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b>
<FONT size=6><b>第六节 明清时期</b></FONT></P>
<P>
<FONT size=5><b>气候</b></FONT> </P>
<P>明代气候承接著元代气候的寒冷,但是明代气候更为乾旱,竺藕舫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一文中曾说:「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为各世纪之冠.」由此可见明代旱灾之严重.
<b><FONT size=4>明代的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FONT></b>
<b>※明代前叶(明太祖洪武元年-明英宗元顺元年,西元1368年-1457年)--气候寒冷.
</b>太祖吴元年(西元1363年,及元末时)二月大雪.云南通志:「吴元年二年昆明大雪,雪深七尺,人畜多毙.」按昆明以四季如春著名於世,常年冬天皆不下雪,元末竟大雪,雪深七尺,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太祖洪武十七年(西元1382年)冬,南方大雪.广西通志:「洪武十七年,梧州漫天大雪,不输北方.」按梧州常年冬天并不下雪,而明初冬天竟「漫天大雪,不殊北方」,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浙江通志:「景宗景泰五年(西元1454年)杭州,嘉兴,金华等地大雪,雪深六七尺,覆压民居,鸟雀俱死.」按明景宗景泰五年冬天气候特别寒冷,所以杭州,嘉兴,金华等地皆雪深六七尺,而近世杭州,嘉兴,金华等地已无雪深六七尺之情形,可见当时气候远比今日为寒.
现世气候学家认为明代前叶气候年平均温度应比现在低1℃. </P>
<P>
<b>※明代中叶(明英宗天顺二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458年-1552年)</b>
<b>--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b>
广东通志:「明武宗正德四年(西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按广东琼州府万州即今日之海南岛万宁县,位居热带地区,在明代中叶冬季竟然「雨雪」,可见明代中叶气候相当凛寒.
云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一年(西元1498年)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寒甚,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按云南临安即今日云南省之建水,通海,河西,蒙自,石屏等县,夏六月竟寒至「民多有冻死者」,可见当时气候酷寒之甚.
气候学家认为明中叶时期的年均温比现代要低1.5℃. </P>
<P>
<b>※明代末叶的前半期(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57年-1599年)--夏寒冬暖</b>
山西通志:「世宗嘉靖四十年(西元1561年)冬,山西平陆无雪,麦枯死.」
浙江通志:「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立夏,浙江金华大风雪.」
此时期年均温比现在低大约0.5℃. </P>
<P>
<b>※明代末叶的後半期(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1600年-1643年)--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期</b>
江南通志:「熹宗天启四年(西元1624年)夏六月五日,镇江大雪,夜微雪.」
山西通志:「思宗崇祯二年(西元1629年)夏五月,苛岚风雪.」
由上可知当时气候之酷寒. </P>
<P>
<FONT size=5><b>清代气候大部分属冷期,但也可分为四个时期.</b></FONT>
</P>
<P><b>※清代前叶(清世祖顺治元年至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644年-1720年) -继续为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河期
</b>可由方志和清史中所记载的太湖,洞庭湖的结冰纪录得证当时气候寒冷.
<b>※清代中叶(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至仁宗嘉庆二十五年,西元1720年-1820年)
</b>--有较温暖的冬天,气候也比较暖湿.
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果部汇考:「今华林园(在北平)有柑二株.」当时北平竟能生长柑树,可见此时气候之暖湿.
<b>※清代末叶(清宣宗道光二十年至德宗光绪六年,西元1840年-1880年) --中国历史上第六个小冰期</b>
由当时的气候纪录得知此时的年均温比现在要低1-1.1℃(当时已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
<b>※清代末叶晚期以後(清德宗光绪六年,西元1880年以後) --气候逐渐转暖,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暖期</b>
近代许多地质学家及冰川专家发现:从清德宗光绪六年以後,天山和祁连山上积雪和冰川即开始加速溶解,雪线也在逐年向上後退. </P>
<P>
<FONT size=5><b>服饰</b></FONT> </P>
<P>
<FONT size=4><b>便服:</b></FONT>
<FONT size=4><b>(1).袍:</b></FONT>是由直裾发展而来,为古代一般的家居服,而汉魏时出现了一种与袍相反的服装-衫;一直到明朝,男子日常家居也穿袍衫,根据袍衫的不同形制,定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常见的有道袍,曳 ,褶子等.
1.<b>道袍</b>:本是释道之服,元明之时广泛用於士庶男子,以绫罗绸缎为之, 单,夹,棉,绒各惟其时,通常采用大襟,交领,两袖宽博,下长过膝.
2.<b>曳:</b>又作「曳撒」,「一撒」,一般用纱罗苎丝制成,大襟,长袖.元明时 多用作士子庶服.
3.褶子:是明代的常用便服.其式或用交领,或用圆领,两袖宽大,下长及膝.腰部以下摺有细裥,状如女裙,不分尊卑,皆可穿著,尤以官吏,士人所穿为多.直到今天,传统戏曲服装中仍保留这一名称,通常用於小生,只是形制上有所变化.
上述便服都是长衣,古代男女家居服除此外,尚有短衣.
1.襦:是最常见的短衣,夹襦之中又可加入棉絮,衣袖以窄袖为主,袖长大多至脕,唐以後,历经宋元明清,一直用作妇女便服,直到清代中期,因为袄的流行其制渐绝.
2.袄:是襦衍变而来的,衣长大多到人体的胯部,以质地厚实的织物制成为多,大襟窄袖,缀有衬里,所以也称「夹袄」,若在其中那以絮棉,则称「棉袄」,此为士庶男女常用的冬衣.到了清代几乎成为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与裙子搭配穿著,晚清时还出现了长袄,下长盖膝.
