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43|回复: 12

1644与1840:关于汉服活动困境思考之历史观和历史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0 1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必须要有个分类,搞不清楚属于哪类,看了这个分类还算靠谱···其实是我自己写的。正好写完后看到汉服吧里面的一篇文章,又是什么汉本位、o(︶︿︶)o 唉之类的话,更觉得这些怎么现在还有···

历史论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一群人成为“我们”的重要基础之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样的话语一下子就能触动很多人的心,就在于此。

汉服活动,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不也正是一种“乡愁”的吸引?“我是谁”,我何以是“我”?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合影中,那一身中山装或者西装或者T恤的打扮总是让我们莫名惆怅。于是我们寻找、思考,终于我们发现了失落的历史,那一身带血的衣裳,恰恰是当年的骄傲与悲伤。于是我们追问:“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这一问,让很多人警醒。但是正如历史每次掀开新的一页的时候那样,活跃也意味着迷茫,过去的很多认知发生了变化,新的共识还没有形成。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旧有历史观和历史论述的挑战。我们会发现,在流行的历史观当中,“汉服”是没有位置的。

一、笼统的“古代”:“1840年以来”的论述中没有汉服的位置

首先,在汉服运动兴起之前,中国人的主要历史论述无论是哪个政党、思想流派,大多数都可以归纳为“1840年”型。当代中国人接触较多的是两种主要历史论述,即革命论述和现代化论述。首先我们看革命论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指出的:“自从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至于变化的过程,则是大家在大多学过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扶植代理人等等。“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以上的论述体现了革命史观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近代是从1840年开始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斗争。新中国的重要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就分别上溯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年八百四十年”,最后一句话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而在国民党的论述中,也是秉持着这种革命史观。只不过国共双方自从“4·12”之后分道扬镳,共产党称国民党已经被右派篡权,叛变了革命、背叛了新三民主义;而国民党称共产党才是要被剿灭的革命对象。

应该说,革命论述和革命史观是共产党建党、建军、建国的理论根基。建党在于应“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运而生,承担起走出“两半社会”的历史使命;建军在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只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国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推翻了三座大山,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无论是国、共,还是共产党内部的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论述,都是建立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的。

现代化论述与革命论述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从1840年说起,之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之后则要向现代化转型。如果说革命史观勾勒了一条“鸦片战争战败,开始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革命线索的话;现代化论述则强调了“鸦片战争战败,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党的建设——五十年代的建设——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但是无论那种论述、无论“左、右、土、洋”,都是抓住了1840年这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来思考的。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就发现,1840年以前发生的事情,都作为笼统的“古代”概念被搁置了,1840年以前是“古代史”,之后是“近现代史”,就成了一个大家心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理解。这种历史观的好处在于,确实抓住了1840年以后的历史的主线,而问题则在于,很多“古代”的事情其实并没有解决,但是被遮蔽和忽略了。而汉服,在这个论述中就是不在场的,是一件“古代”的事情。而当一件事在主流论述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就意味着被无视。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这都是什么?比较留意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注音符号,但是一般人大多都会不知所云。其实每本新华字典在每个字旁边都会注上注音符号, 但是,却总是视而不见,就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没有“注音符号”这一概念,就容易忽视之。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事物,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能够观察到什么事物。”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我们从小都看“汉服”,但是,我们却只知道那是“古装”,就是因为没有“汉服”的概念,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重新发现被1840遮蔽的1644 :从属于“古今中西”之争的“胡汉”之争

“汉服”,实际上是一个跟“1644 即“胡汉之争”紧密相关的概念。1840年之后,“中西之争其实是古今之争”,即“上下官民”的阶级矛盾和“中外”的民族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1644的最大问题也是两个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同点在于,两个时间点都有阶级矛盾,无论怎样解读,上下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过去美化了所谓的“农民起义”,今天看来不过是奴隶想做新的主子而已,甚至很多手段之恶劣不下于当时的旧主子,如张献忠又如洪秀全等。但是,毕竟不可忽略“官逼民反”是历史的事实,不可美化“民”,亦不当美化“官”。但这个跟汉服倒是关系不大,因为无论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崇祯、南明上台都不会想到拿汉服做文章,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接下来还有就是民族矛盾,即“胡汉”之争。本来是边陲之患的民族矛盾逐渐坐大。在中原内乱之际,女真乘虚而入,篡夺了江山,阶级矛盾迅速让位于民族矛盾。虽然南明初期尚未认识到这点,还想“联虏平寇”,但后来证明“虏”远比“寇”可怕。于是有的“官”投了“虏”,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如一代汉奸吴三桂之流,有的“寇”则“官”和逐渐联合起来,如民族英雄李定国。最后可惜,大业未成,中原板荡,郑经《悲中原未复》云: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既无博浪子房击,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复仇雪耻知何日,不斩楼兰誓不休。

