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9|回复: 3

[转帖]曾姓各地源流派浅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3 2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自姒姓。
    曾姓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曾姓只有一个来源,都源自春秋时代曾阝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姓氏专著《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曾阝,后为莒灭,曾阝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曾阝”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曾阝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传了近2000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曾阝”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P>
<FONT size=3>  二、迁徙分布</FONT></P>
<P>
<FONT size=3>    1、汉代以后,曾氏开始外迁。11派曾光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曾顼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其后曾玉、曾淐分别迁居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
    2、定居江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时,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到江西省,为曾姓南迁始祖。
    3、家于湖南。第42派曾孟鲁因家贫迁移至湖南茶陵州,其后有相继迁两广者,被称为“迁湖广始祖”;南宋时,45派曾霸由茶陵徙湖南衡州府衡西,被称为“迁衡始祖”;其后第62派曾孟学于明清之际移居大界,为迁湘乡始祖。
    4、移居福建、广东。唐末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因战乱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还有家谱认为在唐末曾姓已迁徙到福建等地。
    5、迁徙蜀郡。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就徙居蜀郡,不过,曾姓族人大规模移居四川却是在清前期。
    6、渡海入台。据史料记载,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  ,但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是在清朝。
    7、走向世界。18世纪之后,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21: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P>黄帝血统:</P>
<P>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啟,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黃帝,為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傳感應天樞星而孕。姓公孫,長於姬水,一姓姬,居軒轅之丘,名軒轅,稱軒轅氏,於阪泉(今山西省解縣鹽池)三敗炎帝神農氏帝榆罔參盧,涿鹿(今山西省解縣涿澤)敗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為天子,號有熊氏,新鄭縣有黃水、黃溝,故稱黃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陽(玄囂)、昌意。舉二十五子。傳享年一百歲。逝於首陽山,葬於橋山(今山西省襄陵縣)。
   二世昌意,降居於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顓頊。一說子韓流娶淖子氏女阿女,生顓頊。
   三世顓頊,繼少昊金天氏位,號高陽氏。一說繼自黃帝。《漢書》〈律曆志〉稱顓頊傳窮蟬、敬康、勾望、橋牛五代而鯀。
  四世鯀,字熙,封於西羌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廣柔縣境),姜姓,《山海經》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即鯀,為後為陶唐氏帝堯封崇伯,即嵩伯,居河南嵩山陽城(登封),受命治黃河洪水,以圍堵之法九年未成,為攝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於羽山,遣祝融處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紀,於砥山夢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舜賜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石紐山刳兒坪,配塗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媧、女嬌、女趫、嘎,受虞舜命繼鯀治洪十三年,三過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劃定九州,征三苗,虞舜欲禪位,攝政十七年。後虞舜征三苗病逝於蒼梧(今湖南省寧遠縣),禹讓辭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隱居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告城鎮),三年喪滿,仍為諸侯擁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號夏后氏。在位五年,會諸侯於塗山,八年,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立威,十年,巡視東方,傳公元前二一一六年秋八月,逝於會稽山(浙江省紹興縣境)。
   六世啟,傳誕產於石之裂開,故名,又名建,一名余。《竹書紀年》載,夏后禹禪位伯益,三年喪滿,啟殺伯益奪位,於陽翟鈞台(夏台)會諸侯,建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於甘邑破有扈氏,天下咸朝。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觀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觀據西河亂,命彭伯壽征之。在位二十九年,約當公元前二一一五年至二零八七年,傳位太康。
