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火熏香的方法
宋代之后,“隔火熏香”而不是直接“烧香”的方法就广为流行了,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更多情趣,所以很多人也一直乐此不疲。
在此做个介绍,有兴趣的香友可以参考尝试一下。
1.烧炭
点燃木炭(炭块或炭球),待其烧透,没有明火并变至红色;这样品香时就没有炭味的干扰了。如果方便,还可以准备一个金属的网状器具,把木炭放在网上会燃烧得更均匀。
1.制备香品
熏烧的香应选择天然香料制作的优质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态香材。
其体积不宜过大,应将香品分割为薄片、小块、粉末等形状。
2.香灰的置备
在香炉内放入充足的香灰,先(用香铲)使香灰均匀、疏松,再将表面轻轻抚平,然后用香匙于炉灰中心慢慢开出一个较深的空洞作为炭孔。
3.入炭
(用香筷)将烧透的炭夹入炭孔中,再用香灰盖上,抺平。香灰表面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隆起成山形。用细棒(香棒)在香灰中“扎”出一个气孔,通达木炭,以利于木炭的燃烧(或者不让木炭完全埋入香灰,而是微微露出)。
可以借助香灰控制木炭的燃烧速度。木炭埋入香灰的程度视香品的特点而定,需要木炭的温度较高就可以埋得浅一些,反之则可以深一些。
4.隔片
在气孔开口处放上薄垫片(云母片、银箔、金属片等),将香品放在垫片上;
5.置香
(用香匙)将香品置于垫片之上。若出烟,可以稍等,待其无烟时再开始品香;或将香灰加厚一点,即可减少烟气。
6.品香
若是小香炉,可以一手持炉底托起香炉,一手轻罩以聚集香气,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注意呼气时不宜正对香炉,可将头转向一侧换气。
香品的使用
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在祭祀神明、祖先的仪式上中都有熏烧香品(古称“烧香”)的习俗。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区,敬奉不同的神明,具体的仪式规程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很相似的基本的规范。对于一些纯仪式性的程序,日常用香或许不便严格奉行,但对于这些基本的规范仍然值得注意遵循:
保持正确的心态,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信任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忏悔之心,知足之心等等,这是敬香和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让良好的心态贯穿到神情、仪态、举止动作之中,达到外在的端庄和虔敬; 心中默念(或声念)所敬奉的神明和祈愿的内容; 发愿,祈愿他人获得幸福,自己做出利益他人的贡献,回报神明的恩典; 用相应的姿势和动作强化自己的心念,如低头、合掌、躬揖、跪拜、匍匐等; 香案的高度不宜高于敬奉的神像; 适当摆放花卉、灯烛及其他供品; 香品点燃后的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不宜吹灭,; 注意敬香的时间,保持相对固定的规律。例如,阴历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节气、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都是适宜敬香的日子。(自前一天的子时之后即为次日,例如每月十四的夜11点后即为十五)
注意敬香的地点。宗教祭祀场所、家中的神龛及其他清净安泰之地都是适宜敬香的地方。
注意香品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使用较好的香品;尽量选用天然香料制作的熏香。
修炼打坐用香
修炼打坐时的上香有双重涵义,既是为了营造一个沉静美妙的空间,帮助修炼者入静,冲关,开窍,同时也是一种祭礼,所以上香时应保持端庄恭敬。
静心、打坐时,身心放松,呼吸深入,周身毫毛孔窍开放,香气对人的影响很大,固对香品的选择也应格外谨慎。原则上应采用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即使其级别稍低一些,香味浅淡,也优于合成香料制作的香味浓郁的香。
不同的香品香气浓淡有别,用香数量没有定规,以自己感觉安心舒适为准。
熏香的使用
使用熏香时,比较简便的办法是直接点燃,此类香品在古代称为“焚香”、“烧香”;此外,还可以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其他发热的物品“间接熏烤”香品,可以免于烟气,也可使其香气的释放更为舒缓,此类香品古称“熏香”。(按现在的习惯,古称的“焚香”、“熏香”可一并称为“熏香”。)
借助木炭来熏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要领是:不直接点燃向品
熏蒸的方法
其主要程序是:
将水和香品一起放入容器中;
将衣物等需要熏香的物品置于容器上方;
给容器加热,控制到适当的温度,使香气不至挥发太快;
可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较大的容器,或“罩”在帷帐里,避免香气散失。
古人“兰汤熏衣”就是用熏蒸的方法,
药香的使用
要使药香产生理想的养生祛病的功效,应注意几点:
选择有特定配方的针对性较强的香品;
选择大小适宜的用香空间;
要达到足够的用香数量和频率,使香气保持足够的浓度;
适当控制空气流通,不宜太快,也不宜长时间封闭;
选择恰当的用香时间,如,身心放松、安静时,睡眠时,等等。
香品的贮藏
对香品采取适当封闭措施,防止香气散失。熏烧类的香品在常温状态下挥发很慢,封闭与否不是特别明显,但对自然散发的香品,封闭措施就非常重要。
注意防潮。香品受潮会变味变质,应置于阴凉、干燥处。
防止香品串味。不要将香品与气味浓重的物品混放在一起;不同的香品也应单独放置
香道的历史
“香道”这门艺术被正式确立是江户时代的事,但根据大枝流芳在德川中世写的一些有关香料著述记载,南北朝时代的佐佐木道誉既是元祖,其后东山将军足利义政也很喜好香料,而志野流香道始祖宗信据传是足利将军义澄时代的人,那个时候香道就开始正规化了。香总给人以一种神秘感,随着时代的变迁,香的用途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礼仪,人们将香木炼制成香,少数也用于薰衣或使室内空气芬芳。
