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2|回复: 1

李渊,痛并快乐着[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

</b>
<P><FONT size=3>李渊,可以说是一个很幸运同时又很不幸的人。说他幸运,看看他的父亲、兄弟、妻子、儿子,哪个比他活的还长?而且,正因为他三个哥哥都早夭,才使得他毫无争议的安安稳稳的继承了唐国公的位子,而不管他当时只是个七岁的孩童。说他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这三样苦他都占齐了。</FONT></P>
<P><FONT size=3>李渊字淑德。他倒是符合中国传统“姓*名*字**”的程式,而他给儿子们起的名都差不多是两个字的,这些名字很“现代化”,建成、世民至今都有人叫,倒是玄霸这个名字比较特别,可惜拥有它的主人年纪不大就去世了,使得这个名字在史书的记载也只限于那寥寥的几行,而到了后世由于避康熙的“玄”字,被改叫了“元霸”,这个人才真有一丝霸气,只是死的莫名其妙了点。由“稚诠”进化的“智云”,好听了很多,可惜这个可怜的小孩被两个哥哥抛弃,惨死刀下,成了李氏家族第一个牺牲者。从元吉开始,除偶然情况,李渊的这些孩子的名字才好像走上了“正道”--他们都是“元”字辈的。大概也是李渊后来由于孩子出生太频繁,没功夫细想,所以就采取了这种程式化的方法,也因此,从名字中可以看到李渊寄托的希望越来越趋于“平庸”,只是取一个吉利一点的名字罢了。不知为什么,李渊的儿子们一律没有“字”,甚至后来出生的孩子连小名都省了。有人说是“以字行”,这个不好说,但是倾向于是名。</FONT></P>
<P><FONT size=3>李家曾称是李广的后人,看来他们也是有这个“资本”的。李世民的箭术就不说了,李渊的箭术也当真了不起呢,凭着这个,他娶到了一位美丽而又聪明的妻子。窦毅那道“屏风孔雀题”好像专是为了他而设一样,不然,众多公子中,只有李渊射中了孔雀两眼,那么,李渊的箭术也是出类拔萃了。李世民的箭术很有可能是得李渊亲传。</FONT></P>
<P><FONT size=3>富贵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处于杨氏父子的压抑之下,李渊心情一定很郁闷,“富贵闲人”平平静静的渡过了大半生之后,五十多岁的李渊终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最前面。</FONT></P>
<P><FONT size=3>晋阳起义的主角,是要说一点,李渊的实际行动确实没有李世民积极,这并不意味着李渊没有这个意思,也不说明他就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而被逼反,而恰恰说明李世民的行动很符合李渊的心意,只有当他有出格的时候李渊才会用训斥来侧面“提醒”他,不然以留守大人的身份来做这些事是很有麻烦的,何况身边还有两个盯稍的——王威、高君雅。李渊又何尝不想把他们干掉,落得个清静,他派高君雅去迎战强大的突厥说不定就有这个目的。没想到对突厥的失利却差点给李渊招来杀身之祸——实难想象如果炀帝不改变主意,李渊被押到江都后会是什么结果,而李氏兄弟的命运也就堪忧了。李渊让李世民回河东去找李建成一起起兵,实在是挺冒险的,当然兄弟二人才能上都没问题,但缺乏的是李渊所有的那种名望与威信。不过就当时情况来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儿子打算,哪怕能逃一时也总比和他一起死强。李世民却并不想走,不知他“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的主意落空后心里又有何计划,想来总不会等死,会不会劫狱呢……不好说。炀帝帮了他们这个大忙——李渊一被释放,隋朝倒霉的日子就要来了。想起来三国中刘备离开曹操时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李渊也不能免俗,出“狱”后说了两句话:“此后余年,实为天假”、“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谓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两句话都是真心话,不过第一句没什么,当时的感触而已,谁遇到这种事出来都会这么说;而第二句则是除了至亲或是至信的人才能听到的,因为这已经是明白的说他终究是要起兵造反的。其实父子间经常咬耳朵的,起居注里经常会有“谓(秦)王曰”的字眼,等全家聚齐了,又是“谓太子、秦王曰”,往往这些话都是洗去冠冕堂皇的重要的话,从这开始就体现了李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这也不能全怪李渊,看惯了这么多手下反叛上司的情景李渊不想重覆辙。再者从历史来看,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凡是有条件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起做事的都会这么办,而很多人做大事时年纪都还不怎么大——他们的孩子的年纪还不足以帮助他们,自己的人没法用,只好用外人了。像刘邦,如果他的儿子年纪再大点,我才不信他会把兵权那么甘心交给韩信,顶多让他当个副手。只凭着与主君的关系就能轻易掌握大权但往往他们都不具备那样的才华,所以外人自然会生气。李渊真应该谢天谢地,主要还是谢他自己和他夫人,他们的孩子完全但当得起重任,没有让李渊的“任人唯亲”成为错误。</FONT></P>