   七世仲康,太康無道,五子爭位亂國,辛酉年,為有窮氏后羿放逐陽夏(今河南太康縣)而死,立弟仲康,返太康都邑斟尋(今河南省鞏縣)。丁<FONT size=3>卯年冬,失權於后羿。《路史》載在位十八年,約當公元前二零七二年至二零五五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為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位今河南省),在位八年(壬寅年),寒國妘浞(寒國位今山東省濰坊縣北)殺后羿自立,仍號有窮氏,相再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澆(封過國,今山東省掖縣西北),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國帝丘(竇,今河南省濮陽縣),過澆來圍,自殺。臣伯靡出奔有鬲。在位約當公元前二零五四年至二零二七年。配有仍氏之女后緡,自牆洞逃出,奔有仍(今山東省金鄉縣境),遺腹子一少康。
   九世少康,相與后緡所生遺腹子,癸卯年生於有仍,長任有仍國牧正,甲子年寒浞、過澆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省虞城縣),任庖正,娶有</FONT><FONT size=3>虞伯姚思二女封於綸邑(今河南禹州西北康城村)。夏遺臣伯靡得有鬲氏(今山東省德州市南部)之助,自斟尋、斟灌伐寒浞,壬午年,伯靡殺寒浞,迎立少康於綸邑復國,時年四十歲,「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少康命女艾滅過澆,乃復都陽翟,會諸侯於鈞台,後再命長子杼滅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式復位,次年,方夷來朝,三年復田稷,十八年遷都於原。在位約當公元前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年。封次子烈曲(曲烈)於鄫國(繒國),傳位長子季杼。

  鄫國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傳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載:「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將彝,惠于烈曲。」烈曲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製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製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繒)。鄫國初國在河南省滎陽市聖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國。鄫同潧,同曾。
  二世炫忠,當夏后槐之世。
  三世坤仁,當夏后芒之世。
  四世錄,當夏后泄之世。
  五世浩源,當夏后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當夏后孔甲之世。
  七世焜,當夏后皋、發、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歸商湯(太乙)。商卜辭有曾,可證商湯放夏桀後,復封鄫國,夏族多遷徙或為商族俘虜,鄫國獨留中原,因對商朝效忠。
  九世銳,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鑒,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煥,十八世垠,十九世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硅,二十五世允漆,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塤和,二十九世成銳,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銷,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時榮,三十七世炳,三十八世均柞,三十九世鈴,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鎮玉,四十五世浥,四十六世祥槫,四十七世炷,四十八世方瑆,四十九世宇鑒,五十世沛恩,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五十三世時泰。
商末,鄫國遷於今安徽與河南之交的層邱。
  周文王妃、周武王母太姒為鄫國姒姓本家,周武王褒封鄫國。西周末,鄫國已遷於繒關,即今河南省方城縣,於此設關拒楚。申國改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北),與鄫國比鄰。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以幽王姬宮涅寵褒姒廢其女申后及太子宜臼,聯合鄫國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鎬京,於驪山弒王,與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為周平王,至是西周滅亡。
  曾伯黎與晉文侯曾為周平王討伐淮夷、東夷,鄫國隨之東遷,乃與東夷交惡,成為世仇。
  鄫國於春秋時繼同姒姓杞國亦自河南南部東遷,先北遷拓城縣北之鄫城,魯僖公年間再東南遷淮水流域瑯琊地區,並與魯國建立聯姻。
   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年)夏,六月,鄫子與適魯僖公之鄫季姬於防商議,為其召,乃決定入朝魯僖公。
周襄王九年、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四年)十二月,魯僖公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等國會盟於淮,進據鄫國,以齊國有亂,遂退兵。
   鄫國經此再遷國,經東夷。
   周襄王十二年、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一年)夏六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之南,鄫子遲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蕩建議宋襄公以鄫子祭東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綁架鄫子至東夷人神社次睢之社(於今山東省臨沂縣,鄉人稱之為食人社),蓋鼻殺之並肢解烹煮作為人牲祭神。鄫與東夷為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悅淫祠,實從東夷之所甘心也。
  鄫國經此再遷國,終至今山東省嶧縣東方、蒼山縣西北、棗莊市東,即蒼山縣前鄫、後鄫村間之鄫城。
  五十二世姒世美,鄫子,於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九一年)秋七月,因邾國入侵而被戕殺。
  五十三世姒時泰,即位後請求魯國保護。周定王十八年、魯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十一月丙申,與魯國及秦、宋、楚等國於蜀會盟,史稱匱盟。周靈王三年、魯襄公四年(公元前五六九年),魯襄公朝晉國,徵得晉悼公同意,將鄫國納為附庸,冬十月,莒國不服,會同邾國伐鄫,魯國大夫臧孫紇援鄫入邾,敗戰於邾國狐駘。
  鄫子姒時泰有女嫁為莒國夫人,生一子為鄫子外孫。姒時泰受莒國挾而欲立外孫,世子姒巫為魯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魯國勢力相抗。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姒時泰歿,傳位莒國公子,入繼鄫子。鄫國以外孫(異姓己姓)為後,此舉不合宗法,《春秋》譏之,視同莒國滅鄫。</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21:24: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21: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曾姓历史上的南迁:</P>
