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7|回复: 11

饰品通览——佩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2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佩囊也称“荷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型口袋。古人衣服上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之物,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等,多半贮存在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佩囊”。(见右图)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商周之时,民间已有佩囊之习。囊袋有两种形制:一种用皮革制成,专用于男性;一种用丝帛为之,专用于女性。两种囊袋俱用缘饰。


以皮革制成的佩囊,被称之为“鞶囊”。而根据《晋书》记载,在汉魏之世,佩囊仍以皮制者为多,现存鞶囊实物,以安西都护府苏巴什古墓出土者为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制成,为长方形,竖式,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拴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佩戴皮囊的人物图像,在传世绘画及考古发掘中也时有所见,如《北齐校书图》中即绘有腰佩皮囊的文吏,陕西长安韦泂墓出土的石刻,则绘刻有佩鞶囊的妇女。


布帛之囊在商周以后,不仅用于女子,男子也可用之。早期的布囊实物在古墓葬中也有遗存,如安西都护府尉犁因半古墓就出土了几件,可能为汉晋之物。


汉代称佩囊为“縢囊”;宋明时期则称为“顺袋”,因被裁制成弧线形,状如北方的一种茄子,故又被称为“茄袋”。元代以后,佩囊又被称之为荷包,荷或作“合”。清代荷包传世颇多,大多以丝织物制成,上施彩绣。这个时期的荷包款式也非常丰富,除传统的圆形、方形、椭圆形及茄子形外,还有鸡心形、葫芦形、灯笼形、金莲形等。大约在清代初期,民间通行心形及茄形荷包;清中、晚期乃至民国初年,则流行葫芦形荷包。据说葫芦形荷包最初多用来盛放烟丝,后觉其造型别致,乃争相仿效,不分男女均喜佩之。从传世实物来看,这种荷包较注重装饰价值,并不能盛放多少东西,有的则干脆将袋口缝住,这也是清代荷包有别于传统佩囊之处。


综观历代佩囊,除用于贮放零星细物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

一、盛放印绶。被称为“绶囊”或“傍囊”,以其多佩于身旁之故。这种绶囊以皮革制成者居多,也有少数用质地厚实的布帛制作,通常作正方形,四角略带圆势,周边加以缘饰,有的还在正面饰以图纹。安徽亳县董圆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即绘刻有佩这种绶囊的人物,绶囊的两侧分别有印绶垂下。

关于绶囊上所用的图纹,古时也有规定,一般多采用兽头,故有“兽头鞶囊”之称。《晋书·舆服志》和《隋书·礼仪志》都有记载。兽头之中,则以虎头所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名。后赵石虎时期,为避石虎之讳,曾一度改用龙头,石虎之后,仍恢复以虎头为饰。从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佩系虎头鞶囊的官吏形象。


除了兽头之外,还有以兽爪图纹为装饰者,制出北朝。《隋书·礼仪志》:“(北朝)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綵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隋代仍有其制,专施于良娣以下命妇,隋代以后其制无闻。


二、盛放笏板。被称为“笏囊”或“笏袋”。最初以皮革制成,官吏上朝时背于左肩,垂于腰际以备记事。制作前多将皮革染成紫色,故又称之为“紫荷”。唐代因之。


三、盛放鱼符。被称为“鱼袋”。唐代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着章服,必须佩戴鱼符。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间的联络,即以鱼符为凭信。这种鱼符实际上是古代虎符的变形,唐高祖时,因避其祖父李虎之讳,故改为鱼符。其制分为三等,以质料为别,贵者用金,次则用银,再次用铜。一般制成鲤鱼之形。宋人鲤字通李,隐“李”家王朝之意,故用此形。制作时多将其剖分为两半,外刻鱼纹,内刻文字,上端刻一“同”字,下端刻有姓名;侧面则刻“合同”二半字。由于每对鱼符的文字地位高低、大小、字体各不相同,故可避免私自仿造;只有两物原配,才能做到完全合符。在鱼符的顶端,还钻有一个小孔,以备系佩。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袋之外也用金、银为装饰。以金为饰并盛放金质鱼符的鱼袋,被称为“金鱼袋”,省称“金鱼”。以银为饰并盛放银质鱼符的鱼袋,则被称为“银鱼袋”,省称“银鱼”。


所谓鱼袋,前后形制有所不一。按唐张鷟《朝野佥载》有“彩帨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像。”可知,最早的鱼袋,大多以布帛制作,故以“袋”名,后来则将其制成一个长方形木匣,以木料为之,外裹皮革,并以金银为饰。从《步辇图》中,可见一持笏文吏,腰带之下垂一挂饰,以布帛缚结而成,使人自然联想起“彩帨为鱼形”之语。陕西西安韦顼墓、敦煌莫高窟中晚唐壁画都见有佩带鱼袋的人物形象。


