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6|回复: 1

這個如何?……來自網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3 2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功夫-起源篇

中國功夫源遠流長上千年,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濃厚的神秘色彩而為中外所矚目。事實上,中國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龍的一系列動作電影而大放異彩並風行全球,裡面所展露的中國拳腳功夫,更受到國際間高度的重視,使中華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響了中國功夫這塊金字招牌。
  回溯到中國功夫的起源,從古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實物的發掘相印證,在史前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活所需和適應大自然的適者生存條件,因應人與人爭、人與獸爭,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絆、擒拿等動作。並且在原始社會裡的節慶或祭典儀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觝舞的活動,這都是搏鬥技巧動作所組合成套的運動形式,是以歌舞來顯示武勇凱旋,展示榮耀,也是「武術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後,部落間的戰爭使格鬥的技術不斷發展,從西漢時期的儲具圓雕<格鬥>上手,就生動地展現出徒手相博的場景。在激烈的生存博鬥,要求一定要有必勝的攻防格鬥技能,經過實際演練並能自覺的運用,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國功夫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稱謂,例如在夏、商、周時稱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戰國時稱技擊、相博、手戰;秦漢三國時稱武藝、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長手等;魏晉南北朝時稱武術、講武、相撲、拳法等;隨唐時期稱拳捷、試撲、手搏、相搏等;宋朝時稱武藝、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時稱白打、使拳、使藝、拳法等;清朝稱把式、對力、對拳、武藝;而民國以後稱國術、武術、國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稱謂雖因時代、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相異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稱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並不經常出現,但都是代表著中國功夫在歷史中的演變及定位。現在我國稱為國術,大陸稱為武術,國際間最為流行的通稱則有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國術(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術(Wu-Shu)等三種。


中國功夫
  在每個時代皆有不同的背景,而中國功夫發展至今,體育功能益突出,其內容、形式和鍛練手段的體育化特點更強,而武術中長拳、南拳及太極拳是屬於套路性質的比賽方式,一般稱為長拳競賽套路、南拳競賽套路及太極拳競賽套路,在其固定的形式下完成動作,依精神、節奏、勁力、風格、協調、規格等評分因素,從招式之中、眉宇之間,創造出堅毅、勇敢、機警、頑強的形象,展現個人與眾不同的武術修為,進而達到雅俗共賞,推展為競技體育及全民運動。因此若要練習好中國功夫則必須了解其運動方法的特點與作用、風格與特色及評分方法,才能易於掌握,深入練習。
  中國武術在運動方法上有著獨特的傳統風格與特點,一般包括下列五點:
1.剛柔相兼 各家拳派皆主強“剛發乎內,柔至乎外”、“外若優柔,中實剛勁”、“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等剛柔相兼之說。 ▲要學好中國功夫,必須注重內外合一,達到心、意、氣的結合。
2.內外合一 所謂內,指的是內在的心志活動;所謂外,指的是手眼身步法等外在的形體活動。
須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謂之“外三合”,而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謂之“內三合”。

練習武術只有做到內外合一,才能對武術有更深刻的理解,使演練達更高的水準。

3.運氣調息 中國武術十分重視運氣和調息的鍛練。例如動作時須配合提、托、聚、沈的四個法則,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使氣在意念引導下運轉,與動作相結合,做到心為令,氣為旗,以意導氣,便利從心。
4.氣勢連貫 中國武術在練法上講究勢勢相承,一氣呵成。要善於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表現出生動的氣韻,如虹的氣勢,要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的連環成招,貫串一氣。
5.擊法嚴格 擊法是武術中踢打摔拿等四種技擊法則,凡是由攻防動作組成的拳術套路,都離不開以上的範疇,而其具體內容的運使方法,例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場上如猛虎,場下如綿羊。」都規定得非常嚴格,不允許混淆不清。

長拳、南拳、太極拳的風格特色
風格特色
1.長拳 長拳是以放長擊遠動作為主的一類拳術。通常在出手或出腿時以長擊為特徵,常配合擰腰順肩以加長打擊點,追求〞一寸長,一寸強〞的技法效果。具有舒展大方,靈活快速,節奏鮮明,剛柔相濟等特點。
▲武術套路對打,不只男生才行,女生一樣能。
2.南拳 南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動作樸素明朗,拳勢激烈,富於陽剛之美;上肢動作較多,在手法上講究短打、擒拿、點擊穴位;在步法上重心較低,步法穩固,並多要求落地生根,講究蓄勁,要求沈丹田,發力時勁由足根起,腿、腰、臂貫串一氣;多有發聲,以助力,氣勢磅礡。
3.太極拳 太極拳的特點及要求是靜心用意,剛柔相濟,以意導氣,呼吸必須平穩、自然、均勻、深長,中正安舒,柔和緩慢,不偏不倚,綿綿不斷並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一家注重連貫協調,銜接和順,虛實分清。

  通常不論任何拳種、門派都有其基本功夫的訓練,但一般初學者都先由北派的少林拳為入門,因其結構嚴謹、動作樸實、舒展大方、潚洒飄逸、發力剛猛、節奏明快所以易於上手,也便於紮下良好的根基。好像書法的學習必須先從正楷開始,再學行書和草書,若無順序由正規到變化,由簡單到複雜,由淺入深,則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就算偶有佳作,也僅是僥倖,難有大成。
練習法則
1.四擊: 踢、打、摔、拿。
2.六合: 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
3.八法: 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
4.十二型: 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雀、轉如輪、折如弓、快如風、緩如鷹、輕如針、重如鐵、站如松、立如雞。
5.形神兼備、
內外合一: 有形無神傻賣藝;有神無形假機靈。
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
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為真。

 
基礎訓練
1.手型: 拳、掌、勾、肘。
2.手法: 拳—衝拳(立、平)、砸拳、劈拳、貫拳、抄拳。
掌—插掌、穿掌、按掌、挑掌、撩掌、亮掌、架掌、推掌、砍掌、砍掌。
勾—前勾、側勾、後勾。
肘—沈肘、格肘、頂肘、盤肘。
3.步型: 弓步、馬步、仆步、虛步、歇步、盤步、獨立步、橫襠步、丁步。
步法—退步、上步、提步、落步、併步、蓋步、插步、擺步、扣步、行步、躍步。
4.腿法: 直擺性—正踢腿、側踢腿、外擺腿、內擺腿、後撩腿。
屈伸性—彈踢、蹬腿、踹腿、踩腿、橫釘腿。
擊響性—單拍腳、外擺、內擺。
掃轉性—後掃、前掃。
5.平衡動作: 提膝平衡、扣腿平衡、盤腿平衡、望月平衡、側身平衡、探海平衡。
6.跳躍動作: 騰空飛腳、騰空擺 蓮、旋風腿、旋子、旋子轉 體、盤腿跌、翻滾系列。
7.身法: 擰轉、折疊、翻轉、起 伏、閃展、騰挪。
8.眼法: 隨視;注視。
  所謂「功夫靠苦練、奧妙耐深思」;「苦練三年,不如名師一點」因此在練習時必須盡力符合無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全等先賢所留下的練功法則,不斷實踐、自省、充實並多多請教明師益友,才能達到「五湖四海皆兄弟、千門百派一家親」並真正進入到中國功夫「武林一家」的最高境界。
发表于 2006-12-13 2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篇综合介绍的,写得还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0:06 , Processed in 0.0629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