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83|回复: 11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百家讲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6 09: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 赵林</b></P>
<P><FONT color=#245437>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部,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态论》(台湾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0年因科研、教学效果突出而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其他情况: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FONT><FONT color=#111155>
</FONT></P>
<P><b>内容简介

</b>  早在1993夏季,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缪尔&#8226;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冷战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结束之后,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将不再是政治冲突和经济冲突,而是以传统宗教为基本依托的文明的冲突,并且预示这种冲突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时至今日,尽管不同民族、国家和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理想,尽管人们乐观地认为21世纪人类的主题将是和平与发展,但也促使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基本局势进行更加深刻和冷静的思考……

  <b>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b>

  全球化是当今实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共同的时髦活题。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最初仅仅只是经济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今天,它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经济生活的范围之外,在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中都引起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发生了松动,一种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前景似乎已经隐约可见。但是与此相对,后殖民时代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文化保守主义浪潮和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呼声又导致了一种日益明显的文化上的全球分裂现象。于是,21世纪的人们将面临着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通过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而席卷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的巨大惯性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边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另一边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这种新的矛盾冲突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18世纪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中心与本土、殖民主义与种族之间的传统矛盾的继续。

 <b> 二、西方化浪潮的涨落</b>

  如果用一种宏观的和长程的历史眼光来审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的演进趋势,我们就会发现,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整个人类世界在西方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了一次潮涨、潮落的过程。18世纪以来,一个经历了文化自我更新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洗礼而异军突起的现代西方文化,凭借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一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扩张运动,从而拉开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殖民化或西方化的历史过程的序幕。然而,20世纪并不像19世纪末叶踌躇满志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和平和幸福的明媚春光,而是在血腥的暴力和苦难的战乱中辗转呻吟着度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肉体和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而冷战的阴影并没有因为两大阵营对垒的结束而被驱散,至今仍然像梦魇一般笼罩在人们的头顶。</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09: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上) (全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可以说,早在20世纪的时候,1993年美国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叫萨缪尔·亨廷顿,他在美国的一个权威杂志《外交》的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文明的冲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边萨缪尔·亨廷顿指出:随着1993年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苏联的解体以及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导致冷战时代的结束。那么萨缪尔·亨廷顿在一这篇文章里边,他就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耸人听闻的一个观点,他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垒。从此以后就不再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题了。所以他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

  那么所谓文明的冲突是个什么意思?萨缪尔·亨廷顿他对文明的界定是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那么这个观点当时提出来以后,可以说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觉得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那么大家知道,在西方的政治中间,它们总是要寻找一些假设的敌人,那么当冷战时代结束,当苏联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再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一个主要的对立面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寻找下一个世纪新的对手。那么从这点来说,这是美国战略方面的考虑,那么萨缪尔·亨廷顿在这个方面,确实也是为美国提供一些咨询。但是我觉得他对文明本身的一个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今天这个话题就是从这个地方来切入,我们来看一看人类的文明几千年是如何发展的。那么正是在这个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未来做出预测,这里边实际上有一个“二难”的一个选择。要不然我们就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则的,历史是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对未来就不需要做任何判断,如果历史完全是偶然的,一切事情都是说发生突然就发生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那我们说,这个历史本身就没有任何预测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本身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东西它是必然性的,那么如果我们要是居于这种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如何对未来做出预断呢?当然就只能依据历史以往发展的一个脉路,只能根据过去,根据我们人类的过去,根据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的状况来推断我们人类明天将会是什么样。那么我今天的讲座,实际上就是依据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要想知道我们世界的明天,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尤其是要知道我们从昨天到今天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我们才能根据这个线索来合理地推论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所以这样呢,我就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思路从今天、从21世纪一下子拉到5000年以前。

  让我们从5000年以前开始谈起,我们人类最早的文明有五个,尽管在我们很多中学的教科书里面老说是四大文明古国,那么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说最早的一批文明发展到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出现的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某一个国家作为一个代表,这是一般的通俗的说法,但是我们要做研究的话我们就得提出。

  那么人类最初的文明一共有五个文明,这五个文明从西到东依次就是,最西方的就是地中海上的一个克里特岛,克里特岛上的一个文明,一般我们把它叫做—克里特文明。然后再往这边稍南一点,朝南面一点,就是在北非,在埃及有一个古代埃及文明,这是第二个。然后再往东一点,就是在西岸,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一块冲积地,那么在这块地方有一个两河文明,或者一般又把它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者我们以它最初的一个国家形态叫苏美尔,我们又把它叫做苏美尔,那么这个都是通用的。再往东,印度河流域有一个最古老的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叫哈拉巴文明。那么再往东,当然就是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一般我们指夏商周三代。那么这是我们说的五个文明。那么现在我们依次对这五个文明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五个文明中,最古老的最悠久的要数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当然我们说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现在考古学对古代文明的发掘,只能停留在以百年为单位,它不可能再细。那么我们说两河流域文明,也许是人类现今可以发掘出来的最古老文明。它的时间大概是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就出现了一些城市。比如说像乌鲁克、乌尔等等,这样的一些城市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有了他们自己的一些楔形文字。其次就是埃及文明,按照现在一般的历史记载,就是从公元前3100年开始,就已经有了最早的所谓的古王国的文明。在尼罗河的中游有一个城市叫孟菲斯,在这个地方埃及人建立了最早的一个王国叫古王国。那么这个时候是埃及文明开始,这两个都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再稍晚一些,一个是克里特文明,克里特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600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克里特文明明显地带有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的一种痕迹。所以我们说克里特文明,它可能带有很浓厚的模仿色彩,模仿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因为克里特紧靠着爱琴海,爱琴海是地中海东北角上的一个湾,那么爱琴海世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活动交往非常频繁的一个世界。所以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和克里特之间,它们通过海上的一种交往,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那种交往。所以我们说,克里特文明带有很浓郁的一种埃及文明的色彩,这一点凡是研究希腊神话,追溯到克里特神话的,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比如说,那种半人半兽的一些神,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在希腊神话里边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些怪物、神族。像斯芬克司这样的一些神,那么这些神最早是从埃及传过来的。大家知道埃及有斯芬克司这个金字塔,那么这都是从埃及那边传过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克里特文明是深受埃及影响的,同样也有东方的影响,东方主要指两河流域。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印度的哈拉巴文明。那么关于印度文明,我们可能了解得比较少,我们一般知道的印度文明是以吠陀教或者婆罗门教而著称的古代印度文明,那个古代印度文明实际上是第二代文明,它不是最初的,如果我们还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概念的话,那么我们把最初的一代文明叫做亲代文明。那么下面,我们把它叫子代文明,可以说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个以婆罗门教而著称,出现了种姓制度的那个古代印度社会那只是第二代文明,在这个文明之前还有一个由印度,当时在印度河流域那些土居民族所创造的一个文明,这就是所谓的叫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它是比较晚才发掘出来的,是在20世纪初由一批英国的考古学家在一些墓地,发现了一些荒芜之地 ,发掘出来一些城市遗迹。而且根据这些城市遗迹,可以推断出来,在印度在那些建立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外来入侵者,来到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曾经存在过非常发达的文明,那么这些文明是由一些被称为叫达罗毗荼的人所建立的,那么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后来就被称为叫哈拉巴文明。那么这些达罗毗荼人,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南亚,所以皮肤比较黑,身材比较矮,鼻子比较扁,他和后来入侵到印度河流域的那些身材比较高大、皮肤比较白的那些入侵者来比较,身体形态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那些后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摧毁了哈拉巴文明,重建了印度古代文明的那些入侵者,他们就蔑视当地的土居,就把他们贬称为叫达萨,达萨在印度语里面也就是奴隶的意思。也就是说,那些原来哈拉巴文明的创建者在后来的被征服过程中反而沦为奴隶,一直到现在,印度在南部地区仍然生活着一些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那么至于我们后来熟悉的印度文明,我们可以看到明显地是一种融合,所以这是印度的情况。

