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9|回复: 8

杨朱的学说(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7 23: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y 松下山人</P>
<P>先说杨朱是何许人?有的说杨朱是战国初魏国人,有的说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说杨朱是老子弟子的理由是:在《庄子》的&lt;应帝王&gt;与&lt;寓言&gt;篇中,有阳子居问道于老子的故事。有的学者认为:古代“阳”与“杨”通假,“阳子居”是“杨朱”的转音,所以就认为阳子居就是杨朱。 又因为《庄子》&lt;山木&gt;篇中有一个人物叫“阳子”,而杨朱又称“杨子”,所以又认为阳子就是杨朱。因此,通过学者的考证,杨朱就变得既多名又多事了。
    老子是春秋人,杨朱既然拜了老子为师,这样一来,杨朱也就成了春秋人。杨朱是生在战国?还是长在春秋?也就变得多疑了。而《庄子》书中,常“杨、墨”并称,如&lt;胠箧&gt;篇云:“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庄子并不称“杨”为“阳”,故认定《庄子》书的“阳子”即是“杨子”,“阳子居”就是“杨朱”,证据尝不充分。
    再说杨朱宣传何学?有的书上说:杨朱主张“贵生”、“重己”,“全真葆性,不以物累形。”杨朱确实“重己”,但并不“贵生”,更不“全真葆性”。其理由何在?且听下回分解。

    有人把杨朱的学说列为道家,可能是因为《列子》中有一卷<杨朱>的缘故。因为《列子》属于道书,而<杨朱>又在道书之中,所以就误以为杨朱是道家了。其实,杨朱的学说不但受到庄子的指责,而且与<老子>也大相径庭。老子主张以“道德”为依归,而杨朱的学说并非如此。
    杨朱的学说早已星散,好在《列子》收录<杨朱>一卷,虽不能窥其全豹,但也可以一叶而知秋,故权以<杨朱>为据而论之。杨朱学说中最有名的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其具体原文如下: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不禹不以一身而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这一段分析起来很意思,杨朱的辩才也有此可见一斑。先看第一句,杨朱说:“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为何“不以一毫利物”呢?因为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既“舍国而隐耕”,又不参与世事,也不与人交往,自耕自作,自食其力,自然也就无从利人了。
    伯成子高的事迹与泰伯很相似,泰伯也是“舍国而隐耕”,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而称”有二种解释,一种解释为:百姓对于泰伯的道德,无法用恰当言词来称赞。另一种解释为:百姓虽然没有从泰伯身上得到利益,但仍然十分称赞泰伯的道德。这二种解释虽然略有不同,但称赞泰伯“弃天下如敝屣”这一点,还是相同的。那么,杨朱从这件事中推断出了什么结论呢?
    杨朱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大家注意杨朱在此用了“障眼法”,把“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偷换成了“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很显然这二句话的意思大差其远。如果以财富地位比喻“毫毛”的话,那么,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能说是“一毛不拔”嘛?其实正好相反。古人道德高尚的事,到了杨朱口中,居然全然翻转,真可谓口舌如刀,言辩而伪。难怪庄子要钳杨朱之口了。

