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22|回复: 51

武舞——《出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31 1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1 11:47: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11: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articletitle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80>
<P align=left><FONT size=4>武气舞韵:谈《武舞·出征》的创作 </FONT></P></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DIV align=lef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left border=0 fixed?>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FONT size=4></FONT></TD></TR>
<TR>
<TD>
<FONT size=4>湖北省歌舞团创作的《编钟乐舞》今年五月将赴日为五十六国科技博览会演出,《武舞·出征》懔悍的楚人此次远渡重洋,并非是为了征讨,而是带去了中国人民对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的情谊,同整台乐舞一样,向各国人民展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老文化。做为编导,我是很感快慰的。 战乱纷繁的战国时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由一个弱小的部族,崛强突起,逐渐发展演变成为“青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强国,它陈兵屯戈,问鼎中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而与经济发展相媲美的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 《编钟乐舞》的创作正是力图以古老的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展现盛楚文化的丰采。而反映战事的舞蹈,就成为这个o(︶︿︶)o 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楚人尚武,在扩充疆土的频发征战中,英勇顽强,历史上就有“三年不打仗,死了无脸见祖宗”的记载,可见楚人习武好战的天性。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流行的《文舞》《武舞》是歌颂帝王创业的文德武功的一种歌舞形式。《武舞》最早是用以歌颂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的功业的。称之为《大武》。公元前551——479年间演出的大体情形是这样〔《中国青铜时代——乐记》〕“大概分三成,十七个小段。(一)第一成(1)(2)先有相当长的一段击鼓是表示武王还没有得到众人,号召集合队伍。(3)舞队从北面出来,(4)舞者顿足三次,表示舞蹈的开始。(5)(6)舞者手执盾牌,以较长的时间,在舞列中坚强地站立着,象征征王等待诸候的到来。(7)接着有一段缓慢、连绵、抒情的歌唱,意思是等待时机。第二成(8)忽然地转入描写战争场面,转得这样快是表示及早的掌握了时机。(9)在描写战争的舞蹈中间,一人饰王,一人饰大将,两人手里都摇着铎:舞队在中间,表演着种种战斗击刺的动作,这表o(︶︿︶)o 唉武传播到全国。(10)开朗,热烈的舞蹈,象征周部落方面的必胜之心。(11)(12)舞队分成两行,向前进行,表示灭了商朝战争获得了成功。(13)这是第一次用“乱的手段,出现高潮,作小小的结束。(14)第三成起,又重新开头,进入另一境界,全部人坐地,表示国泰民安。(15)人们从此安心养息,生儿育女,发展农业。(16)(17)拥载周武王为帝。 根据记载《大武》这个节目就流传了三百多年。后来逐渐演变成《武舞》,成为为每个王朝歌颂功业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宫廷舞蹈。 从上面引证的史料不难看出,它是有情节,有层次,有立意,有鲜明节奏感的。非同一般性情绪舞蹈。它带有舞剧的性质,结构严密,从塑造人物出发,讲究场面调动,力求从画面造型中创造出威严的气氛来。 我在创作中思想是明确的:不可能全面恢复古老《武舞》原来的形式,但是我必须力求它能忠实于历史面貌,时代特征。 托尔斯泰在他的1896年创作笔记中明确写到:“艺术中的精确性与气势几乎往往是互相冲突的”。我们只好先抓气势再求之精确性:艺术上的大块色调,再去注乙补充细节的不足。 反映战争的舞蹈节目很多,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均可以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武舞·出征》将如何以它独有的特色有别于一般军事体裁舞蹈呢?