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2|回复: 3

[介绍]评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0 0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P>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P>
<P>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P>
<P>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P>
<P>  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P>
<P>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o(︶︿︶)o 唉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03: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单田芳原名单传忠,生于评书世家,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说书艺人,耳濡目染,他五六岁时即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段《包公案》、《呼延庆打擂》。六岁读过一年私塾,而后又进了洋学堂。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进了东北工学院。入学不久患病,曾两次住院,动过三回手术,因此耽误了学业。1954年,这个大学新生辍学下海,拜师学艺,取艺名“田芳”。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说的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在以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播讲的传统和现代评书包括《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童林传》、《乱世枭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平原枪声》等70余部,其中多是大部头。 </P>
<P>单田芳播讲的评书,特别是传统评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那沙沙哑哑的嗓音,将历史知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形象逼真的说书技法融会贯通,每每使听众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道德教育和情操陶冶。他的书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评书文化。
</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03: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田连元--艺术大师,幽默大师 </P>
<P>  如果让所有书迷们评选出中国评书界中最幽默,最搞笑的大师,我想,九成的人会选择田连元先生,另外剩下的一成人,都没听过田先生的评书。田先生的最大特点是幽默,幽默,再幽默,感人,感人,再感人。他的搞笑功夫,在众位高手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不愧为评书艺术家中头一号的幽默大师。他也是我个人最为崇拜,最为佩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老的作品也比较丰富,其中最经典的代表作有<<杨家将>>,<<施公案>>,<<包公案>>,<<水浒传>>,<<小八义>>,<<镜花缘>>,<<瓦岗寨>>等等。首先说:田老的嘴皮功夫在众高手中绝对算是一流的。</P><P>  说话行如流水,快如闪电,滔滔不绝,连绵不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他的这些优点都被他自己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摭住了光彩,以至于人们几乎都忽视了他那些普遍性的优点,这就是他的搞笑功夫。客观地讲,凡是听过许多评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田老的评书搞笑功夫绝对是另其他众高手望尘莫及的。评书这门艺术,在讲说的时候,为了使故事更精彩,吸引读者,评书家们往往会在整套书中特意塑造几个典型的搞笑人物,由这些人物来作为书中幽默成分的主要载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哄托全书欢乐气氛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单田芳先生,比如,他在评书里塑造的“病太岁张方”(<<童林传>>),“细脖大头鬼房书安”,(<<白眉大侠>>),“傻小子罗士信(<<隋唐演义>>)等等,都是书中典型的搞笑形象。</P><P>  而田老先生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少不了在书中塑造一些典型的搞笑形象,但是他自己本身就充满强烈而丰富的幽默艺术细胞。这使人们很容易发现,他即便不特别塑造搞笑人物,也能让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这种幽默,这种搞笑,让听众们看起来则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顺理成章,丝毫没有半点牵强,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田连元先生的幽默感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很自然地便信手拈来,就像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永远不会枯竭。正因为他这种幽默风格独树一帜,首屈一指,因此被有些人专门称为“田氏风格”。</P><P>  田连元先生早年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评书搬上电视。而当时刚刚懂事的我,就有幸在电视上认识了大师田连元先生,也全面地接触了评书这门独特的艺术。可以说,我今天之所以对评书这门艺术如此地着迷,如此地爱好,完全是受田先生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和他的作品,也许我至今也不知道评书为何物。另外我还发现,在田先生众多的评书当中,历史背景为宋代的比较多,像<<杨家将>>,<<包公案>>,<<水浒传>>,<<小八义>>等,可能他对宋代文化情有独钟。</P><P>  而在他众多优秀的作品里,我个人认为最经典中的一个是<<小八义>>。他在电视上播讲此书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每天晚上六点半的时候,辽宁电视台都要播放田连元先生的<<小八义>>。我是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每天也绝不能错过这最重要的时刻。甚至在每天我所必做的事情中,他的评书是第一位的,做家庭作业排在第二位。每天他播讲评书的这十五分钟,也是我每天过得最快乐的十五分钟。</P><P>  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里,我走进了一个幻想的世界,那里面永远没有烦恼,永远没有忧愁,只有许许多多离奇而精彩的故事。在我的带动下,我的那一些从来都对评书不感兴趣的伙伴们,全都每天按时守在自家的电视机前收看<<小八义>>。每天听完之后,我们伙伴们还通常要再聚在一起,就田先生的评书讨论一段时间。<<小八义>>讲的是宋朝梁山后代们的故事。我记得田先生在说上部的时候,是在台下有许多听众的现场进行表演,这样的难度肯定要比自己一个人演讲并录制时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田先生依然展现出他评书大师的风采,说得精妙绝伦,跌宕起伏。</P><P>  他的幽默效应在这种现实的场合下彻底地展现出来了。因为现场坐着观众在听,他的高超的幽默才华经常把台底下观众以及电视机外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有时候人们笑得太厉害了,一时都收不起来,以至于都听众都快听不清说书人的话了。可见他的幽默功夫何其了得。在本书中,田先生成功地塑出了一个叫做“唐铁牛”的搞笑形象。此人在小八义中排行老三,性格滑稽,可爱,敦厚,顽皮,长相丑陋,鬼点子不少,但却忠心,义气。<<小八义>>的播出,使我对田先生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时候。<<小八义>>也成为他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作品。另外,田先生还经常在中央台的<<曲苑杂坛>>等文艺栏目里表演评书,讲笑话,继续向世人展示着他出众的幽默才华。</P><P>  值得一提的是,田连元先生还曾经收了一个女徒弟,叫张洁兰。她曾经播讲过评书<<海青天>>,当时这部作品还是在田先生的<<小八义>>之前播放的。看过他女徒弟的评书后,你会不禁感叹,真是名师出高徒。张洁兰女士演讲评书的风格简直是与他的师傅如出一辙,她把“田氏风格”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讲演的故事中精彩夹杂着天然的幽默感。</P><P>  从<<杨家将>>到<<瓦岗寨>>,再到<<小八义>>以及<<水浒传>>,可以说,田连元先生一系列的评书就是我童年最有力的见证,就如同是一提起电视剧<<西游记>>,就会构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一样。我就是听着田先生的评书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当我好久没有听到他那行如流水般的讲演,他那无比丰富的幽默的时候,当成长的烦恼无情地占据了有限的心灵空间的时候,我的心中会多起一些惆怅和失落。于是就会不由得重新拾起他那些耳熟能详的评书作品,慢慢地品尝,回味,如饮老酒,浓烈中带着醇香,欢笑中夹着感伤。同时,我的童年也会再一次闪现出来了。</P><P>  田先生今年大概64岁左右,其实我自己觉得,这个年龄对于一个评书演员来说,还算是一个事业的“黄金年龄”。似乎听说,田连元先生有意淡出书坛,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对我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最糟糕的消息。我热诚地期盼,田先生不要这么快地离开他喜爱的评书,希望能够再奉献出更多的作品,带给千家万户更多的笑声。也能让我的童年延长更多的时间。</P><P>  田连元--一个永恒的偶像。</P>
发表于 2005-7-20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最早接觸評書是劉蘭芳的《岳飛傳》,說來好笑,一開始聼聲音以爲是個男的。[em01]</P><P>聼過好幾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最喜歡袁濶成先生的。[em23]</P><P>2樓那照片好不像啊,記得單老前輩臉寬人魁梧的,什麽時候減肥了?[em09]</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22:02 , Processed in 0.0709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