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华夏化:汉服复兴与品质生活
——兼谈汉服运动第三阶段的任务和愿景
子奚
2015/10/23
各位同袍,下午好。我是子奚,来自天汉网。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再华夏化: 汉服与生活品质——兼谈汉服运动第三阶段的任务和愿景。这个题目并不特别,但我想借用大家一点时间,来谈谈我心目中汉服运动在过去已经做过、现在正在做、以及将来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我们还是要承认,汉服运动确实是个运动,汉服圈也确实是个圈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但凡是运动,没有不偃旗息鼓的,听起来不太吉利。另外,我们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汉服圈是一个最不想成为圈子的圈子,即便今天不得已而成为了圈子,终有一天我们也要做到不被社会看作一群不合群的怪人。但是,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汉服运动是分时代的。齐鲁风网友做过一个总结,将汉服运动分为5个时期。这是从民族意识-全国论坛-地区组织化角度谈的。我从汉服运动的任务角度,划分了三个时代。
第一个阶段是悲情时代。在汉网时代,汉服理论集中在悲情上,当时赵丰年等做了一个MV,叫做《红蔷薇》,看了让人潸然泪下,对满清也是切齿痛恨。天涯在小楼写了一篇博文,叫《我的祖先名字叫炎黄》,文中说: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作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流下的热泪,丝毫也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在那个时代,悲情催发了同袍的诞生。显然,悲情能够形成圈子,但难以扩大圈子,尤其是大规模扩大圈子。
在汉服运动第一阶段,针对大型全国汉服论坛在是汉本位、汉心优先,还是文化属性、复兴汉民族原生文明优先方面的争论,天汉及汉服吧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也就是说,先把汉服运动做起来,用显性的汉服来培育文化的复归,进而重驻汉民族信仰。
当然,在那个阶段,由于具体实践方案的简陋,再加上各大网站各自主题的高度纯化,使得无论是汉网的民族主义,还是天汉的高举周礼,或者是华夏复兴网的高举儒学,都有强化圈子壁垒的趋势,到了05到07年,当时天汉的管理员们,比如天风,从风,包括我在内,都有一种焦虑,感到汉服圈正在走向自我封闭,担心我们沉溺于圈子式的生活,如同cos圈等小众群体一样,特立独行,自说自话,放弃了向外围发展和探索的意愿,那样的话,推动汉服在民族范围上复兴就成了一句空话。汉服运动应该是让民众把“你们的汉服”变成“我们的汉服”,让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因此,只有一边将圈子外围扩大,一边修炼内功,才能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参与人群。
为打通对外通道,天风环珮创立了汉服吧,并在几年中把汉服吧建设成百度人文社会贴吧第四的贴吧,从CRI的国际在线报道开始,开始进入媒体视野。丛风则是在天涯煮酒论史板块上,获取相对友善的版主支持,靠优雅的文风,令人如沐春风的语言,一点一点化寒冰为绿洲,持续守望着汉服宣传帖。我则是去猫眼和猫扑,主推汉服活动帖,毕竟我在打嘴仗上很有功力。与此同时,天风和蒹葭丛风一起,在天汉进行大的改版,推进“天汉计划”,日以继夜地撰写礼仪复兴计划和节日复兴计划,对如今的汉服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汉服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汉服与外界尝试接触的时代。汉服圈的任务是成为一个汉文化的集散地,它的核心研究人群在订立适应现代的服制礼仪方案,负责推广的人群在更大范围上和外围实体或圈子合作,实现共赢式的良性发展。正如西塘汉服文化节,在文山先生和众多汉服同袍的努力运作下,与当地有关部门良性互动,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此类似的还有礼乐大会、福建汉服天下等,不论各地o(︶︿︶)o 唉在运用这一模式中是否存在各种问题,这一方式已被证明是可行可持续的。
