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3|回复: 4

[转帖] 寻找传统文化的风向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7 2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unnamed3 align=middle height=40></TD></TR>
<TR>
<TD background=/images/ch/content/images/5.gif height=1></TD></TR>
<TR>
<TD class=unnamed1 align=middle height=25>
<P><FONT color=#1d57a0> 时间:2005 年9 月13 日 |</FONT></P>
<P><FONT color=#1d57a0>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FONT></P></TD></TR>
<TR>
<TD height=10></TD></TR>
<TR>
<TD>
<P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节味”的变化也让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不无忧虑。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P >  
<P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
<P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  
<P >  
<P >又是一年中秋时。媒体关于月饼的报道铺天盖地,商店里购买月饼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叹:中秋节已成了月饼节,仅剩下一个“吃”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签名赞成申遗的网民人数已超过70万。
<P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最近有舆论认为,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惟西方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极是,惟西例为理政之所循”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P ><b>“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 </b>
<P ><b>传统节日应体现民族文化 </b>
<P >o(︶︿︶)o 唉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P >然而,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P >在o(︶︿︶)o 唉工作的王范芳告诉记者,中秋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托”,大家借此机会送礼的送礼,吃饭的吃饭,中秋之夜很难看到祭月拜月、耍满天星、演皮影戏这些传统节目,甚至全家一起赏月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P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鹏先生则对家乡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不以为然,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漫天飞舞,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宝”铺成一条长地毯通往祖先的坟墓。这样的祭奠有多少追忆之情?
<P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还是有难舍的情怀。网友李伟在中秋申遗留言板写道:“推动中秋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肯定,功德无量。”还有网友说:“中秋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通点,比如重阳敬老、中秋团聚、清明祭祖,这些情感不可以轻易被抛弃,更不能随便被异化。
<P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科志曾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在他眼中,许多越来越被漠视的传统习俗,往往被韩国人视为珍宝。韩国中秋节要放假3天,举国欢庆,由于韩国有1?4人口在汉城,一到中秋节很多人要从汉城返回自己的家乡过节,全国因而出现“民族大移动”。此外,每个家族在中秋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感谢祖先带来丰收。同时,文化协会还会在汉城奖忠体育场举行一年一度的摔跤节,评选出“天下壮士”。韩国一年四季都有传统节日,热闹场面和人们的热情远远高于西方节日。“他们把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都放进这些传统节日里,通过过节,延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孙科志这样解释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衷。
<P ><b>胡同、弄堂都变成“欧洲花园” </b>
<P ><b>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b>
<P >如今,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一条条胡同、弄堂变成一个个“欧洲花园”、“美国小镇”;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乡村理发店也开始叫“蒙娜丽莎发廊”……
<P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P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P >“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谢遐龄教授说。他认为,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
<P >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开始我很不解,后来看电影里的唐僧那么啰嗦,让妖精烦得自杀身亡,就明白了,现在的青年讨厌说教,讨厌一味地灌输。”
<P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谢教授说。
<P ><b>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理性认识 </b>
<P ><b>扬弃才有生命力 </b>
<P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离开这个基本点,就难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前进。例如,市场经济、法治、科技等,中国就须向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着许多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
<P >顾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动,举办“四书五经”诵经班等,“这其实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搞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批判地继承。如果没有扬弃,就忙于“文化复兴”,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好处。
<P >谢遐龄教授也认为随便提“保护传统文化”的口号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趋同”的潮流,所有的国家,不论意识形态,也不论文化传统,青年人都喜欢跳迪斯科,都喜欢飙车,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头发、穿磨烂了的牛仔裤,这其实是“技术文化”或“科技意识形态”的冲击,不是“西方文化”。同时,“技术文化”也早已存在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
<P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人民网记者 叶薇)</P></TD></TR></TABLE>
发表于 2005-9-20 0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P>當沙發了!  呵呵~</P><P>先頂一下樓主貼的好文章!~</P><P>文章很有意思,我贊成中國文化要『批判地繼承』!  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也要經過思考才會記得牢。文化根基都是一樣,假如以『哈』的態度去繼承文化,文化復興極其量只會成為一個短暫的熱潮,而不會成為一個長久的共識。</P>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0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过去的态度过犹不及,理论上很辨证,实际上“批评”多于“继承”,才有今日“复兴”之呼声…
发表于 2005-9-20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一段某人戏谑汉唐兄的——就是灯塔舵手的那个——用来形容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是。没有文化的土壤,民族就像无根的飘萍
发表于 2005-9-20 1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P>願意尋找就好,國人喜歡“悟”文化,也該悟出點什麽了。</P><P>看兩岸當前流行韓劇,其實人們哈的是中國傳統道德禮儀,人家是拿中國的傳統觀念賺中國的錢而已。説明當前人民的道德取向還是仁義禮智信,加上善良純潔。否則韓劇不會賣得這麽好。</P><P>傳統道德禮儀和現代競爭生活並不是不相容,漢唐時代一國獨大的時候可以固步自封,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本錢,應該認認真真地以誠信待人以禮義修養國民行爲。競爭與創新,建立在自尊自強上,不是自大。國人現在多有自大,少有自尊,也無可奈何。——一家言</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4:44 , Processed in 0.0614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