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4月5日零时,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4月5日《新闻晨报》) 2008年北京奥运礼服采用充满民族特色的服装并无不妥。和不伦不类、明显是顶着唐朝马甲而实际是清朝服饰变种的“唐装”相比更具民族性。所谓“深衣”肇始于轩辕黄帝,结束于明朝,宽袍博带的“深衣”传承了数千年,是华夏诸族的共同服装,期间虽有赵武灵王基于战争便宜而修的胡服骑射,但是“舒广袖”,“峨高冠”的“深衣”一直长盛不衰。故而,说其印有深刻文化印痕是千真万确的。再看日本和服和韩国韩服,那形制、那样式,无不是汉服的改装影子。只不过有清一代,“鞭子军”革了“深衣”的命,民国西学东渐,“深衣”成了断代幽梦,和满服割不断的联系最后折衷成长袍马褂。新中国肇建,全国同此颜色的中山装盛行,国家衣着一篇灰暗,濡染上无尽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天下服装趋同,中国人的服饰潮流开始猛赶西方时尚潮流。明亡300余年,中华的传统服饰“深衣”就这样杳然。 奥运赛场如果重现“深衣”,不啻于复古的时尚返潮,作为一种策划和惊艳,这种礼服秀并无不可。不妨将奥运赛场当作全世界最大的T形台,让体育健儿们权作一次时装模特,将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深衣”进行一次浩大的时装展示。而且,“深衣”飘逸如风的流动性也契合奥运动感。将“深衣”之古同奥运之现代杂糅,也能体现中国人灵性的创意。 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才是“深衣”呢?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从图书、古装剧和戏剧舞台上,我们就能想象出“深衣”的具体形象。“深衣”作为奥运礼服,宛然戏剧中场景再现,而这种戏剧性才会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我同意“深衣”作为奥运礼服,但我不同意强制推行此类服装的日常生活化和实用化。更觉得一些文化精英的复兴汉服的倡议滑稽可笑。因为那是形式主义的文化复古,是对全球已经趋同的现代化服装的不切实际的颠覆与反动。就和复兴国学靠回复私塾和强迫孩子读经一样的可笑和不着要领。和韩日不同的是,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承继传统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而韩日要证明她儒学旁系的地位,必然要靠外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和服、汉服就是这种文化思维的象征性道具。即便如此,和服和韩服在日韩的生活空间中也日渐萎缩,仅仅维系于婚丧嫁娶等重要的礼仪场合。中国需要洋装和世界接轨,但“深衣”的传统是流在血液和基因层面的。正像那首歌所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这样的情势下,复古“深衣”,再现汉服,就是画蛇添足的闹剧。 所以,笔者赞赏“深衣”作为奥运礼服,更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文化附议,是一种展示中国策划奥运水平的与众不同。因而,我理解的“深衣”作为奥运礼服更像是一种服装表演,是展示中国奥运风采的一种服装道具,是奥运秀。 如果说这种学究式的倡议带有利用奥运赛场以实现复兴汉服的功利目的,那我宁愿反对“深衣”踏进奥运赛场半步。笔者已经说过,无论“深衣”的文化属性还是其他,其作为奥运礼物的性质只能是“惊艳”,而不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有任何的干涉和污染。笔者尊重身着汉服招摇过市者的权利,但绝不允许他们打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幌子利用奥运赛场进行鼓噪。 “深衣”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重回现代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道具,作为一种历史的忆念,让其在影视剧中重现,在奥运这样的特定活动中充当礼服,发挥其个性魅力,依然是个不错的创意。<!--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 16ms cos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7 16:24: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