汉服正是在这一历史性的大灾变中失落的,这是几千年来胡汉之争的重要延续。但是,以汉服的保卫、复兴和消亡为标志的胡汉斗争并没有分出高下的时候,西方列强来了。在西方列强眼中,胡汉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被征服的东方人。于是当我们也发现西洋人才是最凶恶的敌人的时候,旧的矛盾就被新的矛盾所遮蔽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新时代中旧演员并没有真的退场。即使成为配角,老演员们仍然在出演。当然,他们唱的已经不完全是旧本子了,而是要在新剧本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受新的主演的影响。历史可以寻找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但却不可能被截然分来。很多历史事件都带有新旧两个时代的色彩,新的时代中旧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例如辛亥革命前后关于中国道路的论争,我们今天讲的多的是“革命”与“保皇”也就是改良之争,但其实背后还有满汉之争的背景。孙中山先生起家要借助反清复明的“洪门”,阿Q心目中的革命党是“白盔白甲,戴着崇祯皇帝的孝”。是因为要革命才提倡“排满”,还是因为要“排满”就必须革命?这个是值得历史学家认真研究的话题。但是确实,要是改良成功,君主立宪了,“排满”也就无从谈起了。当时的先烈们必须在“满汉”、“中西”、“古今”的一团乱麻中梳理出线索。是建立一个像“铁血十八星旗”暗示的那样建立一个汉族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包括当时清朝疆域内所有民族的国家?最终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五族共和”。本来主张排满的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文告则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而《清室退位诏书》(1912212日)则说:“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应该说,辛亥革命之伟大,不仅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还在于这是更长时间的华夷、胡汉斗争在法理上的终结和和解。汉族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公正,三百年前烈士的牺牲得到了承认。但是取旧统治者而代之的并不是一个新的统治民族,而是诸民族在历史公正基础上的民主共和。这才应该是辛亥革命意义的完整理解,不然很多人背的很熟的“驱逐鞑虏”,还会以为是驱逐帝国主义呢。

《中华民国立国纪念歌》:“伟哉,吾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奋精神,共出气力,共捐血肉,清除四千余年专制政府之毒,建立亿千万年民主共和之国。而今而后,凡我华人,如手如足,勤勤恳恳,整整齐齐,和和睦睦;兴我实业,修我武备,昌我教育。立愿与全世界共享和平之福。”

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从此后满汉之争不再是时代的主流话题,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如何面对西方的挑战,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欧风美雨遍及中华,如何吸取近代化成果又实现民族自强,也就是“民族独立、近代化”这两大问题萦绕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心头,今天我们也还在面对这个问题。而汉服在那个时代,在旧的“排满”话语结束后,并没有招到自己新的位置。而前述的笼统的“传统”“古代”概念,又让人们觉得长袍马褂中山装就足以代表中国。为什么讲“汉服”,这是一个没有回答好的问题。

Ps,当历史走入新的一页时,人们会发现,由于历史论述的变化,很多相应的看法也会变化。例如当两个人相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觉得相识过程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甜蜜,简直就是命中注定非你不可;而一旦分手,所有甜蜜的见证都变成痛苦的回忆,其实事情还是那件事情,但是“背景”变了,我们往往容易就随之改变看法。又如一个人跟你关系不好,如果后来关系变好了,会觉得当年的冲突是“不打不相识”;但是如果始终恶劣下去,那么一切都是用来证明“他就是个恶棍”。当年打的那一架还是那一架,是结果“赋予”了过程以意义。例如我们说戚继光、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往往想到的是他们抗日、抗荷的伟大业绩,但却往往忽略了戚继光防卫蒙古、郑成功起兵抗清的事情,这就是因为在“古今中西”的大背景下,“蒙、清”都是“中”的一部分,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当时还有个胡汉问题。因此还是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事物,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并不能被接受。评价和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看问题,不能抽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拔高或贬低前人。还是那句话,实事求是。可是用1840年之后的事情来看1840年之前的事情,就真的是“关公战秦琼”了。这一点最神奇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将军施琅》的拍摄,这部剧是这种错乱历史观的典型表现。

