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1|回复: 7

[原创]【伪戏迷说戏】我喜欢的剧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2 13: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文/海棠盈香</P>
<P>我喜欢的剧种之——评剧</P>
<P>  之所以说是伪戏迷,是因为我并不是某一种戏的戏迷,也不是某个演员的戏迷,对戏曲仅是略之皮毛,很多剧种还分不清楚,很多派别也听不出来,对戏曲演员知之甚少,我没去过剧院看戏,只是开电视就只看戏曲频道,没我感兴趣的就关掉,有喜欢的就看看。但我觉得对比更多对戏曲了解更少的人来说,我还知道几个剧种,知道几出戏,知道几位演员,就算是戏迷了。</P>
--------------偶素分割线--------------

  小的时候并不喜欢听戏,而且也听不懂,所谓的听不懂,是指听不出好坏,听不出派别,甚至听不出剧种。

  大概还是因为乡音的缘故,我最开始听出点门道的是评剧。对戏曲最开始的启蒙来自于相声,相声讲究的“说学逗唱”中的学就是指学一些其他种类的艺术就包括戏曲,很多相声演员都能唱几段。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相声里经常学新派评剧“刘巧儿”和“小女婿”的片断,到现在我还记得有一段相声是说,原唱词是“我十九,他十一”,结果演员前面唱错了,后面再这么唱就不押韵了,结果只能把词改成“我十九,他八加三”。笑声之中我开始对评剧感兴趣,看来相声对戏曲的发扬真是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现在,戏曲依然不景气,而相声也茍延残喘,只有郭德纲依旧守着传统的说学逗唱,还能学,还能唱。

  如果说电视剧是长篇小说,那么戏曲就如小小说,几句简单的唱词、几个简单的情节,就能把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没有过多人物形象的成长,也没有太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或者只是一个小巧合一个小意外,就引出了人生之中的一个小插曲,经典可能就这样诞生了。当然也有的戏曲短短几幕就演尽人的一生,这就在编剧的高明了,把一生浓缩在方寸之间的舞台上,浓缩成短短几十分钟。有人觉得戏曲总是太巧了,但是无巧不成书嘛,其实戏曲比现在的很多胡编乱造的电视剧更真实,戏曲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

  说跑题了,回到戏曲。真正开始听戏,第一出是“花为媒”,第二出是“杨三姐告状”,也许是因为当时新凤霞的弟子梅花奖获得者谷文月和新凤霞的老搭档赵丽蓉一起到我们这里演出,也许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录音机从电台里录下了这两出戏中的最精彩片断,反正最开始喜欢的就是新凤霞的张五可和谷文月的杨三姐。

  戏曲非常有地域特色,从这两出戏中可以看出,张五可与杨三姐虽然各有个性,但都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少女形象,都有着北方少女那种活泼直率,又有些泼辣执拗争强好胜的性格,在舞台上表现起来显得可亲又可爱,非常贴近观众。这两出戏走红,配角赵丽蓉功不可没,赵丽蓉的戏非常出彩,也许是因为她表演的好,所以才显得出彩,反正就觉得少了她就没意思了。

  评剧的唱腔也很北方特色,我这种听戏只是为了自己陶醉而对戏曲没有什么研究的伪戏迷不知道那些专业的词语,只能说一个感觉。北方人干脆爽快,说话办事不拖泥带水,评剧的唱腔也是这样,如流水一般,而且有些段子非常考验演员嘴皮子功夫,快的就象相声中的灌口一样,唱的比你耳朵听的都快,并且很少有象京剧一样唱半天也唱不完一句的,这也许是我最开始接纳评剧的原因之一吧,听着觉得爽快舒畅。

  后来又看了新凤霞的电影“刘巧儿”,也很喜欢,依然是泼辣执拗争强好胜的北方乡村少女,依然是可爱可亲,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评剧著名的派别除了新派还有白派,代表人物是白玉霜,我感觉两派比较明显的区别是新派明快亮丽,适合演喜剧,白派哀婉,适合演悲剧。还是新派更有群众基础,因为它本身的特色更贴近它生存的土壤——北方人的性格就是这样豪爽乐观,即使生活中有苦难,也会不屈不挠勇敢的去面对。