史书《律吕精义》记载“凡武舞所以象军旅征伐也”。可见《武舞》所力求刻划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征人的气韵。 我们的先祖已经懂得从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浓缩主题。但古代舞蹈没有今天的舞蹈复杂,语汇丰富。多是一个主题动作无限反复,重复出现,而节奏变化则单一而强烈。基于这样一些理解和启示,我们采取一些大幅度近似野蛮、粗旷,对比性强的动作与特殊造型,集中体现出征前的战斗情绪。 对于《武舞·出征》这样一个体制大,份量重,要求高的舞蹈作品我深感力量有限。创作的整个过程就仿佛是进行了一次“远征”! 在创作的全过程中,我突出的体会是:把握好它的调性、色彩节奏与风格是成败的关键。我把它当作创作一幅巨型的油画一样,塑造出神至、威严,不可一世,所向披糜的盛楚将士们的一组群象。 没有色彩节奏的艺术是平淡的艺术:没有风格的舞蹈是失败的舞蹈。只有突出了它的色彩、节奏、风格才能使作品具有它的个性。 《武舞·出征》追求的是极具浓郁的暖调子,要求有一定的厚度,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一开幕就要将观众吸引住,结尾要强烈,要想自始至终的抓住观众的心,产生艺术魅力靠的只能是强烈的造型和队型变化——出人意料;鲜明有个性的动作——简单而准确。做到既要符合历史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就能使仅有的九个男演员担负起这一重任。在舞台上不会显得单簿。以达到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原始粗旷的气息! 在舞蹈结构,层次上作了这样的安排:开始的“祭祀”主要是展示这一时期的特点。楚人好巫,信鬼神,每战之前必祈天求祖;同时也表现楚军将士以死尽忠,为国捐躯的大无畏气概。然后推出“王”的独舞,众将助威的一段“点将” ,表现古代将领身先士卒,威严与好战的性格;用阅兵式的“摆阵”突出出征前的昂扬斗志,和乐观必胜的信念。 在语汇的安排处理上:参照了编钟上托钟武土,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图以及其他一些史料上给我们提供的形象资料,确定了一种以旁侧弓步为基本舞姿,两膝弯曲,膝盖脚尖同朝一个方向,重心在中间,腰部前倾,昂头翘臀。是一种向旁、向上的男性“三道弯”趋势,动作强调力量和棱角。一是符合楚史形象的特点,二是力求整台o(︶︿︶)o 唉的风格统一。 将音乐的弦律与打击乐交织在一起穿叉运用,溶为一体。并在中间一个段完全用打击乐配上喊杀声,让整个节奏统一在慢和中速之间,使之显得雄浑而深沉。古代战争,是以击鼓鸣金指挥的,史书记载的“一鼓作气”便是一个明证。《武舞·出征》的音乐处理,正是依据了这一史实。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内,已经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平衡方法”。“这一套方法就是用构图上绝对的对称方法,去代替生活真实的表现,把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性置于死气沉沉的对称中,使人感到对称的平衡有一种无限的威力”。“无数画家和舞蹈家,他们都忠实地在他们所生长的社会内,用轴心论动运的图案和花纹来反映当时统治者在政治思想上特权的等级制的运动观念。“〔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慨论》〕吴老的论点是正确的,在创作舞蹈时,我很重视运用这一理论,来处理舞蹈的画面,使之具有较强烈的古朴感。 总之,编导的一切手段,所追求的必须是气势,即威严,神至,原始。 《编钟乐舞》是继《丝路花雨》《仿唐乐舞》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武舞·出征》做为其中的一节在全国各地的演出也都是受到了肯定。做为一个编导,我以能为繁荣古舞创作,探索中国古代舞蹈的理论性,规律性做出自已的努力而感到愉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语)我愿为这艰苦而有意义的探索尽自已的薄力。 </FONT></TD></TR></TABLE></DIV></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1 11:52: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1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歌、乐、鼓、舞相结合的大型《编钟乐舞》中,有四场是以舞蹈为主体
的节目,这便是《祭祀乐舞·迎神》、《农事组舞》、《武舞·出征》和《大饗
礼·楚宫宴乐》。它们各具风格,各放异彩,有着令人着迷的、神奇瑰丽的艺术
魅力。可以看出,编导者是在充分把握住古代楚人的社会生活风貌和舞姿神韵的
基础上,创造性地变静态的造型动作画面为动态的舞台艺术表演,借以展现古代
楚舞的整体风貌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生活题材与动作语言的有机统
一,使观众在艺术欣赏之时,了解到有关古代楚国祭祀、农事、征战、宫廷宴舞
