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1|回复: 3

秦风系列——秦桑曲 (秦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0 1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M=480,360]http://www.21xian.com/guzheng_qu/song/秦桑曲.mp3[/R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0 12:56: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2: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237b0e size=5><b>秦桑曲:</b></FONT></P><P><FONT color=#237b0e size=5>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FONT></P><P><FONT color=#237b0e size=5>当君怀归日,是妻断肠时。</FONT></P><P><FONT color=#237b0e size=5>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FONT></P><P>《秦桑曲》是典型的秦筝。陕西风格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碗碗腔音乐那细语缠绵、热耳酸心、凄楚悲切、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P><P>该曲创作于本世纪60年代末,是周延甲先生出于对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旨在继承陕西流派、繁荣秦筝艺术,振兴秦声,丰富中国筝乐艺术的感情支配下,根据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妻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内容加以“碗碗腔”的旋律素材而创作的古筝独奏曲。以诗中“秦桑”二字为题描绘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妙龄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盼望能早日与丈夫团聚的急切心情。作者在保持原来曲调面貌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欣赏的一般习惯,加进秦筝技法,赋予新意,使音乐与技巧完美结合成为独特的陕西风格筝曲。</P><P>介绍; 《秦桑曲》,周延甲曲,邱大成编配。邱大成演奏,胡晓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伴奏。选自《建昌月—邱大成—筝弦声以和乐》。</P>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2: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left><B>简析筝曲《秦桑曲》所呈现的陕西音乐特色</B>


筝,又称秦筝。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而“歌呼呜呜”的秦声,就是“呜呜歌”的秦人的声调,也是最早的筝曲。由此可知,筝早在公元前237年的战国时期便已经在秦地(今陕西省境内)流传,故史称“秦筝”,但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曾一度在历史中失传,现在流行的陕西筝曲都是后来从当地的民间音乐中提取音素而发展成熟的。
   著名古筝教育家、古筝演奏家曹正教授指出:“很多民间乐曲,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是自弹自唱,最后由于只弹不唱而转化和形成为纯器乐曲的。”这是中国民族器乐向器乐化迈进的一大步。近些年来,在曹正先生提出“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陕西的专业筝演奏者也是根据这种规律,在陕西的地方戏曲如:“秦腔”、“眉户”、“碗碗腔”,以及陕西民歌、民间乐曲等一系列乐种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运用改编、加工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陕西筝曲,并通过长期的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和借鉴,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诸派筝演奏技法只所长,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演奏特点。而《秦桑曲》的创作则把其独特的特点融在了其中。
   《秦桑曲》创作于本世纪60年代末,是周延甲先生出于对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旨在继承陕西流派、繁荣秦筝艺术,振兴秦声,丰富中国筝乐艺术的感情支配下,根据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妻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内容加以“碗碗腔”的旋律素材而创作的古筝独奏曲。以诗中“秦桑”二字为题描绘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妙龄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盼望能早日与丈夫团聚的急切心情。作者在保持原来曲调面貌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欣赏的一般习惯,加进秦筝技法,赋予新意,使音乐与技巧完美结合成为独特的陕西风格筝曲。此曲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碗碗腔音乐那细语缠绵、热耳酸心、凄楚悲切、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秦桑曲》在音乐上的特点:
   此曲突出的音乐特征即是所谓的“哭音”①、“欢音”②及微升“fa”、“微降si”的中立③、燕乐、清乐音阶及其微妙的音律变化,是形成秦筝风格的重要标志。在“fa”音和“si”音这两个音上,它对《秦桑曲》整曲的音律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当人们刚接触 《秦桑曲》时往往仅用二变之音产生的微升”fa”、微降“si”这些特性音去理解或演奏,又或者去其同于潮州筝曲从谱面上先确定其调体“轻三六”、“重三六”看成与潮州筝曲同样具有演奏用调标志和含义的术语。这只能说是大致抓住了此曲的部分风格,在实际演奏中,它的风格色彩是个复杂的问题,而这一复杂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乐曲的调式和音阶上。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的调式音阶等乐学理论是掌握此曲风格的有效办法。

谱例一:
[引子]
      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

    此曲的引子部分是碗碗腔中的苏板原型,作者在引子和尾声里使用了欢音,表现宽阔、气势奔放的情绪。这里的“si”音是七级音变宫,用本位“si”,它在引子中起着乐节支撑音的作用,一点也不能低于原位“si”音,它具有非常坚实的稳定性。这段音乐是徽调式的清乐音阶,但是也有不少人将这个“si”奏成降“si”或微降“si”,使之走掉了风格,造成乐曲塌陷的效果。
   在引子之后,即由苏板转入慢板。在描述一位妙龄女子深情地低诉自己别离之苦则采用苦音。苦音调式最能代表秦声,最能发挥筝的性能。其音阶也由清乐音阶更换成燕乐音阶与中立音阶交替使用。

谱例二:
[慢板]
      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

  在以前的演奏人员在弹奏此曲时只是牢牢记住了某种板式“fa”音和“si”音不同的音高处理和运用而产生不同的舞台艺术效果。这种单靠模仿和死记硬背的传授方式在如今古筝专业的演奏中是完全可以用调式、音阶的概念来代替或辅助来完成的。
   古人说“秦筝声最苦”,“ 秦筝吐绝调”,秦声的效果正好用二变之音四级音微升“fa”和七级音  微降“si”这两个音来表达,此二音在音乐中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音高常随情绪的起伏、旋律的上、下进行而改变音高,有时上行会略有偏高,下行时略有偏低,造成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有人称之为游移音。这种游移的效果,正好由两弦按弦音“mi”和“la”完成。
   当《秦桑曲》进入激动的快板时,就特别强调了微升“fa”和微降“si”的游移性。