第二阶段的另一特色是,汉服圈不断深化了汉服的理论研究工作。02-05年,汉服完成的是名称、复兴目标、以及现代功用上的准备。06-10年,是汉服体系上的准备,比如去朝代论、主流款式的形成、形制论的产生等,比如我写过汉服“交领右祍,腹手合袖,隠扣系带,上衣下裳”等特色。同时在天汉建立市集版,在汉服吧驱赶不合格商家。不论形制论是否过于绝对,就第二阶段降低理论门槛、扩大同袍队伍的目标而言,我们亟需建立一个信仰,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二阶段最浓墨重彩的,是现代汉服体系功用化的尝试。天汉在这一阶段提出“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意图制定适合现代社会需求,重新诠释汉文化“吉凶军宾嘉”的操作方案,而把汉服当作礼仪复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个需求点来看,研究服饰本身,形制论,成为在天风去世后,天汉计划后继乏人之后必然出现的趋势,这也是08奥运至10年左右,明制汉服崛起的原因之一: 因为资料更齐全,复原更到位。到了今天,汉服同袍还在为形制论而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有基本形制论是必要的,这样是为了建立统一的话语平台,给汉服跳出社会无意识缓慢发展的机会;而对于研究者而言,要理解形制论不得已之处,不要把形制具体指标当作信仰来对待,以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被学界藐视看轻。
汉服运动的第三阶段任务是什么?我个人以为,是将汉服汉文化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变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新生活方式,使远人来之,人人心向往之。这个新生活方式,是标榜传统的各式“国学班”不能比拟的,是各种心灵鸡汤式的国学快餐相形见绌的。这个阶段,我们不但认清了哪些是真汉俗,哪些是假传统,还能结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让国民更容易获得和操作,更直观地感受到汉文化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汉服第二阶段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结束的痕迹,汉服运动第三阶段的态势远未形成。虽然在这些年,汉服越来越高频度地露面,宣传手段也日益先进,甚至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地支持力度大了很多,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汉服在改变民众生活方面质的变化。08年从风遗憾地说,两大计划推出了几年,汉服圈仍然止步于两大复兴计划。如今又过了7年,两大复兴计划在实践案例上,实践人数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并没有形成更强大的研究力量深化其礼仪现代化水平,比如仍然是“周制婚礼”,“唐制婚礼”,“明制婚礼”,仍然没有出现礼仪深厚,广受欢迎的现世汉服婚礼,其他礼仪同样如此。在第二阶段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获得学界尊重和帮助,巧妙地借公权力之势在社会层面上移风易俗就无从谈起,而从全社会层面复兴华夏原生文明就更无从谈起。
多年前我们也在冥思苦想汉服圈能否把第三阶段的一些任务提前培育起来,为第三阶段的到来打好基础。答案之一也许是汉服生活化,即“重归汉习”,实现“再华夏化”。这是一个细微到毫厘,同时博大到百年尺度的事情。从改造国民性看,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的,那就要从家庭教育该教什么,该不该服从老人的权威,该信仰什么开始。这个层面就卷进了读经,儿童教养的普及化工作。之后是美学教育,如何做到即便仓廪不够厚实也能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这又涉及到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操作规范和佛道对生活方式、心态的选择。这个过程汉服怎么介入?再就是现代条件下提升生活质量,减负减压的方式,主要是古时的一些“艺”的东西,例如花茶棋香之道,例如弓武之道。目前反而是古人当作末技的东西最容易操作。我们在推进更深层面的汉文化复兴仍然存在成本高,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民众即期需求等等。那么我们能否一起合力做一些降低汉服汉文化生活化的门槛的工作呢,比如如何培养得体的用语,优雅的姿态,不俗的谈吐,如何发自内心的微笑,如何用中国人欣赏的方式体恤他人;我们能否开发出现代汉服或者非汉服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规范;研发出更让人接收的祖牌神龛;设计出汉味十足的家谱容像;制作出各种节庆时汉风浓郁的器物来驱除劣质商品;给民众推荐更佳的家居什物摆放方法...也许只有器物、人都改变了,汉服才会顺理成章地被人们所接收。
文化的生命力不是靠保护,而是靠培育。如果学了汉文化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乃至成功,这种文化复兴才有自我驱动力。这方面怎样才能更具可操作性,还需同袍共同探讨,子奚在此不过抛砖引玉,愿听大家高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