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那么,这四场舞蹈表演到底再现了哪
些富有特征性的古代楚人舞姿形象及其社会生活风貌呢?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谈
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祭祀乐舞·迎神》,是一场充满巫风色彩的舞蹈,它充分展现了古代楚国
“信神好巫”的社会风俗。该节目根据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编舞,编导者
能选取这一题材来展现古代楚国的巫风,是恰到好处的,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盛行巫舞,时谓“巫风”。人们常用它来娱神、求雨
、去灾、逐疫、祈求丰收和胜利。巫舞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娱乐作
用。而屈原的《九歌》,正是在民间祀神歌舞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
活动所创作的、被巫人所歌舞的祭祀作品。其中《东皇太一》一篇,是对楚人最
崇拜的天神东皇太一的热烈礼赞。
    舞蹈展现了巫人祭祀天神时的虔诚态度及其隆重场面。即在良晨吉日里,男
巫手舞长剑,女巫身穿姣服,供献佳肴芳草,桂酒椒浆,在一片颂歌声中,跳着
巫舞,以之愉悦上皇,祈求福佑。其动作古怪离奇,仿佛鬼舞魔跳,神秘莫测。
使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漆绘绵瑟上的两个巫人形象。其一巫似戴
假面,长袍广袖,正张弓欲射;另一巫扮作鸟兽,似惊慌走避,又似举臂欲扑。
不难看出,舞台表演与原型图案是大有相似之处的,二者都表现出巫人装神弄鬼
、驱魔逐疫的情景。同时,其动作又好似天神即将降临,群巫热烈相迎一般,大
有“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滨其并迎”(《离骚》)之意。
    《农事组舞》是一组反映古代楚人劳动生产生活及其风土人情的舞蹈,从有
关历史资料和出土的曾侯乙墓文物图案和战国铜壶纹饰来看,古代楚人是以耕耘
、渔猎、采桑、养畜等为主要劳动活动的。该舞选取了《山猎》、《采桑》、《
耕耘》等活动进行表现,有一定的代表性。
    《山猎》反映了楚地巴人狩猎获丰收的欢乐情绪。该舞具有轻快、活泼的特
点,以浓郁的抒情性见长。据说,古代楚地巴人是靠山猎为生的,而且好猎善射
。这一点在曾侯乙墓文物图案和战国铜壶纹饰上的“猎物图”中也有所反映。尽
管舞蹈没有直接表现巴人的艰苦、惊险、复杂的狩猎过程,而只是着重演染了他
们狩猎归来时的愉快心情,但从猎物之多、猎物之猛(如虎)来看,猎人们所付
出的劳动代价是相当大的,并从中可以想见,作为只拥有原始的狩猎工具的巴人
,其勇敢精神之强和猎技之高。舞蹈始终在欢乐的群舞之中进行,猎人们有的抬
着大虎,有的扛着小鹿,有的举着山兔,彼此祝贺着。大家围着猎物,时而连臂
跳跃,时而纵情狂舞,时而翻起筋斗,其动作勇而不毛,刚中有柔,表现出巴人
的乐观、豪爽性格及其团结协作、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
    《采桑》是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格调清雅的舞蹈。它参照战国铜壶上的“
采桑图”编舞。其原图案是:桑树上下,一群姑娘正忙于采摘和搬运桑叶,却有
一位佩剑男子在树下婆姿起舞。此图反映了古代楚女的采桑劳动和男女嬉戏于桑
林之中的爱情生活。舞蹈在展现原图中的采桑劳动时,突出了楚女的独特舞姿—
—“三道弯,”具有夸张性的浪漫色彩。因为从“三道弯”的舞姿来看,其特征
是屈膝弯腰,身向前倾而头向后仰。可以说,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舞姿,是不适
合于采桑劳动的。但作为一个独特的舞姿,“三道弯”在《采桑》中出现,却很
适合舞台艺术的需要,尤其有利于表现少女们采桑时的宽闲、愉快心情,是妙不
可言的。该舞有三个极简单的发展层次:一、走向桑林;二、采桑;三、归去。
在第一发展层次中,表演者肩荷小筐,迈着慢步,自如地向桑林走去。体现出“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诗经·幽风·七月》)的意境。在第二发
展层次里,几位姑娘一边采桑,一边往筐中丢叶,其动作柔美,神态妩媚,令人
联想起“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诗句。在
第三发展层次中,少女们采完桑叶,结伴同归,表现出“行,与子还兮”(同上
)的情景。由于该节目是在缓慢的节奏中进行的,其动作如云似水,给人一种“
文而不温”的感觉。
    《耕耘》,反映了古代楚人以家庭为主体的男耕女播的劳动生活。我们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原来在农业生产中集体
劳动的奴隶,逐渐变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农民。据有关历史资料记
载,当时的楚人已能使用犁、锄等铁器农具耕耘,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该舞