谱例三:
      快板的第四十小节至四十五小节  

   从上面的谱例可以看出微升“fa”和微降“si”音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一般微升“fa”下行向“mi”音游移,微降“si”下行时向“la”音游移。这二变之音的游移性正是此曲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于其它各派的关键。
   此曲在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著名古筝演奏家项斯华先生曾说过:“《秦桑曲》……在旋法和格式上都更接近于传统,比较地道、真实的反映了秦地音乐的风貌”。这种旋律的进行、跳进可使情绪激愤而波动,级进可使情绪深沉而悲哀,增加低落悲凉的意味。跳进与级进相互配合进行,使《秦桑曲》充分显示了筝曲的地方风格。

谱例四:
      慢板的第三十三小节至三十六小节

   由上例可以看出旋律是以下行级进为主,上行跳进为辅,这种下行一吟三叹的曲调,充分表现了哀伤苦楚的情感。
  《秦桑曲》在演奏上的特点:  
  筝是以韵补声的弦柱乐器。秦声的独特性从而决定了此曲技法的独特。   
   由于《秦桑曲》中的旋法特征,上行跳进接下行级进的特点经常会出现“fa”和“si”两个按音的连续进行,这时就决定了频繁使用左手大指按音的技法。像这种技法在一般筝曲中是十分罕见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技法。
  《秦桑曲》在旋律上微升“fa”和微降“si”这两个特效音,正好是使用了“mi”和“la”两个弦音按弹来完成。这正适合了古筝的特点,也发挥了古筝的按滑技术。著名音乐理论家何昌林先生在文章中说“此曲左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的清角与闰音极其美妙地连接使用时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有‘跌宕错落、莫辩宫商’的迷离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

谱例五:
      慢板的第三十九小节至四十二小节

   可以看出这时的旋律要在“fa”和“si”两音上的连续进行,这时就必须要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合力按弦将“mi”弦音按成“fa”音,再用大指单独按弦将“la”弦音按成“si”音这样交替来按滑演奏。旋律中也有fa”和“si”音紧挨着不同弦上的上下滑音的进行。

谱例六:
      快板的第三十一小节至三十七五小节  


   这时也同样需要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和大指的连续、交替的按滑来完成。左手只有这样的交替按弦才能很好、准确的表现此曲的韵味。否则,要是都只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按滑音,就会使旋律中断,音乐性就不能够完整,从而破坏了整曲的风格。
    此曲在慢板婉转柔美的旋律中,经常会使用衬滑音。

谱例七:
      慢板的七小节至十二小节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双托“   ”处上方是衬音,下方是上滑音、旋律音,二者同时发音,互相映衬,即不单调,又突出了风格。由于上滑音速度较慢,也加强了婉柔的效果。此技法既加强了滑音的效果,也使旋律得到了润色,使此曲更加优美味浓。
   据史料记载有“秦筝多撮弦”,为了加强旋律的表情作用,再结合使用摇指,形成了此曲独特的效果,即大指、中指撮弦后紧连大指快速密摇,这一技法从慢板抒情段落的开始就已经被多次大量的频繁使用。

谱例八:
      慢板的二十五小节至三十二小节

   这种技法一方面摇指可以延长节拍,使音乐连接;另一方面加上中指勾“  ”,使乐句加强音头,句逗分明,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感。这一技法现已成为陕西筝曲中常用手法之一。
   总之,两千多年的中华悠久的音乐文化,揭示了筝的古老传统和渊源。《秦桑曲》这首作品是周延甲先生对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又融进了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和特色的技法。旋律引人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深刻的表达出“盼妇思夫伤悲切,一曲‘秦桑’泪万行”。


注释:
① 苦   音:又称哭音、软音,陕西民间戏曲艺人将乐曲的调式、音级以及音阶的变化而产生腔调色彩的 变化称作苦音。其又是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以“5 微降7 1 2 微升4 5”为主要音群
曲调多用“fa”“si”两音。苦音中的“si”音偏低于原位的“si”而较高于降“si” 用(   表示)。
         
② 欢   音:又称花音、硬音,常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以“5 6 1 2 3 5”为主要音群。曲调多用“mi”“la”两音,但当欢音使用“fa”“si”两音时,也丝毫不改变它固有的调性色彩。欢音中的“fa”音偏低于升“fa”而较高于原位“fa” 用(   表示)。欢音中的“si”音一般都用原位。
           
③中立音阶:“中立音”是清乐、雅乐、燕乐音阶中没有的音阶,其音律高于清角而低于变徽者可称为“中立清角”记作“  清角”(  fa);高于闰而低于变宫者可称为“中立变宫”记作“  变宫”(  si),二者通称为“中立音”。有中立音组的音阶可称为“中立音阶”。
</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0 12:02: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19 13: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21xian.com/guzheng_qu/song/" target="_blank" >http://www.21xian.com/guzheng_qu/song/</A>秦桑曲.mp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9:44 , Processed in 0.0652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