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05|回复: 5

[转帖]梁氏源流、分布及族谱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30 18: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梁姓分布 </P>
<P>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为家,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姓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从长安、洛阳、汴梁、余杭,到扬州、益州、福州、广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像近代中国的梁启超、梁实秋、梁漱溟,他们都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现代化城市,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几个梁姓人氏来。像天皇影星梁朝伟、著名作家梁凤仪、流行歌星梁咏琪,都是家喻户跷的大众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发源地,那里却没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P>
<P>北京 </P>
<P>华北是梁姓的重要发源地,许多梁姓家族就是从这里迁移到世界各地的。在北京,晋、冀等地的某些中心城市和乡村,那里也集中了许多完整的梁姓宗族。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梁姓人口约占北京人口的0.813%,位居第21位。像梁启超家族、梁实秋的后代,都生活在首都北京。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子一女,一个在新华社工作,一个在出版部门工作。梁思永与李福曼的独生女梁柏有,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长期在植物科研部门工作。梁思庄与吴鲁强的女儿在北京大学工作,连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也是梁姓人物。梁思达的女儿梁忆冰,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担任研究员。儿子梁任堪,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现任职于内贸部。梁思礼的女儿梁红、梁旋;均在北京工作。梁实秋的女儿则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英年早逝的作家梁左和电影喜剧演员梁天,也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公众人物。 </P>
<P>山西在山西晋南的梁家滩,那里生活着整村整村的梁姓家族。这些村落位于黄河大转弯处,距离梁姓的发源地夏阳(今陕西韩城)和解梁(今山西临猗西南)都非常近,他们是否是中国最古老的梁姓,由于没有家乘谱牒的记载,我们已无从考证。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很少有著名历史人物出现。宋元时期,这里只出现了几位义军首领和草莽英雄。明清时期,这里出生的几位梁姓名人,不是知县,就是知府,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芝麻官。整个山西也就出了几个梁姓名人,影响也十分有限。 </P>
<P>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梁姓人物分别是梁纶、梁格、梁纪、梁明翰、梁纶是山西曲沃人,字文音。正德癸酉年的举人,授隆庆知州,勤劳廉明,性格耿介,忠君爱民,只做了七年官,就主动要求回家务农,著《稽古叶声》三卷,享年81岁。 </P>
<P>梁格,字君正。嘉靖己未进士,授济阳知县。济阳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老百姓自古以来喜欢争斗诉讼。梁格下车伊始,别涉慝,察情伪,对无事生非者进行严厉惩处,对忠厚老实之民进行大力表扬,使争斗诉讼事件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日趋安定。梁格又清查户口,查出无名隐田数万亩,使数千农民有了田种。他又罢免无名之税,定宾旅之式,供梓宫戢阉寺之横,白禹城久滞之冤,自奉贬损,纤毫不取,甚有美政,因此升南兵科给事中。途经平阳府,听说母亲病故,忧伤过度,逾年而卒。著作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 </P>
<P>梁纪,山西稷山人,以忠孝闻名。《山西通志》说他是梁格的长子,嘉靖己酉举人,和父亲中进士的时间相差15年。梁纪贯通经史,勋以圣贤,曾经为父亲守墓三年。乡里举荐他去做官,梁纪以母亲年老病多,需要他照顾为借口,不肯赴职,躬自给母亲端茶上饭三十余年。他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勉强登上公车,忽然梦见母亲病重,中途而返。观风使多次表彰他的高洁品德,并向朝廷作了汇报。朝廷特赐他在都察院做事。凡后生执经问业,向他请教者,后来都在科举场上有不凡成就。所著《樗栎子》等书共计14种,享年八十二。 </P>
<P>梁明翰是山西孝义人,嘉靖丁未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陕西庆阳府知府。梁明翰平易近民,关心百姓疾苦,做官没有架子。后转按察司副使,处理回民起义,他耐心抚降,巧妙化解了这场民族纠纷。梁明翰“天性孝友,虽与诸弟分门立户,凡有储蓄,绝不吝惜”。他赈灾恤孤,助人为乐,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官至四川按察使,享年八十三。 </P>


<P>河北 </P>
<P>河北地区的梁姓主要分布在石家庄,正定,保定,蔚县和与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区。石家庄。正定的梁姓,多为明朝兵部尚书梁梦龙家族之后,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线的城市和乡镇里。 </P>
<P>梁梦龙,字乾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进士。他出生在河北真定,即今天的石家庄市下属的正定县。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兵科给事中,历任刑部都给事中、顺天府丞。因京察拾遗,出任河南副使,三迁河南右布政使,隆庆四年(1570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第二年升为右副都御史。当时,正值张居正在朝廷当宰相,梁梦龙讨好张居正,深受他的喜爱,特意把梁梦龙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事防御,先后在永莫堡、丁字泊、马兰峪、养善木、红土城、宽奠、广宁、右屯、锦养、大宁堡取得不俗战绩,因此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擢升兵部尚书。为了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御,他又主持黄华镇、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的修建,因此加太子少保。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当上了宰相,梁梦龙怕张四维排挤自己,就通过冯保向权贵贿赂金钱,勉强被安排了个吏部尚书的职务,没有超过一个月就被罢免,在家度过了晚年。梁梦龙的后代有一部分就生活在河北正定。 </P>
<P>河北蔚县的梁氏是宋元间戍守边疆的梁姓军人的后代,蔚县古称蔚州,隶属山西的大同府管辖,故蔚县的梁氏族谱通常写作“山西蔚州梁氏族谱”。蔚州梁氏的第一代始祖是梁友才,家有数十顷良田,仗义好施,不与人争,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元末之际,许多梁姓人迁往南方,惟独梁友才的后代还居住于此。明朝洪武年间,梁姓的一支迁往真定,就形成了梁梦龙这一支梁氏。蔚州梁姓的谱系是: </P>
<P>河北蔚州的梁姓还有一部分来自河南新野。河南新野人梁震,曾担任榆林卫指挥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都指挥佥事,不久又升任陕西总兵、右都督,镇守大同。明朝的将领带兵打仗,一般喜欢依靠自己的家丁,之所以喜欢重用自己的家丁,是因为“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梁震所率领的500名家丁,都是清一色的梁姓家奴,骁勇异常,作战十分勇敢。而大同地处边塞,民风粗犷,卒骄兵狂,经常因为小事制造事端,连续杀死好几名总兵、巡抚。等梁震来到了大同,那些骄兵悍卒,惮其家丁众多,皆帖然不敢放肆。梁震去世之后,这些梁姓家丁没有去处,朝廷下诏,将这些家丁全都编人军伍。接替梁震职务的后续将领,依靠这些家丁,安抚骄卒,屡立奇功。退伍后的梁姓家丁,就散居在大同、蔚州一带,形成了梁姓群落。</P>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18: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P>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P><P>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P><P>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P>
