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0|回复: 3

[转帖]丰博精深的马派艺术——马连良主演的《群英会·借东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4 17: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FONT color=#008000>
</FONT></b>丰博精深的马派艺术——马连良主演的《群英会·借东风》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承前启后,独创一派,为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每当我回忆这位良师的时候,他那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事业心,敢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艺术的整体观念,破格选拔和培养青年的热忱,以及他那潇洒飘逸、从容自如的台风,都呈现在我的眼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马连良从小就进“富连成”坐科学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蔡荣贵等都使他当时的老师。他又宗法谭鑫培、孙菊仙和贾洪林等名家。他从最普通的角色学起,演过多种人物,戏路很广,实践经验丰富,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马派艺术。马先生不仅在唱、念、做、舞个方面有深厚的功底,更难得的是舞台的整体效果非常突出。他的优点是“总平均分数”好,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观众的欣赏要求。他的表演艺术受到了各界的赞赏,影响甚为广泛。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马连良主演的《群英会·借东风》。这是马派名剧之一。过去,他演这出戏,是前伴鲁肃后演孔明。在我伴随他演出的几十年里,这出戏他演了不下千百场,给我留下了的印象是比较深的。1955年,北京京剧团成立以后,他就专演诸葛亮了。幸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珍藏了1954年的录音,是名家合作的,是很珍贵的资料。这次录音马先生扮演两个人物:前扮鲁肃,后扮诸葛亮。在一出戏里,用一种行当表演两个不同的人物,要变现出各自的性格、身份处境,是很不容易的。马先生从演人物出发,力戒“千人一面”,运用多样的表演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两位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 这出戏演的是刘备和孙权联合破曹的故事。大敌当前,周瑜却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他。周瑜请诸葛亮带领人马截夺曹操的粮草,想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策,出了营门就哈哈大笑。鲁肃了解的这个情况之后,回报给周瑜。这里,鲁肃有两句[西皮摇板]:“诸葛亮出大营他是呵呵的大笑。他笑道周都督用计不高。”马连良扮演鲁肃,着重刻画他为人正直、宽厚、老诚和待人热忱的性格。鲁肃身为参谋大夫,自然是力保东吴。但他又主张同心破曹,不愿意伤害诸葛亮。当他了解到诸葛亮讥笑周郎低能时,从内心佩服他。马先生通过演唱把这种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这两句唱,上句的腔很简练。马先生重点处理了“他笑到周都督用计不高”这一句。“督”字后面加了一个“呃”唱倒拖腔,速度撤下来。倡“用计”两个字的时候。用唱带动表演,很自然的把髯口甩在手臂上,左手轻挽右水袖,右手食指随着“计”字的旋律,向下方画圈,形象的表达了“用计”这个词的词意。"计"字收音以后稍停,就迸发出不高两个字来。这两个字唱得俏皮。"不"字发声短促、清脆,脱口而出,“高”字后面加了个虚字“啊”,以强调收腔。马先生用唱带动手、眼、身法、步,绘声绘色地表现了鲁肃当时的心情,剧场演出时效果很好。
  鲁肃的性格在“立军状”和“借箭”里表现得很为突出,铺展得很有层次。
  “立军状”这段戏很能反映鲁肃为朋友担忧的心情。一开始,鲁肃是轻松自如的,当他听到造剑要限期,就转为担心,进而又变成焦急;焦急的程度又伴随着限期的迫近而增加。马先生的表演自然、逼真而又很有层次。
  接下来是鲁肃到馆驿打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假装忘记了立军令状这件事,要鲁肃搭救。鲁肃信以为真,并且为孔明出谋划策。他先要孔明驾一小舟逃走,表达了他爱护孔明的真实情感;后来又提出“你倒不如投江死了吧”,这实际上是一句气话,带有埋怨情绪。知道孔明要向他借几样东西时,鲁肃还转不过弯子来,还说是“早就预备下了:寿衣、寿帽,大大的棺木将你盛殓,送回江夏。”鲁肃的感情很真挚,在埋怨中渗透着对诸葛亮的爱护。接下去是孔明向鲁肃要战船、军士和茅草。孔明一件件地问,鲁肃一一回答说“有”字,他答第一个“有”字的时候,声音响亮而向上扬;第二个“有”字,声调低沉;第三个“有”字又挑起来,第四个“有”字,在响度和音调上都采用居中的处理。最后,一连答了三个声音既轻,声调又低的“有”字。这样念,很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很美。
  鲁肃被诸葛亮拉上草船以后,就从替朋友担忧转为自己担惊受怕了。在船上接唱[西皮原板]“鲁子敬在舟中浑身战抖”的时候,面色惶恐,微微颤抖。马先生在“抖”字的收腔中又用了一个擞音,渲染了鲁肃害怕的神情。“拿性命当儿戏他全不担忧”这一句里的不字,唱得很朴实,这和刚才介绍的“他笑道周都督用计不高”一句里的“不”字,唱法大不相同。这段戏的念白也很精彩。上船以后,鲁肃几次喊“慢来、慢来”,想下船去,心情很急切;知道船到江心,下不去了以一,念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经历了一场惊险,看到箭满小船,便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哦哟”,表现了鲁肃的后怕和看到借箭成功以后的恍然大悟。这此念白都很传神,层次也很清楚。
