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区/嫣红196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舞起自生活,来自生活。“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豪迈勇敢的契丹人生活在蒙古草原,他们那里流行《牧鹅舞》。每年春季,辽人前往湖边捕鹅,用扁鼓惊动鹅群,用海东青捕杀头鹅,然后插鹅毛于头上,举行“头鹅宴”,契丹的《牧鹅舞》就是产生于这种环境之中。
华夏乐舞浩如烟海,诗书礼乐总是分不开的。从《编钟乐舞》到《大唐华章》,这种乐舞艺术由河流汇成了大海。1978年,在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距今2400余年的乐器(也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礼器),包括编钟、编謦、瑟、埙、笙、建鼓、排萧、筝等乐器一百二十五件,证明了七声音阶不是从欧洲传来的。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编排了《编钟乐舞》,重现了2400多年前的楚国风情。其中的《楚宫夜宴》表演的就是楚国宫廷的长袖舞,一队宫女身着白色深衣,广袖飞舞,舒卷自如,动作划一,队形变换,如同月中嫦娥,飘飘欲仙。采桑舞,典型的楚腰三道弯,展现了采桑少女的婀娜多姿,正合“楚王爱细腰”的时代风尚。“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屈原的《召魂》显示了楚国传统习俗,盼望远处的魂魄回归故国。《征战》是男子表演的舞蹈,身穿楚国戎装的男子,随着刚劲的鼓点声,长戈舞动,征战沙场,勇往直前。方方面面展现了楚人尚武好斗、追逐细腰、迷信巫术的社会风尚。最后一幕是全套编钟编謦与其它乐器的大合奏,宏大华美,悠扬悦耳,奉上了一场“伟大的精神圣宴”。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外交往非常发达。所以,《大唐华章》中的乐舞分宫廷、民间、中外三个类型,由《盛世风情》、《唐人雅韵》、《万方乐奏》三个部分组成。盛世风情由秦王破阵乐、春江花月夜、竹枝词、长安市井图组成,唐人雅韵由燕乐鼓舞、绿腰舞、阳关三叠、饮中八仙歌、霓裳羽衣曲组成。万方乐奏由鉴真东渡、丝绸之路、九部乐汇演(就是龟兹舞、高丽舞之类)组成。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阵乐》歌颂了大唐一代英主李世民,此乐舞在中土失传多年,曾由日本遣唐使栗田正人带回东瀛,在那里保存至今。健舞重现了金戈铁马的沙场战阵,刚劲勇武,表现了大唐将士天下无敌的气概。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耳时流盼,修据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飞去逐惊鸿。”绿腰舞(也叫六幺)是典型的软舞,一群仙女在一轮明月下吹箫拂琴,舞姿曼妙,充满了诗情画意。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中的女子,在风荷摇摆、江水滔滔的月光下,在幽幽怨怨的箫声中,翩跹起舞,充满了无处消解的伤感和忧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的一个曲调反复变化三次,乐女们也变换三种演奏方式,姿态优美,烘托出主人公依依离别的心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竹枝词》颇具乡村野味,生动表达了少男少女的纯真情爱。
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是《霓裳羽衣舞》,映衬着纱幔上的花瓣,在灯光照射之下,霓裳羽衣骤然绽放,美不胜收。融合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再现大唐的瑰丽与辉煌。
幕布背景上有唐代的《客使图》《宫女图》《步辇图》,舞台上有东罗马帝国使节来访的情景,有鉴真和尚六次东度的历程,表现了唐人海纳百川的气度,征服海洋的雄心。《九部乐汇演》中撼头、弄目、脐脚、弹指的龟慈舞,肚皮象波浪般起伏的肚皮舞,敲打腰鼓的高丽舞,尽显动人的异域风情。五彩灯光下,飞天仙女凌空而降,长绸挥舞,再现敦煌壁画中飞天舞的浪漫神韵。
《编钟乐舞》《大唐华章》重现了失传已久的礼乐歌舞,更重现了我们祖先雍容的风韵、勇武的精神、还有浪漫的情怀,这种华美失落已久,庆幸的是总有孜孜不倦的痴迷者把它们找回来了,我们把它们捧在手中,但更愿意把它们永远留在心里,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2:40: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