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0|回复: 5

传统复兴中的叶公好龙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6: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译文】: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臣听说君上您重用士人,因此敝人从千里之外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就来拜见您。结果过了七天君上都不理敝人,敝人觉得君上所谓的喜欢士人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敝人听说君上重用士人,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君上,结果过了七天您都不理敝人,原来您并不会真的重用士人 ,您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士非士的人罢了。诗经说:‘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这里了!”

    叶公好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汉代刘向编纂的《新序•杂事》。某些人看似喜好某一事物(龙),而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到来时,却变得十分恐慌不敢面对,这则寓言常用来形容这类不用心去喜好的人。

    六七年来,传统文化复兴逐渐形成社会热点,传统爱好者或有了宣扬自己思想的机遇,或在此环境下诞生,找人谈论传统思想话题对笔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然而我时常遇到一谈起精神信仰就望而却步乃至非常排斥的传统爱好者,他们看似热衷于传统文化,却又对传统最核心的部分心怀恐惧,这岂不是叶公好龙的现代版本吗?

    某一日,我与甲君谈论如何读书,并随之谈到书籍与其内涵的关系。我认为典籍虽古,然其道不分古今,虽需要时代的解读,但传统典籍承载着华夏的根本大道,那是我们须透过阅读典籍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说经书、子书往往含有追寻信仰的门径。甲君闻此大惊,说读书就是读书,这与信仰何干呢,你所谓的信儒信道与本拉登之类的信仰没什么区别,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又一日,我与乙君谈论思想话题及先秦诸子门派,他反对门派之分,又提到大道无常万事相通;既然淡化门派之分,那诸派之间相通之道往往是更为本质的部分,它更接近于道,更接近于精神信仰。随之我们谈到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与道的关系,我说当找到了道,是不需要过多客观与主观之分的,因为不论你的理解是否客观,都无伤于道的存在。乙君听到这里惊慌的说,你不是走火入魔了吧,不论是否客观道都存在这话都冒出来了。

    甲君恐惧信仰,是因为对信仰有误解,误以为信仰都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般可怕,似乎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被某种可怕的力量掌控,进而让生活变得危险。在这种心境下,读书再多,也只能看到书中的知识,而无法深入其中体悟其精神,难以让学问落入生活。就如同现在的学者,只有学术没有精神,知识渊博却排斥信仰,写起文章来头头是道,自己却不去践履某些准则,让世人觉得传统仿佛是难以读懂的学术。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信仰,信仰来自于人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以自我的知性找寻永恒的价值或存在,并与自我的精神合一,彰显体悟到的精神,塑就大写的人生。人格神是信仰的一种,又因人格神有较浓郁的人的意志,所以它是一种容易理解和传播但却较为低级的信仰。乙君的惊慌乃是由于其处于思想的蜕化阶段,徘徊于某种思考而没有进一步的升华,思而不学则殆,看似有思想的明晓,内心却是深度的迷惘。信仰无法以理性追问,乃是因为理性感性都是人的认识方式,对于道来说,是等而下之的外层问题。道不因人而不存,遑论理性感性主观客观呢,所谓体道,就是要超出以感性理性主观客观的争执进而去体悟道,扫除附着在心灵上的灰尘而进入澄明的心境,而与道合一,而与时顺化。有的人将信仰理解为纯主观现象,是偏颇的,客观只会与信仰方式、理解方式有矛盾,不会与信仰本身有矛盾。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说的正是读书、为学的几个层次,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是指广泛猎取,积累大量知识,也含有博大的胸襟之意;“审问之”是指学习之后的思考和追问,以怀疑的精神对照生活、详加分析,而后拥有自己的思想,即“慎思之”;“明辨之”是说学问越辩越明,不加明辨,那种表面的博学,看似超越门派,却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迷惑于互相矛盾的思想而无所皈依,成为博学反而迷惘的人;“笃行之”是一个更高的阶段,学有所得就应在生活中践履,使学问落入生活融入生命,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精神便进入澄澈而不惑的阶段,力行近乎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往后,才能通向信仰,这不是主观客观感性理性的“审问之”、“慎思之”所能涵盖的。这样就不会好龙(传统),而见到真龙(传统的真谛)却又心生恐惧了。

    叶公好龙的寓言中还提到了士人。《荀子》曰:学者,行之,曰士也。《韩诗外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备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者,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所行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这与《中庸》所说的完全一致。学之后,行之,虽不能尽备乎道术,然必有践履也,力行而近乎仁,叶公好龙之弊自然与己无缘了。

                                                                                         齐鲁风,撰于己丑年正月初九
发表于 2009-3-13 1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9-3-15 01: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們不能學葉公!
发表于 2009-3-15 23: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齐鲁兄滴东西要顶
发表于 2009-4-26 15: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公好龙自欺欺人[em30]
发表于 2009-4-26 2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安阳 于 2009-4-26 15:58 发表
叶公好龙自欺欺人[em30]

嘿嘿,同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6:47 , Processed in 0.1981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