<P><FONT size=3>从太原到长安一路之上行军打仗,李渊的沉稳表现出来的更趋近于保守,年轻的李世民则积极进取,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李渊虽然有点保守,但不失统帅风度,一路上还算平安吧。到了长安之后,李渊的求稳用于政治之上那真是高明之至了。虽然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可李渊就是能那么耐得住气。别说,李渊父子和司马父子还真是有点像……当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高高兴兴的哭了一场——为炀帝发丧时,大家一齐高兴的大哭场面一定很有趣——哭完了,李渊就开始考虑登基的问题了。裴寂这位老伙计当然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长安又上演了一出禅让大戏。李渊堂而皇之的当上了大唐的开国皇帝,真是悠哉悠哉。境况相反的是李密,当初李渊一番谦词竟让他飘飘然,舍下肥肉长安不要,乖乖的“帮”李渊对付洛阳的王世充,将长安拱手让与李渊——真是自己被人耍了都不知道。等他占据洛阳之后李渊对他还真不好对付;可失策毕竟是失策,李密败北,想起李渊这位好大哥来,大概还嫌被李渊耍的不够,带着一干兄弟来到长安。李渊耍李密的手段实在让人称绝,表面上“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好像很热情的样子,让李密高兴了一阵,随后就开始等薄他了。他对李密种种,就是想把他逼反,要不然让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待在身边,真是不放心。李密的确是志向远大,在以后未必不会成为唐患,但在当时来看,当李渊要李世民把薛举旧部全部诛杀时李密劝谏他来看,还是想为唐朝做点事的。可他实在不长脑袋,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可李密好像没看出来一样。或是看出来了,但也无可奈何,最后想要回到山东旧地东山再起,这正中李渊下怀。李密的“背叛”,让李渊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杀他,就是瓦岗旧将也说不出来什么。</FONT></P>
<P><FONT size=3>除去战争,李渊还有别的一大堆的事(当然战争方面并不由他亲自出面解决,像是个顾问。当然,总的局面李渊其实是很关心的,每次大的决定都是由他来做的),比如游猎,真可谓优哉游哉。看通鉴的话,经常看到李渊到处游幸,“高兴”时还会跑到战场去看看(战场不一定是前线)。真是个好玩的皇帝。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方面,从武德元年至武德五年,李渊孩子的人数由原来的十来个左右一下子翻了几番。建成常在长安还好点,而出征在外的李世民回家之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妹妹一下子多了这许多。说李渊有点不务正业也不怎么冤枉他。虽然孩子多了这么多,可是皇后却一直没有再立。李渊对其夫人窦氏也的确情深,对她生的几个儿女更是刻意照顾。建成三兄弟还有平阳公主所受的待遇都是王室中别人无法比拟的。</FONT></P>
<P><FONT size=3>对于唐初嘛,首要的还是打仗。说到对首个对手薛氏政权的战争,分上下部的,上部大败,下部大胜,胜败均由李世民,唐朝开国的第一场大战也是第一场大败,差点关中都不保,李渊心中必定焦急气愤,但没撒在李世民身上,却把刘文静、殷开山免职了。这也是李渊不罚或轻罚亲”、“信”重罚外人的开端。日后对元吉、裴寂似痛非痒的小惩小戒更是把这点发扬光大。而对曾经的仇家,则是刀刃上过活。李靖不幸与李渊结下了梁子,史书上写是由于李靖要去告密。可李靖又怎么看出来的呢?他可是在马邑啊。猜测应该是李渊觉得李靖是个人才有意拉拢,所以和他密谋——只要是他认定的人,会透露点东西的。单纯的告密李渊还不至于生那么大的气,李渊在乎的是李靖对自己的背叛。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渊后来一直对李靖不大放心,就因为晚出兵的小事就要治他的死罪——当然,李渊自己也知道那不是什么大事,要不然何不正大光明的定罪呢?</FONT></P>
<P><FONT size=3>和薛举同时而稍晚被消灭的李轨,本来是向唐王朝求和投降的,但由于不去帝号,招致灭亡。就算他去帝号而归唐,下场也不过如此。归唐的杜伏威又如何呢?本来已经求和了,可当时李唐对远处的杜伏威还鞭长莫及,等伐徐圆朗的时候,李世民大兵一压境,杜伏威知道不入唐也不行了,不然等李渊下诏要他进京伴驾就没救了。实力不如唐,那么也就只能坐以待毙。反与不反,都是一样的</FONT></P>
