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3>行走在艺术的广阔殿堂,演绎着充满绚烂色彩的艺术人生——他为艺术而狂热,他为艺术而奔走,他在艺术的烈火里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浑身充满艺术细胞,全身满载艺术气息的王大有。
在王大有的生活中,到处燃烧着艺术的火焰,就连他的长相也不例外。
宽阔而偏高的额头,在岁月的刻刀下皱纹若隐若现;长发及肩,黑里透白的发丝向后倾泻而下,汇聚成自然的背头发型;炯炯有神的双眼充满了直言不讳的坚毅;消瘦的脸颊显得有些狭长……
他经常身着带有浓烈古典风味的衣服,纽扣大多是木制的,看上去简洁古朴又不失典雅明快。这不仅仅是他对自己外表艺术化的诠释,也是他心灵里满载的艺术圣水的自然流淌。
王大有不仅仅是个书画家,也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学者。
作为学者就应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毫无疑问,王大有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光从王大有的“幽居”里来看,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不为名利而动心的学者。
王大有的家在北京,住所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进入他家,你感觉有些惊奇——他的住所与他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屋里装修简陋,家具陈旧,其中有一个专门用来画画的长案摆在书房中央,上面堆满了资料,屋里凌乱,到处都是书画。在他的书房里,除了书之外,还摆放着他做的读书笔记,足足有一二百本。
这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我的这套方案,通过的几率很大,因为它很特别,其中表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我为奥运设计图腾
王大有在新出的一本书《昆仑文明播化》的附录里,有一份专门为2008年奥运会点燃传递及开幕仪式圣火设计了一套特别的方案。这套方案已经报给了北京奥组委。他说:“我的这套方案,通过的几率很大,因为它很特别,其中表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这套方案是王大有最新的力作,也是他几十年来艺术灵感和文化研究的心血的结晶。
其中的场景是这样的:
一棵参天的桃都树中央有一个大的太阳,周围有四个小太阳,这就是奥运五个环的五行象征意义。王大有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个是圣火传递仪式。在中国商丘,那里有燧皇陵,在这里钻木取火,火炬要求是木头做的。中国有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其中第一皇就是燧人氏,他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之火,这与雅典的体育圣火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钻木取火之后,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从此人兽相辑别。商丘这个地方如果按照五行走,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五行中独自占了三行。土生金,所以从中国的中心点商丘向西传,传到天水卦台山,太昊就是伏羲,人皇伏羲就是在那里创八卦。由天水再传到涿鹿,涿鹿属于北方,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金生水,所以按五行相生传到涿鹿的黄帝、炎帝、蚩尤的合符台,然后再由涿鹿向东传,传到曲阜,因为东方属于木,水生木,是少昊帝,然后再由曲阜传到湖南的衡阳祝融峰,由祝融峰再传回河南的商丘,由商丘再传到主会场。
这就完成了一个历史的循环,表示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是一个万年文明连续的谱系,是龙的传人,是按照顺时针传递的,不能按逆时针走,因为顺时针是文化传播,逆时针走,就不是五行相生,而是五行相克。进北京主会场的时候,中华人类文明之火火炬从北门进,雅典的是从南门进的,或者中国的从东门进,雅典的从西门进,因为北门和东门都是主位,南门和西门都是客位,而最理想的是中国的从北门进,雅典的从南门进。两个火炬在会场中心汇合,叫做中西文化合璧,合璧之后变成一颗桃都扶桑树,同时,演员在下面表演成一个大海,也是五个环组成的,树的名字叫桃都树,这是从中国的一个神话传说而来的,东海有一颗桃都树,树顶有只天鸡,日照桃都树,天鸡鸣,天下鸡随之而鸣,于是日出东方,天下光明。而中央的这只鸡比作中国,比作东方天人合一和谐文化,而四周的五个环里分别有一只鸡,表示由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为了让世界人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意思,我们将用比较直观的图像来表示。
小时候他很想做齐白石那样的人,曾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还叫王白石——王碧。
我的艺术人生
1956年,王大有上小学五年级,当时中国少年报征画,他的画选上了三幅,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夏令营。“当时他们给我发来了中奖通知书。”这是王大有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
在这之前,王大有住在乡下的姥姥家,他还有一个表哥和他住在一起。表哥上学时,王大有就跟着他学习。同时,王大有母亲喜欢画画。这是一种影响。
上小学时,有一个老师教王大有画画,捏泥人。这奠定了王大有画画的基础。
到了北京之后,王大有买了很多《西游记》的画片,同时学着画这些东西。王大有那时最崇拜的画家是齐白石,他经常去画市买齐白石的画印刷品,然后临摹。所以小时候他很想做齐白石那样的人,曾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还叫王白石——王碧。
王大有父亲的厂里有一个师傅,看了他的画之后说王大有很有画画的天赋,应该好好培养。后来,王大有就考上了崇文区少年宫美术组,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考中央美院,小学毕业就考美院附中。在少年宫,有一个启蒙老师叫李西,他就教王大有画素描、画速写。王大有一直在那里坚持画画,所以他初一到初三一直都呆在少年宫。
初三毕业,1961年王大有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1964年快毕业时,有一位中央党校的校长叫杨献真,在他们学校做了一个题为“合二为一”的报告。杨献真说事物的关键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合二为一”。在当时来说,这就麻烦了,就是和o(︶︿︶)o 唉唱对台戏,是反动理论。当时王大有的班里有很多o(︶︿︶)o 唉,把这事给捅到中央去了,然后就查,一直查到院长江丰,查来查去,说美术界是一条又粗又长的黑线,他们学校就停课“闹革命”“写大字报揭发文艺黑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试点。
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后来美院没有招生,王大有的课程也就被耽误了。后来学校保送他上浙江的华东美院,但是他想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所以放弃了。
这样一来,王大有就直接参加了工作,因为他们学校当时是中专。王大有被分配到财政部,设计钞票,这很不容易,也很光荣。在那里工作了21年,到了1986年,王大有被调到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华夏出版社。一直到现在。
王大有从1974年开始,就开始进行国画创作,以历史题材的画为主,这样一来,他对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年的清明节他都去天安门画速写,记录青少年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景,收集素材,计划创作《革命代代如潮涌》,结果他记录下了1976年丙辰清明的全过程,1979年据此创作了巨幅作品《丰碑》,参加全国职工作品巡展。
但是在这中间,有一个很离奇的故事。由于受文革的影响,王大有放弃了画画。当文革的影响过去之后,他反而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了,痛哭了一场之后,就下功夫苦学了一年,参加画展。
后来,为了给母亲看病,王大有放弃了上中央美院的研究生的机会。这是他母亲去世之前最为遗憾的事情。
后来,王大有去做了三年教师。带学生去敦煌等一些名胜古迹的地方考察、朝圣、写生,使他的画风和艺术理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对古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折。
1976年之前,王大有画的是政治题材,1976年转为平民题材,1979年后转为历史题材。
题材的转变是价值观的和人生观的转变。
“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是和谐文明,欧洲文明是海盗文明。这样,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重新修正。” 王大有最后说。</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17:50: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