平安时代,香料悄悄走进了贵族的生活,伴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焚香成了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还只是限于作薰物。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凝固,这就是所谓的“炼香”。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薰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都是因贵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内燃香,连出游时仍带着香物,贵族们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华服。薰香的配方现都由平安贵族的后人小心珍藏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贵族衰败,武士当权。一种纯粹对香的爱好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远枯淡。同一时期,佛教中密教信仰与净土禅的发展,绘画中水墨画的出现等使这种强调精神性的风潮影响不断扩大。
香料越制越精细,闻香分香道具的改良进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香的艺术性也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不少的和歌或物语文学作品中可看到对闻香的着重描绘。当时还有比试自己所藏的上等香的活动,而流行的连歌会也在一边燃香的环境下进行。“焚继香”与赛香的活动就是现行香道的雏形。
以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将闻香与茶道、连歌密切联系了起来。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条西实隆与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终确立了香道的基础。
现在香道使用的组香大多是江户时代所制的。美丽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盘物使的香道更为女性所喜好。町人阶层的兴起使香道也频砌现在平民的文化生活中,香道的传播更广泛了。
然而,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只有上流阶层参与的高级嗜好。
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的继承人们正在努力着日益扩大香道的影响。
注:香道中有“六国五味”之说,六国是指六个产香之地,因以地名来命名香木,故此六名也是香木之名。联盟中有人取名“兰奢待”,其实这就是一品名香,是伽罗香的一种
六国(香名) 五味
1 伽罗 辛
2 罗国 甘
3 真南蛮 檀辛
4 真那贺 无
5 佐曾罗 酸
6 寸门多罗 苦
何谓香道?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
那么香道的定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香道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耶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石崇家的厕所因为焚香曾经声名显著,成为一时笑谈。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现于宫中。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炙衣被。《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周邦彦写的《青门饮》中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贺铸的《薄幸》词里也有''向睡鸭炉边,翔鸳进屏里,羞把香罗暗解'',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
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刍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
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和合香方
高子说:我收录的香方,只选取适用的部分。现在京都人崇尚的香方,又被鉴赏家称赞为奇品。
我也收录下来了。制作香的诀窍,贵在选料纯精,焚烧这样的香,香气远溢而余味无穷,能识别香味的人,就自然明白我所选的香方是令人满意的。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 速香黑色者四两 檀香四两 乳香二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郎台六钱 奄叭香三两 麝香三钱 冰片三钱 广排草三两,
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 大黄五钱 官桂五钱 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
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两沉 速香各六两 丁香四两 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 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 麝香二两 橄榄一斤 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
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
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
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 檀香三两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黄烟二两 乳香一两 郎台一两 奄叭三两 苏合油二两 麝香三线 冰片一钱 白芨面八两蜜四两
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
,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
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春香方》
沉香四两 檀香六两 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 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
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 五钱 冰片二钱四分 檀香一钱n 龙涎五分 排草须二钱 奄叭五分 撒乐兰一线 麝香五分 合油一线 甘麻油 二分 榆面六钱 蔷薇露四两
