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6|回复: 11

[转帖] 大汉盛唐:为学校某杂志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提提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0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文章引用了较多的论坛资料,请大家多指教</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浅谈传统服饰与文化</B></FONT></P>
<P>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概述</P>
<P>
<P>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



<P>
<P>
<P>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年在上海举办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PEC</FONT>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上了唐裝,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P>
<P>
<P>二.传统服饰的界定



<P>
<P>
<P>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然而中国人的传统服装真的是这种所谓的唐裝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大家看过《汉武大帝》和《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就会发现里面的服装和现在的这种唐裝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现在的这种唐裝到底是源自哪里呢?唐裝实际上是马褂的改良,而马褂是满族的服饰,而其在中国的流行,是从满清入关以后才开始的,至今也就几百年的时间。



<P>
<P>
<P>那么在满清入关以前中国人主要穿的是什么服装呢?是汉服。所谓汉服,并非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族民族服饰。其实今天一讲到民族服饰,很多人就会想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但是讲到汉族的民族服饰,他们就困惑了,汉族有民族服饰吗?汉族,古代又被称华夏,它名字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章。“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也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传统服饰。



<P>
<P>
<P>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00</FONT>年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



<P>
<P>
<P>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P>
<P>
<P>三.传统服饰的消亡



<P>
<P>
<P>从历史来看,中国人的服饰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汉服一直作为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特征一直没变。第二个阶段是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45</FONT>年满清入关到本世纪初清朝灭亡,其间三百多年,服饰以长袍马褂旗袍等满族传统服饰为主。第三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服饰特色逐渐以西式为主。如果我们从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来看,中国的传统服饰自然是非汉服莫属了。



<P>
<P>
<P>可是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汉服会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45</FONT>年后消亡了呢?我们可能会很自然的用进化论的观点得出结论:那是历史的自然淘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44</FONT>年,满清入关以后,伴随而来的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但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反抗,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易服令”颁布之日。为了保证“剃发易服令”的执行,清廷颁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注意:“留发不留头”不是百姓的口头阐,而是满清的正式颁布的命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在屠杀与抗争了三十七年之后,汉服最后从华夏的土地上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金钱鼠尾的装束,就这么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P>
<P>
<P>最发人深省的是,汉人的反抗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满清政府实际上还是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发布了“十从十不从的”特令:一.“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还因此保留了三寸金莲的陋习,甚至使旗人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服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阳从阴不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o(︶︿︶)o 唉,不从旗人习俗,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官从隶不从”:做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公事,观瞻所系,自然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五.“老从少不从”:孩子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但一旦长成,还是要按旗人的规矩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六.“儒从而释道不从”:这跟“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意思一样。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服装,因此和尚僧人至今仍保持着明朝的服装。现在明朝服饰变成僧人的制服,只有“出家人”才穿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从,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前朝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服饰怎么演?废话一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仕宦从婚姻不从”:这条可参照“男降女不降”。汉族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这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九.“国号从官号不从”: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省却许多麻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十.“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满人有满人的语言文字,跟汉语言当然不同。满清入定中原后,满语被定为国语,同时也使用了各个的民族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言,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使得汉语反而更象国语了。



<P>
<P>
<P>现代有些学者强烈批评当年满清统治集团“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迫政策。并指出这是激起汉族人民激烈反抗,使清朝统一中国的步伐本可在两、三年之内完成,但结果却延宕了三十多年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满情统治者一定要推行“剃发易服令”呢?这实际上还是和文化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情况。人数远比华夏民族少的游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民族往往能凭借其悍战和机动,通过残酷的杀戮来征服农耕定居的汉民族。然而在占领中国全部或部份后,他们都永远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怎么统治汉民族?征服可以只用屠刀,统治则非但不能只用屠刀。而且更经常、更主要的是用各种制度。而制度又往往要以文字来体现和用语言来传达。由于汉人的数目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几十上百倍甚至更多,征服者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汉族民众下达征调的命令。又由于入塞少数民族文化上极为落后,没有文字或只有刚创制不久相当粗糙幼稚的文字,征服者难以使用它来陈述较复杂的条文。更不可能教化汉人去认识这种文字。有鉴于此,征服者不得不学着使用汉语汉文。如果事情仅此而已那局面还不算严重。问题在于征服者中的某些人会因“工作需要”学习使用汉语汉文而发展至对汉文化的向往和倾慕。在文化层面向华夏趋同。另一些人虽厌于读书,但定居的舒适生活使之疏懒怠倦贪图安逸,以至弓马废弛刀枪崩锈,有如过往毫无尚武精神的汉族士大夫