<P>二、是出自姬姓 </P><P>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P><P>《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P><p><P>三是以邑命氏 </P><P>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P><P>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P><P>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P><P>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P><P>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P><P>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P><P>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P><P>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P><P>“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P><p><P>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P><P>鲜卑族 </P><P>《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P><P>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P>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18: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蒙古族 </P><P>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P><P>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P><P>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P><P>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P><P>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P><P>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P><P>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P><P>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P><P>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P><P>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P><P>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P>
<P>宕昌羌 </P><P>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P><P>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P><P>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P><P>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P><P>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P><P>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P>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18: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氐族 </P><P>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P><P>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淫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P><P>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P>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18: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P>梁姓迁徙史 </P><P>梁姓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秦汉之际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其后梁遐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姓再次南迁,至元、明梁姓在广东、福建、浙江已发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 </P><P>香港地区的梁姓,一般来自广东的番禺、新会、顺德、南海等地;台湾的梁姓,一般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口的89%。 </P>
<P>移居海外 </P><P>远在西汉时期,被称为“乐浪郡”的朝鲜就有了汉人、汉姓。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大批汉人作为俘虏留在了高丽,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罗发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罗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满社会现实,乘机发动农民起义。他信任贵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让他带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权力,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双方在非恼城进行决战,梁吉战败身亡。时至今日,朝鲜和韩国境内依旧生活着许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运动员梁英子、实业家梁玉京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梁姓人氏。 </P><P>越南古称安南、交趾,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很多,联系也十分密切,生活在这里的梁姓人也为数不少。例如发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装起义,其领导人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为越南在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的振武学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复会组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15年在香港被英国o(︶︿︶)o 唉逮捕。出狱后,梁玉眷又于1917年,与郑文艮一起发动士兵起义,占领太原市。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梁玉眷光荣就义。 </P><P>美国,从1943年至1965年,共接纳华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国补充修改了移民法,华人人美人数明显增加,到1980年,美国的华人数量已达806040人。从1981至1990年,华人数量从80万猛增到 164.5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数没有记载。 </P><P>加拿大自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华人数量增长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国共有华人7.9万人,1991年增加至58.6万人,其中多伦多25万人,温哥华15万人。从1858年首批广东籍华工抵达加拿大,大量的广东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美洲之行,特别是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四邑人”数量最大,约占华侨人数总量的78.5%,主要从事饮食、杂货、房地产、服务业。</P>
 楼主| 发表于 2005-9-30 1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梁姓家谱文献目录 </P>
