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5|回复: 6

中国的“艺术地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6 1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gColor=#d9ecff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bgColor=#f7fbff>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P><FONT color=#153015 size=4>中国人绘画的历史,应该比使用文字的历史更悠久。事实上,中国的象形文字,原本就是一幅幅图画。在早期的中国象形文字里,有许多地名用字,这些地名字的图形结构往往就是对当地的地形地貌的描绘,也可以称之为地图。</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在中国古代绘画门类里,含有地理、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的绘画作品,通常被归入山水画或界画(以建筑物为主体),以及风俗画,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五台山图》。</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地图是地理科学范畴的词汇,如果在其中注入文化艺术内涵,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地图。同理,在绘画作品中如果有着丰富的地理、地形、地貌信息,同样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地图。1999年9月9日问世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则是一种新形式的艺术地图。</FONT></P>
<P><FONT color=#153015><FONT size=4><B>一 、清明上河图
</B>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当时的宫廷画院学生王希孟,年仅18岁,用一幅整绢创作出《千里江山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轰动一时,不久即死去。或许,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即受此事件启发。</FONT></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画家张择端,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活动于政和、宣和前后(公元1111-1125年)。张择端少年时到京城汴梁游学,后学习绘画,擅长界画(主要表现建筑物及其地理方位内容的绘画种类),尤喜画舟车、市桥、廓径、民居,自成一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景。遗憾的是,现存历史文献并无张择端生卒年月的记载,而他从事绘画活动期间,也正是蔡京、童贯等奸臣当朝,宋江、方腊起义,宋徽宗禅位,金兵屡犯,北宋王朝旋即蒙受“靖康耻”(1126年底)。</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和界画相结合的巨幅绘画作品,长卷绢本,纵0·255米,横5·255厘米,画面面积1·36平方米,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在清明节这一天的市井风俗景观。该作品以汴河船运场景为核心,采用“散点移动o(︶︿︶)o 唉”的写实绘画技法,依次绘出沿途茅蓬村舍、扫墓送碳、南商北贾、市井桥梁、大街小巷、官府宅第、寺庙道观、百肆杂陈,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500余人(包括服饰、动作、神态和相关的器物、牲畜)。《清明上河图》自问世后,经历代名人收藏,已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民间复制品(包括绘画复制品,以及浮雕、刺绣等其它绘画艺术载体复制品)则广为流传。</FONT></P>
<P><FONT color=#153015><FONT size=4><B>二 、敦煌五台山图</B>
敦煌第61窟有一幅壁画,内容是五台山全景,高3·42米,横13·45米,总面积46平方米。画家(无名氏)从鸟瞰的视角,把五台山地区地形地貌和寺庙景观(包括176座建筑物),朝拜人(400余人)的行旅状貌,所绘地理范围从河北省井陉县到五台山,涉及沿途百余公里的山川地貌(其路线与穆天子西征的前段路途相同),均一一展现在画面之上。</FONT></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三赴五台山,目的是寻找一座唐代木结构的寺院,名叫佛光寺,但三次寻访均未见。一个偶然的机会,梁思成见到了敦煌第61窟的壁画“五台山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一个名叫“大佛光之寺”的寺院。</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1937年6月(幸亏赶在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梁思成先生以“五台山图”作为考察路线地图,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几名成员进入五台山地区,寻找佛光寺。梁思成夫妇按图索骥,终于在第4次上五台山的时候,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这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寺院——佛光寺,成就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此,佛光寺被国际建筑界称作“亚洲佛光”。</FONT></P>