<P><FONT size=3>对付王世充时,唐军一度陷入困境——当然比起困在城中的郑军不知要好多少了。可持久战不是谁都受得了的,唐军里也有人有撤退的倾向,这都是正常的,能有几人像李世民那样坚持下来?不然李世民的评价也不会是“忍酷”了。出于担心,李渊也曾让李世民撤军,但没有公开下诏,而是密敕。看来李渊撤军的主意也不是很坚决,打这么一次不容易,怎能轻易就撤?李世民则大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之势,写了一道表,又打发封德彝去作说客,说得老爹回心转意。李世民一举拿下王世充、窦建德……这场大仗过后,唐朝基本平定了天下,大局已定,而李渊对世民的褒奖更是空前——居然想出天策上将这么个名堂。另一方面,王世充、窦建德落到了李渊手里,自然也别想活成了。窦建德干脆利落的杀掉了,而王世充就得花一番功夫了,因为李世民曾答应他免他一死。这在李世民看来也许没什么,都投降了,还怕什么呢?可李渊不放心,非要让王世充彻底消灭那才叫真的平安无事。相比较而言,自信心上李渊是差了点,疑心也更重,这与他有着五十年压抑的官场生活和经验有关,李世民呢,倒像个阳光男孩,不曾有人背叛过他(这时是没有,封伦那个是后来才知道的),当然和他爹不一样了。杀王世充的人是他的仇家,是私怨,而李渊很可能是利用了这种私怨并给予其合法性——这是一桩谋杀案。王世充全家被杀,不留一个活口,李渊做事也挺绝的。古今杀降最多者,李渊算其一。刘邦够狠吧,但没杀子婴,李渊这里是一个不留,统统杀掉,说有点残忍都不为过。</FONT></P>
<P><FONT size=3>天下争斗的平定,也是李氏自家争端的开始。李渊其实是个慈父,他给儿子们的权力都很大,管理又是很松的,如果不是发生兄弟之争,李渊可能也不会想要结束这种做法。唐初亲王手中都有兵,护卫就有“左右六护军”、“左右亲事”等多种花样——天下未定这还好说,可天下平定了,又是在都城长安,谁还敢对皇帝的儿子不利,难道是怕儿子被绑架?还有,可以随便出入上台东宫,甚至身带刀剑都没事——那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可是死罪啊。权力、身份、地位,只要李渊能给儿子的,他都给了。这算是溺爱了吧,后果则是为争端开创了条件。李渊处在几个儿子当中真是进退两难。世民,那是一直喜爱的儿子。四岁起名,九岁得病李渊亲到寺中祈求平安,事后的一篇《草堂寺为子祈疾疏》虽写得简朴但读来很真切,不饰雕琢更显情深:“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男是儿子的意思)。李世民受父亲偏爱是不成问题的了。李建成,这位大唐帝国首任名正言顺的太子(就凭他是长子,在世民还没有建立足以压过他的功劳前,已经足够了),这些年来一直在这个位子上,也没有什么过失,无过更不可轻易太子,以前的教训还不够多吗?李渊当然不想冒险了。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李渊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儿子。在处理家事上,当然不能像对反王那样了,李渊的办法一直是极力缓和矛盾。这样做了几年,毫无效果,而事态却是愈演愈烈。想必这般烦恼的他一定想起了当初全家团圆和睦的日子……</FONT></P>
<P><FONT size=3>武德九年,气氛相当紧张,这时已是争得不可开交,团团乱的一锅粥了。事态告诉李渊他不能再以慈父的身份解决事情,而必须拿出君主的作风来,因此直至最后李渊才稍下狠心。即使这样李渊也还曾想让李世民到洛阳去,——这个办法明显对唐朝是不利的,很可能会制造分裂,大概是李渊被气昏了头脑,只要能缓解一下,也比再争下去强。这是他最后的好办法了——行不通。六月太白星白昼划过天空,李渊把傅奕的奏表交给李世民,暗示世民要他自尽。这恐怕也是一时的冲动,应该说在这么多年争斗之后李渊想要结束这种混乱局面是真的。假如李世民听话自杀了,李渊也会后悔悲痛。事实上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李世民才没有那么傻,就凭李渊没有公开下诏就知道事情还有救。李渊答应他让他们三兄弟次日集聚,要彻底解决一下。如果不出意外,李渊第二天的办法当然不会是改立太子;从建成元吉安心进宫“自问消息”来看,他们在父皇处理这件事上是有把握的,而相反则是李世民第二天不得不发动政变,李渊到底想怎么办已经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是对世民不利。不利到何种程度,削爵?罢官?免职?贬谪?还是杀?……感觉至少是剥夺他所拥有的权力,但不一定会杀他,从李渊召见的人——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都是偏向世民一方,其中陈叔达更是在一次关键时刻为李世民说话——能看出来他的指导方向。当年他决意杀刘文静,就派了刘的死对头裴寂参与审理。而他让这几个偏向秦王的人来参加,感觉是预备着要他们为世民求情。不然有裴寂、封伦这几个中间或偏太子的人就够了(封伦的真实面目,李世民不知道,但李渊一定知道)。六月四日,本该是李世民政治生命的结束日,却因玄武门之变而彻底翻转。</FONT></P>
