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11月5月东方网发表的知非先生大作《<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17/000275396.shtml" target="_blank" >越剧</A>将成为第一大剧种?》一文中所提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文中的那位文艺界朋友提出的“<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17/000275396.shtml" target="_blank" >越剧</A>代替<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17/000275147.shtml" target="_blank" >京剧</A>,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的问题,不必看成是“怪论”,况且,该文的许多数据,足以证明其立论严谨、认真。作为一亇曾在戏剧界工作过10年、过去又爱看越剧的人,真心诚意期盼它最终能成为公认的中国“第一大剧种”。
</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当然,这亇提法可能在戏剧界同仁中有大多数人不会认同。在一些地方,某些地方剧种也想成为“第一大”,而京剧则当然想保持自己的老大地位,它们的捍卫者肯定会提出许多论据来。因此,我以为越剧要成为“第一大剧种”,其所经历的道路将不容乐观,尚须跨越五道“坎”。
<p></FONT></FONT>
<p>
<P><!--画中画广告开始--><FONT size=3> 首先,凡是要成为</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一大剧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则该剧种的剧团必须在全国或大多数地区遍地开花,不仅它的发祥地要有许多剧团,而且至少在全国的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能拥有剧团并经常演出,而不是仅仅在它发祥的省区或少数几个省市有该剧种的剧团即可。京剧之所以成为全国第一大剧种,它最兴盛时,除o(︶︿︶)o 唉没听说有京剧团之外,其他各省哪家没有?有的省区,连地区甚至县级也有京剧团,这就奠定了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一大剧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地位。至于其发祥地剧团的多少,倒并不是关键。反观越剧,最辉煌时,也仅仅在浙、沪、苏三地区有较多剧团,此外就只有兰州、光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福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西安、重庆等极少数几个非吴越语系地区的越剧团,未能扩展到东三省、华北、山东、两广、两湖、豫皖等许多地区,至于边疆省区,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越剧要成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一大剧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必须像温州发廊、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杭州丝绸、义乌小商品那祥,赶快走向全国大部分省区,在各地立足生根。但现在的情况是,越剧并不是像浙商那样不断走出去扩大影响,而是不断丢失地盘,兰州、西安、重庆等越剧团听说都已没了,芳华好像也并不景气,至于苏南地区,原先许多地县的越剧团亦已解散。而在越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上海,除市级越剧院尚能不断能推演剧目并拥有一批明星之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家区级剧团已很艰难,原先的南汇越剧团等亦已消夫。综上所述,可见越剧要成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一大剧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需要大手笔,重新制订发展大战略,把剧种的数量及所分布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势力范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做大做强,我在想,能否由浙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公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或鼓励各越剧人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包括大明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去收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失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和建立新的越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根据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就像温州发廊、奉帮裁缝、绍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地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建筑那样,奔向各地。同时,在开始阶段,能有政府或企业给予资金扶助,以不断扩大越剧观众群,在全国各地培养数千万越剧迷。
