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33|回复: 13

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P>
<P>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P>
<P>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P>
<P>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 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P>
<P>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唐朝女装的最加随饰——帔帛 </P><P>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帔帛的来历,据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女人帔帛条"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寻常宴参侍令披画帔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寿巾盖非常参从见之服。"宋高承《事物纪原》说:"秦有帔帛,以彩帛为之,……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实际上帔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但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见。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旧唐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o(︶︿︶)o 唉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所以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说:"天宝初贵游士女好衣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矣。"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冠履</P><P>首先说唐代妇女最常戴的帽子——帷帽。帷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了。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后来则与儒家经典《礼·内侧》:"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帷帽的功用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的面容为主了。遮蔽风沙的实用功能转化为体现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宋代著名的绘画《清明上河图》和元代永乐宫壁画及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图会》中,都能看到帷帽的身影,说明帷帽和封建社会封闭女性的意识相符合,就能一直保留下来。</P><P>
 再说唐代的女鞋。唐代女鞋基本上和男子之鞋无甚两样。当时都是以履的形式出现。只不过妇女的履头(既前面的挡物)略高一些 因为穿起那么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 所以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走路 唐宫廷女鞋,官服一般穿"高墙履",前头高出一长方形鞋头,系南北朝笏头履演化而来,如高出方片是有分段花纹的,称重台履。 还有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鞋,似从汉之勾履演变而来。武德间妇女穿履及线靴,开元初有线鞋、大历时有五朵草履子、建中元年进百合草履子,文宗时,吴越织高头草履,内加绫縠,此外还有金薄重台履、平头小花履等。《车服志》说民间妇女,衣青碧缬,平头小花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履。线鞋在辽宁博物馆有实物,系用麻线编成。o(︶︿︶)o 唉也有实物出土。</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唐装衣料工艺</P><P>唐装的工艺之精,制作之华美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史都可堪一绝的。尤其是唐代女装,更是以华丽而文明,常用的面料有丝,帛,锦,纱。尤其以沙料最为常用,唐代纱料种类繁多:大到厚重赋有质感的棉纱邬纱,实感与虚感相结合,即透明隐约可见又不疏于礼数,过分暴露;小到重量只有几克,轻如蝉翼的蝉翼纱,细腻透明,轻柔舒适,飘飘然饿柳丝随风。故有霓裳羽衣之称。唐代服饰的纹饰图案繁华丰富,光怪陆离,五彩缤纷,色泽鲜丽。甚至还有过渡的亮色,艳丽如阳光刺目,不可仰视。图案一般为几何组合形式,常见的图样有牡丹花卉,飞鸟走禽,庭台楼阁,典雅山水,每一图样都没有重复的道理,深深影响到日本和服的纹饰。纹饰加工也非常讲究,唐代小说《许老翁传》,讲天宝年间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白乐天《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银泥是用银粉绘画的纹饰。罨画是五彩的手绘花纹。此外裙子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加工的,更为多见。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唐代妇女装扮</P><P>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P><P>唐代是女子发型是历代变化最多,样式最丰富的。不管以婚的妇女还是围婚的年轻女子,一般都是将头发全部梳到头上,做成各种造型,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用假发来点缀。每一种造型都有好听的名字。如魏晋时期的“双鬟” 到了唐代不仅得到充足发展,而且完善的更加俏丽美观,另外一些极赋艺术感的造型。“云髻,醉髻,蝉翼,螓首,莲花,慵妆,玉环。。”造型样式层出不穷,现在日本传统的女子发式,就是学自唐式发型的一种。在中晚唐时期常见的是高髻,参考《簪花仕女图》,常见的头饰是发顶上插一只牡丹,牡丹为唐朝国花,更添雍容华贵之气。常用的首饰在华夏妇女传统首饰——发簪的基础上发展到步摇,搔头,钗(钗为两股),用来固定发型的木梳,胜,钿,花冠子等诸多不胜列举。唐代妇女特别重视对面部的装饰,一般贵族家的女孩到了“及笄之年“就将眉毛剃去,施以黛青,在额头上面画上”倒晕眉“(又叫蚕蛾眉 如蚕形),额头中间贴上用各种亮片及动物羽毛做成的花钿。有的甚至还将白齿涂黑,因为可能那时人们认为这是美的表现,朱唇并不涂全,只能涂抹中间的一部分,因为这样显得嘴小而巧,面部贴上钿片,花黄等装饰。常用的化妆品有白粉(又叫铅华)是一种铅和面粉混合提炼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将其涂在面部与颈部,显得皮肤白皙,但铅毕竟容易伤皮肤,所以,也有用米粉做成类此的面膜的。红又叫丹粉,是一种化学制剂,涂在面颊和唇部,还可以做染衣服的汁料,相当于现代的胭脂
   </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唐装虽已不复流行,鲜为人知,但她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唐装的华贵我认为可以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这充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典文化到展到颠峰,高度繁荣开放的表现。虽然华贵,却在后期添加的古朴典雅的风格,像华夏传统审美取向,文化理念过渡,增添了儒道禅学那种飘逸随和,修身养性,宽和自然的精神理念在其中。通过前期唐装充分吸收西域外族服饰的精华部分,到了后期融合进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得唐装充分吸收了华夏与外族的文化精髓,将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并将各自的特点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将那种文化风格发扬到及至。唐装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被日本人尊为国宝的和服其实就是学自唐装,和服日语叫”吴服“,最初的雏形是从中国三国时期吴地区的服饰传过来,故称”吴服“后来不断的融合吸收唐服的特点,包括唐衣,十二单。日本在平安时代以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穿着打扮与中国人无异,后来根据逐渐吸收来的中国服饰,逐步加以自己民族的特色风格,才渐渐的发展成了现在的和服。不仅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甚至欧洲,都曾受到唐装的广泛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P><P></P><P>日本仿唐衣
</P><P></P>
发表于 2005-4-4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请问你第一贴最后一段是从哪里转载的?</P>
发表于 2005-6-11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专业!</P>
发表于 2005-7-11 0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单原来是有唐装原型的啊!!感谢楼主的分享。
发表于 2005-7-13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真地长见识。</P><P>要是有高人能把唐代妇女的盘发技巧研究出来,告诉大家,那就太好了。</P>
发表于 2005-8-5 05: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P>  日本茶道也是从唐朝学去的,记得历史博物馆展出过一套出土的唐朝茶具,和现在日本使用的一模一样。中国人喝沫茶,直到明朝朱元璋才被禁止,因为太贵了,令大众改喝叶子茶。</P>
发表于 2005-8-5 2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文化,就是天朝番国似的……
发表于 2005-12-2 2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看不到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2:44 , Processed in 0.0837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