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16|回复: 5

宋豫人老師的马来西亚弟子出击了,马来西亚各大报章刊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9 06: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训练出来的马来西亚汉服总舵主的名字叫
江志发,是一名工程师。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08-10-09&sec=local&art=1009lm07.txt


江志發呼華裔大力發揚
成童成年畢業穿漢服
柯新慶(右)頒發紀念品給漢服呈現者,右2為主講人江志發。
(馬六甲8日訊)青運大城堡支會漢服組負責人江志發呼籲華裔,必須大力發揚漢服文化,學校更應推廣漢服運動,舉辦“成童禮”到“成年禮”,以及在畢業典禮讓學生穿上漢服畢業袍。 他說,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漢服體系。 江志發說,漢民族自古就有重衣冠的思想,不但有先聖哲人的典籍論著,更反應在傳統中國的方方面面,衣冠文明與華夏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不論如何發展演化,只要有華夏文明的存在,就要受到漢族衣冠文明的影響。 與董家教商討
身穿漢服的大學生在三寶山上出席“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
“一件成人的漢服縫製費用300令吉,小孩的100令吉左右,比起西裝大服更廉宜,如今漢服是我們瞭解祖先的其中一項途徑,或許這就是推行它的意義所在。” 江志發日前在培三古城講堂舉辦的“認識漢服”講座會上,讓古城民眾瞭解漢服的重要性,此講座是“三山九九,重陽登高”的活動之一。 在這之前江志發也率領身穿漢服的組員,在祭祀大典上呈現“大揖古禮”,深獲佳評。 此外,培三家協主席尤國基在講座過后,有意在培三推行“穿漢服畢業”的概念。他說,本來漢服給人一種很模糊的概念,在聽了這場講座后,終于對漢服有明確的瞭解。 他說,將會與漢服組聯繫,取得更多漢服資料,然后在與董家教商討在培三發起穿漢服運動。 ★漢服與唐裝、旗袍、馬褂應該是什么關係?
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並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裝,而是借唐朝的名義結合清朝服飾而“創新”出來的仿古服飾。 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長衫和馬褂,都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及其延續,而非漢族的民族服飾,也不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上一直傳承的服飾。 旗袍、長衫、馬褂作為滿族的服飾,當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滿族同胞不會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飾一樣,作為漢族也沒有理由去穿滿族的服飾。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文獻證明漢服在黃帝時代就出現。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http://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sec=photo&dt=2008-10-06

        
                                                        
                更新: October 5, 2008 18:05
重陽登高千人環山
報導:陳文祥、辛慧萍
攝影:陳春漢
千人環山行,齊齊為發揚重陽文化盡一分力!
甲州華社昨日(5日)早上在三寶山上舉行“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以行動來為這古老的傳統文化賦予新意,共同打造本土精神面貌的重陽文化。
古時的慶祝重陽節活動多采浪漫,而當中的登高遠眺、吃重陽糕及飲菊花酒等活動,都一一重演,同時更加入了鼓樂喧天的醒獅和大鑼鼓等表演,讓這已逐漸被忽視的重陽慶典,能以不一樣的熱鬧氣氛重現眼前。
“三山九九,重陽登高”的慶典活動,是由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連同州內其他66個華團聯辦,并將活動主題訂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希望參與活動的人士,能腳踏文化寶山的青青草地,承先啟后,繼往開來,讓先賢的傳統優良文化繼續在這片土地發揚光大。
            
別具意義
主辦當局別出心裁,安排一輛車牌號碼為3399的轎車來充當沈慕羽的座駕,看來大家都希望重陽文化能長長久久的保留下來。

陰陽同慶
由于三寶山上有許多墳墓,在山上進行的重陽慶典中,也出現了在生者與往生者一同慶重陽的有趣畫面。

一片火紅
千人身著紅衫,浩浩蕩蕩環三寶山一圈,讓這座山沈浸在一片紅彤彤、熱鬧的氣氛中。

舞獅助興
象征吉祥的舞獅,出現在“三山九九,重陽登高”的活動上,為平時一片寂靜的墳山帶來鼓樂喧天的熱鬧氣氛。

高歌一曲
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團長兼工委會主席柯新慶(右2)在眾員的陪同下高唱《紅花雨》,希望能喚醒大家牢記“家就在這里”。