  然后再往东就是我们中国了。我刚才说了中国是夏商周三代,当然关于中国的文明,可以说现在在学术界,尤其在西方学术界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花了很大的精力、财力、投入了很大的经费来搞一个项目,叫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那么可以说是人文科学研究中间最大的一个项目,也取得了很多进展。那么这个项目的目的无非是要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史不能从商代开始算起,要从夏代开始算起,当然也有一个其他的就是具体断代,夏代、商代、周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的年限,要把这个年从百变成十,变成具体的那个年。但是其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应该从夏代开始,因为大家知道商代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如果要是说我们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商代,我们就没办法说我们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们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大量的考古,大量的发掘,我们最后要确证夏代确实是文明,它不是文明以前的野蛮。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说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现在还是缺乏一些证据,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证据。

  比如文字,文字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区别于野蛮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可以说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区别有很多,但是可以说最主要的两点,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点这样来区分。那么从物质方面来说,一个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必须有定居农耕生活,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大家知道农耕生活和游牧生活是不一样的,游牧生活游牧民族是追逐水草而生,所以,今天可能在这儿,明天可能就是到,几百里几十里,上百里以外的地方去了,所以不可能定居。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比较缓慢,那么也不可能出现城市,不可能出现城市中心。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过农耕生活了,大家知道,农耕生活的特点是春播秋收,所以说,你必须在那儿等着,那你就必须定居下来,而且初期的农耕生活主要靠天吃饭,但是毕竟比游牧生活稳定些,所以可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可以是更高。而且由于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市中心。最初的城市当然不能跟现在的城市相比,但是它已经是人们的一个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了。那么正是在定居的农耕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能超出直接的生产活动,而从事一些非生产的活动,也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些高尚的活动一些文化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文明产生的一个物质标准、物质条件,就是看有没有定居的农耕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出现的城市中心,这是一个物质标准。文明还有一个精神上的标准。最初的文明都是随着庙宇而出现的,最初的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庙宇,最初的城市中心都是一些庙宇中心,所以有人提出,说人类的文明是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间产生出来的,因为要有祭祀鬼神的这样的活动需要。人们从最初的图腾开始走向了一种固定的,有固定场所的一种祭祀活动,这是跟农耕生活联系在一块的。那么一旦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固定的庙宇中心,那么就自然会产生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或者迷信占卜活动,祈祷占卜活动的这样一批专职人员,我们把他叫做祭祀集团,而我们发现人类最早的文明的统治者往往就是祭祀集团。最早的国王往往就是最大的祭师,他本身承担着人和神之间沟通的这样一个重要使命,而且老百姓也觉得他就是神的化身,这一点在埃及在两河流域,在中国以及在哈拉巴文明、克里特文明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例子。

  那么所以这样我们说有了庙宇中心以后它自然产生祭祀、祭坛,而由于祭祀的产生,由于宗教迷信活动这样的一种要求,所以才就开始出现了对宗教、祭祀、占卜活动结果的记载这种记载就是最初的文字,所以文字最初都是出现在庙宇之中的,我们中国的甲骨文也是主要用来占卜的,求神问卜的一种文字,后来才逐渐推广到非宗教领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从精神这个标准来看,精神文明这个标准来看。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字,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为什么西方学术界至今还认为我们中国的文明只能从商代开始,而不能从夏代开始,那么这是五个文明,我们做一个简单介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在这些最初文明周围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包围着,如果我们刚才说了农耕生活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没有进入农耕,那些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基本上还是属于野蛮民族,没有进入到文明。尽管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没有进入到刚才说的文明这个范围之内。那么在这五个最初的亲代文明的南边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大海,而在他们的北边可以说一望无际的平原、草场、森林,当然也有高山峻岭。那么在这些森林草场中间,长期游徙不定地生活着一些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他们追逐水草而生。因此我们很难说,固定的地方在哪个地方。但是由于南方定居的这个农耕生活这种文明,它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它实际上在很长时间以来,就成为北部的那些游牧民族入侵的对象,游牧民族虽然没有进入到文明,但是由于都是过着马背上的营生,机动性非常强,而且由于长期追逐、打猎,所以他们比较剽悍,能够打仗,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这种野性比较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的农耕世界。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又形成了最初的文明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就是在亚欧大陆偏南的地方,这是北回归线与北纬35度线之间的,这个偏南地带的文明我们叫做农耕世界。他们都是过着农耕生活。再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北边的可以说像漫山遍野的黄沙一样,到处弥漫着的游牧世界,我们叫做游牧世界。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南农北牧这样的一个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对峙,那么这个对峙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世界的对立之中过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在15世纪来临之前,在15世纪、16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构成了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刚才说了,游牧世界像汪洋大海一样地包围着农耕世界,那么游牧世界每次大入侵,其结果就导致了文明和农耕世界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空间效应,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时间效应。那么由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就导致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那么所谓时间效应是一种什么效应呢?我们可以说,这种效应我们一般叫做文明形态的嬗变。文明形态发生了嬗变,那么这个文明形态的嬗变,具体举个例子来说,形象地说就好像是一只蚕,这只蚕它要脱皮,它蜕了一次皮后就变成一个新的,然后再脱一次皮又变成新的了。从一个黑蚕变成一个黄蚕,然后变成一个白的,变成一个透明的蚕,然后它又吐丝、结茧,结完茧以后它又咬破茧变成蛾子,然后又产卵。所以虽然它的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那个蚕还是那一个蚕,那么文明也是这样。

  那么文明的那种形态的嬗变,我们说文明形态的嬗变也就是指这一个意义,就是同一个文明,在经过游牧世界的不断地冲击以后形态发生变化。从第一代文明变成第二代文明,从第二代文明又变成了第三代文明乃至第四代文明,那么我这个图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文明是如何在游牧世界的冲击之下是如何发生形态的嬗变的。竖着看就是这样,这是时间效应,待会儿我们会讲,这5000年文明是如何演变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讲解这个文明形态嬗变的过程。