<P><FONT color=#153015><FONT size=4><B>三 、帝禹山河图</B>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典,笔者历经二十余年的信息解读,发现《山海经》系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其中《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地形地貌几个符合中国四五千年前(公元前2200年~前3000年)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科学与文化价值。</FONT></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画家孙晓琴根据王红旗对《山海经》的远古信息解读以及地理方位的全面考证,历经5年,先后绘出水彩画山海经场景600余图、国画山海经图腾108图、数十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并于1999年9月9日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447座山,及其相关的258处水系、348处地望、673处矿物、525处植物、473处动物、95处人文活动场景,基本上全部绘于42平方米的画面之上(高540厘米、长780厘米),它是根据古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绘制的历史最古老、画面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地图,具有极高的科学与艺术收藏价值(见《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帝禹山河图》采用鸟瞰、侧视等多种视角和比例变换,描绘的地理范围,南至台湾海峡,北至蒙古高原,西抵天山山脉,东达日本列岛。根据《帝禹山河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今地形地貌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海岸线与湖泊上,因为山脉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具体来说,一、当时华北地区的海岸线比今日偏西,胶莱平原尚被海水分隔。二、当时的黄河河套一带为湖泊或沼泽,如今这里是肥沃的良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河套地区的良田)。三、当时北方有许多大湖泊和湿地,如今它们基本上都已经干涸了。四、今日的长江中游平原,当初是广阔的湖泊湿地(云梦泽)。五、《山海经·五藏山经》很少记述今日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人类活动情况,表明当时这些地区属于沼泽湿地,因此不太适宜人类的定居生活。</FONT></P>
<P><FONT color=#153015><FONT size=4><B>四 、艺术地图,大有前途</B>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地理范围是一个城市的一条河(街道),涉及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其画面场景距今890余年。</FONT></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五台山图》描绘的地理范围是一个区域的群山和建筑群,以及相关的山脉(太行山山脉、五台山山脉),涉及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其画面场景距今约1500年(创作于中唐?)。</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帝禹山河图》描绘的是华夏大地,涉及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其画面场景距今4200年或者可能更远。需要指出的是,《帝禹山河图》系现代人根据历史文献复原再现那个时代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清明上河图》和《五台山图》则是当时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绘制的当时的场景并流传至今。</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综上所述,艺术地图,无论是古人所绘流传至今,还是今人所绘历史场景,它们都是一种高度信息集成的绘画品种,可以记录并直观地表现某个历史时期在某个地理区域里,发生过或者存在着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比之下,普通的山水画,或者随意涂抹的山水画,由于它们缺少明确的地理方位信息和历史时间信息,因此其信息价值也就不可能很高。</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地图就像是一幅定格的历史新闻图片,具有时间、地点、事件新闻三要素。由于艺术地图具有这种前途绘画品种所没有的艺术特点,因此它也就具有不能替代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广阔的艺术前途。</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事实上,我们需要创作绘制许多艺术地图。例如,《华夏远古文明图》、《炎帝事迹图》、《黄帝山河图》、《帝舜南巡图》、《大禹治水图》、《穆天子西征路线图》、《秦皇一统图》、《大汉雄风图》、《盛唐景观图》、《唐僧取经路线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万里长征路线图》,以及《人类文明景观图》、《世界华人景观图》等等。</FONT></P>
<P><FONT color=#153015 size=4>一朵梅花是美丽的,一只虾米是有趣的,一山一水是令人向往的,一笑一颦是令人回味的。但是,我们的宇宙,我们的自然,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乐趣,并不总是或全都是上述这些常见的事物;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再现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各类事物及其场景,这是因为一个原子也同样是美丽的并且可以欣赏的,一条基因也是一种艺术的存在,而各个时代的山河人文景观同样属于艺术描述的对象!