三、重新定位16441840:承认历史正义、弥补历史断层、走向新的未来

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有助于启发我们如何看到1840年前后的历史。我们既不能从单纯的1840年史观来看,只是看到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一面,也不能从单纯的1644年史观来看,只是看到其“排满”的一面,而是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历史就是一种纵向的联系,任何割裂都会造成误解。那么,究竟该怎么看、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要正确处理1644年论述中“胡汉之争”和1840年论述的“中华民族”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自古以来”的胡汉之争,不能因为在1840年之后胡汉都成了“中”的一部分,而认为在此之前大家就是一派和谐的“一家人”。有争斗,有联合,有残酷的杀戮,也有友好的往来,这才是史实。1840年之前的人不会有“中华民族”这个认识,更不能说金宋、蒙宋、明清之战是“兄弟之战”。那么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一百余年的时间。它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1922年,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是从甲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但是,有学者指出: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的: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祖国,标志着中华民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由衰到兴的历史性转折。所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产物。但是,这一概念又不纯粹是近代以来的产物,它是有历史的背景的,那就是王朝统续、君臣大义、封贡宗藩体系等重要的历史遗产。清是大明建州卫的反叛;蒙古则曾是金朝之边藩;金朝女真则出自辽的疆域;辽又认为自己继承了大唐。而伟大的大唐,到今天还能触动我们的心。唐又可以上溯到汉,汉又往前代代追溯,直至三皇五帝。我们固然不能说建州卫跟天津卫是一样的地位,却也不能说建州卫之于明朝就跟佛朗机之于明朝一样都是毫不相干之外国。用今天的主权领土概念去看古代的君臣关系、封贡宗藩还是关公站秦琼。就像对西藏问题的探讨,大明的乌斯藏都司究竟不同于内地的行省,但也不同于尼泊尔、印度等地,我们面对西方的窘境,就在于我们运用了根本不能用于当时当地的概念去讨论那些年那些事而已。但今天不也还是一样么?将宋明时代的战争美化为“中华民族内部的兄弟打架”,固然是胡言乱语;但是今天还是胡汉之争的视野来看事情,不也是刻舟求剑么。比如今天还说“驱逐鞑虏”,要驱逐谁?驱逐到哪里去?驱逐完之后怎么对待?我们应该在辛亥革命的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而不是相反。今天民族政策的问题不在于别的,而在于讲着平等、团结,实际上往往并没有做到罢了。要批判、反思,也是想如何真正做到平等团结,而不是相反。

那么汉服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呢?同样,如果是单纯的1840年史观,很难找到汉服的位置。为什么宣传了汉服这么多年,汉服却始终是比较小众的话语呢?大家想想,近代中国两大主题,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汉服能做什么?民族独立么?1840年以后的民族独立是指包括全体中国人在内的民族独立,汉服在哪里?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汉服能做什么?民主共和汉服能做什么?德先生、赛先生,跟汉服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回答不了,凭什么要求大众关注汉服呢?在时代的主题中,汉服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无法进入主流的视野和话语,这是必然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怎么个先行后续法?“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哪些算是“博远”,怎么“达于”?另外,“华夏”是像1840年之前就是汉呢,还是1840年之后是整个中国呢?总有人说要“兴汉”,为什么要“兴”?兴了以后做什么?都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回答这些时代的主题,就无法在大众中立足,而只能成为小圈子里面的话题。要是这个小圈子在大的历史论述中有自己的位置,那么还可以自娱自乐,而如果根本找不到位置,面对我们寄予希望的大众,就只能是充满“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之感了。

