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6|回复: 5

簡化字評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5 08: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B><U></U></B></FONT> </P>
<P><FONT size=3><B><U>贊同</U></B></FONT></P>
<P>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P>
<OL>
<LI>漢字的簡化減少了常用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減少認讀困難,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有利於普及教育。1949年以後中國識字率的大幅度提高,與簡化了漢字書寫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

<LI>簡化字運動取自民間,而隨著中國大陸的基礎教育的普及而迅速普及,將這一長久以來作為精英所壟斷的識字權普及化大眾化,從而在根本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LI>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漢字整體上從繁到簡是大勢所趨,而用極其個別漢字的反向變化並不能概括整體。

<LI>中國大陸規定的簡體字基本源於民間業已流傳的寫法,其中一些來自古體,並非憑空創造,而且有不少比相應繁體字更符合「六書」原則,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

<LI>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專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體,繁體典籍很容易找到,而且大部分典籍的簡化字版本也隨處可見,並未出現簡化字反對者所謂的文化割裂或者斷層的現象,廣大民眾對歷史經典依舊熱衷。

<LI>大部分受簡化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並未出現明顯理解困難,受過相等教育程度的中國大陸普通民眾在閱讀和理解古文上並未出現顯著的偏差和弱勢。而很多簡化字反對者所說的混淆字義辨讀不明的,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困擾廣大民眾,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妄想和猜測。

<LI>簡化漢字就美學而言,並沒有簡化字反對者所說的明顯缺陷,很多中國大陸書法家創作出大量優秀的簡化字書法作品,因為簡化字中有相當比例就是草書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簡化字反對者因為比劃多就認為繁體漢字更美觀,而相反歷代書法家所最求得是簡潔之美。

<LI>1949年以後的簡化字推廣,是經過試驗和具有民意基礎的,華國鋒曾經試行過第二套簡體字方案,並非強制。這一套方案也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有許多字從前和現在都在民間流行,但試行了根據民意幾個月後就收回了。而第一套方案被廣泛認同和接受,並未出現簡化字反對者所想象的來自底層激烈的反對。

<LI>在電腦、手機、PDA等數字設備,文字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筆畫較簡單,顯示較清楚。

<LI>簡化字反對者認為使用簡體繁體對於電腦都一樣了,且不說現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趕不上手寫,即使有一天趕上了,電腦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寫的。

<LI>簡體漢字的電腦輸入簡潔易學快速,既有極為易學的漢語拼音輸入法,只需要小學二年級以上文化程度不需要過多培訓便可以直接輸入,也有輸入速度極快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熟練的輸入員可以達到了和英文輸入相當的速度。

<LI>臺灣的用字情況證明,政府不必規定簡化字標準,民衆在手寫時會自然使用簡寫,這一方面顯示了標準的混亂,另外一方面恰恰說明漢字簡化的趨勢來自民間,也是民眾在長期實踐中自我摸索的一種必然,而o(︶︿︶)o 唉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規範就是為了標準和統一文字的使用。

<LI>除中國大陸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都在使用簡化漢字。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佈《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在韓國,1983年《朝鮮日報》公佈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這些國家並非完全照搬中國簡化漢字,而是從本國文字發展角度考慮,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漢字簡化的共同趨勢。

<LI>港澳回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中國政府並未可以強行推廣,而不少簡化字已漸漸被不少港澳人士在非正式場合使用。

<LI>簡化字反對者們往往以漢字簡化運動作為o(︶︿︶)o 唉消滅文化的罪跡之一而妖魔化和大肆攻擊,過分與意識形態掛鉤,而往往忽略了簡化漢字在中文歷史上延續性和積極意義。 </LI></OL>



<H3><U>反對</U></H3>
<P>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P>
<OL>
<LI>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推廣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書以簡化字重印,亦往往會出現歧義,使讀者誤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來,一直有聲音鼓吹廢除漢字,改以<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B%89%E4%B8%81%E5%AD%97%E6%AF%8D&amp;variant=zh-hk" target="_blank" >拉丁字母</A>—這是o(︶︿︶)o 唉推動簡體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上最後一種活的表意文字系統,簡體字只是消滅一種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個步驟。

