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辛亥革命后,1912 年3 月5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还强调: “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打倒桐城谬种,表示‘共和与孔经绝对不能并存’的钱玄同,1913 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 。“当时为了恢复汉族衣冠,许多人奇装异服了。有的绾结成道装,有的束发为绺, 有的披头散发,有的剪长辫为短发。” 毫无疑问,传统汉装恢复的社会基础是薄弱的,但这种社会基础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太平天国“蓄发易服”的实践以及“南社”人们的设想正是这种社会基础的表露,故断言“恢复古装”缺乏社会基础未免太过空泛。恢复“华夏衣冠”需要上层人物及民国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但两者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热情,应者寥寥。究其原因,则与此前已经开始的风俗改革方向有关。服饰近代化的启动,始于以服饰变革作为风俗改良的活动,这在维新运动中有突出的表现。“维新变法派康有为、宋恕等人十分看重服饰改革。‘王者改制,必易服色’,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 俗,新政亦不能行’。‘盖欲化满汉文武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但是,他们的服饰改革也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烟消云散。” 维新派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发点与“复我冠裳”的政治诉求截然不同。 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并无不同,但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作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在《***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遭到取缔。不久,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真正结束了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他在回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政府和社会关于民国新服饰的主要共识中,首先就确定了“学习西方”的调子。“第一,民国新服饰的服式应取大同主义、平等主义,学习西方的简便方式,要用西式。如前所述,在海内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穿西服的最先进最坚决的代表。由于革命的胜利,他们便成了影响民国新服饰的最重要力量。”虽然孙中山也认为西服做民国礼服“尚有未尽合者”,指出“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以适当之服饰以需应之,于是征购呢绒,竞从西制, 只是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成犹如来书所云者。” 但学习西方服式的潮流毕竟是人心所向,所以,民国政府在颁布的服制中贯彻了服式取“大同主义”的思想,承认了服式上学习西方的合理合法。故革命党人虽然有民族主义的诉求并坚持将这一诉求延伸至服饰领域,然其对服饰的认识仍停留于实用、经济的基础之上,而淡忘了他们号召革命时对于“冠裳”的认识。
“在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气候下, 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支持,这显然是不容易的”。由于服饰近代化一开始就“醉心西化”,无论是维新派或革命党人都无意于“复兴”传统汉装,所以传统汉装的再现街头除了引起时人的好奇之外,少有人深究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二、民国初年,服饰上的混乱状况为传统汉装提供了复兴的空间。满洲统治的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的解体是否意味着传统的华夏服饰也一起成为历史呢? 问题没那么简单。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另一民族的外在标志,故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民国初年,出现的“洋装热”等虽然盛极一时,结果却是“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上海式样,亦不问其式样大半出于**之新花色也。男子衣服,或有模效北-_-|||僚自称阔者,或有步尘俳优,务时髦者” 。这种混乱状况对于新政府和国民的形象显然是不利的,才会有孙中山“又急切不能得以适当之服饰以需应之”的上述感叹与焦虑。仅就民族革命而言,辛亥革命的成功只是恢复了华夏民族的统治地位却没有恢复华夏族人的外在形象、仪容即服饰,尽管孙中山首创的“中山装”流行一时,但这一服饰既没有获得传统服饰的地位,其类似于军装、制服的通用性使也它没有成为世界公认的华夏民族外在形象的标志。相反在孙中山逝世多年后,长袍马褂依然是上下各阶层的中国人常用的服饰,并在国际上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这只能证明一点:在动荡时代和变革时代,服饰一直是各种政“治派别或势力藉以自我认同(Identity) 、规范和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服饰的合一性,来显示特定群体的存在力量。例如中国的-_-|||人一贯将红的标记、饰物视为正义、革命和进步的象征,因而中国的小学生至今仍以系红领巾为无上的荣誉。而国民党人也曾将中山装看作推动国民革命、建设三民主义的标志。”可见,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服饰不可能长久为人们所接受,更不可能进而成为传统服饰,甚至也不可能彻底取代原有的异族服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