<p></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其次,越剧战略,归根到底还是人才战略,即越剧成为“第一大剧种”之后,要有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在开始阶段,靠“就地取才”培养造就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靠浙省输送,“官派”或“自费”让他们“流”出去。上个世纪,高剑琳、许瑞春于1956年带新新越剧团赴西安改建为西安越剧团。竺水招所在的云华越剧团赴南京成为南京越剧团(现仍活跃)。1958年秋,尹树春、李慧琴为首的春光越剧团赴甘肃,改建为兰州越剧团。1959年,尹桂芳带芳华越剧团到福建落户。此外,少少、光海、精华、文华等8亇中小越剧团赴浙江改建为温州、象山、建德、昌化等越剧团。以上所有剧团的艺术家,虽清一色是浙江籍,但奔赴各地时,出发地都在上海。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让更多的艺术家以浙江为出发地,大规模地奔向全国?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第三,为了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剧“奔向”全国、实现“第一大剧种”大战略,浙江文艺界要有更宽广的胸怀,鼓励、支持越剧顶尖人才的流动,不要把她们仅仅当作是浙江的牌子,而要让她们成为全中国的牌子。<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4/05/09/000639111.shtml" target="_blank" >梅兰芳</A>如果窝在泰州市,或只是当江苏京剧团团长,他能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吗?袁雪芬如果只是在嵊县或者只是在浙江省范围内发展,她能成为越剧泰斗吗?所以,对越剧人才的流动,浙江省的文化部门眼光一定要放得远、看得高一点,把最好的艺术人才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去建团、发展,不要“小鸡肚肠”,认为越剧是浙江的,所以大牌不能出浙江省。我常常想,为什么不鼓励茅威涛这样的大牌到北京去建一亇越剧团?为什么不让小百花中的皎皎者到上海来各领銜建几亇团,与上海越剧院竞争一下?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上海越剧院“挖”了浙江诸暨、舟山、桐庐的“三朵金花”后,浙江为此发生很大不快,两地越剧艺术家之间发生了一些误会(其实她们都是浙江籍),传说较劲时把状告到中央最高层领导那里,一时两地越剧界关系微妙、敏感。后来,浙江送来了方亚芬,这就非常好,方亚芬目前已成为上海越剧界顶尖人物之一,上海非常感谢浙江。所以,希望浙江以后能多向全国输送一流人才,别老是舍不得“美丽姑娘”嫁出去,越剧要成为“第一大剧种”,非有大批“嫁女”不可。“女大不中留”的道理,多悟一悟,一定大有稗益。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第四,是越剧在艺术上如何适应“第一大剧种”的地位。京剧之所以有“老大”地位,它在艺术上确实很完美、成熟,能演各种题材的剧目,相比较而言,越剧就有些局限性,越剧界有的艺术家至不大肯演从未演过的不熟悉人物形象或不熟悉题材。京剧能在舞台上创造诗史般大气势,越剧舞台上也有,但仅《屈原》、《<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2/03/27/000002796.shtml" target="_blank" >红楼梦</A>》、《祥林嫂》等少数几部,大部分都是小生小旦为主的公子、小姐戏,没能超越《梁祝》、《西厢》、《追鱼》、《陆游与唐婉》等剧目。更艰难的课题是语言。京剧语言虽有“皮簧”之腔,但传统京剧大部分语言为“京腔”,现代京剧则更接近普通话,各地老百姓都能听懂。越剧语言的越吴地域特色太强,在这方面其优势甚至不及黄梅戏。有人说,当年越剧电影《<a href="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2/03/27/000002796.shtml" target="_blank" >红楼梦</A>》不是在全国“疯”了一代人吗?我说,这有个特殊原因,一是它是名著改编,剧情知名度大;二是“文革”10年,百花凋零,大家有饥渴感;三是它有字幕,各地人都能看懂;四是它确实是顶峰艺术,演员亇个光彩照人;五是观众经过“文革”及此前“运动”,许多家庭受了委曲,看宝宝玉黛玉悲剧,想起自己命运,有一种特殊认同感情(也叫“共鸣”)。如果一直是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时代,此戏绝不会如此轰动。事实上,越剧《红楼梦》电影首演于“文革”前夕,当时并未轰动。1966年初,我在上海衡山电影院观看日场时,观众仅一、二百人。现在形势不同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提高,娱乐休闲方式多样,越剧要成为“第一大剧种”,艺术上需要新的突破,能让最大多数、尤其是让新观众接受。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最后一道“坎”是创作上要跟上去。京剧虽表面上看不“景气”,但每届京剧节,都能拿出一大批优秀剧目,而且是全国各京剧团都踊跃参加。越剧界办越剧节能否与京剧界相比?近年,浙江各越剧团创作很多,但一次性地由各亇越剧团拿出10部或更多的真正公认的优秀剧目的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而京剧呢,以这次第四届上海京剧节为例,就有中央及各省市剧团的15台参评剧目、6台展演剧目,都是新创作的,不是传统剧目。参演演员如尚长荣、于魁智、李胜素、关栋天、王桂荣、张建国、陈少云、孟广祿、赵葆秀、杨春霞、张克、赵秀君、孙正阳等都是大腕,这还仅是京剧界的一小部分。参演剧团的区域就有北京、上海、湖北、青海、广西、天津、浙江、台湾、山东、江苏、宁夏、江西、黑龙江、吉林、福建等15个省市。假如举办全国性越剧节,肯定不可能拿出这样的豪华阵容,有这么多省区地域剧团参加,因为目前只有浙江、上海、南京等地的越剧团比较活跃,所占省区的数量在全国比例太小。现在这种情况下举办越剧节,恐怕常常会变味为“浙江省越剧节”。浙江大小剧团水平也参差不齐,推出的剧目从水平上讲,不可能达到本届京剧节这样的高度。至于演员阵容,越剧界虽有老中青的一批优秀艺术家,但其重量级演员总体数量则无法与京剧相比;至于浙省的地市级、县级越剧演员,恐怕大都属于小家碧玉,尚不能称为大腕级。
<p></FONT></FONT>
<p>
<P> 还要指出的是,剧种的发展固然与经济实力、演出灵活、能办博物馆等因素有关,但“第一大”毕竟是亇高门槛。况且,京剧虽有存在问题(如浙省京剧之势就无法与越剧相比),但它仍是“庞然大物”,浙省要让越剧成为“第一大”,恐怕对这个厉害的竞争对手,除了战略上貌视之外,战术上尚须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尤其视界,要能做到坐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全国,而不是只坐在西湖中看浙江;越剧在浙江红火,但目前在全国还不红火(或者是有剧团去演的时候红火,剧团一走,一切照旧)。还有,越剧还要背侧身与影视“作战”,争抢观众,否则,即使成了“第一大”,也没多大意思。所以,“第一大剧种”的想法确实非常有新意,也很鼓舞人,但上面说的五道“坎”,也是非跨越过去不可的,而且跨越时要有艰巨的、长期的付出。越剧如果滿足于在以简陋剧场能演出,或逐渐退回浙省,靠一省支撑越剧的“全壁江山”,恐怕难以成为第一大剧种,这也是我们绝对不愿看到的局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8 21:49: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