<P>
<P>
<P>满清四百多年前的先民完颜女真就曾走过这样一条由盛及衰的路。它之前的契丹之后的蒙古也都走上这条不归路。再往更遥远的历史回溯,一千三百年前的五胡何等强悍,最终也融化在汉文化之中。鲜卑拓跋部为五胡之中最凶悍者。它以血腥的屠杀统一了北中国。一百年后,有位叫陈庆之的南朝人有机会到洛阳。他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回到建康到处对人说:昔日我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地,岂知衣冠人物俱在中原,为江东所不及。这说明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拓跋鲜卑已完全接受汉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民族文化的构成除了文字语言外还有衣冠发式风俗习惯等。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满清征服者不得已从汉语汉文,但若能令使汉人皆从满族衣冠发式那也差强人意。而且很多时候外观重于内涵。外观一眼便及,内涵须进入才知。更何况大量的汉族民众都是文盲、半文盲。对于他们来说外观几乎就是一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再往深追索一层,还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奥秘。那就是外观的相同可以营造一重“同类项”的感觉。全国所有的人都剃发垂辫窄衣紧袖,原有的华夷之辨一说就似乎失去了依据。说华皆华,说夷皆夷。汉族在形貌上已被满族同化。至于使用什么语言文字已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人数极多的汉人已不再把人数极少的满人视为异类。因为起码在服式发式上已无可把汉人满人加以区分。恍然间汉人可以体认这个政权并非外来之物。它就是本民族的政权,所以也就不容易萌发将其驱离的念头,那么满清也就可以安然渡过了五胡、契丹、女真、蒙古未能逾越的深壑。 </P>
<P>四.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P>
<P>现代服装的讲求的主要是穿着者的舒适,美观,以及行动的方便等方面,而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则要丰富的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P>
<P>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服装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P>
<P>
<P>
<P>五.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传统服饰的恢复
</P>
<P>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矛盾也日益尖锐,各国大都在积极致力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迷茫,困惑与自我否定后,正日趋自信与成熟。有人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但如果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那这句话是不确切的,只有物质与文化都发达了,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P>
<P>
<P>
<P>如何复兴民族文化?一些有识之士怀着一种文化自觉,已经在开始进行摸索。而其中的一个方向是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恢复,从而来复兴承载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于是,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起开始有人穿着自制的汉服上街了,而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恢复传统服饰来复兴民族文化并积极地投入实践。



<P>
<P>
<P>然而传统服饰复兴之路并不平坦,穿汉服上街的人常常会被人误会成日本人或韩国人,而即使知道这是民族传统服饰的人也常常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质疑传统服饰是否方便日常生活,其实这并不成为问题,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并不排斥现代服装,平常工作上班,可以穿现代时装,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则可以穿传统服饰。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P>
<P>
<P>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也必须以此为中心,否则,就服饰而服饰,恢复传统服饰只能转变为一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OSPLAY</FONT>秀,而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没什么关系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0 15:55:0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20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先占沙发~~~~慢慢看~~~~~汉唐兄的好贴~~~~~</P><P>呵呵呵~~~</P>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B><FONT color=#000066>xtypm</FONT></B>兄细心一点嘛,小心人家向我讨版权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0 16:21: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20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篇文章主要是作了一些综合工作,其实文章里很大的篇幅几乎原封不动的引用了很多论坛里的资料,作为投稿确实不大适合,只是觉得如果将那些引用的东西去掉,自己来补充,效果怕会大打折扣。学校的杂志主要是向在校学生发行的,我的目的是想乘机宣传一下汉服。</P>
发表于 2005-5-20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沒關係,署明“撰”就可以了,或者“編”。
发表于 2005-5-20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好意思,就把稿費拿出來公腐,呵呵~~
发表于 2005-5-20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5-20 22:43:51的o(︶︿︶)o 唉:</B>
如果不好意思,就把稿費拿出來公腐,呵呵~~</DIV>

呵呵,这是校内刊物,纯属公益,没有稿费的
发表于 2005-5-20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5-20 22:43:51的o(︶︿︶)o 唉:</B>
如果不好意思,就把稿費拿出來公腐,呵呵~~</DIV>
<P>哈哈,这位仁兄是强人![em17]</P>
发表于 2005-5-20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呵,改正!!!是汉唐兄转发的好贴~~~~~~</P><P>是那个学校的刊物啊~~?</P><P>他们可真是有福了,现在这方面的东西在学校可真的不多见啊!</P>
发表于 2005-5-21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xtypm</I>在2005-5-20 23:13:37的o(︶︿︶)o 唉:</B>

<P>呵呵呵,改正!!!是汉唐兄转发的好贴~~~~~~</P>
<P>是那个学校的刊物啊~~?</P>
<P>他们可真是有福了,现在这方面的东西在学校可真的不多见啊!</P></DIV>

浙大
发表于 2005-5-21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汉盛唐</I>在2005-5-21 0:28:06的o(︶︿︶)o 唉:</B>


浙大</DIV>

浙大的校级刊物应该级别很高的了,仁兄能把文章发到那上面,应该是对汉服运动不小的贡献了。
发表于 2005-5-21 0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9494~~</P><P>不知道是校級的還是院級的還是系級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22:08 , Processed in 0.095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