宋代废除鱼符,但仍用鱼袋。因袋中没有鱼符,故将鱼形饰在袋外,通常系挂在身后。凡有资格穿着紫、绯色公服的官吏,都可佩挂金、银鱼袋。在《宋史·舆服志》有所记载。如果官职低卑,而又有特殊情况(如出使外国等)需要佩挂鱼袋时,则必须借用紫、绯之服,时称“借紫”、“借绯”。在宋代,凡能穿紫、穿绯并佩鱼袋,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获此殊荣者在填写个人职衔时,必须特别加以申明,如主持编撰《三礼图》的聂崇义,他的正式职称应写成:“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柱国赐紫金鱼袋臣聂崇义”。


四、盛放文具。以皮革或厚缯制成,形制较一般囊袋为大,专用于盛放刀笔、算具或书籍。以文吏所用为主。这种囊袋多佩于身边,汉世以来多称书囊、书袋;唐代则称其为算袋,因其中盛有算具,故以名之。宋明时期则称其为昭文袋,昭又作“照”或“招”。


五、盛放钱币。被称为“搭膊”或“褡裢”。也以布帛或皮革为之,制为长形,通用双层,中间开口,两端可盛钱物。其制有大小之别,大者盈尺,小者数寸;使用时两相对折。大者可驮于臂膊,因有“搭膊”之名;小者则佩系在腰间。清代褡裢有不少传世,大多以布帛制成,上施彩绣。这种褡裢又称钱袋,因上下各缀一袋,两袋均用于存钱,故民间常以此物赠人,借袋喻“代”,取“代代有钱”之吉祥寓意。


六、盛放什物。大多为随时需用的日常用品。清代比较流行,多用于男性。如盛放眼镜,有眼镜套,以硬纸为盒,外裱绫锦;或直接用厚帛制作,制成上下两截,下部为盒,上部为盖,盖顶栓一丝绦,以备系佩。用于盛放挂表,则有表帕,也以硬纸为胎,外裱绫锦,在表帕外侧的中心部位开一圆孔,以便露出表面。盛放折扇,则有扇套,或称扇囊,以织物制成,呈狭长体,外表织绣各种图纹。

七、盛放香料。被称为“香囊”或“香袋”。以布帛制成各种样式的囊袋,内贮香料。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所贮香料品种不一。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佩在身边的香料,一直以植物为主,其中最名贵的香草,叫薰,或称蕙草。之后则将佩在身边的香料统称为薰。因此,香囊也称薰囊。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竹筒中就有四件实物。

佩挂香囊的风习,最早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到了魏晋时期,香囊一名正式出现。使用时有所区别,有的可挂在帐内,有的可佩在身边。汉魏以后,有关妇人佩挂香囊的记载屡见不鲜。唐代以后的男女也喜欢佩挂这种饰物,宋元时期的香囊实物在考古发掘也有发现,如福建福州宋黄升墓就出土过一件,内蒙古黑城元代遗址也有出土实物。

香囊虽然是一种佩饰,但在青年男女交往中,还兼有信物的作用。这种风气的产生,大抵可上溯到唐代以前,到了明清时期已成惯例。香囊上所绣的花样也更含“春意”,有的绣并蒂莲花,有的绣比翼双燕,还有绣交颈鸳鸯。
——————
注:因为这些资料汇编是我为南大研究所做的,所以,当时整理文件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见左图见右图,因为我当时是用WORD文档做的,插了图,但是这里不能直接复制上传。故此,只能另外传图。如文中出现见左图见右图,请大家忽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2-23 23: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后期,这些东西的实用性已经越来越少了,主要是装饰品。清朝戴上一堆这等小玩意儿的风气最重,荷包,扇袋,钥匙袋,香囊,眼睛盒,槟榔盒子~~~~~~用来做信物或者赏赐的风气也很重
香囊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宗教方面的,用香囊供佛,据说每一个香囊就代表了一个香水海,特别为女性信徒的所好用
发表于 2008-12-23 2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礼佛图里面那个带个提手的包包,应该是香囊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4-21 17: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9-4-23 1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 [em17] [em17] [em17] [em17] [em17]
发表于 2009-4-23 13: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 [em31] [em30] [em31] [em30]
发表于 2009-6-23 12: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啊 这么多图片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9-7-29 1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佩囊的那么多用途,很像现在的随身的小包。
那它起初应该还是有点大的吧...要不怎么装下那些东西?
发表于 2009-7-29 2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额,他们又不要带手机又不要带钥匙又不要带卡,相机,MP3……我想也没多少东西吧。还是能放的下的
发表于 2009-8-11 22: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到香囊了,也叫荷包,用五色丝线缠成的,里面装上各种有香味的草药和石头。男子身带的香囊总是牵系着某个女子的关怀和情思~~~
古人真是了不起哎,小小的配饰也总是那么儒雅,有深意
发表于 2009-8-12 21: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我把别人从最高坡带回来的香囊挂床头上了。。
发表于 2010-7-6 20: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6:32 , Processed in 0.142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