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28|回复: 7

我以前生産的深衣的總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15: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以前生産的深衣的總結
第三批深衣,及我以前生産的深衣的總結

第一批:當時我已經稱爲太常寺制度,以示與前人的區別。但由於相對於此前流行的江永深衣,這是第一套更加符合朱子制度的深衣,所以一般也簡稱爲朱子深衣。



他和朱子深衣的差距只有兩點:

1、袖長:朱子上衣用四幅布,按宋明尺當袖展240cm左右。但按照玄端的解釋,上衣的幾幅都是正方形,這是方正的意義,同樣也適用於深衣。而且,以周尺來算,上衣長50cm,則四幅布袖展200cm。我當時用117cm的布來製作,那麽加上緣邊大概袖展220cm左右,這個數在明朝文物中也是常見的,因爲大約相當於回肘不及三寸,也就是生員等級所用袖長制度。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在肘部添加斷線,因爲布幅變了,我也不覺得劃分上衣四幅的斷線很重要。(這一批里也做過單獨幾件袖長回肘,有斷線,完全合制的樣式,我送給了明德學堂的道源先生。)
2、下裳幅片分佈: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朱子制度確實被理解為直領(這是最近看到韓國實物,並對找了《性理大全》才確認的)。而是根據了1765年日人中井履軒所作《深衣圖解》,而作的。因爲那本書也是圍繞朱子制度展開。而加上一片不大的續衽既有交領的感覺,同時比梨州《深衣考》的結構製作出來要更服帖。同時,這種下裳做法,允許了腰圍的變化。(這一批中也作了下裳按照朱子分佈,成爲直領的一件,我送給了聖城同道炎平先生。)這一批的價值:強調了下裳必須是十二幅全等梯形,因爲當時生産了30餘件,並舉行了甲申秋、乙酉春的釋奠禮,大概此後江永深衣的下裳考誤就不再有人做了。能夠駁正清人考誤,這是我最大的心願。這一批的遺憾:當時考慮合體更多些,所以下裳雖然樣式較正確,但沒有嚴格按照尺寸。《禮記大全》上有尺寸不必拘泥的説法(因爲明尺比較大,用來做深衣是過於寬大),但明朝的合身,隨宜對今人來説仍然是十分寬大的,當時我沒見過明朝實物,所以沒能理解這一切。



第二批:演習上邊的考誤,我還是稱爲朱子制度。這次做得寬大了很多,基本符合了宋尺的幅片尺寸,袖展規定為240cm。但改良成分比較大。


1、沒有收袪。深衣的圓袂雖然意義很美好,但由於自晉以來廣袖的風度早已滲透了大家的審美,而當時我還沒有見過太多明朝的琵琶袖,所以當時向時裝作了妥協。嚴格説來收袪稱爲圓袂,朱子的理解最正確。我專門看過牛的胡,朱子的圖形,確實滿足了康成所說的垂胡。但有趣的是,嚴格遵照的並不多。在漢代畫像石,我們仔細羅列袖形,會發現他們與明朝的琵琶袖已經相當接近了!而李朝的實物,僅僅是在袖末有一點圓弧。加之明朝緣邊風格本身就多,比如江陰就直接用琵琶袖,所以深衣的實物可謂各有千秋。在作這一批時,我給與廣袖的根據,是明朝的畫,他們的袖子卻是敞開很大。不過近日仔細觀察了一下,對照明尺,發現實際是收了祛的。但是由於明尺尺二寸約40cm,如果他是按照朱子制度作齊腰的上衣(也就是袖寬),那麽袖寬本身不到50cm,所以不明顯。但仔細看,還是能夠窺見乾坤的。

2、續衽加大了。因爲當時的審美正在向明制靠攏。

3、顔色。緣邊沒有遵照朱子制度。因爲第一批時人們往往攻擊太素,所以用了紅色暗畫,後來通過山東博物館的朝服、中單照片印證了明朝用藍青色緣(也説明了明朝深衣確實有直袖),所以改為寶藍色。這一批的價值:這一批生産了將近200件,支持了乙酉秋祭以後的很多禮儀活動,包括成都。在河北,這套深衣是幾乎每一個漢服愛好者都穿過的。這件深衣雖不標準,但在穿著、效果上比較成功,所以仿製品很多。至少,人們從此看到了下裳十二幅的深衣,和回挽至肘的袖長。很多人大概就是通過這兩點知道正規服制是有很多細緻規定的…… 這一批的遺憾:就是沒有收袪!這是我們介紹深衣時總需要多說幾句供人想象的話,我爲此非常悔恨。


