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09|回复: 19

《旧唐书》中与“华服”认同相关的文字史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 1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传》
是以一人有悦,万国同欢;一人失所,兆庶俱残。喜则隆冬可热,怒则盛夏成寒;一动而八表乱,一言而天下安。举君过者曰忠,述主美者为佞,苟承颜以顺旨,必蔽视而称圣。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FONT color=#ff0000>华服</FONT>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
</P>
<P>《旧唐书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元和四年,由侍御史历左司员外郎、长安县令、户部郎中。田弘正以魏博内属,请除副贰,乃兼御史中丞,充魏博节度副使,仍兼左庶子。入迁左谏议大夫。九年,以党项寇边,以证有安边才略,乃授单于都护、御史大夫、振武军节度使。前任将帅非统驭之才,边事旷废,朝廷故特用证以镇。十三年,征为金吾大将军,依前兼御史大夫。十四年,充京西、京北巡边使,访其利害以闻。长庆元年,太和公主出降回纥,诏以本官检校工部尚书充和亲使。旧制,以使车出境,有行人私觌之礼,官不能给,召富家子纳赀于使者而命之官。及证将行,首请厘革,俭受省费,以绝鬻官之门。行及漠南,虏骑继至,狼心犬态,一日千状,欲以戎服变革<FONT color=#ff0000>华服</FONT>,又欲以王姬疾驱径路。证抗志不拔,守汉仪,黜夷法,竟不辱君命。使还,拜工部侍郎。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 11:48: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1: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P>以上文字中自我认同的意味比较明显,看不出有任何勉强之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 12:16: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 2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P>  !!!</P><P>  至顶!!!</P>
发表于 2007-8-2 23: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P>认可。我看过这些材料。华服、汉服之名在古代都有</P>
发表于 2007-8-2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宋史    本纪第十二 》</P><P>十一月己巳,许夏国用<b>汉衣冠</b>。癸酉,赐昭宪皇太后家信陵坊第。戊寅,许康州刺史李枢以己官封赠父母。十二月丙戌,复丰州。庚寅,命诸路总管集随军功过簿,以备迁补。是岁,冬无冰。占城国献驯象,安化州蛮来贡。</P>
发表于 2007-8-2 23: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宋史 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 》</P><P>有郭靖者,高桥土豪巡检也。吴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而下。过大安军,杨震仲计口给粟,境内无馁死者。曦尽驱惊移之民使还,皆不肯行。靖时亦在遣中,至白崖关,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b>汉衣冠</b>,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江而死。
</P><P><EM>此人就是金庸笔下郭靖的原型。</EM></P>
发表于 2007-8-2 23: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宋史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P><P>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b>大汉衣冠</b>。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时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方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俞。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崖?尔奉表以闻。
</P>
发表于 2007-8-2 23: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P>《清史稿 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 》 </P><P>  夏四月己卯,睿亲王多尔衮以朝鲜质子李★、李淏及朝鲜诸大臣子至盛京。辛巳,阿济格师克皮岛,斩明总兵沈世魁、金日观。甲申,安平贝勒杜度率大军后队还。丁酉,命固山贝子尼堪、罗讬、博洛等预议国政。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集★群臣谕之曰:“向者议政大臣额少,或出师奉使,而朕左右无人,卑微之臣,又不可使参国议。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当以民生休戚为念,慎毋怠惰,有负朝廷。前蒙古察哈尔林丹悖谬不道,其臣不谏,以至失国。朕有过失,尔诸臣即当面诤。使面从而退有后言,委过于上,非纯臣也。”又谕曰:“昔金熙宗循汉俗,服<b>汉衣冠</b>,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P>
发表于 2007-8-2 2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P>《清史稿 列传十二 》</P>
<P>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四。顺治十六年,追谥敏壮,立碑纪其功。太宗尝谕?臣曰:“昔达海、库尔?劝朕用<b>汉衣冠</b>,朕谓非用武所宜。我等宽袍大袖,有如安费扬古、劳萨其人者,挺身突入,能御之乎?”当日猛士如云,而二人尤杰出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 23:53:4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 2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汉服在古代除汉服、华服之名外,还有汉衣冠之名。于史有证。
发表于 2007-8-3 00: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时汉人多自称华夏、汉,宋时已多用中国、中华、汉
发表于 2007-8-3 01: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P>就应该截止到汉唐比较合适,不能无限延后了。再过500年连目前都算古代那就乱了。</P><P>宋朝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上一古代的一个分水岭。</P>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华”二字在晋代就已经较多的使用了</P>
<P>《晋书   卷六十一》    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P>
<P>《晋书 卷六十六》    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P>
<P>《晋书  卷七十一》  頵与王导书曰:“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12:28: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P>唐代和唐代以后的诗文和史籍中“中华”二字也经常出现。可见“中华”和“华夏”都是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词语,使用频率一直都是相当高的。</P><P>把“汉”作为文化与族群认同是一个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北朝开始,由北而南,广受认同应当是宋代或者宋代以后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南人往往以华夏正统自居,所以南北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应该会有所差异。但经历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这种族群与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又会再度归于统一,之后就应当是“汉人”这个族群称呼逐渐被广泛接受的阶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15:47:3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3 1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P>[em17][em17][em17][em17][em23][em23][em23][em23]</P>
发表于 2007-8-3 16: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十一郎最近没少做功课呀!七夕的时候开个演讲专场吧</P>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腊肠</I>在2007-8-3 16:37:30的o(︶︿︶)o 唉:</B>

<P>十一郎最近没少做功课呀!七夕的时候开个演讲专场吧</P></DIV>
<P>别!!!
<P>偶这人比较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腹无长才,让偶演讲不砸场才怪呢</P>[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7-8-4 2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详细啊···萧十一郎君辛苦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3: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狼兄!不过生活在萧十一郎的阴影之下很不爽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4:05 , Processed in 0.0784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