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99%">
<P align=center><B>中国家谱、族谱的起源
</B>
<p>
<P align=center> "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P></TD></TR>
<TR>
<TD width="9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1.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一。 中国谱牒的起源</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2.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二。谱牒的盛行</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3.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三。周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200年)谱牒的内容和形式</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4.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四。魏晋至唐代(公元200-900年)谱牒的盛行及其作用</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5.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五。唐代(公元600-900年)谱牒的重修及其衰落</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6.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六。唐末(公元900年)谱牒的衰绝</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7.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七。宋明(公元1100-1600年)以来</FONT></U></A>
<p>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ebook/008.htm"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33cc>八。现代家谱的续编</FONT></U></A>
<p>
<p></TD></TR></TABLE></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99%">
<P align=center>一。 中国谱牒的起源</P></TD></TR>
<TR>
<TD width="99%">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P>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谱牒,并把谱牒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当然,谱牒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谱牒,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
<p>
<p>
<P> 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
<p>
<p>
<P> 夏朝(公元前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而不是当时的实录。《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P></TD></TR></TABLE></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99%">
<P align=center>二。谱牒的盛行</P></TD></TR>
<TR>
<TD width="99%">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P>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许多新家族,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
<p>
<p>
<P> 商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连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P></TD></TR></TABLE></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99%">
<P align=center>三。周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200年)谱牒的内容和形式</P></TD></TR>
<TR>
<TD width="99%">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P> 周代谱牒现在虽然亡佚干净了,但汉朝人看见过,对它的内容和形式作过一些描述,战国以后成书的《周礼》、《礼记》对它有片断的论述:关于谱牒的内容,要记录族众的忌、讳。讳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族众生子,要记某年、某月、某日生,自然还要记是谁之子。族人有谥者要记其谥。有谥的族众,当然只能是诸侯、卿大夫了。
<p>
<p>
<P> 关于谱牒的形式,从桓谭说的“旁行邪上”一句话来推测,应是一种表格,父辈名讳居一格,子辈名讳居一格,子子孙孙按辈份各居一格,叫做“旁行”。父统诸子,子系于父,谁是谁之子,谁是谁之父,一目了然,叫做“邪上”。在各人的名讳下注明生卒年月日及配偶、谥号等等。这样,就把一个家族从始祖到现在的所有血缘关系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了。</P></TD></TR></TABLE></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8 15:40: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