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6 20: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摆七娘”的“精髓”是“睇七娘”。1923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广州风俗,案重七夕,实则初六夜也。诸女士……靓妆列坐,任人入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
在注重男女大防的年代里,那些浓缩着十指春风、一片锦心的手工艺品,便是未婚女子为自己搭建的结识良人的鹊桥。乞巧艺人潘尧珊说,青年男子常常打扮得“身光颈靓”,三五成群,脚踏木屐结伴而来。女孩们妖娆丽裳,环佩响叮,明里递烟敬茶,暗地目挑心招。夜来人声喧阗,在煤气灯的热量和暑气的蒸腾中,人们摇着葵扇推推搡搡地看过一家又一家,沿着台边指东论西,眼角瞄着姑娘们颊上的红晕,头顶是半明半暗的星河,胸中装着欲迎还拒的思量,该是何许风情?
80多岁的黄彩余,是村里乞巧婆婆中的元老。问她的婚姻可是七夕“自由拍拖”的结果?老人家捂着脸笑了。“哪有那么开放啊?怕丑的呀!”
口述历史
旧时女子七夕 才能进祠堂 口述者黄彩余
我是18岁嫁到珠村来的,一共有9个儿女。如今孩子们都大了,我也老了,时常和村里同岁数的姐妹们聊起过去做姑娘时“摆七娘”的事情。那个时候“摆七娘”对女孩来说,真是比过年还热闹。旧社会女子不能入族谱,分不到太公猪肉,只有七夕的时候,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进祠堂。
过去,珠村还有大小“七娘”之分。“摆大七娘”要全社帮忙,在七夕前的三四个月就开始动手准备。每户人家都会凑点钱,为的是保佑女儿将来的幸福。“摆小七娘”一般是有女孩的人家在自己的家中摆,或者同在一间“妹仔屋”里面的姑娘们摆的,非常简单,大致都是出禾秧、果品,放几件手工艺品就行了。但是在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的拜七姐仪式还是少不了的。已嫁的女子还要在新嫁的初年或次年,行一次“辞仙礼”,加上牲礼、红蛋等供品,求仙女保佑早生贵子。
1998年刚开始重新“摆七娘”的时候,我们还很怕被人说是搞封建迷信,当时那台“七娘”很小,不敢在潘公祠里面摆。这两年村里的活动越来越红火,我年年都给村里的“珠村牌坊”写对联呢,我写过“牛郎织女双星会,鹊桥高架会佳期”、“乞巧满堂花胜锦,当今织女擅穿梭”。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说写得好呢!
80岁的时候我眼睛得了白内障,儿女都劝我别做七娘了。我一听就急了,我说:“我的眼睛不能瞎,我还要做下去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