  同样我们说。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之下,农耕世界也发生了一个空间效应,这个空间效应我喜欢把它叫做酵母效应。所谓酵母效应就是看起来是弱小的,地域非常狭小的农耕世界处在游牧世界的包围之中,但是这个包围的时间长了以后游牧民族不断地入侵农耕世界,这个其结果最后就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文明反向地扩张到游牧世界生活里头去,其结果就使得原来是游牧世界、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现在反过来也变成了文明地区了,也变成了农耕了。看起来游牧民族是入侵者是主动者,但是经过长期地冲突以及融合以后,游牧民族反而纷纷地都皈依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游牧的习性,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整个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在扩展。所以就像一个酵母被一个面团包裹着,时间长了以后,酵母发酵,使得整个面团变成一个酵母,然后再一个更大的面团在包裹着它,然后它又发酵,于是更大的面团,又变成一个酵母。所以文明就是通过这种反向的作用而不断地发酵,不断地扩展、不断地膨胀,乃至于到了15世纪的时候,我们再看这个世界,我们说那个时候的世界,基本上到处都是农耕世界,基本上我们找不着游牧民族的立足之地了。再到今天,我们上哪儿去找游牧民族!我们找到的话,可以作为我们旅游观赏的对象了,那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对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了,它只不过是一个非常零星碎点地散布在文明世界的、农耕世界的这个缝隙之间的一些古老的一些遗迹,只不过是这样的东西了。所以对照4000年以前的那样的一种格局,就是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一种格局。我们可以说,今天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那种具体的冲击的情况。

  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后1500年,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冲突大入侵,可以说分为三次。从公元前3000年末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融合的完成。那么这一次大入侵主要的发起者,是最初可能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平原上的,一批操持或者说原始雅利安语的一些游牧民族。那么这些游牧民族最初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黑海和里海之间,但是后来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就不断地开始向南部渗透、向南部扩张。那么这个扩张是通过千百年而完成的,在这个一边走一边扩张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完成了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那么这个大冲击,使当时在中国以西的几个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残。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最西边的克里特文明的入侵。那么可以说,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最早的亲代文明的入侵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向西南,一个是向正南,一个是向东南三个方向。向西南冲入的那一支冲入了巴尔干半岛,冲入了希腊,然后通过希腊攻击了克里特,最后使克里特文明毁灭。然后在克里特文明毁灭的基础上,在希腊半岛东南角出现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而我们所熟悉的希腊文化主要是指第二代的希腊神话文化,这实际上已经是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冲入了巴尔干半岛以后,跟当地的土居相结合的结果。那么这些冲入希腊半岛的民族,可以说有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主要是爱奥尼亚人,那么这些爱奥尼亚人他们还是以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渗透到爱琴海世界,渗透到希腊半岛,渗透到小亚细亚和西亚,建立了很多城市,很多城邦。紧接着就来了一支比较凶猛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叫阿卡亚人,那么这些阿卡亚人冲入到希腊半岛以后,就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在希腊半岛的东北角,在迈锡尼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带有很大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很浓郁的这样一个色彩。那么迈锡尼文明的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战争,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的战争。伊利亚特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的故事。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所以大家如果看《荷马史诗》里边双方打仗的时候,是为了一位美女海伦。当时可以说,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这一场战争,那么当时是希腊人开始主动去进攻小亚细亚的一个特洛伊城邦,那么当时希腊人,都是自称阿卡亚人,所以大家看《荷马史诗》,希腊人就自称我们阿卡亚人怎么样。那么可见他们是当时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那批人,叫阿卡亚人。然后在阿卡亚文明持续了300年以后,到了公元前11世纪,从北方又冲来一支更加野蛮的游牧民族,叫多利亚人,那么这支多利亚人就摧毁了迈锡尼文明。最后其结果就导致了整个古代的克里特文明的整个毁灭。克里特、迈锡尼是连在一块的,整个克里特、迈锡尼这种亲代文明的毁灭。那么这个毁灭以后就导致了一个什么呢?就导致了所谓黑暗时代的来临,那么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这个地方,文明好像没有了消失了,又退回到史前的一种原始状态,那么这样就出现了所谓我们说的这个黑暗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出现那个非常辉煌的希腊城邦文明,所以希腊城邦文明本身就是在游牧入侵者和当地的土居相融合、相杂交以后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那么我们说这些游牧者,当然在入侵希腊的这些游牧者之外,还有一些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他也就冲入到阿平宁半岛就成为罗马人的祖先。所以罗马人也是一些游牧民族冲进来的,然后还有一批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就是西班牙半岛,就成为后来的高卢人的祖先。那么高卢人后来又成为法国人以及西班牙文化的一个最早的一些创始者。那么这样我们说,这三个地中海上的中间的三个半岛,都是游牧民族来了以后,在那个地方扎下根来和当地的土居文化相杂交、相融合,最后导致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以这样在西南这一支冲击的结果就使得克里特文明毁灭,导致了希腊、罗马文明的产生,这是西边。

  往正南冲的那一支,越过了伊朗高原进入了两河流域。那么两河流域的文明,我们说最早的那个亲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它包括很多国家形态。从最初的苏美尔 到阿卡德、到古巴比伦、到亚述、到新巴比伦,尽管这些国家形态在变换,但是它都属于一个同源同种的,基本上我们都属于赛姆族或者闪族。说这个闪族或闪米特语言的那些民族,所以我们算他们都算同一个文明。那么这个文明持续到最后的阶段,两河文明从苏美尔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巴比伦,它最后的一个形态,最后一个国家形态。那么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有一个从北方来的游牧民族,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有两支渗透到两河流域,一支叫做米底人,一支叫做波斯人,那么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些,比如像赫梯人、像胡里特人、喀西特人,这些人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从北方冲过来的人。但是建立这些国家时间不长纷纷都瓦解,所以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时候,那么随着密地人以及波斯人入侵,那么整个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算是彻底解体。那么这个解体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一个新的文明,就是波斯帝国的产生,波斯文明的出现,所以这样两河流域下面,我们是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作为两河流域下面的第二代文明,也是由于这个入侵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和当地的两河流域文明的这些土居相融合、相杂交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是第二点。

  然后再往东看,我们说还有一支是向东南方向涌去。那么这一批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这样一些,甚至是金发碧眼的这些入侵者,他们取道伊朗高原,冲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毁了我们刚才说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肤发黑,鼻子扁平的那些达罗毗荼人所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创立了一个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婆罗门教,最初是吠陀教,然后发展到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后来到了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又产生了佛教和四大教。然后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又产生了印度教这样的一个古代印度文明。那么这个第二代的古代文明,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那个古代的那个印度文明,那么这个古代印度文明,可以说也是第二代。它是在哈拉巴文明以及与北方来的从西北方来的,那些游牧入侵者相互融合相互杂交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代。所以这样我们说这三个文明都产生了第二代形态,都是由于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和当地的土居文化相结合而导致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那么这是西边的这三个。

  然后我们再看东边在中国这边,中国先秦时代的夏商周文明可以说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中间,它幸免于难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与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间有着崇山峻岭,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样一道一道的崇山峻岭,可以说把游牧民族的向东的入侵浪潮遏制住了,所以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我们中国。这个先秦黄河流域的文明中间,没来侵入到这个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已经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形成了可以说是广义的突厥人的祖先。但是基本上没有威胁到或者直接威胁到中原的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化。所以我们当时看起来幸免于难,但是,虽然我们没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但是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边,中国夏商周文明也受到了与我们这个文明建立着同源的蒙古利亚种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那么这个入侵就是我们说,从最早殷商时代的鬼方啊 、戎狄啊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匈奴啊这样的一些游牧民族入侵,当然我们是谈夏商周三代,当时还不叫匈奴,统称叫什么呢?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就是北边叫狄,西边叫戎,所以广义的戎狄民族入侵,那么这个戎狄民族入侵,我们也曾经讲到过,从商代开始就有鬼方、鬼狄不断地在骚扰着商代的这边,然后再往后,到了周代开始,我们知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之下的,他烽火戏诸侯,本身设烽火台就是防止西北的戎狄民族来犯,然后到了东周列国时代,北边的那些列国的,北边的那些国家,赵、韩、燕也设置了长城,包括秦也设置长城,主要就是防止西北的那些游牧民族来犯。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先秦时代,从商开始一直到周,可以说这个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终对中原这边形成了一个威胁,而且不断地进行战争,形成了一个冲击或者融合的过程。那么这个冲击融合的过程,经过春秋战国的这样的一个动乱,一个战乱时代,最后就导致了第二代文明的出现,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二代文明,也就是秦汉帝国出现。秦汉帝国的出现,所以我们这样来想这五个文明,我们讲了四个文明,有三个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而导致的形态的嬗变,有一个是操持着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入侵而导致的形态的嬗变。那么这样,第一代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突所导致结果,前面有五个文明,还有一个到哪儿去了,埃及到哪儿去了?