(注:此处北方人尤指河北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2 13:46: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喜欢的剧种-之黄梅戏</P><P>  最初对黄梅戏的印象是马兰演的电视连续剧《严凤英》,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来太小,这个片子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到现在对这个片子的记忆就只剩下几个相关词:黄梅戏、马兰、严凤英、打猪草、天仙配……</P><P>  喜欢黄梅戏应该是从韩再芬的戏曲故事片《孟丽君》开始的。之前就很喜欢孟丽君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她可真算是人中之凤。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传说中的美人,她们是虚无飘渺的,但又实实在在的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很多戏曲就演绎了她们的传说,比如穆桂英,比如白娘子,她们是属于多个剧种的,而孟丽君只属于黄梅戏,并且只属于韩再芬。是韩再芬让孟丽君不再虚无飘渺,而是形象立体——扮相俊美,又有风度又有气度,更重要的是还有女性骨子里那份柔情。</P><P>  喜欢孟丽君,更多的是喜欢剧中人物,而不是黄梅戏本身。开始听出感觉是最传统最经典的《女驸马》,上大学的时候,我买了一盘《女驸马》的磁带,这在流行歌曲尤其是港台流行歌曲充斥的大学宿舍显得非常另类,不被同学接受,所以只能在宿舍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听,或者自己插着耳塞听。毕业以后,那盘磁带被我姥爷要去了,到现在我居然已经忘了磁带里是谁唱的,汗死~~其实无论是严凤英的,还是马兰的,还是韩再芬的我都喜欢。事实上我这个伪戏迷还听不出她们唱的好坏高低,人家真戏迷是能听出来的,所以这些演员才各有各的粉丝。</P><P>  除了经典之经典《女驸马》,我对其他传统戏如《天仙配》、《梁祝》、《桃花扇》等兴趣不是很大,偶尔看到电视上演,也会看看,遇到新戏也会看看。</P><P>  新戏我最喜欢的是马兰的《秋千架》,偶然看到一个o(︶︿︶)o 唉上的片断,只短短的几分钟,我就感动的流了泪,其实这个剧剧情很一般很俗套,但是因为是才子+佳人——余秋雨写,马兰演,词好曲好,演的也好,并且里面包含了马兰对黄梅戏的改革,不管改的好坏,但敢于改总是一种开拓创新精神,所以我还是很喜欢的,况且那个时候我还喜欢余秋雨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喜欢他了,但是还是承认他的有些东西写的还是不错的。找了N年,只从网上下了一些片断,一直也没有找到全剧,据说这出戏只在剧院上演,没有出碟片,所以只能遗憾了。</P><P>  一出好戏,肯定是会出碟片的,你看各种版本的《女驸马》不必刻意寻找,有很多很多。这只能说明《秋千架》的改革并不怎么成功,看网上网友的评论也是毁的多誉的少。我没看全剧,没资格说什么。但是看黄梅戏一路走到今天,一直在吃老本,几乎没有什么很有影响的推陈出新之作,而且人才流失,难以为继,真是觉得很心痛。在严凤英甚至马兰的女驸马时代,黄梅戏曾经很风光过,成为全国有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影响甚广,而如今,黄梅戏越走路越窄。</P><P>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戏歌这个东东,真是对戏曲的糟蹋,好象就是黄梅戏先有的戏歌,越唱戏味越淡,歌味越浓,到现在黄梅戏本身的地方特色已经消失殆尽,快成安普(安徽普通话)的流行歌曲了,丢弃自我,等于自我灭亡。此外,黄梅戏没有派别也是制约发展的原因之一,没有派别就缺少传承,大家互相学习,又各自为证,你这样改,他那样改,最后改个乱七八糟。</P><P>  到现在还坚持在这个舞台上的黄梅戏人还有谁呢?韩再芬都去演《贞观长歌》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喜欢的剧种-之越剧</P>
<P>上:越迷周恩来</P>
<P>  我对越剧最开始的了解来自于周恩来,这人绝对是一个铁杆越迷。越剧发源于他的祖籍绍兴,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曾跟随祖母回乡祭祖,就听过后来发展成为越剧的“的笃班”,这种民间小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个多世纪以后,他还记得当年看过的戏的戏词“可恨大王太不良,强抢民女罪难当”……据真戏迷考证不晓得这是啥戏,这出戏应该已经失传了。</P>
