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8|回复: 0

[原创]万里江山,石扇怀古,悼民族英雄罗兰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1 0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公元2005年3月17日,我出差路过广东梅县石扇镇,古镇石扇是中国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第一位在海外建立共和国的民族英雄罗芳伯先生的故乡。</P>
<P>    早晨9点左右,我来到石扇梅北中学,走过学校的正门,绕过那威严的教学大楼,看到了一个破落的纪念堂,纪念堂上面书着五个大字“罗芳伯纪念堂”!纪念堂中央有个新绘的英雄画像,眉宇间的英气使我隐约追寻到有关英雄罗芳伯留在世间的蛛丝马迹。</P>
<P>    泥泞的烂草地,破落的纪念堂,残败的纪念碑,这不是一个英雄应有的待遇。一个能够与华盛顿齐名的东方人,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不甘心受满清贵族统治的汉族客家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国家的富兴,在石扇古镇走出第一步。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应该有一个供后人怀念瞻仰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破落的纪念堂。</P>
<P>    “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燕雀安知鸿鹄志,蒲樗怎比栋梁材。平蛮荡寇经三载,辟土开疆已两回。莫道老夫无好处,唇枪舌剑鼻如雷。”英雄当年书写的诗词依然在耳边吟唱,心中澎湃激荡刀光剑影、铁马冰河随即映入眼帘。</P>
<P>    公元18世纪中叶,满清殖民统治者入关已上百年,为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据《南明史》的记载“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据地方志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P>
<P>    石扇古镇虽然地处粤东,但依然受清庭欺压和流民影响,人民苦不堪言。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P>
<P>    清军入关之时,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五千一百六十五万零四百五十九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一千九百零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净减三分之二。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仅扬州一城,死者即达八十余万。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P>
<P>    罗芳伯先生出生的时候,正处满清统治由强转衰的乾隆年间,当时,满清政府为了贯彻奴化政策,曾经严厉执行一个长时期的文化杀戮,旧书新书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一律修改,有诋毁的地方,全书抽毁或禁行或全毁。现存的作者一被举发,充军,杀头,籍没连接一大套。留下来的成绩是一大部经过抽、改,经过“消毒”(民族思想)的四库全书,一大套禁毁书目,和几万万被压迫人民的仇恨。由于满族是外来民族(满族前身是野人女真,迁自西伯利亚,属于通古斯人种,民族习惯为留辫、剃发等),单凭一点有限的武力,和由这武力所缔构的的专制政权,才来这一手文化杀戮,共和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说过:“满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P>
<P>    长期的文化禁锢与精神奴化、愚化以及高压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满清境内的民众一批批的逃离他们深爱的中华大地,远赴东南亚谋求生存。罗芳伯先生成年后,教书于石扇古镇的一家私塾,但依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为摆脱无止境的满族官员欺压,原本为原为一教书匠的罗芳伯先生产生逃离中国,创立一个新的国度的鸿鹄之志来。</P>
<P>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为国为民,庶几无愧。”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为国、为民族、为报复也!公元1772年早春,罗芳伯先生在亲戚的帮助下,逃过了清廷的追捕,从广州虎门(今东莞虎门)乘舟前往东南亚西婆罗洲“金山”坤甸力图闯荡出一番新的世界。</P>
<P>    这时的西婆罗洲中国人金矿业,在中国大陆明政府灭亡后,已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在比较著名的三发、南吧哇、坤甸等马来土著控制的城邦中,分布了众多的汉人聚落。它们之中有开金矿的团体,如:“山沙”、“把历”、“金湖”、“会”等;而在商业方面,各城邦有巴刹、埠头、酒廊、赌铺;农业方面则有残明政权的天地会、民间组织兰芳会两大组织在坤甸城及邻近,坤甸城有潮州人的村落,也有客家人金矿,如“聚胜公司”、“四大家围”等;西婆罗洲北部的东万律(Mandor)、茅恩、山猪打崖、坤日、龙冈、沙拉蛮(Senaman),主要有潮阳、揭阳人开发的金矿;明黄一地则是奉大埔公州人刘乾相为王,率同同族子弟开采金矿。此外,在山心开金湖的是张阿才(亦称张亚才)为首的大埔县人,也有一些嘉应州、潮州、惠州人杂处其间。总的来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西婆罗洲当时还处在一种乱世的状态。</P>