  埃及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当时就幸免于难,它没有受到冲击。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在《历史研究》里边他这样说:“他说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驱逐的时候,埃及实际上就已经死掉了,埃及文明就已经灭亡了。”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尸体死而不僵的巨大的尸体,从死亡到收尸入殓,居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这要一直到罗马帝国,把它埃及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居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实际上埃及早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我觉得非常有讽刺意义的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是,埃及文化的典型象征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而埃及文明的命运恰恰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它成为一个文明的金字塔,一个文明的木乃伊,或者用汤因比的话来说,它成为文明的化石所以它消失了。因此再往后,我们看就是四大文明,从西到东,一个是希腊罗马文明,一个是波斯帝国或者叫波斯文明,一个是印度古代文明,一个是我们说了中国秦汉时代的文明或者叫秦汉帝国,所以这样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到此结束了。

  赵老师您好!刚才在您讲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您特别提到了一个印度的文明,我觉得它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是非常特殊的,然后现在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文明的区分,分为一种强势的文明和弱势的文明。那您觉得在印度文明的这个问题上,它虽然是多灾多难,但是它现在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您觉得印度的文明它究竟是属于一种强势的文明还是弱势的文明?

  很难用一种它是一种强势还是一种弱势来说。因为我们可以说,实际上有时候看起来,好像那种比较喜欢侵略,比较喜欢扩张的文明,好像是一种强势的。那种受侵略受征服的文明,好像是一种弱势的。但实际上印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恰恰是在长期地被奴隶被统治被征服的过程中,它始终能以自己的东西来同化外来的统治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一种以柔克刚,有时候可能比直接地对你这种暴力的冲击,可能有时候说,在从某种意义上它更具有生命力,它更加强势。在这个意义上,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要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很多文明,它本身最初都是很弱小的。我们包括文明和野蛮和游牧之间的关系,文明最初往往都是受侵略 受征服的。但是结果呢?外来入侵者征服它统治它的过程中,反过来是那些游牧民族者反过来被同化。我们中国从商周以来,有多少是遭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游牧民族建立了多少个蛮族政权,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今天还能找到匈奴人吗?我们还能找到鲜卑人吗?我们现在找到的都不太多了,只在东北才有一些,他已经都被同化了,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一种以柔克刚,往往是文明史发展的一个奇特的效应。就是那些入侵者,野蛮的入侵者,反过来被他所征服,征服了更先进的文明,所征服这样一种效应是经常会出现的,当然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征服不属于这一种。因为它确确实实是强势文明,它的强势就表现在它的文化水平,不管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不好比,这两个层面都确确实实更高级,当我们东方还处在这个专制统治下的时候,西方率先进入了民主,当我们还处在农耕的那种自然经济的状况下,它已经进入了大工业。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来说,它确实是超越了东方。但是精神层面上是不太好比较的。比如说,到底是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更好,还是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更好,还是印度教的价值观念更好呢?这个东西不好比较,这个东西也没有办法比高低。因为每一个民族发展出它自己的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就有它自身的历史的合理性。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09: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P>
<P>四大文明出现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如果我们把第一个时代,由于它的这个迷信色彩比较浓厚,我们把它叫做神话时代。那么第二个时代我们就把它叫做英雄时代。第二个时代非常富于扩张,除了印度是个例外,其他三个文明都非常富于扩张。波斯人喜欢打仗,罗马帝国就更不用说 了。希腊固然早年是奉行自由主义和分离主义,但是自从马其顿帝国崛起以后,亚历山大就开始把金戈铁马一直推向东方,一直推到印度河流域。那么我们中国的秦汉时代,大家知道也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时代,秦汉时代大丈夫都喜欢效命于疆场,报效祖国,要“马革裹尸还”,不喜欢久事于笔砚之间。这一点,大家看班超投笔从戎的时候,当时的一番豪言壮语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的一种心态。大家都很轻视文,就是文官或者从事文化活动,他们更多重视的是武力扩张。我们说,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雄汉盛唐之说,汉代是比较雄壮的,“雄”是强大,“雄”可以说是穷兵黩武、喜欢打仗。唐代很繁盛,是文化繁盛,所以说和平交往比较多。但是这个秦汉时代,中国人喜欢打仗,所以当时可以说,在这些帝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可能是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是一个文明和其他的游牧民族野蛮之间的冲突,这两种冲突都有。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西边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由于它首先和希腊,后来和罗马,由于它们地理位置比较靠近,所以它们的交往也比较频繁。那么这种交往主要以武力冲突为主格调的。那么在当时,可以说最初是波斯人入侵希腊,从大流士一直到薛西斯,先后三次入侵希腊,其结果当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么这个失败的结果,可以说一个方面,希腊人捍卫了自己的独立,捍卫了自己的自由,另一个方面可以说,希腊人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帝国主义,我老喜欢说:“帝国主义”这个东西,它最初是由东方人开始发明出来的,是由波斯人发明出来的,然后他把它加到希腊人身上。后来到了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的时候,西方人学会了“帝国主义”,然后用“帝国主义”,“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通过历史实践证明,西方人尽管不是“帝国主义”的始作俑者,但是他们在运用“帝国主义”方面,可能比东方人更加得心应手。其结果是三次希波战争,波斯人三次入侵希腊都没有得手。但是亚历山大一次反攻就把整个波斯帝国给毁掉了,把波斯帝国最后灭掉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西方发生了很多次冲突,那么波斯它主要在两河流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以及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阿拉伯帝国,发展出伊斯兰教这样的一个文明。那么我们不谈中国,也不谈印度。如果要是把西方,就是以克里特、迈锡尼一直到希腊 、罗马,这个是为一方。以两河流域到波斯,这个为一方的话。那么我们说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我们暂时不谈中国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方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由来以久。如果要从历史上来追溯,最早的一次可以说,在传说里边就出现了。