<P>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 </P><P>(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 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 国图(二部) </P><P>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 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P><p><P>六甲粱氏四修族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17 上图:3216 </P><p><P>河北正定·梁氏族谱 (明)梁桥编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本 四册 中央民大 </P><p><P>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 务本堂钞本 三册 江苏赣榆县档 </P><p><P>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 (清)耿荣安 梁体和编修 清光绪三十年(19C)4)三箴堂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 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P><p><P>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 (民国)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P><p><P>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 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 上图:927366 </P><p><P>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 (民国)梁秉年 梁锡钻纂修民国 九年(1920)稿本 一册 天一阁 </P><p><P>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 </P><P>(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 十一年(1922)排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P><p><P>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梁怀廉 梁睿祺等纂修民国 三十六年(1947)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P><p><P>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 五年(1916)追远堂 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P><p><P>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卷 (民国)陶梦松纂民国 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2) </P><p><P>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林公素纂修民国 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一册 上图:3221 </P><p><P>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梁秉年修民国 十二年(1923)铅印本 二册 </P><P>上图:JP581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 </P><P>(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写本 一册 增补至清道光间 </P><P>上图:923154 </P><p><P>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P><P>(民国)梁星五 梁耀祖等编民国 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 </P><p><P>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梁星垣修 民国 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P><P>上图:3230 </P><p><P>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 (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1880)瑞露堂木活字本三册 残本 上图:3219 </P><p><P>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 (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一册 台湾 </P><p><P>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 (清)梁以松 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豫章集贤堂木刻本 福建师大 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P><p><P>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P><P>(民国)梁让德 梁清祥三修民国 二十六年(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石印本 福建师大 </P><p><P>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学庠 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梁氏木刻本河南图 </P><p><P>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 (清)梁瀚修民国 三年(1914)石印本河南大学 </P><p><P>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 (民国)梁耀云修民国 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新集乡李垮村 </P><p><P>湖南·梁李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梁树荣 梁炜纂修民国 十二年(1923)五经堂木刻本七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谱创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P><p><P>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同治间钞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注:记事增至清光绪间 </P><p><P>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安定堂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P><p><P>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 (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梁氏安定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南京大学 </P><p><P>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清)梁运熙 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1911)安定堂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P><p><P>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清学府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记事至清咸丰间 </P><P>上图:3223 </P><p><P>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学府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3、9—11 </P><P>上图:3215 </P><p><P>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P><P>(民国)梁佑庶 梁启(崔凹)纂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P><p><P>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梁佑陧等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1、2、4、6—14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上图:3228 </P><p><P>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清同治六年(1867)本仁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6、9、10 </P><P>上图:3226 </P><p><P>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本仁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7—10 上图:3227 </P><p><P>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3224 </P><p><P>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 (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 十九年(1920)安定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P><p><P>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梁赵奎修 1950年木活字本 三十五册 存卷1— 10,12—35,卷首 上图:3229 </P><p><P>湖南常德·梁氏族谱 (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青云堂木活字本十八册 存卷1、2、4、7—9、12— 16、18、20—23,卷首 四修本 </P><P>上图:3225 </P><p><P>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 梁基雍修民国 三十二年(1943)文明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2、6、8、10、11、13,卷首 版心刻夏阳堂 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 