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我们要“新传统主义”!</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B><FONT size=3></FONT></FONT>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天涯在</FONT>小楼</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做完本期专题,突然发现这次回归传统的思潮相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于是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新传统主义。</FONT></P>
<P><FONT size=3>所谓“新传统”,是针对时下被人们误认为传统的历史糟粕而言。现代中国人提到传统,脑子里冒出的是“封建”“迷信”“专 制”“八股”“小脚”等等字眼,殊不知,这不是真正的传统。那么真正的传统是什么?在哪里?喊出“新传统主义”一群轻松的回答——你自己去发现,那些美好的、触动你心灵的、让你觉得愉悦的、不会成为负担的,就是真正的传统。</FONT></P>
<P><FONT size=3>也有人用“文明主义”来解释这个群体,他们平均年龄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岁以下,受西式教育长大,拥有高学历,衣食无忧。与那些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的年轻人不同,他们追逐高质量的生存状态,愿意探求生命的本质。他们忠于自我,也忠于命运赋予他们的使命。虽未经历专业方面的训练,但自觉寻找文明的本源。他们认为“文明”高于一切,而作为古中国人的后裔,重建“华夏文明”是他们必尽的义务。</FONT></P>
<P><FONT size=3>到底什么是文明?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诠释未免显得枯涩无味。这里讲一个近代的故事。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将军退休后独自住在纽约,他脾气不好,仆人经常被打骂,做不长久。后来一个山东人叫丁龙的来给他做仆人,也同样受到打骂,一生气走掉了。一次将军家失火,丁龙知道后又跑回来。将军不解,丁龙说你现在是用人的时候,中国人讲忠恕之道,我就回来帮你。将军说:“你也读过古书啊?”丁龙说:“我不识字,是父亲讲给我的。”“你父亲是学者吗?”“不是,父亲是听爷爷讲的,爷爷是听曾爷爷讲的,我们整个家族都是种田的粗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P><FONT size=3>是什么东西使得一个种田的粗汉都能拥有高尚的人格?这就是文明。华夏文明重在“天人合一”,强调“仁义”,不主张侵略,不提倡任何过分和不及的做法,将“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最高理想。这些虽看上去玄虚缥缈,却在华夏大地上口传心授了几千年。</FONT></P>
<P><FONT size=3>直到明末的时候,西班牙人拉达在他回忆中国之旅的札记中还写道:“在这个大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FONT></P>
<P><FONT size=3>然而进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世纪后,在西方人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著述中,那些“平静富庶的国土”、“乐观幽默的东方民族”和“金色盘龙下温文尔雅的子民”等等温暖的语句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中国人在西方人的视野里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在中国生活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年的英国人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初看上去并不吸引人,他们的皮肤是黄色的,声音尖利而不悦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那双窄窄的黑色杏仁眼中,细小的眼球在眼眶里转来转去,就像是在与外界的世界捉迷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到了清末,中国人在西方人的描述中只剩了两个最强烈的字:麻木。</FONT></P>
<P><FONT size=3>强烈的对比,可以让人体会到什么是文明和文明被摧毁后的悲哀。三百年来,一百年来,三十年来,我们一次次亲手将伟大的文明扼杀,还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实上,我们正在做着相反的事情啊。到底是传统使我们沦落到今天的地步,还是恰因为抛弃了传统,才沦落到今天的地步,不正是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吗?</FONT></P>
<P><FONT size=3>如果要你回归传统,你是要清时期的“冷漠麻木”还是明时期的“平静祥和”?“新传统主义者”会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我知道,你也知道,大家都知道,不过我们知道得更多,那就是找回属于自己本源的传统是如此自然、如此心安、如此快乐,那些沐浴在华夏文明下的文化形式如此美妙袭人、动人心魄。只要你放下成见走近他,便会豁然开朗。”</FONT></P>
<P><FONT size=3>由此我们也可恍然大悟,在这期专题中,人们提倡的传统多少有些“原教旨”的味道,所有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建筑、服饰、礼仪、艺术、语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都有人在寻找他最接近华夏文明本源的那个点,如果他在某个时期被有意无意的篡改或歪曲了,后果都会且只会被拒绝。</FONT></P>
<P><FONT size=3>之前提到的没有文化的粗汉丁龙,后来和将军的友谊越来越好。有一天他病得很严重,就对主人说,我在你这儿做了一辈子,现在快死了,我又没有家,拿的薪水都送还给你。将军很感动,拿了这些钱之后,加上他自己的一大把钱,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以这些钱为基金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早期就命名为丁龙讲座。</FONT></P>
<P><FONT size=3>丁龙生活的年代,中国已难当文明的称号,但只要人还在,传承还在,就算再衰微也不会断绝。所以才有年轻一代在这个文化荒芜的中华大地上,自觉的担负起播撒的重任,也许这就是文明,看似中断,却永远无法中断。</FONT></P>
<P>(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13:18: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