  我们说《荷马史诗》里边就讲了,第一次就讲了这个故事,那么《荷马史诗》讲的就是希腊人远征特洛伊,那就是西方人第一次打东方,而且西方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这本书里边,在谈到希波战争的原因的时候,他讲了一段故事,他说:“我们是欧洲人,我们是西方人,当时没有什么“欧洲”这个概念,说我们是西方人,我们是希腊人,那么我们希腊人和你们波斯人、东方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这一点希罗多德非常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希罗多德当时在《历史》里面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冲突,最初是由于一件偶然的事件发生的。他说是最初这个神话里面说这个西方人,跑到东方去诱拐了一个妇女,这实际上是说宙斯跑到东方去诱拐了一个妇女,宙斯跑到东方去诱拐了一个妇女,叫伊娥的一个妇女。后来东方的神又跑到西方也诱拐了一个妇女,所以两边就拉平了,拉平了本来就算了,可结果没想到,东方人后来故伎重演,后来他们又跑到东方又诱拐了海伦。那么这个海伦就是希腊神话里边讲的那个“金苹果”的故事。最后导致了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引导着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诱拐了希腊最美丽的一位女人,就叫海伦。那么海伦是斯巴达国王的妻子,这样被诱拐了以后,斯巴达国王就不干了,于是他就找他的哥哥,他哥哥是迈锡尼的一个国王,也是当时军事同盟的一个领袖 ,叫阿伽门农。于是阿伽门农就组织了一支希腊联军。可以说 “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浩浩荡荡越过爱琴海来到了小亚细亚去抢夺海伦。这样就引发了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第一次战争。这个希罗多德在书里边这样写:这个事情,东方人对此还颇有微词,因为东方人觉得诱拐妇女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件荣誉的事情,但是如果妇女们不同意,她大凡是不会被诱拐的。因此,为了这件事情而大动干戈,这似乎大可不必。所以东方人对这个事情有点看法,就是说,你们西方人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为了一位妇女就组织了一次联军来打我们东方,打我们特洛伊,这样就结下了第一次仇隙,第一次矛盾。第一次怨恨仇隙就是从这地方开始结下的。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后来经过历史证明,确实曾经出现过特洛伊战争,不光是传说也是事实。确实曾经发生过特洛伊战争。那么如果这是西方第一次开始打东方,那么波斯人开始入侵希腊,波斯人对希腊的三次大入侵,可以说又是第二次。这个第二次导致了什么呢?第二次结果就导致了,我们说尽管是波斯人战败,但是至少是波斯人主动进攻吧,而且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刚才说了,它把“帝国主义”传到了西方。

  希腊人最初是爱好自由,是讲究分离主义的,推崇分离主义的。所以分离主义,就是说我是我的城邦,你是你的城邦,我们之间进行和平交往,有时候我们之间可能也会有矛盾,我们也会打仗,但是打完仗以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打完仗无非赔点款、给点钱物,把东西抢走就完了,我不要你这块地方。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这样一种观念,对于希腊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他们没有这种观点,他们没有觉得建立一个大帝国有什么很重要的必要性,他们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但是东方波斯帝国,最先成为一个大帝国,我们说三次希波战争,虽然波斯人战败,但是希腊人很快学会了“帝国主义”,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建立,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就把帝国主义反过来推到了东方人头上。那么这样我们说就导致了第三个回合,就是亚历山大的东征。如果说克里特战争是第一次西方人打东方,紧接着希波战争是东方人第一次报复西方的话。那么我们说,亚历山大的东征就是第三次了,第三个回合了,就是西方人再一次入侵东方,当然亚历山大昙花一现,仅仅32岁就夭折了,但是他死了以后,他的大帝国一分为三,那么在小亚细亚和西亚当时建立了一个王国,叫塞琉西王朝,仍然是希腊人统治。希腊人当时的统治影响一直可以说扩散到印度河流域,那么这样一个塞琉西王朝,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塞琉西王朝、托勒密王朝以及马其顿王朝,亚历山大死后,一分为三的王国,全部都并入到罗马帝国的版图之内。

  那么埃及、希腊都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罗马帝国继续向东推进,波斯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我们说的波斯帝国只是第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这个王朝灭亡了。那么这个王朝灭亡了以后,在波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王朝,就是叫帕提亚王朝,是一个比较野蛮的一个帝国,帕提亚帝国。那么这个帕提亚帝国在我们中国史书里边,把它叫做安息帝国,那么这个帕提亚帝国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当罗马人开始向东侵的时候,帕提亚帝国就构成了罗马人东侵的一个障碍,那么双方就在从两河流域到亚美尼亚这一线,基本上是在西亚就展开了拉锯战。可以说罗马帝国,尽管它很富于扩张,它把向西、向北、向南已经扩张到没办法再扩张了,惟独向东它没有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它只是把它的兵锋推到了西亚。当然这也已经说非常了不得了,罗马帝国当时建立一个版图,可以说后来的很多西方,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想实现。所以就以第一、第二、第三帝国这样的名义来自称,实际上就要实现,第一罗马时代的梦想,那么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可以说西边已经打到大西洋,像西班牙、法国当时叫高卢以及不列颠都属于罗马帝国的版图,向北打到了莱茵河、多瑙河一线,莱茵河以北多瑙河以东的广大领域是蛮荒、草原,生活着追逐水草而生的日耳曼人,没有什么无利可图了,所以罗马帝国再不往北打了,也不再往东北打了。那么南边呢?他把埃及占领了,把整个北非都占领了,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都是罗马帝国的版图,那么再往南,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了,也无利可图了,所以罗马人也就不再打了,只有往东碰到了一个帕提亚帝国,曾经两次和帕提亚帝国交战。一次是前三头克拉苏,结果被帕提亚人抓住了,因为克拉苏比较贪婪,所以帕提亚人用这个黄金烧化了以后,把它灌在嘴里,把他烫死了,所以这是第一次。大家知道著名的迷恋于克丽奥佩特拉,那位凯撒的爱将安东尼,那么安东尼也跟帕提亚人打了一仗,结果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罗马帝国,后来在向东扩张中,始终是不太顺利,碰到了帕提亚。当然后来帕提亚帝国灭亡了以后,又出现了一个第二波斯帝国,叫萨珊王朝,它也是属于波斯帝国。那么这个萨珊王朝又继续接替了帕提亚人,成为罗马帝国向东入侵的一个障碍,因此帕提亚和后来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后来也衰亡了,西罗马帝国崩溃了。东罗马帝国就跟帕提亚之间,就是在小亚细亚,西亚这一带展开拉锯战,这个拉锯战一直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鷸蚌相争”,最后是“渔翁得利”。那么我们说这是西方,所以打得一塌糊涂,不可开交,始终双方在摩擦。那么东方呢?我们可以说东方的两个子代文明,它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印度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

  我们刚才说在英雄时代它是一个特例,它的宗教过早成熟。那么从吠陀教、婆罗门教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佛教产生,那么印度很早宗教成熟以后,它成为一个宗教的万花筒,导致了印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成为一个积弱不振的民族。它始终是一种阴柔的,它的阳刚之气不足,所以在印度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老是受到外族人的入侵。但是,外族人无论如何统治它,无论如何征服它,始终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文化性状。因为它已经有了自己高级宗教,有了自己永远不灭的精神脊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印度,但是你要想彻底改变它,把它从文明史上,把它给抹煞掉,像埃及一样,那是办不到的,因为它有了自己成熟的一套观念,有了它的高级宗教系统,这是和埃及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例子就好像我们曾经说,一个人要是在小时候就到美国去,他很容易成为一个美国人,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成熟了以后再到美国去,无论如何受美国文化如何熏陶,他仍然会保持自己独立的一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样文明也是这样。印度文明过早地成熟,使得它虽然积弱不振,虽然长期是以阴柔为主调,但是异域民族对它入侵,可以说从孔雀王朝以后,印度几乎没有过几天独立的日子,老是不断地受到游牧民族,或者是受到伊斯兰教徒的入侵。伊斯兰教徒老是在印度建立政权,但是尽管如此,印度始终一直到今天保持了它的文化一贯性。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一脉相承的这样一个关系。所以这样的话,由于印度过早地进入宗教时代,它积弱不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印度和我们中国也隔着喜马拉雅山、昆仑山一些山脉,所以使得我们中国和印度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