<P>    乱世的时代对英雄是有幸的。“乱世出英雄”,乱世为英雄提供了一个广阔丰富的时代舞台,使他们的个性、意志、人格得以畅快淋漓地张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何等的快意!罗芳伯虽为一教书先生,但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报复和理想。据《兰芳共和国年册》记载,当时“坤甸埠头潮州属人多不守礼法,好以强欺弱,嘉应州属人往往被他凌虐。罗太哥目击时艰,深为握腕,思欲邀集同乡进据一方者久之。”在坤甸埠头教书几年后,罗芳伯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与基础。并“有同心者一百八人”,从此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尝试。</P>
<P>    公元1774年春,罗芳伯成为农业组织兰芳会的首领,由于当时华人已开始摆脱初期马来人对食粮、日用品的垄断,经营农业成为非常有利可图的部门。十8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婆罗洲两个大规模的农业组织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一是残明政权的天地会,基地在斓哆(Rantauw)、百万突(Pakoetjing)、王梨岽(Wong-li-toeng)和骨律(Koelor)一带,它以骨律为镇,它以骨律为镇,建了一个商业中心。首领为天地会西婆罗洲分会舵主刘三伯,另外一个则是罗芳伯先生的兰芳会,这两个农业会都企图垄断农业利益,经常发生冲突。</P>
<P>    公元1774年的初秋,兰芳会和天地会由于政见问题和利益问题,最终于爆发了一场长达几个月的战争,火器、战船等被广泛应用与此次的战争之中,战争的结果使两个华人团体都损失严重。入冬之后,兰芳会战败,罗芳伯率众经坑尾山逃往南吧哇,辗转到东万律地区另起炉灶。正如罗芳伯诗中所抒发的:“平蛮荡寇经三载,辟土开疆已两回,”,公元1775年,他终于在东万律建立以嘉应州人为主、包括大埔县客家人的兰芳公司。</P>
<P>    赶走兰芳会后的天地会势力越发强大,它与打劳鹿地区其它矿业团体之间的磨擦也日益增多,天地会的粮糖垄断,终于引起矿工们的强烈不满,结果造成打劳鹿十四家金矿联手兰芳公司对付天地会。公元1775年,双方在王梨岽发生激战,天地会大败,刘三伯战死,几千名会员伤亡,幸存者被矿业公司瓜分。此后,各金矿公司都有专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公元1776年,参战的大港、老八分、九分头、十三分、结联、新八分、三条沟、满和、新屋、坑尾、十五分、泰和、老十四分、十二分正式结盟,在打劳鹿成立“和顺总厅”。从此,兰芳公司与和顺总厅就是西婆罗洲最大的华人联盟。</P>
<P>    兰芳公司建立后,罗芳伯先把目标对准东万律以北十多里的一个华人商业聚落----茅恩。那里有老、新两埔头,老埔头有店铺二百多间,居民主要来自潮阳、揭阳、海丰、陆丰,首领黄桂伯尊为总大哥;新埔头有店面二十余间,嘉应州客家人居多,其组织兰和营,以江戊伯为首领,号称“功爷”。另举四人协助管理,名为“老满”。罗芳伯先派人联络兰和营,里应外合,迫降黄桂伯,合并了坤日、龙冈、沙拉蛮等地。接着将矛头指向明黄的刘乾相,兰芳公司倾巢出动,罗芳伯亲自督战,一举攻破对方六大寨,消灭了最强劲的对手。此时的兰芳公司已经摆脱了先前的帮会性质,正式以一个军队的形式出现了。</P>
<P>    公元1776年的寒冬,和顺总厅以及马来土著的归降标志着当地华人组织的基本统一,国家的构架已经形成。12月,已经基本统一了西婆罗洲的兰芳公司正式改名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罗芳伯先生就任共和国第一任大唐总长,宣告着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共和国的诞生。兰芳大总制共和国与不久前在北婆罗洲嘉应州人吴元盛建立的大燕王国成鼎立之势。</P>
<P>    罗芳伯真正的英雄事迹不在于他建立的共和国,而在于他坚持的民主共和以及发展国力、经济等,所以无论影响还是地位兰芳大总制共和国都远远大于北婆罗洲的大燕王国,台湾的郑明王国(由于现在政治的需要,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安波那岛张杰绪的张氏王国,福建人吴阳在今马来西亚建立的的吴氏王国等诸多以光复明室为号的王国。</P>
<P>   一个苍白的时代是无法理解英雄的内涵的。罗芳伯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权建设,于1776年创立的共和体制遭到了当初的开国领导的o(︶︿︶)o 唉,他们无法理解当年一起打江山的“罗大哥”为什么不做皇帝,而是以一个大唐总长的名誉在坐镇江山。当时的环境,我无法去了解,对那些领袖评价只能把他们放回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去感受、观察、琢磨、评价。我想,以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封侯拜相是这群中原汉族遗民最后的心灵寄托,燕人的国旗还在国境线上飘扬,马来人依然在蠢蠢欲动,国家危机四伏。但罗芳伯却顶住了重重的压力,先生从古书中去寻找那残存的共和,对大家晓之与理、动之以情,终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并搞好大燕王国的关系,征讨北边的马来土著戴雅克族部落,并且扩张国土,将领土覆盖到婆罗洲周边岛屿,建立了以坤甸为行政中心,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满清之外的中国。</P>
<P>    英雄罗芳伯一手制定了兰芳共和国的基本制度,在法律方面:命案、叛逆等重罪,斩首示众;打架争抢,以藤条鞭打、坐脚罟;口角是非,责以红绸大烛等等;在国家体制方面,除了罗芳伯担任总厅大唐总长外,还有一位总厅副头人协助管理公务;东万律埠头也有一个副头人及尾哥、老大共同管理;各地聚落也立副头人与尾哥、老大、副头人领有俸禄,尾哥、老大是荣誉职衔。在罗芳伯先生辖下,兰芳共和国约有几十万汉族人和数十万马来人的东南亚第一大国。当时国内的汉族人以矿工居多,也有从事农耕、手艺、贸易等行业。所有人都向国家总厅交纳税金,作为公共管理费用,以做国家的经费。</P>