    且说杨朱以古人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推论出“古之人损一毫而利天,不与也。”显然不妥。但以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推论出“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到也合乎道家“弃天下如敝屣”的风格。那么,杨朱真提倡“舍国而隐耕”,清廉而自守嘛?却又不然。
    何以见得?杨朱说:“原宪窭于鲁,子贡殖于卫。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生。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
    “窭”音“据”,指贫穷。“殖”是货殖,指经商。杨朱说:原宪在鲁国受穷,子贡在卫国经商。原宪贫穷有损于身体,子贡经商有累于身体。所以贫穷也不行,经商也不行。
    原宪与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经商而富裕,原宪清高而贫穷。原宪隐耕而贫穷,贫穷确实不利于养身,但富贵不可以妄求,不安贫又当奈何?子贡经商以脱贫,经商确实有累于身体,但衣食不自天降,不经商衣食何来?且原宪迹近于伯成子高,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原宪也“隐耕”。为何说原宪也隐耕?因为原宪不仕不殖,清廉自守,衣食从何而来?故推断其由耕作而来。原宪贫穷有损于身,隐耕有累于身,伯成子高也一样,隐耕有累于身,清贫有损于身。另外,庄子的处境也与原宪相近似,安贫而乐道。庄子不以为忧,而杨朱却以为非。由此可见,杨朱之学与道家相差远矣!
    杨朱说:“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生。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生者不殖。”这话是说:“要怎样才行呢?要生活快乐才行,要身体安逸才好。所以,善于享乐者不贫穷,善于安逸者不经商。说得到不错!但问题是:善于享乐者不贫穷,财从何来?善于安逸者不经商,食从何来?莫非会天上掉下来不成?

    上回说到杨朱提倡不事劳作,安逸享受,与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相违背。因此,要把杨朱归入道家,恐怕很困难。要把杨朱说成是老子的弟子,恐怕也很困难。
    或许有人会说:杨朱所说的“乐”,是指“安贫乐道”的“乐”,而不是“贪图享乐”的“乐”。杨朱所说的“逸”,是指“身劳心逸”的“逸”,而不是“贪图安逸”的“逸”。如此理解,粗看也通,但细究并非如此。因为杨朱说:“窭亦不可,殖亦不可。”贫也不可,劳也不可,分明是指身贫与身劳皆不可。杨朱又说:“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不窭”就是不贫穷。“不殖”是指不劳作。“不窭”、“不殖”分明又指不可身贫与身劳。所以可知杨朱提倡的安逸享受,与道家提倡的精神修养是大有区别的。
    因此,杨学的漏洞也就显现出来,杨朱一面说:“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那应该自耕自作,自食其力才对。一面又说:“子贡之殖累生”,“殖亦不可。”又应该不事耕作,不食其力才对。既曰不取于人,又要不事劳作,不知享受安逸的衣食酒肉从何而来?
    所以杨学因此产生的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流弊。纵心所欲而不事劳作,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后果呢?孟子亲历其危害,那就是:“仁义充塞”,“人将相食”。也就是造成了社会不顾道德,巧取豪夺的风气,其后果是多么严重啊!

    由上可知,杨朱的学说自成水火,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可见杨朱所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不过是徒逞口辩而已,不但难以实行,而且连杨朱自己也难以做到。不象墨子的理论,墨子是亲自实践而且做到的。杨朱则不然,说“人人不损一毫”,不过是不以一毫利人的借口,并非自己也不去损人一毫。
    要想不损人一毫,就得要清廉自守,而要想衣食无忧,就得要不辞辛劳。既想着安逸,又想着享乐,结局不外乎二:一、饥寒而死。二、巧取豪夺。能够忍饥挨饿,必为清廉之士,而为清廉之士,必不享乐安逸。然而清廉贫寒,又非杨朱所乐闻。杨朱说:“伯夷非亡(音无)欲,矜清之邮,以放饿死。”“清贞之误善若此”。再加上杨朱对原宪的评价,“原宪之窭损生”,可见其不赞清贫。那既要安逸,又不穷困,还要享乐,衣食何来?想来路也只有一条了。
    以上为杨朱的二段言论,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分析,不但我手累,还害得大家跟着眼累。在杨朱看来:手累、眼累皆损于身,不如享受安逸,就此罢了。
</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7 23: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朱