3.背心:为短袖短衣,是一种内衣,魏晋时开始被穿在外面,清代的背心又叫「坎肩」,除了单层的外,尚有夹层,丝绵和皮里之分.在清代坎肩中,最有特点的是「巴图鲁坎肩」,通常以厚实的质料制成,中纳絮绵,或缀以皮里,最初多为武士骑马时所著,衬在袍衫之内,作为御寒之服,「巴图鲁」即为满语「勇士」之意.後来这种背心传到了民间,大受人们欢迎,一般男女都喜著之,并且从内衣变成了外衣.
</P>
<P>
<FONT size=4><b>2.裤:</b></FONT>
此时期男女穿膝裤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於膝,下至於踝, 著时以带系於胫;清代称膝裤为「套裤」,因为它的长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质料有缎,纱,绸,呢等,冬季时穿著夹裤或在夹裤中蓄以絮棉的.
除了套裤外,普通的长裤在明清两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衬在袍衫长裙之内,也可和襦袄等服配用,被穿著於外,所用质料有多种,视季节而别. </P>
<P>
<FONT size=4><b>3.袜子:</b></FONT>
明清时期的女袜大抵和宋元时期相近,在寒冷的冬天,除半袜(这种袜子只有袜统,没有袜底,因为足部已有缠脚布系里,无须重复,使用时包裹在小腿的下部,最长也不过膝盖,因而称膝袜或半袜.)外,还有在缠脚布外加罩上袜底的,俗称「套袜」,或「袜套」.如则认为缠足妇女加罩了这个袜套,还有藏拙作用.这个时期的男袜,有多种不同的质料,使用时根据季节而别:春秋之季以穿著布袜为多,所用颜色以白色为主,俗称「净袜」;深秋以後则穿毛袜,绒袜,以柔软的羊毛绒制成.至於夏季,一般多穿暑袜,这种袜子通常以棉麻织物制成,质地轻薄而疏朗,穿在脚上便於透气,因专用於夏天,故称之. </P>
<P>
<FONT size=6><b>第七节 结 论</b></FONT> </P>
<P>
中国因幅员广大,所跨的纬度又多,气候上南北就有差异,中国历代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在其上的人民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所演化出来的生活形式也有所不同,服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饰随著气候类形的不同而变化.而中原地区和北方游民族所居住的地区基本上属於两种系统,在服饰的式样和质材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原地区因处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其中历经了五个暖期,六个小冰期,服装的形势也因不同朝代的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 商周时代质料方面,以帛,丝作衣料,一般民众是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国分布的地域广泛,气候形态也因地域的区隔而有所差异,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服饰就渐有差异了.中原周地和三晋的服饰的朴质,和商周时候类似;齐鲁服饰通风质轻;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西北秦地服饰的厚实,更可以从中解读出小冰期的痕迹;而东南吴越服饰的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的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的宽松,可明显看出服饰的确是因地制宜.
秦汉的气温比现在高出一度.薄丝绸织成的襌衣,厚丝绸的襜褕,贴身的衫和绮襦纨裤,就是秦至西汉末叶前的适应气候的穿著服饰.西汉末叶转为寒冷的气候,出现了毛织物织成的襜褕,棉夹衣的复袍及夹内衣.且衣服层次多,这在寒冷乾燥的气候状态下是足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西汉末叶至隋初---气候转寒旱,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期,可从袍,袄,裲裆,氅衣等质料较厚实,保暖效果较佳的服饰广为流行,且这个时期的鞋子和袜子大多以厚为特色,可以想见当时气候的寒冷,而轻薄坦胸的衫反而不能全面流行,看来就是件很合理的事.
隋初至五代时期的平均气温高於现今1℃,从夏季的服装,男子穿著葛麻制成的袍衫,女子穿著坦胸露乳的衫子,及其夏季流行木屐,蒲鞋等迹象看来,此时期的夏季比现在炎热许多;另外在女子首服方面,轻巧透气帷帽渐取代了厚重的幂蘺,除了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妇女摆脱礼教束缚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帷帽比幂蘺更能符合当时气候需求,才为当时女子所爱用.
宋代处於中国第三个小冰期,气候冷乾.宋代妇女服饰大多仿照周代制度,服饰较唐代衣服保守许多,此外从魏晋南北朝就流行的袄至宋代又大受欢迎,此外胡服,胡衣在民间广为流行.且宋代有从关外民族织造的毛织物锦锻.以上可说是服饰因应气候变寒而改变的例证.
元代属於寒冷气候期.元代入主中原之後,皮毛占衣服的比例仍大,气候上也处於一个较寒冷的时期,正因气候的配合,在上位者才可能维持蒙古人的传统服饰,而不被同化.
明清时期的气候,包含了中国历史上第四到第六个小冰河期.袄至明清仍广为流行;而清代的坎肩,裤子,以厚实的质料制成,中纳絮绵,以增加保暖的效果;袜子也较以前的时期讲究.这些皆可反映出当时的寒冷气候. 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和南方农业民族基本上属於两个系统,为了适应北地的气候,多以皮毛做为衣服主要的原料,形式多以窄袖,紧身,长袍为主,以利活动,戴皮帽,穿皮靴.从秦汉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的服饰都是适应北地发展出来的.胡服曾经影响战国时代的赵国,唐代,宋代,而元代入主中原也大至维持蒙古的传统服饰.
从中国历代服饰的形制及其质地的使用,可约略看出气候条件怎样形塑最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服饰.服饰的功能不仅在遮风蔽雨,同样也传递出当地人民如何和自然环境做互动,因此气候决定衣料的选择,衣料又影响服饰的形制,总括来说,气候对服饰雏型的建立占很重要的一环,这点是无庸至疑的!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8 21:42: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