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17|回复: 8

古筝-百度百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5 18: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有些奇怪这里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关于古琴的帖子,古筝也很好啊,小芦芦最喜欢了,转个来……</P>

<DIV class=box2>古筝</DIV>
<P>
<TABLE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DIV class="box2 p14">

[解释]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
??
古筝又名"秦筝"。自<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096.htm" target="_blank" >秦</A>、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18503.htm" target="_blank" >流派</A>。山东筝、<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77.htm" target="_blank" >河南筝</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57.htm" target="_blank" >潮州筝</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35.htm" target="_blank" >客家筝</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67.htm" target="_blank" >浙江筝</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61.htm" target="_blank" >福建筝</A>、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70712.htm" target="_blank" >伽揶琴</A>(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75.htm" target="_blank" >陕西筝</A>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74.htm" target="_blank" >河南</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43496.htm" target="_blank" >兰考</A>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15310.htm" target="_blank" >桐木</A>制造,框架为<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97753.htm" target="_blank" >白松</A>,筝首、尾、四周侧板有<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4215.htm" target="_blank" >红木</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3343.htm" target="_blank" >老红木</A>(缅酸枝)、金丝楠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739.htm" target="_blank" >紫檀</A>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57476.htm" target="_blank" >蝶式筝</A>”、“转调筝”等。

??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1803.htm" target="_blank" >旋律</A>、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18682.htm" target="_blank" >赵玉斋</A>先生创作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3719.htm" target="_blank" >庆丰年</A>》,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    1965年,<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06108.htm" target="_blank" >王昌元</A>成功创作出古筝曲《<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49474.htm" target="_blank" >战台风</A>》,《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1385.htm" target="_blank" >噪音</A>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    70年代,<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28983.htm" target="_blank" >赵曼琴</A>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3734.htm" target="_blank" >井冈山上太阳红</A>》等。
??
        90 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8225.htm" target="_blank" >百花争艳</A>的春天。《<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3730.htm" target="_blank" >黔中赋</A>》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5908.htm" target="_blank" >王建民</A>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28950.htm" target="_blank" >王中山</A>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434.htm" target="_blank" >音乐</A>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3725.htm" target="_blank" >秦桑曲</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3710.htm" target="_blank" >临安遗恨</A>》、《铁马吟》等等。同时古筝的重奏曲作品亦陆续推出,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360.htm" target="_blank" >琵琶</A>二重奏《<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89.htm" target="_blank" >大浪淘沙</A>》、《水乡高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9752.htm" target="_blank" >春江花月夜</A>》、:古筝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7453.htm" target="_blank" >高胡</A>二重奏《<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7385.htm" target="_blank" >渔舟唱晚</A>》: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500.htm" target="_blank" >满江红</A>》; 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 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1559.htm" target="_blank" >步步高</A>》、筝合奏《丰收锣鼓》、《<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45.htm" target="_blank" >瑶族舞曲</A>》、《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芦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1684.htm" target="_blank" >歌舞</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871.htm" target="_blank" >戏曲</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86.htm" target="_blank" >曲艺</A>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325.htm" target="_blank" >钢琴</A>”。

<B>古筝起源</B>

??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6.htm" target="_blank" >战国</A>时期盛行于“秦”地,<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htm" target="_blank" >司马迁</A>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 target="_blank" >史记</A>》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990.htm" target="_blank" >李斯</A>《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8889.htm" target="_blank" >卫国</A>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target="_blank" >孔子</A>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24356.htm" target="_blank" >韶</A>》。

??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38097.htm" target="_blank" >集韵</A>》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6.htm" target="_blank" >瑟</A>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2.htm" target="_blank" >唐代</A>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375.htm" target="_blank" >东汉</A>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4811.htm" target="_blank" >杜佑</A>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    筝究竟是否为<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372.htm" target="_blank" >蒙恬</A>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127.htm" target="_blank" >长沙</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6.htm" target="_blank" >马王堆</A>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陷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htm" target="_blank" >日本</A>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尽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89.htm" target="_blank" >秦始皇</A>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DIV></TD></TR></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古筝的形状特有韵味,每一次小芦芦弹的时候,都会心花怒放,爱的不知成什么样子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9: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再来……</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P>当然,弹古筝也是有姿势的,要记得……</P>
<P></P>
<P>这么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19:13: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么弹的话,基本上是艺术照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19:17:0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28 01: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奇怪呀,因为古琴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天汉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古琴。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9: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怎么说呢……本来是很喜欢古琴的(当然现在也是……),但是上高中之后忽然就变得越来越理性了……虽然我还是能写那种抒情的东西吧,但是自己感动自己这种事我已经再也办不到了,我需要的是他物感动自己,所以,就最喜欢古筝拉……
发表于 2007-11-30 0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随缘啦!
发表于 2008-5-13 19: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古琴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不过因为古琴找不到地方,就学古筝学了6年(当然现在还在学,只不过是遇到疑难再去问下以前的老师而已)。
古筝的确挺不错的啊,当然,喜欢古琴多也许是因为它更有韵味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6:40 , Processed in 0.100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