<P>历史上宗圣曾参裔孙有三次重要南迁。第一次是在西汉末年,曾参15代裔孙曾据从山东武城避难迁居江右吉阳乡(今吉安市);第二次是在北宋末年,吉阳始祖曾据裔孙曾恩一宗圣(44代),他的5子江、淮、河、汉、海,先后迁来闽西上杭开基;第三次是在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宗圣45代鲁国郡裔孙曾十三郎,从山东曲阜迁上杭紫金山。上述3次迁徙,形成南北两宗曾氏在汀江中游地域的汇合,使上杭成为客家曾氏繁衍外迁闽西南、粤东南、赣南、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海外各地的幅射中心。
  (一)武城曾据迁庐陵
  曾参的15代裔孙曾据,为西汉谏议大夫,功封关内侯,因对抗王莽篡汉,拒不受相,为免陷害,携家并率族人一千余,于西汉始建国二年(10),由山东武城迁江右庐陵郡吉阳乡开基,裔孙繁衍江南甚众,吉阳乡成为江南曾氏的一大发祥地。
 曾据长子曾阐,下传18代有裔孙曾丞,丞为南北朝时代人,任陈朝尚书。曾丞生珪、旧、略,派衍3支,枝繁叶茂,分布广。
 丞公长房曾珪(宗圣34代),5传有伟、骈伯仲。曾伟19传有曾芝、曾兰兄弟,同迁湖南宁乡麻田;伟弟骈22传有曾质、曾粹兄弟俩,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奉旨归山东嘉祥县袭翰博(翰林院五经博士),承接宗圣参公祭祀。今山东嘉祥县宗圣庙保存完好。
 丞公次房曾旧(宗圣34代),唐圣历中(699),迁居江西永丰县云盖乡望仙里。曾旧6传有裔孙蟾、虫共,分衍两房,长房曾蟾,迁赣南虔州,生五子,长子洪祥,裔衍广东增城;次子洪立,裔衍赣东南丰;三子中立,裔衍宁都;四子中美,裔衍广东保昌,始兴,广州、南州、新会等县;五子中彦,由虔州迁徙入闽,在汀州府宁化县怀德乡郎马墩下橄榄树村开基,为曾氏入闽始祖。中彦有三子,长子曾美返迁江西新淦县,次子曾良亦迁江西石城石壁下,三子曾俊世居橄榄树村。曾俊下传5代(宗圣45代)有江、淮、河、汉、海兄弟5人,先后从橄榄树村迁上杭县茶地陈坑、兰溪磜头、庐丰扶阳、中都长岭下、紫金山曾坑等村开基,均尊其父恩一为曾氏入杭一世祖;曾旧6传次房曾虫共,生权、恭、咸三子,裔孙世居江西虔州或繁衍邻县广昌及赣中宜黄。
  丞公三房曾略(宗圣34代),8传裔致尧,北宋太宗时进士,江西南丰人,其次子易知13传有广渊、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长居九龙岗,次居龙归洞;致尧五子易占,占9传曾女兴梁,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开基创业之后,裔孙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21:20: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2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P>曾姓当代分布:</P><P 24pt"><FONT face=宋体>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FONT>38<FONT face=宋体>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FONT> 0<FONT face=宋体>.</FONT>49<FONT face=宋体>%,人口大约有</FONT>600<FONT face=宋体>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四川</FONT> <FONT face=宋体>什邡县,曾姓为该县</FONT>44<FONT face=宋体>大姓的第</FONT>8<FONT face=宋体>大姓;井研县研城镇</FONT>2382<FONT face=宋体>户,</FONT>10117<FONT face=宋体>人中有曾姓族人</FONT>57<FONT face=宋体>户,</FONT>275<FONT face=宋体>人;夹江县</FONT> 224<FONT face=宋体>姓有曾姓。</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江西</FONT> <FONT face=宋体>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FONT>9<FONT face=宋体>大姓之一;崇义县</FONT> 155<FONT face=宋体>姓有曾姓;定南县</FONT>168<FONT face=宋体>姓有曾姓。</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河南</FONT> <FONT face=宋体>商丘县</FONT>328<FONT face=宋体>姓、潢川县</FONT>494<FONT face=宋体>姓、西平县</FONT>302<FONT face=宋体>姓、虞城县</FONT>328<FONT face=宋体>姓、息县</FONT>340<FONT face=宋体>姓、太康县</FONT>467<FONT face=宋体>姓、淅川县</FONT>108<FONT face=宋体>姓、林州市</FONT>321<FONT face=宋体>姓、淮滨县</FONT>207<FONT face=宋体>姓、登封县</FONT>337<FONT face=宋体>姓、光山县</FONT> 334<FONT face=宋体>姓、长葛县</FONT>206<FONT face=宋体>姓、长垣县</FONT>214<FONT face=宋体>姓、柘城县</FONT>235<FONT face=宋体>姓、鄢陵县</FONT>231<FONT face=宋体>姓、延津县</FONT>265<FONT face=宋体>姓、新县</FONT>272<FONT face=宋体>姓、夏邑县</FONT>292<FONT face=宋体>姓、扶沟县</FONT> 279<FONT face=宋体>姓、南阳市</FONT>613<FONT face=宋体>姓、商水县</FONT>281<FONT face=宋体>姓、西华县</FONT>249<FONT face=宋体>姓、濮阳县</FONT>223<FONT face=宋体>姓中均有曾姓。</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上海</FONT> <FONT face=宋体>川沙县</FONT>523<FONT face=宋体>姓、嘉定</FONT>552<FONT face=宋体>姓、宝山</FONT>404<FONT face=宋体>姓、金山</FONT>395<FONT face=宋体>姓中均有曾姓。</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湖北</FONT> <FONT face=宋体>红安县</FONT>239<FONT face=宋体>姓有曾姓;汉川县</FONT> 210<FONT face=宋体>姓有曾姓。</FONT> <p></p></P><P 24pt"><FONT face=宋体>海外分布</FONT> <p></p></P><P>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7:30 , Processed in 0.1481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