<LI>不利於中國大陸、臺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也進一步脫節,做成人為的「書不同文」。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陸地區在世界的地位日漸重要,故隨之採用簡體,所謂大勢所趨,追究其根源,仍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應該就本國國情制定文字規範,不應該跟著日本等別的國家亦步亦趨地去簡化文字。日本社會亦有人開始反省簡化漢字的嚴重後果。

<LI>簡化字違反了<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D%E4%B9%A6&amp;variant=zh-hk" target="_blank" >六書</A>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的結構,使學習漢文的過程中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現行簡化字的推類系統混亂,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一致情況,而且什麼字依從類推、什麼字不依從的隨機性很高。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LI>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像「又、有、右、手、佑、祐」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可見繁化的過程亦一直在漢字中進行,並且在漢字發展中佔了不少比重。這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而自楷書大致定型至今,時間已接近兩千年。把「簡化」說成是漢字的主要發展途徑,是粗疏和太「想當然」的。

<LI>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簡化之後失去原先書體的特殊美感。

<LI>一字多義,簡化後產生的許多類似字形,以及缺乏音義結構等,都造成閱讀上辨識的困難。

<LI>很多媒體如報紙、網站等被迫同時設立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和/或相關的繁簡轉換工具,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LI>在電腦處理漢字中,不論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均相若。並不見得簡體字較有效率。但簡化字一字兼代數字的設計,增加了用電腦轉換時的難度,使轉換結果不太理想。

<LI>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係,在香港、澳門、台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內地,可見掃盲工作重點在教育的資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簡化字。

<LI>以形聲方法創製出來的簡體字,未必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難以理解這些簡化字。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各地許多方言,簡化字寫作「舰」,以「見」作聲旁,只照顧了普通話,切斷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漢字往往不可信。

<LI>即使在大陸,也無法完全廢了繁體字。不只因為古籍、文言等需要,還有更多被刻在古蹟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無法取代。由於繁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因繁體字在字義上可完全包容簡體字),因此,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累贅,大量增加漢字字數,對學習造成負擔。

<LI>港澳回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的一些現實問題。

<LI>人們在屏幕閱讀漢字時,毋須每筆都仔細看清,看到輪廓已能辨別。不論繁簡,漢字的顯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見得簡化字有特別優勢。相反,因簡化字產生大量<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D%A2%E4%BC%BC%E5%AD%97&amp;action=edit" target="_blank" >形似字</A>,增加在小字環境裏的辨認難度。

<LI>科技可以改進,應發展合適科技來配合漢字的需求,而非強行削足就履。

<LI>o(︶︿︶)o 唉政府的簡化字政策經常變化、不統一。例如<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8C%E7%B0%A1%E5%AD%97&amp;variant=zh-hk" target="_blank" >二簡字</A>的廢除和「馀」、「於」等字重新被認定為可使用文字,讓人無所適從。一些民間常見簡化字並沒被認定為正確的文字(如「歺」),很多簡化字民間並不通用,可見o(︶︿︶)o 唉所聲稱的「簡化字來源於民間通行文字」並不完全正確,o(︶︿︶)o 唉政府認定正確文字的方法除了民間通行的程度,也加進了政府的喜好。

<LI>在中國大陸以繁體字用作正式文件用字屬於違法行爲,在考試上使用繁體字會被當成錯別字而扣分,在商店招牌上使用繁體字可能則會以「使用不規範文字」被電視臺曝光甚至被有關部門罰款,出版正體字典籍須報批。這種將使用傳統文化當成違法行爲的是很可笑,正如把穿唐裝當成違法行爲一樣。