</FONT></P></TD></TR></TABLE>
<TABLE cellPadding=2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FONT color=#153015 size=4></FONT></TD></TR></TABLE></TD></TR>
<TR>
<TD bgColor=#f7fbff><FONT color=#153015 size=4></FONT></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6 16:40: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6: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P>清明上河图局部</P><P></P><P> </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6: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b>敦煌</b> <b>五台山图(947-955年) 460×1300cm</b> 绘于石壁上的彩色壁画地图。表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境全貌,图面主要描绘了五台山的地形和寺庙,图的下部绘出了由太原、镇州通往五台山两条道路。图上还表示了河流、山峰、寺庙、村镇、树木以及名称注记。本图是一幅较早的佛教圣境专题地图,是中国唐代建筑、社会历史和地图绘制的珍贵史料。现藏于甘肃敦煌英高窟第61窟。</FONT></P><IMG src="http://www.huaxiashuhua.com/zgmszpxs/wd/wtst/202.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6 16:58: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7: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艺术地图”

<P><FONT size=4><b>《帝禹山河图》横空出世</b></FONT></P><P>光明网记者:萧剑平</P><P> <FONT size=3>元宵节的下午,位于北京南城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上的茶叶城增添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幅42平方米的大画《帝禹山河图》在茶叶城三层的贡品坊画廊展出。由于作品的尺寸太大,展厅的高度有限,《帝禹山河图》铺设在地面上展出,整幅巨画在天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将四千年前华夏大地的神奇、壮美、雄浑的景观一下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令每一个前来参观者惊叹不绝,不断提出各种问题。 </FONT></P><P><FONT size=3>  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单位的摄影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调着焦距,扑捉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精彩的内容。《帝禹山河图》的绘画者孙晓琴女士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个来访的画家、学者,以及新闻界和出版界的朋友。 </FONT></P><P><FONT size=3>  该图的创意者王红旗先生向来宾介绍着创作《帝禹山河图》的过程,以及这幅作品独有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以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王红旗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信息传输角度研究《山海经》的,用了差不多二十多年时间,才完成了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位的全面系统考证,并指出《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这在《山海经》学术研究上是一项重大突破。 </FONT></P><P><FONT size=3>  通过王红旗的介绍可以知道,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画高5.4米、宽7.8米)系笔者夫人孙晓琴女士前前后后用了5年时间才绘制出来,把《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创,其科学与文化艺术价值堪称千古一图。正如《帝禹山河图》上的题诗所说:“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FONT></P><P>   <FONT color=#ff0000>学者王红旗正在讲解《帝禹山河图》</FONT></P><P> </P><P></P><P> </P><CENTER>稿件来源:人民网</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7: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66cc>千古巨画《帝禹山河图》:辉煌的帝国景观,魂牵梦绕的华夏源图</FONT></b>  </P><P>来源:旅行家之路网站</P><P><FONT size=3>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
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FONT></P><P><FONT size=3>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绘制国土资源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将帝国统辖地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可惜古老的山海经图久已失传,所幸当年的考察内容被记录在《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文字中,并流传至今。《帝禹山河图》(画高5?4米、宽7?8米)把《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其科学与文化艺术价值堪称千古一图。王红旗作诗赞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FONT></P><P><FONT size=3>《帝禹山河图》的创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5年,画家孙晓琴女士创作绘制出山海经神异造型图350幅,作家王红旗先生配写文字说明,并撰写&lt;&lt;山海经点注,上述内容合辑成《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书,已由o(︶︿︶)o 唉文艺(昆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1997年,王红旗在研读《山海经》二十余年后,撰写出《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一书,首次发现《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同时指出《五藏山经》具有实测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实乃中华文明与文化第一历史宝典,亦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遗产。《山海经》记载的信息表明中国远古同样存在着令人神往的失落的文明。</FONT></P><P><FONT size=3>与此同时,孙晓琴根据《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一书,绘制出大幅彩色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包括远古部落文明景观图、天文景观图等等),其主要内容已由1998年第1期《地图》杂志连载两年予以全面介绍(《地图》杂志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主办),并于1998年8月在第一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展出(北京展览馆),受到观众好评,中国画报、中国科技画报、中华锦绣画报均以显著篇幅予以介绍。此外,孙晓琴还绘有百幅国画山海经神异图,已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FONT></P><P><FONT size=3>在完成上述基础准备工作之后,王红旗与孙晓琴于1998年12月6日开始正式绘制《帝禹山河图》(科学名称为《山海经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全景图》)。为了忠实、全面、艺术地再现《五藏山经》承载的远古文明信息,创作者采取了多种视角变换和多种比例关系的艺术表现技法,并选用鲜艳的丙烯颜料,同时融合国画和油画技巧,精心安排画面内容,使其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有广阔的视域,又有深邃的思域,以充分展现伟大的中华文明。这项数千年来首次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至1999年9月9日绘制完成于北京莲花池;并于1999年9月26日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大殿第一次展示,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评价,指出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国宝。2001年8月《帝禹山河图》在国际地图展上作为唯一的手绘艺术地图展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王红旗提交的论文《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的中国4200年前的古地图》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其内容令国际同行耳目一新。</FONT></P><P>
  </P><FONT size=3> 局部</FONT>
发表于 2005-8-8 0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P>九尾狐!</P>
发表于 2005-8-24 15: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0066cc size=5>辉煌的帝国景观,魂牵梦绕的华夏源图</FONT></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5:00 , Processed in 0.0681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