<P>  多年后,已经成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到上海出差,看了袁雪芬新拍的越剧,兴奋的介绍给自己的妻子邓颖超,要她有机会一定去看。邓颖超也是铁杆越迷,不知道是不是从看袁雪芬开始的。周恩来为什么这么兴奋呢?</P>
<P>  很多北方的民间的地方剧种都来自乡土,来自劳动人民,所以在广大的劳动人民那里很有市场,到如今仍是。而越剧不同,一开始就成为有钱人取乐的消遣,词曲并不高雅,从周恩来记得的那句唱词就可以看出来……要使越剧由有钱人的取乐变为为普通大众服务,由淫词艳曲变为能登上高雅殿堂,袁雪芬和她那一代越剧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来又经过新一代人继续改革,继续发扬,如今的越剧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国粹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并且拥有最高层次的观众群——据说喜欢越剧的大学生、白领居多。此是后话了。</P>
<P>  周恩来亲身经历了越剧的第一次改革,并对这次改革给予了有力有效的支持——把新拍的彩色越剧电影《梁祝》带到日内瓦,虽然主要目的是把越剧用于外交(这便是大师级外交家的高明之处,啥都能用于外交,这次用了越剧,多年后人家还用过乒乓球、茅台、熊猫等等),但同时也把越剧展现在全世界人面前,越剧从此走上国际舞台。</P>
<P>  为啥是越剧梁祝被带出国门,而不是评剧,也不是川剧,也不是汉剧,甚至不是京剧?是因为周恩来对越剧的偏爱吗?不是。因为经过改革、有了质的飞跃、唯美、婉约的越剧梁祝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艺术水平,而且更接近世界先进艺术水平,有东方艺术的神秘,又符合西方艺术的审美。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京剧给人的感觉很官方,越剧给人的感觉是特民间。京剧进京就是给皇帝贵族看的,也是他们捧起来的,直到解放后,很多京剧演员依然奉命进中南海为o(︶︿︶)o 唉演出,现在也如是。而越剧进城(上海)是为了改变原来给富人看的局面,变为给平民百姓看。奉行外交民间先行的周恩来自然选择更民间的越剧。</P>
<P>  虽然不是因为周恩来对越剧有偏爱,但是周恩来绝对对越剧有偏爱,这也是人之常情,乡音乡情,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戏呀。而且越剧又这样唯美,此外,江南越剧那种跌宕婉转、隽永细腻的风格和同样是江南走出来的周恩来也很像。</P>
<P>  越剧中周恩来最喜欢的就不是梁祝了,应该是《红楼梦》。尤其在他晚年,他经常听“黛玉葬花”与“宝玉哭灵”这两段,据说他还会唱“宝玉哭灵”。喜欢当然因为这两段本身确实十分精彩,但更重要的是,这两段的意境比较符合他临终心境。“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我岂能一股清流随俗波”……很多句子,结合他在文革中的境遇,便可体会。</P>
<P>  但是我也没喜欢梁祝,也没喜欢红楼梦,也没喜欢袁雪芬。吼,没有爱屋及乌。或者他与我的欣赏水平是天壤之别?开始听尹派宝玉觉得挺好的,不喜欢徐派宝玉,不止是我,很多人都喜欢尹派宝玉。但是拍电影的时候,周恩来建议徐玉兰演宝玉,事实上导演也尊重了他的意见。因为他喜欢,我才听徐派宝玉的,听得多了,才感觉出味来,果然是徐派更适合电影。徐派唱腔高亢,更能强烈的表现出宝玉的倔强与对爱情的执着——尤其是宝玉哭灵那段更能体现这一点,尹派对比起来就太柔弱了。果然还是周恩来高明。俺滴水平是有待提高,需要继续修炼。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2 22:15: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下:我喜欢的越剧</P>
<P>  我喜欢的第一出越剧是黄依群的《陈三两》,除了琼瑶阿姨,黄依群的陈三两是让我每看必哭的。最先感动我的还是陈三两这个人物,中国女性所有的传统美德集中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真的,凡是美德她都有,美貌、智慧、才华、勇气、善良、执着、骨气、孝顺、爱心、有责任心、追求幸福自由、不贪图荣华富贵,不惧怕权贵……这些只一场就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越剧所有的美也全表现了出来,唱腔那样清悠婉转,表演那样真切细腻。

