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2|回复: 0

仁義與戰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09: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孫卿子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

        這段話出自《荀子•議兵》,此篇是荀子對軍事看法的集中論述。陳囂是荀子的學生,誤認為仁義以愛人循理為本,而戰爭以殺戮爭奪為務,二者不能兼得,故有此問。荀子的解答,未從戰爭本身的殺戮入手,而以戰爭的正義性立論,使我們認識到仁義與戰爭也有統一的一面,可以說,這個觀點是儒家代表性的戰爭觀。

        仁者愛人,所以會憎惡別人有危害仁愛的行為,義者遵循道理,所以會憎惡別人搞亂道理的行為。儒者之師是用來禁暴除害的,出師討伐邪惡暴虐的政權,正是行仁義的表現,儒者以仁義為本不是反對戰爭,而是要站在正義的立場上。那么,反擊外來侵略當然是正義的,也是仁義的,孝於家族,忠於國家,仁義是順乎人情的,看著自己的民族遭受侵略而不去阻止,這樣的態度又有什麽人情可言。甚至有人提出過,儒家面對日本侵華是否會反抗,是否會殺掉日本人,還質疑殺掉日本侵略者也是不仁義,這種看法是十分可笑的。

        很多國人把中國近代落後的責任推到儒家身上,責備儒家導致中國喪失血性,儒家軟弱沒有骨氣云云。他們以近現代中國的軟弱,想當然的認為古代中國也軟弱,更荒謬的認為古代中國即便強大也受人欺負,卻對尊崇儒家的漢唐之強大視而不見。其實,在宋代以前的中國是個相當熱衷于戰爭的國度,以至於它頻繁的開疆拓土戰爭導致百姓的反抗和士人的批駁。宋代立國之時,周邊的異族政權如契丹、大理、黨項已成氣候,且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及燕山這個對中原地區至關重要的屏障,五代十國的后遺癥導致在國防上無法打破被動的格局。不過我們要看到,蒙古人興起的時候,文明世界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蒙古騎兵所到之處,弱者迅即蕩滅,強者不過數年,而南宋在北無險關可守內無良馬可用的前提下,足足抵抗四十餘年。

        兩宋以來,漢人血性被消磨殆盡,這個責任不應全部推給儒家,更應從華夏的佛教化過程中尋找根源。中亞的和尚自認為不用抵抗,一任回教徒殺戮自己,終究能將對方感化,可和尚被殺戮一空也沒見回教徒被感化,整個中亞世界淪為回教的地盤。佛教中國化后雖然不能完全脫離自有理路,中土僧人亦不會任人羞辱捨身飼虎,反而能產生「我佛揚善亦懲惡」的認識,正是儒家風骨的浸潤。

        《尚書•禹貢》曰:「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这里的「綏服」是指服從華夏文明之化最外的地區,再往外的「要服」和「荒服」便是野蛮人的地方了,三百里和二百里都是約數用法。孔安國注曰:「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文教外之二百里奮武衛,天子所以安。」意思是說,華夏自己的地區要興文教,提高文明程度,而華夏邊疆地區就要準備好足夠的武力,以捍衛文明世界的安全,防範蠻夷的入侵。所以說,保衛文明的果實,防範野蠻的破壞,存道德,禁蠻力,同樣是仁義,而且是站在國家與民族角度上的大仁義。

        荀子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議兵時亦強調「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的軍事觀。王道之師不侵略別人,但一定要防範可能的入侵,掌握和平話語權的前提是自己擁有強大的武力,而不是忽視軍事幻想和平。《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修身齊家是小仁義,治國平天下是大仁義,為國執政,而不重軍事者,非真儒也。

                                         齊魯風,撰於己丑年三月二十八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6:31 , Processed in 0.0685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