  那么秦汉帝国呢?我们刚才说了,它也是个大帝国,也是非常强盛。但是当时秦汉帝国主要的精力,秦朝二世而亡,我们主要谈秦汉帝国,主要是谈汉。那么汉帝国呢?它主要的精力主要是用于西北的戍边。因为当时西北,匈奴非常厉害,老是骚扰着我们中国的边关。所以这样呢,从汉武帝开始,从西汉一直到东汉,很多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就把精力放在不断地扩张边界上面。而匈奴人遭到打击以后,他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他又来入侵你。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匈奴之间,在这个西北边界就不断地展开战争、冲突,所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地理位置太远,所以我们当时中国这个秦汉帝国,虽然是个非常强盛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一个帝国,喜欢打仗的帝国。但是它非常可惜,是没有缘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发生正面的冲突,没有发生过正面冲突。那么这一件事情呢,到底是历史的不幸,还是历史的幸运。这个很难说,那么如果当时秦汉帝国,汉代当时很强盛,我们说了当时“广置河西”,“河西四郡”一直推到了中亚。那么当时的汉代帝国,如果和罗马帝国发生正面冲突,到底谁更强大都很难说。罗马帝国也是富于侵犯,汉代也是富于扩张的,所以这两个帝国都很难说。但是我们说它们两者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隔绝,没有发生正面交锋,但是它们却发生了一些间接的冲突,这个间接冲突主要是通过生活在亚欧大陆两端的那些广大的游牧民族而实现的。就好像是两个高手过招,已经不用直接进行交手了,他通过气流就可以击倒对方。实际上就是中间的游牧民族,那么游牧民族,我们说了尽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已经完成,但是还有很多游牧民族没有进入到文明。文明尽管扩展了,但是在北边还有很多游牧民族,那么我们说,至少我们中国西北边就有匈奴,然后在整个亚欧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他们都没有皈依到文明中间,在罗马帝国的北边、东北边生活着广大的日耳曼民族。在伊朗高原上还生活着阿兰人、马扎尔人等等。还有很多民族,像大月氏人等等,一支一支的都是些游牧民族。那么这些游牧民族,我们可以说,就是在这两个大帝国之间进行游动,哪一个帝国势力更强盛,就可能向那个地方跑。

  实际上就像一个天平,你这边高起来了,这些人顺着就落到那边去了,这边抬起来了,就往这边落。因为游牧民族本来就追逐水草而生,没有固定的城市,没有固定的不动产。都是不断地游徙的,哪边有利可图就往哪边倒。那么当时呢,我们说罗马帝国和中国的秦汉帝国虽然没有直接交锋,但是,由于我们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部发展,不断地主动地出击,不断地攻打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最后打不过汉代的军队就向西跑,那么向西的结果呢,就是使得整个亚欧大草原上,平静的游牧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轩然大波的结果,就迫使一支一支的游牧世界,打不过匈奴人就纷纷地向西跑,或者向南跑。那么这样灾难就落到了南部的那些农耕世界、那些文明的头上,那么匈奴人,从公元前20世纪的时候就开始向西迁徙,到了公元后1世纪,受了一次大的挫伤以后就大规模地向西流窜,那么这个流窜的结果一直持续到公元后5世纪,匈奴人边走边停,那么最后一直到公元5世纪,他们来到多瑙河。那么受他们的挤压,当时亚欧大草原上的一些其他的游牧民族,比如说,像月氏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人、阿兰人,这样一支一支游牧民族就纷纷地往西跑或者往南,这样就使得当时南部的萨珊王朝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罗马帝国最后遭到了灭顶之灾。那么最后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运动,第一张牌,可以说是由我们秦汉帝国推动的,匈奴是第一张牌,就开始倒了,一倒就压倒其他的游牧民族。

  但是,大家可能觉得,实际上好像匈奴是通过这个游牧民族的大入侵。实际上在这个“内功”的较量中,中国秦汉帝国是占了上风。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发现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前,我们中国秦汉帝国首先陷入了混乱,首先崩溃了。那么我们说游牧民族从东边打到西边,是走了好几个世纪。从公元1世纪大规模西侵一直到公元5世纪,才把最后一张牌落到罗马帝国的头上,中间至少有4个世纪。在这4个世纪中间,我们可以说,其中在公元3世纪开始,我们中国的汉朝就完蛋了,出现了三国,然后三国以后就是魏晋。那么到了晋朝时候,实际也是非常衰弱、不堪一击,那么这个时候,在中国西北边境的那些游牧民族,有一批没有往西迁的开始死灰复燃,而且变得非常强大。那么随着晋朝的衰弱游牧民族开始崛起,那么这样又导致了我们中国的一场浩劫,也就是所谓“五胡乱华”,导致了南北朝的来临。这个时候,一批没有走的匈奴又在中原建立了,在黄河以北建立了政权。然后在匈奴以后,鲜卑人也来,羯人也来,羌人也来了 氐人也来了,那么形成了匈奴、鲜卑、羌人、羯人、氐人五个游牧民族的所谓“五胡乱华”。那么这样使得中原政权、汉代灭亡。所以我们说游牧民族的大入侵就导致了第二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入侵,又导致第二代文明的瓦解。当然印度我们刚才说了,它实际上是个例外情况,它很难说什么瓦不瓦解,因为它始终保持着自己一个宗教,过早地进入到第三种形态之中,宗教时代的文明形态,过早产生了高级宗教。所以使得印度成为一个例外。于是在这三个中间,西边的罗马帝国崩溃了,东边的秦汉帝国也崩溃了,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呢,就是在波斯,就是波斯帝国。

  我们刚才说了,波斯帝国经过几个形态的,内部的几个王朝的嬗变以后,出现了萨珊王朝,那么萨珊王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可以说萨珊王朝,虽然在这个匈奴人入侵过程中没有彻底毁灭,但是可以说是元气大伤。随着匈奴人这一波的结束,最后是以日耳曼人落到西罗马帝国的头上,摧毁了西罗马帝国而告终。这一波结束了,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仅仅也就是100年的时间,甚至还不到10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呢,在阿拉伯半岛上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贝督因人,也就是阿拉伯人。那么阿拉伯人开始崛起,而且迅速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然后在扩张的过程中把萨珊帝国给灭掉了。因此我们可以说,阿拉伯人的这个大入侵是第二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大冲击的一个尾声,一个雄壮的尾声。那么这个尾声的结果就使得萨珊帝国也灭亡了,波斯结束了,波斯的文明时代结束了。所以我们看到,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的结果是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三个文明的解体,三个文明的形态发生了新的嬗变,那么西边,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以后,就导致了查理曼大帝建立帝国,可以说一个新的文明出现,我们就把它叫做基督教文明,这是西方的第三代。当然基督教是从公元之交就产生了,但是它真正成为一个文明是从公元800年开始,这是西方学术界共识的观点。那么这样就出现了第三代文明,叫基督教文明。同样我们说中东这边,波斯帝国毁灭、萨珊帝国王朝结束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就出现了一个伊斯兰教文明,它的国家形态就是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它的国家也在扩展,那么就出现了一个伊斯兰教文明,那么这就是东边的,这个中东地区的第三代文明。在波斯以后的伊斯兰教文明。

