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缝隙里看到的别样知己
读李白诗集,发现这首《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全诗极写玉真公主的神仙生涯与行迹:前往华山,作"鸣天鼓"之术,又乘龙上天,双手弄电,行于云而无踪迹,最后到嵩山,与西王母相逢。“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盛赞一位有着共同信仰的道士公主,小时候一直以为是偶然的。
很快,翻到另一首名作《将进酒》,里面提到的道人好友元丹丘,让人忽然看懂了什么。当时李白刚刚开始巴蜀漫游,元丹丘就任于青城山昭成观,与玉真公主正在修行的玉真观仅一墙之隔。几年后,29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就住在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院。十几年后二进长安,由不问朝政的公主手书面圣,引荐给了玄宗皇帝。
天宝三年(744年),众所周知的是,43岁的诗仙被“赐金放还”,永远离开了承载过梦想的长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一年,玉真公主多次上书,请辞公主封号,上交财产,然后远赴安徽的敬亭山修行。于是,我们就读到了这首《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邀他的人都有谁呢?
然而,大唐的热血诗仙哪里会停下踏遍河山的脚步?直到公元762年,他年逾花甲,经历了战乱漂泊、冤狱流放,终于该歇息了,他来到了敬亭山。也就是这一年,比他年长几岁的玉真公主羽化于此。
李白晚年的名作《独坐敬亭山》,就是这个时候写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后人已经无法知道,他们有没有见过最后一面?同年年底,李白长眠于敬亭山下的当涂。
也许,大唐不拘一格的开放精神,成就了让后人无比怀念的富贵风流,浪漫与抗争,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子们——包括此文的两位主人公——相互引为知己的理由。然而也正是由于对束缚的抵触,使他们无法长相为伴。
掩卷时,只有那句话浮上心头——黯然销魂时刻,唯别而已。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