<P>    西婆罗洲的汉族移民基本来自粤东地区,他们中的多数人因民族压迫、穷困不堪后而怀着淘金发财的愿望远涉重洋。然而,罗芳伯却不仅于此,这位落第书生深受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不只是为了淘金才到西婆罗洲,正如他在《游金山赋》中所说,婆罗洲“地虽属蛮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在他的观念中,南海还是汉族文明传播的区域,还是大明王朝的故土,虽因“家贫亲老”,远涉重洋,他仍以宣扬华夏文化为己任。</P>
<P>   以农业团体“兰芳会”起家的兰芳共和国,尽管占领了全东南亚矿藏最富的东万律,罗芳伯还是十分注重发展它的领地。在西婆罗洲周遍岛屿,以及行政中心坤甸南北一百多公里、东西四百多公里的方圆内,都有国有的矿场、农庄与城邦。
   
    罗芳伯先生曾经目睹过民众生活困苦,日缺三餐,夜无居处,心中十分不安。公元1777年,他着手组建兰芳共和国“采金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矿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罗芳伯并未陶醉在欢呼声中,在当任一段时间之后召开会议,史称“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将总长之位传给了江戊伯先生。汪总长过后,以后的大总长皆一段时间便换一届,由国内的中国人直接选举而成,对土著而称国王,对华人则称大唐总长。罗芳伯一手创立的制度,在世界诸国堪称第一,比华盛顿1787年当选为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P>
<P>    死亡,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结束,然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意味着开始。死亡,对生命来说意味着结束,但是对精神来说却意味着开始。公元1796年,英雄罗芳伯逝世,综观其一生,以一书生开拓疆土,创立共和,此乃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当之无愧之大英雄也。“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燕雀安知鸿鹄志,蒲樗怎比栋梁材。”已成为了千古绝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和精神史上,犹如黄钟大吕的宏音,震得历史的耳朵发聩,激励着罗芳伯之后的历史的无数英雄豪杰去开拓领土创立国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当时,一片黑暗的东方,兰芳共和国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有没有汉唐宋明的强大,而在于它的存在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共和和民主以及后来以罗芳伯自比的李光耀的所讲到的民生,英雄罗芳伯弘发了一股激动人心的力量,展示着一种汉民族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创业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P>
<P>
    资料来源:《兰芳公司历代年册》、Schaank《打劳鹿公司》、《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兰芳共和国年册》、林凤超撰《坤甸历史》等</P>
<P>    附:兰芳公司历代首领年表</P>
<P>  姓 名</P>
<P>  1、罗芳伯,1777-1795担任大唐总长</P>
<P>  2、江戊伯,1795-1799担任大唐总长,其武功卓绝,镇服四周土著,被尊为“天王”</P>
<P>  3、阙四伯,1799-1803担任大唐总长,在位期间土著时常发生暴乱</P>
<P>  4、江戊伯,1803-1811第二次担任大唐总长,在位期间再次平定戴雅克之乱</P>
<P>  5、宋插伯,1811-1823担任大唐总长,时荷兰殖民者进入了东南亚,灭了北婆罗洲的大燕王国等国家,荷印政府开始插手兰芳共和国事务</P>
<P>  6、刘台二,1823-1837担任大唐总长,被荷兰国主封为“甲太”,总厅及各地副头人同时受封为“甲必丹”。国家自治权渐受荷印政府o(︶︿︶)o 唉影响</P>
<P>  7、古六伯,1837-1842担任大唐总长,与马来人万那土王之间的战争失利,辞职回到中国大陆</P>
<P>  8、谢桂芳,1842-1843担任大唐总长,年迈无为</P>
<P>  9、叶腾辉,1843-1845担任大唐总长,第一位不住总厅的总长</P>
<P>  10、刘乾兴,1845-1848担任大唐总长,与万那王战争再起</P>
<P>  11、刘阿生,1848-1876担任大唐总长,与荷兰殖民者签订和约,共和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位期间开发文兰新矿区</P>
<P>  12、刘亮官,1876-1880担任大唐总长,第一位子承父职的总长,标志着民主制度的完结</P>
<P>  13、刘阿生,1880-1884担任大唐总长,刘阿生再次担任了总长之位,在位期间,身死国亡</P>
<P>    资料来源:《兰芳公司历代年册》
---------------------
2005年作于石扇,2007年4月11日修改于梅城</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1 8:58:1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50 , Processed in 0.2237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