第三批:這批就是在第二批上加了圓袂收祛,同時顔色回歸樸素。我一直為圓袂的審美差距而頭疼,換過很多風格。這批按照我認爲的明人畫像中的選擇:收祛41cm,所以既有了圓袂的現實,同時與廣袖非常接近。目前生産了50件,將來如果沒有人強烈要求,那麽普通批量的深衣就按這個樣式了。



其它:

1、我個人推薦在禮儀中使用明制服飾。那麽我前邊生産的深衣與明朝官定《性理大全》的朱子深衣差別不大,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有條件,也推薦製作更有根據的樣式,我在《明制深衣》里說過。

2、我過去所作的襽衫、公服,由於當時沒有掌握兩側褶子的細節構造,所以不能說非常合制。有的下擺不足120cm,日後皆應更正。

3、我過去所作及本批生産的祭服,是按照明制。對於上衣、蔽膝、大帶,我嚴格遵照制度的,如果你發現和明朝實物不同,除了領子寬度(四寸的確實太大),那都是明朝人不合嘉靖制度了。裳我也是嘉靖規定的帷裳,只是沒用那麽多布,沒有打27個褶子,因爲褶擋,而且沒有高溫定形技術,打了也看不出來。綬應該是三色以上的織物,也有用繡工的,這個最困難,我只能考慮用花布,或者燙印。方心曲領,嘉靖後已經去掉,而且本來除了官方祭祀也是不許用的,所以傾向於不加。

4、深衣應用麻,明朝用棉也可,但嚴格説來,古人用絲也不合制度。公服、祭服用絲。但今天,要考慮市場定位和成本,所以我想不必拘泥。

5、我也做過江永深衣,但數量少,而且後來意識到考誤,所以也不推薦大家作。我還做過自己改良離譜的深衣,主要是在學堂消夏時穿,取其簡單而已。

6、漢服的生産應當表明其類別:文物復原、禮制復原:這兩類最爲嚴格,縫線也必須合乎標準。推理復原:文物可能不合禮制,禮制因爲註解的關係,或因爲尺度的變化,沒法形成確切形態,就需要今人進行一些推測來彌補文物與禮制的空缺。雖有設計成分,但目的在復原,必須提交明確的推理過程。我的《明制深衣》屬於這類。合制設計:已經有了設計成分,但基本都有出處,但因爲照顧到實際情況,不必做苛刻要求。我成批生産的深衣、祭服應屬這部分。漢服設計:擁有更多的自主成分,追求古典與現代審美的結合。設計改良:在現代服裝的基礎上加入漢服元素。我不排斥這個,因爲這是讓現代人接受漢服的橋梁工作。 --需要説明的是,每一個列別,都可能因爲誤差而達不到目的。比如雲錦研究所對明朝赤色龍袍的復原,幾乎完美,但兩側各三襞積沒有做到(可能因爲他們看到的實物其實是半成品)……但至少我們盡量努力。爲了漢服學術的深入,爲了漢服普及,漢服產業的發展,大家應當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創造力。同時,嚴格區分自己的產品,以利於我們的文藝復興。

[ 本帖最后由 翅膀折了 于 2008-2-20 18:40 编辑 ]
发表于 2007-8-6 17: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就是需要这么严谨的态度.赞~~</P>
发表于 2007-8-8 0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厉害了   </P>
发表于 2007-8-16 22: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全力支持!</P>
发表于 2007-8-22 15: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P>惭愧啊,还需要多多学习啊,向您学习!!!拜手!</P>
发表于 2007-8-31 13: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顶!</P>
发表于 2007-9-1 16: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佩服笑非兄。笑非兄什么时候制定一下当今儒生的标准服制呢
发表于 2007-9-4 16: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P>找牛人赶紧作一个汉服标准,这个对于其推广很重要</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1:26 , Processed in 0.0692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