祭典重現
難得一見的重陽祭典儀式,重現在眾人眼前,借此祈願蒼天,保佑吾國吾民。

復興禮節
周代的大揖古禮,由來自青運大城堡支會的成員演現在眾人眼前,充分體現出主辦當局那欲復興中華民族文明禮節的雄心。

風箏爭艷
『魚兒什么時候也被帶上三寶山上了?』風箏之友受邀呈現升放風箏表演,點綴三寶山的上空。

沈老上轎
“嘿喲嘿喲!沈老上山來咯!”為了讓年事已高的主祭沈慕羽能重游三寶山,主辦當局別出心裁制作一頂“轎子”,讓沈老能一睹山上的風采!

簽名留念
出席“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慶典活動的市民,也不忘在大型留言板上簽名,以示自己對重陽文化的認同與贊賞。

熱心行善
傳承文化不忘行善,主辦當局也安排工作人員手持募款箱,希望上山參與重陽活動的市民,能一同發揮關懷和慈悲的助人心態。

抬鼓上山
培風中學二十四節令鼓的成員一大清早就將鼓抬上山,為“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慶典增添更光輝和燦爛的色彩。


《相關新聞》        
                          


[ 本帖最后由 汉服赵里昱 于 2008-10-9 06: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06: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落克的作者也是马来西亚人,会唱秘传的天地会会歌

他还会洪门暗语,而且还用这知识写了不少书,
怎么样?马来西亚猛吧?

看他书皮上的"洪门"还有"天地会":




http://www.blogkaki.net/3446/viewspace-77859

穿汉服和成童礼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0 01:07:09 / 個人分類:田野行腳 穿汉服和成童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0 01:07:09 / 個人分類:田野行腳
查看( 32 ) / 評論( 2 ) / 評分( 0 / 0 )
大紅花的國度
最近參與青運總會主催、青運大城堡花園支會主辦的第一屆“華夏生活營”,主講人是來自中國的宋豫人老師。聽其講座,才知道中國一些有心人推動恢復漢唐文明運動,僅僅4年期間,引起人們紛紛響應,支持者頗眾。
大紅花的國度
他們提倡恢復穿漢服,行中華古代禮儀,的確引起一些爭議,諸如這些古老文化是否適合現代社會等等。他們的理由是漢服及華夏文明在清代時,被滿清統治者消滅了,當時中國有一億多人口,有一半的人口近7千萬死於清朝政府統治初期。清廷規定“剃髮易服”,不遵者殺頭,所以,漢服在那個時候消滅了。
不僅馬來、印度民族同胞在本身的大節日或婚喪喜慶多數穿民族服裝,即使日本、韓國也是一樣,韓國近年來甚至恢復民族傳統婚禮。唯有華人,某些還是抱持拒絕心態,對於民族漢服不是很能接受。當然,我國炎熱天氣,穿起漢服並不是很適合。其實佛教僧人及道教道士穿的也是漢服,他們瞭解我國天氣酷熱,都改用輕薄布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我國穿漢服,是必須採用輕薄的布料才行。其實我們經常穿的厚重西裝大衣,也是不適合我國炎熱天氣啊!