<P><FONT face=宋体>by qqzj</FONT></P>
<P><FONT size=4>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虎气腾腾的黄金时代。当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于是,一位位思想家风起云涌,欲救百姓于水火中。孔子周游列国,倡导礼乐;墨子摩顶放踵,提出兼爱;孟子东奔西走,呼吁仁义;后人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应运而生。</FONT></P>
<P><FONT size=4>    然而,圣贤们汲汲然奔走于天下,却无所建树。在这种情况下,若干思想家便心灰意冷,只是苟求性命于乱世,而不愿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其中有位杨子,也算是代表人物了。孟子便曾提过这么一句逃墨必归于杨(《孟子·尽心上》),于此,可见一斑。 </FONT></P>
<P><FONT size=4>    杨子,名朱,战国时期魏国人。他阐发了一种人生哲学,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释人生。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这一句话并不没有言过其实,基本上还是客观的。</FONT></P>
<P><FONT size=4>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为我的主张,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是断断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FONT></P>
<P><FONT size=4>      </FONT><FONT size=4>杨朱没有留下任何遗作,《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都曾提起过他,其中《列子·杨朱》篇最详。 </FONT></P>
<P>    <FONT size=4>《列子·杨朱篇》记载,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这话,便有自保其意,是以出了位自私自利的弟子。</FONT></P>
<P><FONT size=4>    另外,有学者怀疑杨朱便是庄子,但应无可能。</FONT></P>
<P><FONT size=4>    关于杨朱,有两个故事较有名。 </FONT></P>
<P><FONT size=4>    一、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后句所指的便是杨朱的一个传说,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的歧路,竟哭了起来(后世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也有一故事,阮籍哭穷途,不同的是,杨朱是遇歧路而哭,阮籍是无路可走而哭。在古代,两人的哭都很名,杜甫有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之句,雷琯有朝为杨朱泣,暮作阮籍哭之句)。</FONT></P>
<P><FONT size=4>    二、杨朱其弟杨布外出时穿素衣,在外遇到下雨,便换了件黑衣,回家时他家的狗竟不认得主人了,狂吠起来。杨布气得要打狗,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如果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感到奇怪吗?(《列子·杨朱》)</FONT></P>
发表于 2005-9-18 2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学生公孙衍很厉害
发表于 2005-9-19 2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哈,结尾好玩</P>
发表于 2005-10-5 2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道家有很多派别,确实比较有意思。比如说,有重生派与纵欲派。</P>
<P>有一天,两个派别的人相遇,</P>
<P>重生派对纵欲派的人说:</P>
<P>“老兄,放纵自己的欲望享受,是有损身体的啊”</P>
<P>纵欲派的说:“哎,这个,我也知道,可是,我忍不住...”:))</P>
<P>重生的说:“忍不住,那就不要忍了,哈哈”</P>
<P>杨朱恐怕是比较重视生命的吧,天下的利害,根本不去想他,关键是自己的生命!这个是他的本</P>
<P>意,孟子好象有些断章取义的说。</P>
<P>当然,不能因为太注重清高的名声而损害了身体,肯定划不来的,他才不愿要那个虚名呢</P>
<P>不过,如果赚钱赚的天昏地暗,累了身体,也是不值得的啊。</P>
<P>其实杨朱老人家还是值得小老百姓学习的,诸葛亮算天算地,蜀国还是免不了二世而亡,</P>
<P>中国的许多人也喜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前伤古人后忧来者。</P>
<P>其实,能搞好自己的生活就很了不起了。</P>
<P>窃以为,窃以为,</P>
<P>呵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5 21:25: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6 0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吉日辰良</I>在2005-10-5 21:21:04的o(︶︿︶)o 唉:</B>

<P>中国的许多人也喜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前伤古人后忧来者。</P>
<P>其实,能搞好自己的生活就很了不起了。</P></DIV>
<P>做人。</P>[em48]
发表于 2005-10-6 2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发表于 2005-10-7 02: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做人难,难做人..</P><P>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P>
发表于 2005-10-7 23: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自己悟的.~~痴心向道也许就是因为对死亡的惧怕~~早岁不知山海深,为屡仙籍苦寻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9:33 , Processed in 0.112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