  鲁肃目睹借箭的奇迹以后,很佩服孔明。他在向周瑜报告这一经过的时候有一段生动的念白。便肃是满怀为朋友感到骄傲的心情向周瑜报告的。周瑜问他孔明造箭怎么样了,鲁肃一声回答“他呀,他造齐了呃”。这一声回答,音洪意深,使周瑜与也和他一样感到吃惊。接着是一段叙述事情经过的念白,马先生念得也是很有层次。他念“一日也不慌,是两日也不忙”,是偷窃不迫的,配合念白缓慢的节奏,在台上信步慢踱,很好地传达了诸葛亮胸有成竹、遇事不慌的稳重风度。念到“等到三天”这句,逐渐加快;念到“四更时分”又把尺寸放慢作为过渡;然后用很慢的速度、很生的语气念出“满江大雾”几个字。这个“满”字念得很有特色。马先生用了略带夸张的语气,念得很饱满。字尾上又加了颤动声音,生动地描绘了鲁肃亲眼得见的情景。念完了这一句,又由缓而急,一句紧扣一句,越念越快,念得铿锵有力,犹如珠落玉盘。直念到“特来交令”,词义上和语气上都构成了一个句号为止,这才稳稳地圈住、这段念白把鲁肃当时理直气壮、心直口快、滔滔不绝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间又掺进了周瑜越听越气的应声和他抖动盔顶的声音,这就更加显得o(︶︿︶)o 唉感人。
  马派的念白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字字可以听清,而且富于节奏感。同时,用念白带动身段,细致入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十分难得,十分可贵的。 下面,介绍马连良在《借东风》中的演唱。
  《借东风》这场戏本来没有这么多唱腔。马先生认为可以发挥,就啬了唱词,琢磨新腔,使这出传统戏焕发了新的光彩。《借东风》里的[二黄]成套唱腔由[导板]、[回龙]、[原板]和[散板]组成,结构严谨,流畅自然。幕后唱的[导板],稳健雄沉,气势磅礴。“习天书”三个字起得简洁平衡。“学兵法”的“法”字高起,换气以后,从低处再扬起来作一个反复自如的变化。“犹如反掌”的“反”字,出口以后就停住,用“嘞”这个虚字承接下来,再顺势挑起来,尾腔用了一点擞音;“掌”字信意舒展,翻高以后又回折、顿挫,在心情地放声以后自然地收音。
  [导板]唱完以后,旗幡招展,诸葛亮在前呼后拥中出场。出场后接唱[回龙]“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相助”和“助”字是闭口音。马先生加了一个虚字“呃”。这样就变成了响堂的开口音。“周郎”的“周”字出口以后,漫延一下才出“郎”字。“郎”字拉两板后顿住,层层往上推,最后落在[二黄]的骨干音“2”上。旋律优美动听,韵味很浓,气度雄伟。
  后来是大段[原板]。马先生拫注意突出重点。一般的地方简练地带过,重点的地方集中气和声的能量加以强调。“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一句,“曹孟德占天时”几个字,简洁而富于韵味;“孟”字归音归得好,这样,接唱“德”字就很顺当;“德”字是阳平,采取“阳平高唱”的方法,用舌尖舔弹而出,节奏上强调附点,听来刚健、悦耳。这一句的重点放在“兵多将广”几个字上。“多”字高而短。“将”两个字则偷窃地在中音“1”上行腔,拖过五板以后,再从眼上提高到中音“2”,并把尺寸放慢,然后委婉地回声而下,归到[二典原板]上句的落音。整句唱腔前后对比衬托,前急后缓,刚柔并济。接下来,“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本来是一句普通的腔。马先生把“扎在”两个字连在一起,都在眼上唱,腾出来的空正好闪过板,再用小垫头引出“长江”两个字。在节奏上作了这么一点变化,味道就大不相同了。
  诸葛亮上了坛台以后所唱的“诸葛亮上坛台观展四方,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这两句,在唱腔分句方面很有独到之处。“观展”的“展”字是上声,滑音很得当。"四方"两个字的腔似乎给人一种收腔的感觉,但唱到收处又不收,反而延伸下去,引出“望江北”三个字来,然后再用“呀呃”这两个虚字一甩而收。这是对唱腔分句的革新,对于塑造诸葛亮的洒脱、飘逸的形象是很合适的。
  这段唱的最后两句[散板]的唱词是:“耳听得风声起从东而降,趁此时返夏口再作主张。”上句里“从东而降”的“降”字唱得有特色:整个字吐出来以后,又于无声处回荡起余音“呃呃”,正音重唱,余音轻轻地一甩,以重衬轻,以实衬虚,分寸掌握得很好,具有独特的韵味。
  马先生演鲁肃和孔明这两个人物,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鲁肃以念白和做工为主。这对于表现他热忱、憨厚、爽朗的性格是很合适的。马先生又在官衣、髯口等方面加以革新,使鲁肃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孔明以唱工为主,以唱带做。两个人物同样念韵白,但在语气上不同。扮演孔明,念白音调低一些,尺寸也慢一些。这对于表现孔明沉着、镇静、稳重的风度很合适。同样是笑,鲁肃多用呆笑、大笑,孔明多用冷笑,含蓄的笑。这就不难看出马先生艺术造诣的深厚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
  马连良是一位善于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的艺术家。他很重视运用程式而又不被程式所束缚;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经过艺术加工进一步丰富传统。他十分重视通过舞台实践来检验革新的成果,请观众评议和批准。他这种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京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流派,流派的产生又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界的先辈们为我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们应当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7: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最爱听马连良的空城计那段...[em01]
发表于 2005-8-14 1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P>昨天听了马先生的 甘露寺,大师阿大师~~</P>
发表于 2005-8-18 09: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P>马连良的、言少朋的我都喜欢~~只是叶盛兰的小生,觉得很难唱,但总不如须生来的儒雅呢~~~</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4:57 , Processed in 0.0639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