而我們一直錯把現在盛行的布紐高領衣服,當作是我們的漢族服裝,其實它是滿族服裝。在我國,唯有霹靂太平雲夢山水簾洞鬼谷仙師廟,數十年來保持穿交領右衽的正統漢服慶祝神明聖誕。
宋老師說,古代讀書人通過教育認識華夏文明,而平民百姓(多數是文盲),則是通過“禮樂”來達到教化。禮即是禮節,比如行大揖禮、跪拜、拱手等等。樂指音樂,以音樂陶冶人性。所以,在傳統祭祀活動,人們舉行禮節和儀式,通過這些,人們學習到團隊精神,長幼有序,尊敬長輩等文明。這一點,與我常說的“民俗教育”是一樣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老師等人在中國恢復“成童禮”,那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千年。他們請來政府幹部及嘉賓出席觀禮,然後讓行成童禮的13歲少年孩童及父母均穿上漢服,雙親坐在椅子上,孩童行大揖禮向父母答謝感恩後,孩童慢慢把身子蹲下,從13歲一直蹲下直到嬰孩般撲在母親懷抱裡,這時候母親及孩子無不哭個稀里嘩啦,連觀禮嘉賓也感動得掉下眼淚!

然後,孩童又慢慢離開母親懷抱,慢慢站起來恢復到現在的模樣,接行大揖禮退3步,孩童在這時候“立志”。整個儀式表示孩童出生後,由父母撫養成人,今後將離開母親的懷抱,去達到立下的志願目標,以感謝父母恩情。事後調查,發現接受成童禮的孩童及父母,他們的親情非常好,親子關係比一般來得佳。

我相信通過民俗儀式可以達到教化人心的一定功能,可以使到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以及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切。

IMG_4433
IMG_4433

IMG_4433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44123

江志發:漢民族重衣冠‧學校應推廣漢服運動 2008-10-08 11:22
  • 柯新慶(右)頒發紀念品給漢服呈現者,右2為:主講人江志發。(圖:星洲日報)

    柯新慶(右)頒發紀念品給漢服呈現者,右2為:主講人江志發。(圖:星洲日報)




(馬六甲)日前在培三古城講堂舉辦的“認識漢服”講座,讓古城民眾瞭解漢服的重要性,出席者更有意在甲州學校推廣穿漢服運動。
該講座是“三山九九,重陽登高”的活動之一,由青運城堡支會漢服組負責人江志發主講。這之前,他率領身穿漢服的組員在祭祀大典上呈現“大揖古禮”,深獲佳評。
他說:“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的漢服體系。 ”
漢服縫製費較西裝便宜
“漢民族自古就有重衣冠的思想,不但有先聖哲人的典籍論著,更反映在傳統中國的方面。衣冠文明與華夏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的,不論如何發展演化,只有華夏文明的存在,就要受到漢族衣冠文明的影響。”
他呼籲華人大力發揚漢服文化,學校應該推廣漢服運動,舉辦“成童禮”到“成年禮”,及在畢業典禮上讓學生穿上漢服畢業袍。
他指出,一件成人的漢服縫製費用300令吉,孩的100令吉左右,比起西裝大服更廉宜。
他說:“剃髮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漢服是我們瞭解祖先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或許這就是推行它的意義所在。服飾是一種文明,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建議培三推行“穿漢服畢業”
培三協主席尤國基在講座過後表示,有意在培三推行“穿漢服畢業”概念。
他說:“本來漢服給我們是一種很模糊的概念,在聽了這場講座後,我們總算對漢服有明確的瞭解。原來我們時常穿的長袖褂或旗袍是對華族一種誣蔑,我從今不再穿‘褂’了!”
他表示將會與漢服組聯繫,取得更多漢服資料,然後與董家教商討在培三發起穿漢服運動。


【知多一點】 漢服特點明顯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並非真正唐朝的服裝,而是借唐朝的名義結合清朝服飾而“創新”出來的仿古服飾。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長衫和馬褂,都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及其延續,並非漢族的民族服飾,也不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上一直傳承的服飾。旗袍、長衫、馬褂作為滿族的服飾,當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滿族同胞不會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飾一樣,作為漢族也沒有理由去穿滿族的服飾。





发表于 2009-8-3 17: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 弘扬汉文化 不顶你顶谁?
发表于 2009-8-4 0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沒有見過宋老師的身影了,辛苦了,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9-8-4 12: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击了?训练出个总舵主?
发表于 2009-8-5 1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舵主”这个称呼的确是让人打了个寒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1:37 , Processed in 0.0790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