所以,应该是前面所述的,将16441840年联系起来看,也就是在历史正义的基础上的前进。汉服运动不是复古,更不是在21世纪做17世纪的事情。这就好像无论当年多么遗憾,历史都不能重演,不能只是停留在历史中,而是在历史的遗憾或成果中不断前进。我们不是穿越小说的主角,不能改变历史,那就改变未来。首先,在民族问题方面要继承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的革命成果,真正做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不允许任何民族剥削、压迫的倾向抬头,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民族剥削、压迫,也不能美化剥削、压迫。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又要尊重、关爱别的兄弟民族。我一直很不理解什么叫“汉本位”。宽泛的说,一个民族的人热爱亲近自己的民族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热爱、亲近之后呢?如何对待其他族群、如何对待整个中国?今时不同往日,不是再建立一个新的汉家王朝的时代了。“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全人类尚需要关爱,何况是同一国的公民。我们讲中国崛起也不是为了崛起后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吧。我们常说要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论作得怎么样,只有这么讲,才能在这个时代在道义上过得了关。我们弘扬汉服、振兴汉族,也正是为了让中国大花园的汉族这一花朵更鲜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历史正义恢复后,本来可以复兴汉服的,但由于当时的动荡,特别是欧风美雨的洗礼,人们走向了西化,今天的复兴是对历史未竟事业的继续。而且,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民主共和。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旧的压迫者,成为新的压迫者,而是为了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我们应该继承这一精神,而继承的方法就是强调公民权利、强调人权。一个民族的人穿本民族服装就是你天然合理的权利,弘扬汉服正体现了汉族普通公民的天然权利。这样想,我们怎么能说汉服与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时代话题没有关系呢?

更进一步的,我们还会发现,何以说“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在于通过汉服,我们会对自己的文化根基有更完整的发现,从而弥补文化断层,前进的步伐会更加扎实。满清入关,是以小而落后的民族统治大而先进的民族,因此,是让整个中国的文化水平落后了的。尤其随着对历史研究的加深,我们发现明末出现了大量的近代化因素,但却在破茧成蝶的关键时刻,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中倒下了。清朝加固了已经摇摇欲坠的“传统体制”这一破车,从而在“老路”上越走越远。他的统治技巧越娴熟,中国的进步就越缓慢。但是1840年的到来使我们笼统地将之前称为“古代”,确忽略了古代内部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文明大倒退。而汉服的复兴使我们的视野从笼统的古今中西之争中跳了出来,看到了“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因素,民主、启蒙、市场、科学不是西方独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像徐光启说的那样,“会通”——“超胜”。我们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我们有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为什么走向民主就要批孔?我们可以讲仁爱、将民贵君轻;为什么走向现代化就要废除汉字?王选先生证明古老的文化一样可以焕发新生。我们应该从汉服出发,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回应甚至能引领时代的精华,这才是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总之,用1840年之后的逻辑去套用在前人身上,是关公站秦琼;但是不顾历史的变革而单纯用1840年之后的历史逻辑看问题,也是刻舟求剑。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回答新的时代问题。汉服的复兴是对历史正义的承认,是对正义恢复之后在历史动荡中还没来得及让汉服繁荣发展这一事业的继续,是汉族这一族群,特别是汉族公民的合法权利的行使,是民主法治的重大进步。汉服的复兴是对历史断层的弥补,我们通过汉服这一线索去准确的、完整的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精华,从而从那种对“传统文化”笼统的理解中走出来,从对传统文化的笼统膜拜中走出来,也从“五四”为代表的对传统文化的笼统批判中走出来,看到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新时代的曙光。这就是“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就是“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是一个中国发展的关键时代,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我们弘扬汉服文化的人,能在这个时代做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3910日星期二 教师节夜

这篇文章是前一阵有点思路,一直很忙没时间下笔。今天有点时间了,赶紧写下来。但是手头资料不齐,写的也很仓促,所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顺便说,今天看到有人把汉服吧的老帖子挖了出来:《汉服吧关于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的原则立场及管理准则》,一下子想起来当年的汉网与天汉之争,今天看看,感受更深了,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怎样,今天汉服的发展确实迅速,只是希望再快些、再好些。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确非虚言。

发表于 2013-9-10 14: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极是,复兴汉服要找准定位,在当代这个民族大团结的前提下,复兴汉室的确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我觉得复兴汉文化要立足于,汉族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缔造者这个定位上来,无论满蒙,以及其他民族,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做的最多的是汉民族,这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在今天,国家复兴,就像一棵大树要重新焕发生机,必须先有发达的根系,而我们汉族就是整个国家的根,在如今大团结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找准这个定位,汉族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缔造者,就像毛泽东之于新中国一样,建立新中国,少不了毛泽东,也缺不了万千民众,而复兴华夏,要靠汉人,但也缺不了其他民族,这是我对复兴汉服的定位,振兴中华,要先从从振兴大汉做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诸子百家

