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B><FONT size=3><FONT size=2>#1</FONT></FONT><FONT size=4> 回到未来,循本开弘 我看国学热</FONT></B></P>
<P align=left><FONT size=3><FONT size=3>南方周末 2005-06-30 14:53:29
秋风</FONT></FONT></P><FONT size=3>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不管是古典思想,还是传统礼俗,都是知识分子无法躲避的遗产,既然如此,作为知识分子需要做一个尽职的“遗嘱执行人”。百年来的启蒙知识分子充满理想,问题是,不管是重建道德、社会秩序,还是进行知识创新,都需要回到现实中,而传统始终是现实的一个维度。事情就是这样奇怪:知道了如何创造传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创造未来。面对世界保持一种开放心态是聪明的;面对过去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则是智慧的。
</FONT><FONT size=3>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笔者的态度是中庸的:一方面,笔者尊重相关人士的努力。在当下的观念市场上,国学、儒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抬高这方面的声音,可以让观念市场更具有竞争性,因而是可取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国学”、“儒教”是恰当的概念。如薛涌先生所说,要给中国文化划出一个边界,是相当困难的。“国学”尤易令人误解。“国学”似乎是与“洋学”相对而言的。但既然我们难以想象“中国的”物理学,何以就能想象“中国的”政治哲学?当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又如何在头脑中划出国学与洋学的界线?“国学”一词也有国学已成历史的意思。</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然,不管怎样,成立“国学院”和儒教研究中心这两个事件,连同去年的“读经大辩论”显示了,知识界及更广泛的社会甚至政治层面,似乎正在扭转上个世纪初所形成的一种怪异的文化传统,即林毓生先生所概括的“全盘反传统的传统”。人们似乎已经假定:中国的传统并不是死物,到今天,它仍然具有生命力。</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此之际,审慎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思考:当传统的生命力释放出来的时候,知识分子、社会、政府该如何面对?</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9 23:10: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