<LI>秦始皇文字改革屬於將不統一的文字變爲統一,減少交流障礙,o(︶︿︶)o 唉的文字改革屬於將統一的文字變爲不統一,增加交流障礙。

<LI>簡化文字花了整整四十多年才基本完成,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書籍用字十分混亂,簡化字、繁體字、二簡字混用,並不統一;直到<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0%E5%B9%B4%E4%BB%A3&amp;variant=zh-hk" target="_blank" >1990年代</A>,中國大陸街道上仍可見到許多用繁體字書寫的店名、厰名、廣告。繁體字在中國大陸幾乎全部消失源於o(︶︿︶)o 唉政府在90年代中後期的一次「打繁」行動,當時規定,書寫繁體字將會受到嚴厲罰款。迫於政府壓力,民衆才將道路上的文字全部改成簡化字。可見簡化文字代價巨大。

<LI>簡化文字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反對簡化漢字的人會隨時被打成「右派」,沒有給人以理性討論的空間。造成當時學者大量贊同簡化字的假象。

<LI>在電腦發達的今天,簡化字只剩下極少數手寫的場合能夠發揮節省時間的作用,臺灣的用字情況證明,政府不必規定簡化字標準,民衆在手寫時會自然使用簡寫。

<LI>一些具有簡化字的古代文獻是從充滿戰亂的宋朝、元朝找到的,這些主要是逐字抄寫的手抄本,或逐字彫出來印刷的彫版本,當時這些簡化字是被當成俗字使用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促成的,不代表這些俗字有科學性、有字理、易於學習。戰亂以後,這些簡化形體就不見得常用,更遭受文字研究者的批評。

<LI>現代使用的繁體字,已是秦漢時期簡化過的字體,又稱為隸書,秦時期所用的文字為小篆,小篆字體優美,但書寫繁雜,官吏(隸)為記事方便快速,由是使用另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因是官隸所使用,因而稱為隸書,到漢朝時期多數人都使用隸書書寫,也就是現代使用的繁體字,但漢隸並非為求簡便,就隨意減少筆畫,而是經過六書系統,並盡量保留造字之原意來簡化,所以現代繁體字早已經過科學有系統之簡化,是不了解過去之人的盲見。 </LI></OL>

<P><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E%80%E5%8C%96%E5%AD%97%E8%AF%84%E4%BB%B7&amp;variant=zh-hk" target="_bla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E%80%E5%8C%96%E5%AD%97%E8%AF%84%E4%BB%B7&amp;variant=zh-hk</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5 9:02:4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3-6 18: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过,我个人比较不喜欢简化字,但是每天都在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6 18:38:2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3-7 17: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喜欢繁体字,但是不介意个别的字变化。比如“嬾”变为“懒”。</P>
发表于 2007-3-11 17: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P>汉字每朝每代都在简化,简化的目的都在于实用,民国时期也发行简化字表。</P><P>简化是一个文化事件,并不牵扯政治,而且简化字的更容易学和使用,而且大部分简化字都能与繁体一一对应,再有,简化字大多是由行书和草书的习惯简笔变来的。</P><P>我们可以因为美学意义使用学习繁体字,篆书等,平常写东西用简体字吧。</P>
发表于 2007-3-11 19: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觉得简化字能存在这么久当然有它的合理性(请勿与毒品相提并论),较简洁较方便,这是不可否认的优点.而且与繁体字差得也不多.当然繁体字也有很多优点,而且本人也比较喜欢繁体.但喜欢归喜欢,实用归实用,在平常生活中,我还是用简体字.但是繁体字不能被人遗忘、汉字不能被人否定。严重鄙视那些说取消汉字的人渣。。。。。。</P>
发表于 2007-3-13 15: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P>奇怪的是,许多台湾人将“臺灣”写作“台灣”,又繁又简。</P><P>而明清时有些人喜欢把“口”草写成“厶”,人们就批评说“允兄吉去,私和吕台,汝若再辩,革去秀才。”</P><P>若用标准繁体,就成了“私和吕臺”,反而说不通。</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7:08 , Processed in 0.0708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