多谢肯定!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如果说中国是个大家庭,汉族就是长房、主干或您说的核心缔造者,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在旧有的政治逻辑中,存在的是君臣关系,汉家为君,四裔为臣;但是辛亥之后民主共和,这一逻辑已经成为过去式,要还是抱着不放真不知今夕何夕了。在民主共和成为新的政治逻辑的大背景下,(无论现实做的好不好,但是这是大家公认的“大义”),应该着眼于公民权利、共建共享等精神,去寻找汉族的定位是什么。——应该说国家民族政策的大精神特别是公开表述大体正确,如三个离不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问题在于其具体内容往往是宣扬的口号背道而驰,在落实的时候更是问题冲冲。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前几天汉服吧换吧主的事,一看,又有好多汉本位、o(︶︿︶)o 唉之类的话又出来了。应该说这些话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虽然我不赞成其结论,但是他们确实看到了近代以来“汉”与“中国”的隐秘的紧张关系,也确实是研究很多问题的重要线索,但是我觉得他们看到了病症,但却下错了药。就像五四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但也有人问:娜拉出走后怎么办?所以,看到了汉与中华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之后怎么办呢?是必须好好思考的。

发表于 2013-9-12 1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怀念汉本位,这是个人修养问题,他们还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而这也是华夏重新焕发生机的新动力,所谓君臣之道,是古时用以统治四海的政治纲领,在封建社会下,民众普遍文化素质低,社会环境要求达不到,也无法建立公天下的国家,尧舜禹的时候,不也产生了推举之法么,但是社会基础薄弱,所以,很快,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君臣之道,是已经过时的政治纲领,到了现代,就该换了。
    中国近代的发展方向问题,源于西方的野蛮侵略击溃了大多数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所以,但凡解救中国之道,都去外国寻找,其实,救国之道就在国内,而我们的国家复兴如今还在徘徊前进,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够超越历史,有着清晰地复国蓝图的领袖,而大多数人只是一家之言,空有救国之心,却无救国之道,漫漫长途上,虽然做了很多事,但做的事却不一定对国家的复兴有用,甚至有害,如今的国家,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能够力挽狂澜,这样国家的复兴才能走上正轨。
    最后,我想留个警告:咱们中国在东方屹立了五千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五千年,五万年,我们还会站在这里,历史是一个筛子,不发展就得被淘汰,复兴国家,在于身体力行,我们嘴上要说,手上也要做,不然,百年之后的史书上,只会记载着,在东方,曾有一个伟大的民族。
发表于 2014-3-10 22: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在这里才有有意义的思想讨论啊,我一直在想的就是如何让我的思想在明末时期衔接上后思考汉文化中对人生的解释,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太久了!
发表于 2014-3-10 22: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允许我转到汉服吧去吧!那里需要思想的交流!
发表于 2014-3-10 2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鱼饵 发表于 2014-3-10 22:04
请允许我转到汉服吧去吧!那里需要思想的交流!

我支持,感觉现在汉服吧水贴比较多,思想贴太少,不过百度其它汉系贴吧和汉服吧关系并不好,原因还是汉本位和管理问题
发表于 2014-3-11 10: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甲飞鹰 发表于 2014-3-10 22:53
我支持,感觉现在汉服吧水贴比较多,思想贴太少,不过百度其它汉系贴吧和汉服吧关系并不好,原因还是汉本 ...

心平气和的交流与和解是第一步,我不会去挑起争端的!
发表于 2014-3-11 1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鱼饵 发表于 2014-3-11 10:43
心平气和的交流与和解是第一步,我不会去挑起争端的!

那就好,注意交流的方式,其实只要不是捣乱的一般在别的汉系贴吧交流还是可以的,明朝吧除外,那个吧务整个一个独裁者
发表于 2014-3-11 16: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变成争吵就不好了,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天汉的作风一向是平和的
发表于 2014-3-11 17: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卧云斋 发表于 2014-3-11 16:11
交流变成争吵就不好了,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天汉的作风一向是平和的

去贴吧交流的时候要注意,那里鱼龙混杂
发表于 2014-3-12 14: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甲飞鹰 发表于 2014-3-11 17:17
去贴吧交流的时候要注意,那里鱼龙混杂

是的
发表于 2014-3-12 15: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百度其它汉系贴吧经常说汉服吧圣母秀衣党,虽然没几个人知道天汉,但还是注意自己,不过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汉服吧问题之一就是什么人都有,其实很多十万人以上的贴吧都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34 , Processed in 0.0864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