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FONT color=#1974c8>气功和古琴 之一 ——吴兆基</FONT></B></DIV>
<P>气功,常和武术联系着。古琴,属于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干”。****琴六十四年,习太极拳亦已五十七载。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没考虑过二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一位练拳的朋友来我家,看到我一帧操琴的照片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打太极拳的姿态”。又有人说,我的古琴演奏风格“有气有意”,希望我能总结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
中华气功
练气功各家各派有各种口诀,最主要的共同口诀是“松”和“静”。先谈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费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谈何容易。每见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是松不开。不松,体现在肌肉的收缩,这样就会压迫经络,阻滞“内气”的流走。即使不是练气功,练太极拳,懂得松开,也能减少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收缩的疲劳。再说静。有人说,静就是什么也不想,这是绝对化的说法,越是想不想就会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难做到什么都不想。静,使思维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维,考虑、解决一个问题,这时虽则也需要安静,但是在消耗脑力。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思维,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佛教中采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没有,想没有而已。一般可采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数息”法,这样就能逐渐“入静”。气功、太极拳属动中求静的导引术,练时存想口诀、姿势,也是一个好方法。打坐的气功,属于静中求动的吐纳法,“入静”后可进一步要求“入定”。
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气”。这个“气”乃是从基本技能进入意境的桥梁。所有各式太极拳(也包括其它内家拳),都是和气功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得气”的太极拳,是不会有多大效益的。“得气”的标志在于全身,特别是四稍(两手两足)要有麻、胀的气感(不在于丹田)。这是一种不同于由针灸而产生的酸麻感,而是一种很舒适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气”的感觉。
中华气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缺点。练习方法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同者在于任何一家一派气功,莫不强调“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还有所谓“练神化虚”,未免有点“玄妙莫测”了。)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为目的。气是流走于全身经络的具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一种物质。经络不是像血管那样的管道,也不是神经,它是气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闪电时,一道电光所现的电流的空中通道。它是电流按自然规律所选的一条空间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空中气流、水分、尘埃的分布,瞬息万变,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闪电,也决不会再现原样。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间那样复杂,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异。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都在进行实际测试,尚未有统一的最后结论。“神”是在大脑控制下的思维意识。太极拳属于气功中的一种,初学者必须在着重“松”和“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身形运动,“以身行气”,发动体内真气的循环流走。气是否已经发动,会有明显的自我感觉,最明显的的是双手双脚会有胀、重、麻感(不是热感,热感是血,麻感是气)。我们不主张主观地发挥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张运用顺和逆的呼吸法。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流弊。我们主张“我即丹田”,采用“自然呼吸”,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人人从小就本能地会的那种呼吸。“练精化气”的目的在于“气遍全身不少滞”,手、足是身体末梢,手、足有气感能充分证明气已遍达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导线中的电流,当管道最后一个龙头能放水,或线路最后一盏电灯能发光时,管道、线路中的水流、电流无疑是畅通的,或说水已遍全管道,或电已遍全线路。能做到“练精化气”,才能逐步“练气化神”。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锻炼中,因时间、年龄、功力之别,而有不同的重点。所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3:07: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