选取了古代楚人“日出而作,耕田而食”的劳动生活进行展现,能使观众对当时
的农业生产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舞蹈由几对扮演为夫妻的演员在群舞中完成。男
的身穿短衣,女的头戴斗笠,皆着农装。虽说他们都在一起表演,但由于基本上
是男女相对而舞的,就突出了当时以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户
与户之间的协作关系。该舞的主体动作是男的挥锄镢土,女的播种复盖,具有写
实的特点,其具体可感性强。从演员们的轻快表演中,可以想见古代楚人从奴隶
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时的欢乐和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时的劳动热情及其对秋收所
抱有的期望。
    《武舞·出征》是一场表现古代楚人尚武精神的舞蹈。虽说该舞没有表现激
烈的战争场面,但由于它浓烈地渲染了出征前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就有效地
从侧面展现了楚军在谋求统一天下的征战中奋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的先秦时代,是诸侯兼并的时代。当时,地处长江中下游的
楚国,已由一个弱小的部族逐渐演变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强国
。自楚威王灭越后,其地东至于海,北至于河,西有巴蜀,南有黔巫,对统一南
部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甚至在楚怀王初年,楚国曾为诸侯盟主。由
此可见,楚军是骁勇善战、剽悍尚武的。尽管由于诸种历史原因,楚国最终被秦
国所灭,但其尚武精神,作为一种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永存的这是事实。
    该节目参照了战国铜鉴上水陆攻坚战编舞,但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前者
表现了楚军出征前锐不可挡的士气,后者却展现了楚军攻战时的情景。虽然如此
,我们仍能从前者的衣冠、道具、舞姿与场面上,清楚地看到后者给它的借鉴作
用。在这里,笔者不妨分析一下《武舞·出征》的表演情景。《律吕精义》上说
:“凡武舞,所以象军旅征伐也。”舞蹈生动地表观出楚军出征前的准备状况,
由动员、誓师、操练、出发等四个发展段落构成。它们之间整然有序地连串着,
形成了完整性的戏剧性情节。第一发展段落——出发,主要由扮演楚军将领的演
员完成。舞者身披长大的战袍,威风凛凛地站在两位卫士的肩上,随着由缓而急
的鼓声,神态傲然,迈步矫健地踏着伏地卫士的背部走了下来,表现出要压倒一
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第二发展段落是——誓师,由官兵们在祭祀过程中完成。他
们供献祭品,求神保佑,仿佛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愿,大有“威
加海内归故乡”(刘邦《大风歌》)之意。第三发展段落——操练,通过土卒们
一连串刚健、勇猛的动作与震撼人心的吼声、击掌声和跺地声,显示出“诚既勇
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的精神。舞中隐约可见战国铜
鉴上水陆攻坚战纹饰的战斗场面,表明楚军是有备而战的。第四发展段落,是该
舞的结尾,其场面是:在绣着“楚”字的大型战旗下,土卒们肩抬将领,并在其
率领下,手持各种战器,浩浩荡荡地出发。该舞具有气势威严,格调高昂的特点
,自始至终洋溢着一股凛然难犯的正气。
    《大饗礼·楚宫宴乐》,是《编钟乐舞》的压台节目。它依据《九歌》和《
招魂》中关于乐舞的描绘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图案编舞。舞蹈突出了“细腰
”舞“长袖”的楚宫舞风。
    在古代舞蹈中,女性的舞蹈多善舞长袖,故有“长袖善舞”之说。虽然现在
找不到有关袖舞的舞谱详细记载,但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里和一些图案中,还
可看到不少袖舞手形象。不仅有袖舞的独舞形象,而且有袖舞的群舞形象。对于
长袖舞,刘铄曾在《白紵曲》里作了这样的描绘:“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
若云行,佳是举袖辉青娥,掺掺擢手映鲜罗。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
。”通过这些传神的诗句,可以知道长袖舞的大体风韵。而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是盛行长袖舞的,更好“细腰”舞长袖。这一点可以从《九歌》、《招魂》中的
有关诗句和在信阳、长沙、随县、安徽等地出土的战国文物图案中充分了解到。
如在安徽出土的战国玉雕图案中,舞者的姿态、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形象资
料中比较多见的。其长袖细腰,体态婀娜,神态安祥,曲线柔美优雅,仿佛仙女