上图:3217 </P><p><P>广东·粤东梁氏源流钞本 一册 首图 </P><p><P>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 九年(1920)广州正文堂刻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P><p><P>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 </P><P>(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十册 美国 </P><p><P>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P><p><P>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 </P><P>(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广东佛山市博 </P><p><P>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 </P><P>(民国)梁卓勋编民国 十四年(1925)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P><p><P>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P><P>(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博 </P><p><P>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P><P>(清)梁颖稣总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七册 广东中山图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 </P><P>(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P><p><P>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P><P>(清)张彬文 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四册 日本 </P><p><P>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 </P><P>(清)梁纶修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金璧斋刻本四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 中山大学 </P><P>日本 美国 </P><p><P>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智镛编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 一册 美国 </P><p><P>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当年辑民国 十八年(1929)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中山图 美国 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P><p><P>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 二十三年(1934)孝友堂铅印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P><p><P>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梁乐章纂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铅印本 九册 </P><P>上图:92甲42——50 </P><p><P>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美国 </P><p><P>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 </P><P>(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州宝珍楼刻本八册 广东中山图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 </P><P>(清)梁焕章 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P><p><P>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永馨堂刻本一册 存卷1 </P><P>上图:JP580 </P><p><P>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美国 </P><p><P>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 </P><P>(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 二十七年(1938)刊本广东新会县档 </P><p><P>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 十四年。 </P><p><P>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 </P><P>(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存卷1) </P><p><P>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 </P><P>(清)梁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 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P><p><P>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 </P><P>(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P><p><P>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 </P><P>(清)梁活阶 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莞蟹溪勤贻堂刻本 十册 中山大学 </P><p><P>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 九年(1920)蕃昌堂铅印本美国(存卷2) </P><p><P>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广东佛山市档 </P><p><P>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梁开樘修民国 二年(1913)善善堂刻本 一册 存卷1、2,卷首 </P><P>上图:徐汇 </P><p><P>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 </P><P>(民国)梁国栋纂民国 二年(1913)刻本 一册 上图 </P><p><P>广西容县·梁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梁兆符撰民国 二十年(1931)钞本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 </P><p><P>广西·容县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 </P><P>(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 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广东容县松山乡松山村 </P><p><P>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 </P><P>(民国)梁映辉 梁进之等纂民国 十七年(1928)江津县梁氏宗祠石印本 五册 四川重庆市图 </P><p><P>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 </P><P>(清)梁崔 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1804)修 清刻本辽宁图 </P><p><P>梁氏宗谱不分卷清萃凤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记事至清光绪间 </P><P>上图:3222 </P><p><P>粱氏宗谱民国 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P><P>上图:3220 </P><p><P>粱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P><P>上图:3218 </P><p><P>粱氏族谱一卷 (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国图 </P><p><P>圣堂梁氏族谱四卷 (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P><p><P>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 </P><P>(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梁氏刻本 四册 国图 </P><p><P>粱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梁氏青云堂木活字本 三册 国图粱氏家谱清宣统间钞本 一册 国图 </P><p><P>粱氏宗谱不分卷 (清)梁兴化纂修清钞本国图</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48 , Processed in 0.0954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