  那么在印度这边呢,我们说到了印度教、佛教产生以后,尤其是到公元4世纪,印度教产生以后,那么这个宗教可以说是开始深入人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说这个时候,在印度出现了它的第三种形态,也就是印度教-佛教,佛教-印度教文明。而在我们中国呢,经过了秦汉帝国以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南北朝200多年的一个动乱以后,到了隋唐开始就出现了我们中国第三代文明形态,就叫儒家伦理文明。因为我们儒家伦理不是一种宗教,儒家的思想不属于宗教,它是一种伦理文明,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儒家伦理。那么这样就出现了我们中国的第三代。当然同学们可能说,这个儒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开始出现,到了汉武帝时候就采取董仲舒的观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那么儒家的思想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我们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那个时候从皇帝倡导,把儒家的观点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到老百姓自觉地把儒家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意识形态,那还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儒家思想成为深入人心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那是在隋唐以后,那才真正地成为一种所有老百姓都受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很混乱的。佛教的东西,道教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思想非常多。但是到了隋唐以后,尤其是到了唐代以后,儒家的思想才定于一尊,到了宋代,可以说,儒家的思想已经是不可动摇了,它的一尊地位不可动摇了。所以我们说从这以后,我们才能叫中国的儒家文明开始建立,因此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代文明的出现。这是第三代。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09: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第三代文明出现以后为时不久,从12世纪开始,又一个大的游牧民族大入侵又开始了。那么这个第三代文明呢,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这些文明地区都有了自己的高级的宗教或伦理价值系统。也就是用我刚才的那个比方来说,这个时候文明成熟了,这些文明都成熟了,都有了自己永远不倒的精神砥柱。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下,这些文明它就很不容易被别的文明所同化,所彻底地改变。或者说几乎是做不到的。不管你是用暴力入侵,还是用经济的渗透,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文化现状。所以这样呢,我们说这些文明本身产生以后,它们就各自比较稳定了,当然在宗教,第三个代时我们把它叫宗教时代,在宗教时代就是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为基本依托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之间的对垒,那么这个对垒在西方,我这个西方主要是指西边那两个,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不断地发生摩擦,首先,随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开始了一轮浩浩荡荡的气势磅礴的伊斯兰教的西侵运动,穆斯林西侵。

  可以说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崛起,到1682年最后一次奥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最后一次威逼维也纳,可以说整整1000年,我们可以说,整个西方来说,这两大文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基本的趋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基督教徒在这个中间也经过几次反手,但是基本上都是不成功的。从11世纪开始,基督教世界组织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实际上就是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西侵的一个反扑。但是这个反扑的结果是什么呢?除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取得了暂时的,军事上的胜利以外,其他后来的几次运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的8次实际上都是闹剧。其中有一次变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抢劫,本来是取道君士坦丁堡去打伊斯兰教徒,结果反过来,对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兄弟们进行了抢劫。因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同属于基督教。那么还有一次搞成了一个所谓“儿童十字军”,由德国的一个和法国的一个牧童,两个人组织了一支儿童的十字军,这些都是十三四岁、十四五岁的少年人组织的军队,然后他们浩浩荡荡向东去征伐伊斯兰教徒,但是他们还没走到地中海就被一些人贩子给拐卖了,那么是一些闹剧。

  所以我们说当时整个态势是这样,这个重要时代。那么当西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们说穆斯林的西侵,可以说是东西方第四个回合。从亚历山大以及罗马人的东征以后,穆斯林的西侵是第四个回合了。这实际上,我们从特洛伊战争开始数起,就是中东和西方之间已经进行了四个回合了。然后我们再看看东方,当西方这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们发现东边的儒家伦理世界和印度教、佛教世界关系非常和谐,印度教、佛教,我们说就是一个阴柔性的文化,不是喜欢打仗的,不喜欢跟你动不动就诉诸武力的。而它往往是用和平的方式来反驳,佛教与世无争。印度教最初产生的时候,也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中国儒家伦理是讲“和”为贵的。我们中国儒家伦理,从来讲实行人道而反对霸道,所以这样呢,这两个文化之间就没有发生正面的冲突,没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而是和平交往。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像唐三藏取经,印度的很多高僧来到中国讲学,很多的交流。都是在这个隋唐以后进行了很多的交流。所以基本上是和平地交流,当然这个里边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印度的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那么如何被中国人加以伦理化改造,变成中国文化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佛教,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像禅宗 净土宗那都是有中国特点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所以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同样印度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它们没有发生正面冲突,直接的武力冲突,但它们在和平交往中,不断吸取对方的东西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固有文化。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宗教时代,西边是打得不可开交,东边是和平、祥和的一种平静景象,那么这是宗教时代。

  那么到了宗教时代晚期,实际上是从12世纪开始,当这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各自在自己的观念体系里边在发展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亚欧大草原上,又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那儿骚动着。那么这个因素,最初可以说是来自于中亚草原上的突厥人,继而唱主角的是最初生活在我们中国北部的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那么由突厥人率先开始,紧接着由蒙古人唱主角又发起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这个大入侵的结果又导致了很多国家灭亡,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现状,原因何在?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因为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有了这四大文明地区,有了自己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以后,它是不可能再从根本上改变的,不可能出现,像前面那种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嬗变。

  那么可以说,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西方开始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继而又开始推进政治层面的变革,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最后导致了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个强大的西方开始崛起在这个亚欧大陆的西北。那么与此同时,西方又开始进行了航海活动,进行了地理大发现,那么海洋活动的结果是使得资本主义有了不断扩张的一个条件。因为资本主义这种现象,它是一种世界现象,一旦产生起来它必然把触角伸向全世界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中间发展。所以这样,一个是内部的改革,一个是外部的扩张,使得西方在后来的发展中,迅速地就开始脱颖而出,乃至于到了17世纪以后,从18世纪开始我们发现,一个崭新的西方开始出现在整个世界的文明史中间,而且这个时候,它以工业世界,一个新兴的工业世界的面目出现,取代了传统的游牧世界,构成了现在已经像汪洋大海一样泛滥的农耕世界的强劲对手。

  所以从15、16世纪以后开始,我们说从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从那个时候开始,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突就结束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突这个主题就结束了。一个新的主题就开始出现,那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初出现于西北欧的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广大的其他的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因此,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说随着蒙古人入侵,这个阶段结束以后,就是,这个就是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 工业世界对传统的农耕世界的大入侵和文化融合。那么这个融合就是从18世纪开始,近200多年来的全球的西方化、殖民化浪潮,那么这个西方化、殖民化浪潮的结果,使得世界上所有的非西方世界,非基督教世界一部分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从19世纪末全部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随着这个四大文明地区,经过了西方化、殖民化浪潮以后,重新获得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我们看到这些地区,纷纷又开始从自己的传统根源中间去寻找自己现代化的起点。中国提出来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那么两岸三地现在达成了共识,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华夏子民,我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传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儒家伦理的思想,可以说它的影响好像又重新复苏了。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了印度也出现了要用印度教来建立现代化印度的这样一种呼声。