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柰一分 撤乐兰一分 橄榄油一分 榆面八钱 硝一线
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片脑二线五分 金银香二分 丁香一 线 三柰二钱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油五分 橄榄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乐兰五分 零陵香一钱 樟脑一钱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黄一钱 乳香三分 硝一钱 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苏合油六两 麝香一两 白芨半斤 橄榄油四斤 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上香方法
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手势回到胸前,开始用左手分插。插香的方式及观想也有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第一香插中央,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香插右边,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香插左边,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第三种方法最简单,程序和第一种完全一样,只是念的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总括又简单。插完香后合掌,心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告礼成。如果上的是环香,就要以点燃处向佛,两手如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心中默念如前即可。要是上檀香(檀木劈成小枝)时,要用双手大指及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然后插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拈起右手插,第二支右手拈起左手插,第三支和第一支同,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各地焚香习俗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根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当时埃及人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还曾兴起多场征战,这也难怪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图坦卡门金字塔里,会发现许多存放各式香料的容器,由此可见香对古埃及的重要性。
在上古时期,香还是尊贵地位的象征,所以古波斯的富贵人家,多半会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茉莉、紫罗兰、红玫瑰等种种珍贵香花,以衬显其地位。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从波斯带回各种珍贵香料,自此,用香也逐渐演变成希腊贵族阶级的身分象征。
至于将香的使用提升至信仰层面,则是东西方民族共通的特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芳香类树木,就是为了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巴比伦人为了在祈祷或占卜中引来神明关注,而有焚香的习俗;希腊人是以燃烧木头或树脂的方式,来供奉神明或祛除恶魔;至于罗马人,则会在公祭和家祭中焚香。
对延续至今的各大宗教来说,香更是一不可或缺之物,如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犹太教等,都有焚香礼拜的习俗。至于基督教,在《圣经》里就有近三十处关于「香料」、「调香」、「香的应用」的记载;其中一则提到,在东方三贤人送给刚降生的耶稣基督的礼物中,就有两样是珍贵的香料;天主教的焚香仪式,则首见于四世纪的圣餐礼上。香对天主教的重要,我们可从圣诞节举行的子夜弥撒,由教宗亲自提拿香钵,于香烟袅袅上升之际,虔诚祝祷的肃穆庄严景象里体会得到。
中国品香文化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连结;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从考古的发现得知,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烧的器具出现;但在见诸于文字的史载中,则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纪录。文物学家刘良佑表示,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通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
到了汉朝,香料主要来自西域中亚及南海诸国的献贡;汉末至魏晋六朝,由于佛教的东传与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养诸佛的仪轨,升华为凡圣之间沟通的桥梁;隋唐时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沿袭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间形成了以精致清丽见长的品香文化。当时品香风气之盛,从香药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多伽罗香最为珍贵。不过,刘良佑提到:「玩味朱火青烟的品香之乐所费不赀,以至在清朝中叶以后,由于战事四起,所以这项须配合着雅致与闲情的风雅之事,便湮没在漫天的精致的品香文化虽然在俗世因缘的流转间逐渐淡没了;但对于渴望离苦得乐的芸芸众生而言,轻缓飘邈的馨香,仍是他们寄托宗教情怀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于是能持续地以它强调趣向清净解脱的用香仪轨,深刻影响汉地子民,使香的传承历久方炽。
[ 本帖最后由 樱落柳离 于 2009-11-7 20: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