<P><FONT size=3>下面就是令人“感动”的父子相拥大泣的场面……总觉得李渊此时应该对李世民是又怕又恨又痛惜。有一本书里写李渊回到宫中后,十分难过,心想:诛兄杀弟,二郎你好狠啊……觉得这才像李渊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至于他“投杼”的那番言语隐约向李世民道歉则有着无奈,父子之情到此还能剩下多少实难推测。如果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他知道的话,还可以阻止或缓解,然而此时他明知十个孙儿要被杀了却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看他们绑赴刑场。“二子十孙同日并命”,六十多岁的李渊泪流滂沱,同时他清醒的知道,自己本身也必须为此付出点什么了,这一天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悲凉的一天。</FONT></P>
<P><FONT size=3>权力,对,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就是为了它吗?因此不久之后,皇帝名号名存实亡的李渊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做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他也许不知道,他身后的唐朝还会有若干太上皇……</FONT></P>
<P><FONT size=3>李渊后来在贞观三年又迁居大安宫——就是当年他下命给李世民建造的宏义宫。要是当初知道这里会成为自己的养老之所,李渊当时真应该下命好好建这座宫。在李渊生命最后的九年中,李世民也算尽了孝道,对老父亲还是照顾的。有人考证有几件事李世民对李渊时而也会暴露不满,比如他在故汉未央宫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就是暗讽李渊和汉太上皇是一样的没有眼光——这讽刺也真够狠哪,真是一句冷冰冰的话。单纯就凭这点就说李世民对李渊说话多刻薄也不太全面,何况据旧唐书前面还有那么多夸老爹的话呢。不过李世民对李渊有不满可能是真的。他曾经说过:“武德九年太上皇有改立太子之心而不定也”,这句话里就有不满的情绪。《贞观政要》里没有后四个字,念起来意思还是一样,语气却有所不同了,就变成了一句叙事的话而没有感情色彩。有人说政要是不能记李世民不好的地方的,所以编者把后四个字去掉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夏季避暑九成宫而留李渊在长安一事。连续几年都是这样,马周也曾上表说过这件事,李世民都没听。直到李渊病了,李世民才请李渊去。有人说李世民在李渊病时请他去是有意为难,这个这个,未免太过了吧,我倒觉得是李世民见老爹病了心生惭愧,才请李渊去的。结果李渊的回答也是大出意料。他居然提起隋文帝,“隋文帝就是死在那里”,难道是担心李世民会像杨广那样弑父吗?可能李渊也是气话。这句话的份量也很重,相信李世民听见父亲这么说当时也要一愣,于是十月决定为李渊修大明宫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惜的是,大明宫没修成,李渊就去逝了。于是又有人说:大明宫究竟是不是给李渊修的还是一回事呢,别在是打着这个幌子吧……唉,真是纳闷,怎么就有人疑心这么多呢?非得证明出来李渊晚年是多么悲惨才甘心吗?总体说来,李渊的晚年度过的还算平安,至于他晚年心境的悲凉,那却是不可避免的……</FONT></P>
<P><FONT size=3>从李渊的作为看,他绝对是一代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老练沉稳以及他一些手腕,都是当时和他争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他也很有才智,虽然唐初还在战争期,而已地盘也是慢慢扩大的,但要让他运转好也非易事,李渊东游西玩的居然把它调理得还不错……啊,还有啊,唐朝的皇帝好像很多都很有才艺。生在唐代诗就不必说了,其它的如李世民在书法上,李隆基在音乐上,李治、李昂等等,都有艺术细胞。这与高祖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遗传嘛。高祖、太宗都有能画名,而且李渊会弹琵琶,还当众弹过呢(李世民则是当众跳舞,这也应算在艺术领域之内,李国文先生《唐朝的天空》里写过这点,不过重点不在艺术),没两下子敢当众“卖弄”吗?可惜的是,李渊本可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则是他的儿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渊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叹息……最合适的说法就是:痛并快乐着。
</FONT></P>
发表于 2005-8-4 15: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P>嘆。人生如浮雲。</P>[em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38 , Processed in 0.0624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