  伊斯兰教世界里面开始在宗教认同,在伊斯兰教认同下,大家觉得我们都是穆斯林,对西方自然有一种历史的隔阂,或者是一种历史导致的一种仇恨。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同样我们说,基督教世界始终是以基督教来认同的,所以我们说,随着这样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对垒的结束。我们看看,现在世界上出现的就是几大传统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复苏。我们且不说这种复苏本身是好还是不好,我不想做价值判断。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它是一个事实。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认同,似乎日益代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就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说“文明的冲突”,这个词也许不合适,但是我说“文明的对垒”,在21世纪必定是一个事实。这个文明的对垒,它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暴力冲突,但是它也为文明之间的和平对话、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平台,因为只有在彼此承认对方文明的价值的基础上,这种对话才是真正平等的,符合人道主义的。否则的话,那就像在全球西方化过程中,那是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永远都是不平等的、不人道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在追溯了整个历史过程以后,我认为这种被近代两百年的全球泛西方化,所掩盖住的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之间的对垒,或者这种划分,将会在未来世界里面重现。当然每一种宗教伦理价值系统,都可能在进行西方化的这个洗礼之后,在经历了西方化的洗礼以后,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以一种自我更新出现。就像西方在经历了1453年的那种浩劫之后,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更新了自己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相信未来世界,固然是以四大文明作为基本根基来划界的,但是这四大文明,已经不同于原来的四大文明。它一定要经过一个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亨廷顿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观点,还是有某些合理之处的。尽管我更宁愿用“文明的对垒”来取代“文明的冲突”这个概念。因为“对垒”是个中性词,所以这就是我基于历史的这样一种考察,而对未来所做出的一个基本的判断,今天就讲到这儿,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只能简单点。

  刚才您讲了,整个文明的发展历程好像都是充斥着一种血腥、暴力和战争。那么我们知道,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文明之间的融合。那么除了您刚才所讲的,因为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侵略和镇压所导致的这种被动的融合。那么是否在事实上,或者在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弱势文明和强势文明。在一个平等地位上,自发性的这样一种融合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在未来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究竟是文化的对垒还是文化的融合,将会成为这个世界发展的主潮流?

  弱势和强势之间这种冲突,好像是以一种暴力冲突为主,是不是中间也有和平交往,我不否认,这种和平交往非常多。但是,我们在讲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讲大尺度的,因为暴力这种冲突它是一个显性的,和平的交往它往往是一种隐性的。我们很难举出哪个人和哪个人进行了一些交往、什么商业活动。这样的活动也很多,但是它不如这种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那种大冲击,对这个文明形态产生的这么深远的、这么剧烈的一种变动。所以在这里我强调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并不排斥,而且我们甚至说,在绝大多数时候游牧民族和农耕世界,农耕世界和农耕世界之间,可能和平交往是占了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往往它不如这一次大冲击来得那么剧烈。所以我们在讲的过程中,主要是想强调它这种剧烈性而已。再一个就是说,在强势文明和弱势文明之间,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的可能性。我对这种可能性是表示怀疑的,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是以一种以势凌人的意义上来定义强势的话,我们讲这种对话是完全不可能的。比如说,在西方殖民化的浪潮过程中就是这样,西方当时殖民过程中,以为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到西方所承诺的那种幸福前景之中。

  这一点西方的有一些历史学家比我们东方人看得更清楚,比如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在他的很多著作里边都谈到这一点。他说当初当西方向非西方世界的人贩卖他的价值观念的时候,他们真诚地对世界开了一个玩笑。买卖双方都以为是货真价实,他说结果却不然,他说盲目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的结果,是使非西方世界陷入了西方所始料未及的一种普遍的灾难之中。这种灾难使得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忍受着比西方世界的人们更大的一种精神上的苦恼。导致了一种被汤因比说的,非西方世界知识分子的精神分裂。所谓精神分裂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方面,你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底下拉着你,另一个方面,西方的价值观念又好像把你头脑整个改变过来了,你以为你可以斩掉自己的那个蜥蜴的尾巴,你可以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到天空上去,实际上你是斩不断的,也拔不起来的。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种非常可怕的效应就叫“文化溶血”,就像给一个A型血的人输上了B型血的结果一样,它会导致一种“文化溶血”。所以这种情况是经过非西方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反思以后,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的反思以后,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才普遍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完全接受、采用西方的方式是不能解决自己本国的问题,不能解决自己本民族的问题。因此一个民族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是没有出息的,当然夜郎自大也是没有出息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方面要从自己的根本开始发掘出一些资源;另一个方面,要广泛吸收西方的东西,这样才是一种再生之路。20世纪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叫斯塔夫里亚诺斯,他写了两卷本的《全球通史》。然后在《全球通史》以后,他又写了两卷本的《全球分裂》。他认为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一个全球分裂,这个全球分裂,一个方面是经济的一体化,物质层面的一体化,在今天的世界上,在经济层面上,人们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块,地球成为一个 “地球村”,所以我们说经济上确实是一体化、全球化。

  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非常吃惊地发现,与19世纪末相比,今天这个世界在文化上出现了多元化分裂,而不是说在文化上出现一体化。实际上19世纪末的时候,西方人乃至东方人更有理由相信,全球在文化上将会是一体化的。但是今天恰恰发现,我们在20世纪出现分裂了,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这一对矛盾构成了我们20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所以这是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发表于 2005-8-26 12: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直想看这个的..没时间看..</P><P>谢谢从风</P>
发表于 2005-8-26 15: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P>记得94年的时候,第一次在世界知识杂志上(薄薄的,纸很普通,但内容很深.大概2块钱一份吧,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常看得废寝忘食)看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杂志立刻组织了一些专家分析辩论,当时不太理解,为什么他们象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一样那么兴奋...没想到,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它所预言的新一轮文明冲突已经四处开花..</P><P>更没有想到..这种冲突变成了2001年上海科技馆内领导人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又和深埋历史中的民族记忆相结合,催生了汉服运动..</P>
发表于 2005-9-23 1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不好打
发表于 2005-9-23 1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过游牧民族现在来看希望渺茫,外蒙古乃最好实例</P><P>姜戎所言,言过其实</P>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4: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耕打游牧不是不好打,而是农耕民族一般不愿惹是生非——强力反弹,有限扩张。如果真打起来,农耕民族的智慧有绝对的胜算——看汉唐时对匈奴对突厥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05-9-23 18: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因为农耕民族在科技,经济,人口占优势.........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9: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御龙氏</I>在2005-9-23 18:41:08的o(︶︿︶)o 唉:</B>
那是因为农耕民族在科技,经济,人口占优势.........</DIV>

没错,农耕民族对资源的占有、开发,及物质量的利用方面,是要先进得多,并建立起发达的文化系统,作为智慧的积累和传承工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5:20 , Processed in 0.1256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