下凡之势,很能代表古代楚女的舞蹈特征。
    从“楚灵好细腰”的历史记载和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彩绘漆奁上的图案——一
少女在一执鞭的老年女巫师的督教下进行腰部动作训练的情景看,虽说它反映了
楚王及贵族沉迷酒色的淫逸风气,但同时也体观出古代楚人对于人体的审美时尚
,并间接地表明了他们欣赏舞蹈的艺术水平是较高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细腰
”舞“长袖”这一舞风的形成,凝聚着古代楚人长期的舞蹈艺术实践中所付出的
艰辛劳动代价,是不断探索的结晶,是美的象征,值得人们珍视。因此,《大饗
礼·楚宫宴乐》能对它进行重点表演,其编导者的用心和表演者的成功,都是令
人赞叹的。
    该舞采取了领舞和群舞相结合的方式,其动作在柔美之中见含蓄,其气氛于
活跃之中见抒情;其场面在和谐之中见变化,其风格于古朴之中见清新,构成了
华丽典雅的总特色。尤其是领舞者的动作,更是婀娜多姿,令人眼花缭乱。舞者
高髻长裙,体态窈窕,在悠扬的鼓乐声中,一会儿长袖轻拂,微步而行,显得婉
约娴静,楚楚动人;一会儿上前身倾,双袖飞扬,仿佛乘风欲去,大有“嫦娥奔
月”之意;一会儿又跃足挥袖,婆裟而舞,其“体迅飞凫,飘忽若神”(曹植《
洛神赋》)。其双袖抓似闪电,抖如凌波,背同落雪,飘象飞云……这些难以言
喻的美妙动作,充分展现了古代楚女的娇婉柔顺的性格和志趣高洁的情操,达到
了内情与外型的高度统一。
    总而言之,上述的四场表演,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表演风格上,都
无疑是史料、诗作、文物图案的艺术再现,具有民族风格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
特点,表现出东方古典美的艺术特征。它们犹如四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编钟
乐舞中》。
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31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1-31 1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上</P>
发表于 2006-2-2 17: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P>欣赏一下。</P>
发表于 2006-2-5 14: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啊,原来还想“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没人发掘”。呵呵,有了!
发表于 2006-2-6 1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发表于 2006-2-8 23: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浪漫的楚辞
发表于 2006-2-9 2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你不怎么厚道啊,要灌点水才让看![em01][em01]
发表于 2006-2-14 03: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DF
发表于 2006-2-14 0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06-2-19 13: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mms://hbgxgc.library.hb.cn/武舞——《出征》.asf
发表于 2006-2-22 12: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芝麻开门
发表于 2006-4-2 0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P>
发表于 2006-4-11 22: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P>听 最后不太象古楚之乐</P>
发表于 2006-4-12 1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6-4-19 0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想看了</P>
发表于 2006-4-22 16: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P>想听</P>
发表于 2006-4-24 2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爱,但我不善舞。</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14 , Processed in 0.0814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