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成人礼”应寻求与传统文化的联结
中国青年报 2005年05月10日 01:26:27</P>
<P>
5月4日青年节,万名中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18岁成人仪式。从媒体报道来看,这场成人仪式大致仍沿用目前各地通用的模式:着统一校服、诵读誓词、教师致辞等等。应该说,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好。许多参加过成人仪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仪式的神圣感、庄重感、文化感不足,缺乏回味、印象不深。 </P>
<P> 究其根源,我以为,之所以出现成人礼效果较差的现象,与成人礼中断了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联结不无关系。与我国传统的成人礼仪相比,现在的成人仪式无论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毫无关系,其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几乎被完全斩断。从文化角度而论,是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礼仪文化完全搁置。这种断裂式的文化发展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P>
<P> 实际上,以理性的态度检视中华文化核心层面的古代礼仪文化不难发现,古典礼仪并非不能为今所用。诚然,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充满了封建纲常伦理的糟粕,但如果能够以理性的态度鉴别和剔除糟粕部分,传统礼仪文化就会为我们打开一座文化遗产的宝藏。我们如果能取其敬畏、庄重、神圣、和谐的精华,再注入爱国、法治等新的时代要素,那么一种既尊重和延续民族文化传统、又充满了崭新的时代理性的新的礼仪样式就有望成功构建。 </P>
<P> 作为我国古代成人礼仪的“冠笄之礼”,庄重性和神圣性是其一大特色。《冠仪》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沐浴、礼告、正服、行三加之仪(首加之“冠中”,再加之“帽子”,三加之“幞头”)等看似繁琐的仪程却强化了成人礼仪的神圣感、增加了其文化感染力。而反观我们现在通行的成人宣誓仪式,孩子们<FONT color=#ff0000>身穿平时穿着的校服</FONT>、遵循的是平淡无奇的程序,索然无味的仪式很难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成人的庄重、神圣、自豪等应有的感觉。 </P>
<P> 在东邻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传统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都穿上传统服装,在神宫等专门的场所由神职人员为其行加冠礼,并进行成年宣誓,接受长者的祝贺、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庆祝成人。自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华传统冠礼在本土流失,反而在日本得以保存和延续。 </P>
<P> 成人仪式的精髓,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所谓“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 </P>
<P> 如果我们能够以古为今用的辩证思维精神,从传统礼仪中汲取可用部分,比如借鉴传统冠礼,<FONT color=#ff0000>让孩子们着庄重的传统服装由父母、师长等为其加冠</FONT>。在传统礼乐声中咏诵以古语写成又有崭新内容的成人誓文,向父母、国徽行叩拜之仪等等。强化当代成人礼的文化感染力,那么这种源自文明深处又有崭新时代风貌、与历史文化传统妥善联结又展望未来的成人仪式无疑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P>
<P> 4月23日,在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台湾籍学生首次在大陆举行的成年礼,就是<FONT color=#ff0000>身着明朝儒生长袍进行的传统冠礼</FONT>。一个18岁的女孩说:“别的学校(成年礼)没有穿长袍这些古代特点,今天的古典仪式很特别,显现了对我们成年的重视。如果没有古典仪式就显得太草率了。”可见,传统礼仪的庄重性等优点并非不可以继承。我建议,此类有益的探索不妨在部分地区的学校中先行尝试。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13:44: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