  喜欢黄依群,也喜欢白娘子,所以也很喜欢黄依群的白娘子,虽然没看过全剧,但从看过的片段中可以感觉到这位白娘子因为越剧而有江南女子的味道,诗情画意,温柔婉约。其实白娘子本来就应该是江南女子,虽然她在峨嵋山修炼,但是她与许仙相逢于西湖,所以觉得她应该是西湖边的女子。

  越剧我比较喜欢《碧玉簪》、《何文秀》、《柳毅传书》这样的传统剧目,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显得非常经典,其中每一场都非常精彩感人。看这些剧目觉得是非常轻松的,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都是些非常小的生活细节,就从这些细节中表现出真实细腻的情感,比如三盖衣,比如桑园访妻,观众的心理会随着戏中人物的心理而变化,而这正是电视剧、电影根本不能表现出来的。

  以上我喜欢的更多是戏曲本身,而单纯喜欢唱腔的是《五女拜寿》中奉汤一段,当然五女拜寿这个剧目我也喜欢,但其中奉汤一段是因为唱腔而喜欢的。茅威涛演的邹士龙在戏里不算最重要的角色,但是只第一句“姑娘——”,我就觉得与众不同,再听后面茅威涛独特的嗓音厚实且有质感,非常有穿透力。人说十生九尹,也许是因为尹派包含了越剧十分之九的美,而茅威涛又把尹派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是唱腔美,茅威涛的扮相也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作揖礼是比较地道的汉礼,这在其他剧种中是非常少见的。

  越剧流派纷呈,但作为伪戏迷我基本上听不出来什么派别,似乎只能听出尹派,也只知道尹派演员如萧雅、赵志刚,刚听时基本听不出什么区别,听得多了,还是觉得茅威涛是唱的最好的。尤其喜欢茅威涛的何文秀,可惜她没演过全剧。其他演员如果不是老一辈的,我都不知道派别,我发现我比较喜欢新一代演员演的传统剧目。

  越剧的传统剧目还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居多,小生是文弱书生居多。但是茅威涛这一代越剧演员又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孔乙己》、《藏》、《陆游与唐琬》等比较有突破,表明越剧开始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以吸引了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戏迷,但是有一得必有一失,太阳春白雪,就必然失去下里巴人那一部分戏迷。越剧还是一部分人的越剧,而不是全民的越剧。改革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经典是要经历时间考验的。看京剧《锁麟曩》便是雅俗皆宜,“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这里内涵深了去了,只不过是什么层次的人看到什么深度而已。比起比较成熟的京剧,成长中的越剧还略显稚嫩,换句话说就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京剧比起来,越剧的优势在于起源于南方。这可是非常巨大的优势。

  京剧其实是被清廷及京城的老百姓捧火的,京城的老百姓有多少是看得起戏的,看戏的还不是八旗子弟,所以归根到底,京剧最开始是为满清统治者服务的,所以京剧里必然揉进太多满文化,从服饰到礼节都有,已经形成传统了。京剧的服装大部分是明朝汉服,老旦、老生的衣服还好,那些小姐、丫头的服装里有太多旗装元素,而且无论演什么朝代的故事,都是这些服饰,让人看着非常别扭。你看贵妃醉酒,如果杨玉环穿上唐朝的高腰襦裙,再梳一个唐朝的高髻,戴上一大朵盛开的牡丹花,那将是什么感觉?

  越剧就不同了。越剧远离了满族的京城,受满文化影响越少,从服装到发饰,从坐立行走到礼仪,从舞台布景到演奏乐器,保留了很多汉族传统的东西,更多的传统还是在情节与唱词中体现出来,这些更能引起汉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我看到邹士龙那非常得体的一拜就感觉非常好,再看他因男女有别而显得那么拘谨,看到姑娘更拘谨他又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拘谨,“看左右无人经过相救你,顾不得男女之间有大防。 这草房是我嫂嫂一人住,救你来与她作伴也无妨……”这种非常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传统的待人之道,京剧就很难表现出来。

  越剧流派众多,发展空间大,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一大批越剧人锲而不舍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改革,还有大批文化水平高的观众力捧,所以,越剧:我看好你哟!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2 22:22: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晕 越剧再占一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2 22:25: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楼:越调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楼:京剧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3: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再占一楼吧。</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1:46 , Processed in 0.0739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