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B><FONT size=4>“文化遗产”新出炉惹得教授直叹气 </FONT></B></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FONT color=#999999 size=4>------------------------------------------</FONT></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51><FONT size=4> 去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学家方李莉教授是在陕北一个村子里过的。这个村子里的乡土文化遗存特别丰富,这几年在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整理出不少,比如面花(用馍馍做成动植物与娃娃的造型,被称为小麦的雕塑),还有剪纸、年画、信天游、民间故事等,连当地农民信奉的多神教,也在新修的庙里被供养起来。
七八天一混,彼此有了感情,农民就把方教授当自己人,什么话都敢说了。于是方教授惊愕地发现,这个村子现在被“保存”下来的那些民俗文化,其实都是前几年由一个大学教授带了一个小组,将一些陕北各地的民俗搜罗过来,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农民。经过一阵鼓捣,“湮没”多年的“本土文化”就这样恢复了。接下来,村子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了报,上了电视,城里的游人就纷至沓来,几十年来一直靠政府救济的村子一下子脱贫了。
但是,这种历史文化信息却是不真实的。方教授气愤地说:“从农民的姓氏、语言等因素考察,这个村子的确很古老,但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民俗,在‘十年动乱’时已经被破坏得荡然无存。随着最后一个老辈子原住民去世后,集体记忆也就丧失殆尽。现在的所谓挖掘、恢复其实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连农民腰鼓队穿的衣服都是参照秦腔的戏服复制的。”(摘自7月13日《文汇报》 作者沈嘉禄) </FONT></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txt3 vAlign=top align=right><FONT size=4></FONT></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8 22:22: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