宋书 符瑞志》说:“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则至。麕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含仁而戴义,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明王动静有仪则见。”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骐驎“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王在麒麟心中的地位可是重中之重,这便是先秦儒家的一个很基本的心理状态,这里提一下孔子的出身,大概大家都知道孔子原是宋室之后。其实孔子的远祖可以这样追溯,《史记》里殷本纪记载:“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而后“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续殷後焉”,孔子实际上是殷商之后,殷商为周所灭,但孔子却对周礼推崇至极,“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乐文明也从来不是空话,这里要弄清礼乐的概念,礼不是简单的繁文缛节,乐也不是简单的吹拉弹唱,《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是“序”,何为序,序就是有序,就是治。乐就和,这接近于现代的说的和声,一个声音往往太单薄,很多声音,如果不协调,那就是噪音,协调了,那声音就饱满,富于表现力,所以求乎“和”,即是和谐。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并且一生为此奔波。
《论语 学而下》: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个子禽,《史记 弟子列传》里就三个子:“原亢籍”,原亢,即陈亢,字籍,一字子禽,至于子贡,是个比较出色的弟子,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史记》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这里列出论语中的两则,有一则于丹教授提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可见其好辩,还有一则,
《公治长篇》里说: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个子贡,孔子说他是“瑚琏”,瑚琏是古代宗庙里盛黍稷地祭器,古代祭祀的五谷为:黍、稷、麦、菽、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农业性的国度,六谷六畜是十分重要的,丞相又称宰相,在先秦时称太宰,“殷置太宰,周置冢宰”,位列三公,其实就是“杀猪”的,掌管食物的分配的。这里孔子说子贡是国之栋梁。我们也不必去追究什么深层含义,也许孔夫子也没想过这么多,但这里的融融之乐是明显可以感觉出来的。“乐”是孔子十分追求的东西。
孔子的弟子中,以颜回德行和天赋最高,连孔子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于丹教授简单的认为应该学习颜回的安贫,却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乐道”,在论语里,孔子论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的好学在此可见一斑,但是,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是十分谦虚好学的,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几乎是谦虚过度了,而夫子最自得便是“好学”,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不如颜渊,他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叹道:“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夫子自得的说“十室之邑”没有比他好学的,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是和乐(“乐者,和也”),和才能乐。“乐自内出,礼自外作”。
由此可见,孔子所欣赏的是颜回的“乐道”,而非颜回的安贫,这样,与儒家学说一贯强调的入世之说便一致了(这里不苟同于丹教授的说法。)
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与先秦诸子中老子,庄子的道家不同的是,儒家是个非常讲究入世的派别,孔子更是身体力行者。“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后来,南宫敬叔把他请到周,问周礼于老子,然后回鲁国,后来在鲁国认识了齐景公,然后被请到齐国,虽受齐公的赏识,却不得行政,后来齐大夫要杀孔子,孔子向齐景公求救,景公说:“吾老矣,不能用”,孔子无奈的回鲁国,后来受到鲁国重用,但被齐国破坏,然后到卫国,过曹国,到宋国,然后到郑国,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仍然不受重用,后来因为晋楚的战争影响,离了陈国,去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来,“郊迎”,这是很高的待遇,但是还是被敬而远之,“灵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孔子既不得用於卫,将西见赵简子”,“ 至於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窦鸣犊”是知名的贤大夫,被赵简子所杀,孔子听说了就没去赵国,然后有辗转去陈国,蔡国,在蔡国待了三年,楚国过来邀请,陈蔡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将杀之,被围,绝粮七日,后来得子贡到楚国求得救兵才幸免,但到了楚国仍不见用,后来终于回到阔别四十年得鲁国……开始编礼乐之书。鲁哀公16年卒。
我们回头看子禽问的话,孔子的确是“有政必闻”,《吕氏春秋》说:“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子贡的回答是这样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集注》说:“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和体现,和则温良,序则恭俭让,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出为什么孔子提倡“礼乐”了,我们在前面讲过,“序是礼的精神,和是乐的精神”。我们联系到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比古代社会要有序得多,先秦的法家学说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充分得应用,但是,仅仅有序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并不快乐,就算丰衣足食了,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但是,人们并不快乐,因为思想上相对的空虚,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那场磨难后,那可是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崩坏”,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很多东西都西化了,很多地方已经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了,但是,我们身上流的仍然是华夏民族的血,我们骨子里还是中国人,先秦是个伟大的时代,诸子百家的智慧在现在看来仍不落后,尤其作为影响最大的儒家孔孟学说,更是如此。美学家朱光潜说,孔子所提倡的礼乐有三个作用。“礼有三义”,第一义“节”,节就是有序,朱光潜说:“道家任自然,倡无为;儒家则胜自然,倡有为。”,大到社会,小到人,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的,否则一切乱套,就求不得稳定,当然也没办法和乐了。第二义是“养”,就是修养,孟子说:“苟得其养,万物皆长”,还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宋儒程颐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然后有人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第三个义是“文”,文是“节”“养”的结果,诚于中而形于外,孔子说:“不知礼,则不立”,“不知诗,则不言”。孟子说:“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便是此道,貌似善言的子贡便深谙此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7 21:54:2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9:56 , Processed in 0.0695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