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52|回复: 23

[转帖]黄帝子孙姓氏总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00: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宋体>黄帝子孙姓氏总览 </FONT>
<P><FONT face=宋体>  (笔划顺序检索) </FONT></P>
<P><FONT face=宋体>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FONT></P>
<P><FONT face=宋体>  据考,凡以下姓氏皆为黄帝后裔: </FONT></P>
<P><FONT face=宋体>  (2画)乜</FONT></P>
<P><FONT face=宋体>  (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 </FONT></P>
<P><FONT face=宋体>  (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 </FONT></P>
<P><FONT face=宋体>  (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FONT></P>
<P><FONT face=宋体>  (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 </FONT></P>
<P><FONT face=宋体>  (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FONT></P>
<P><FONT face=宋体>  (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FONT></P>
<P><FONT face=宋体>  (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郤、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 </FONT></P>
<P><FONT face=宋体>  (10画)党、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铁、凌、展、夏侯 </FONT></P>
<P><FONT face=宋体>  (11画)曹、常、鄂、符、扈、黄、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续、阎、堵、萧、祭、麻、屠</FONT></P>
<P><FONT face=宋体>  (12画)程、董、傅、葛、韩、滑、惠、嵇、蒋、焦、景、鲁、禄、彭、舒、童、隗、温、游、越、曾、敬、富、缑</FONT></P>
<P><FONT face=宋体>  (13画)鲍、楚、褚、窦、蓟、简、蓝、雷、廉、满、蒲、麯、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楼、慎</FONT></P>
<P><FONT face=宋体>  (14画)蔡、管、暨、廖、蔺、缪、慕、裴、谯、谭、鲜、熊、臧、翟、蔚、端、慕容、鲜于、漆雕</FONT></P>
<P><FONT face=宋体>  (15画)樊、黎、墨、潘、麴、滕、颜、颛孙</FONT></P>
<P><FONT face=宋体>  (16画)霍、冀、穆、融、薛、燕</FONT></P>
<P><FONT face=宋体>  (17画)鞠、濮、魏、戴、繁、濮阳 </FONT></P>
<P><FONT face=宋体>  (18画以上)酆、夔 </FONT></P>
<P>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P>
<P><FONT color=#0000cc>来源参考消息:<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31630808" target="_blank" ><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31630808" target="_blank" >http://post.baidu.com/f?kz=31630808</A></A></FONT></P>
<P>黄帝族裔的86大姓
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P>
发表于 2006-8-26 0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阁下是个达人了 最近看到有人在寻求“基”姓,好奇,给个线索好么?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14: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P>只找到一点:</P><P>嬴为其部族基姓,随着族众的世代繁衍,要不断地别宗立氏,即逐渐由基姓分化出许多新的姓氏。</P>
发表于 2006-8-26 2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P>LZ好象理解错误 以在下的理解 她的意思是 姓“基”这个姓的源流</P>
发表于 2006-10-5 1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涵盖这么多姓氏,难怪都是炎黄子孙,我也是帝王族人,哈哈
发表于 2006-11-15 16: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P>也不尽然,现在的汉姓人民中,也有不少出于种种原因由少数民族改来的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14:24: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23 05: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姓荆。
发表于 2006-11-26 11: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女子姓周!
乃东吴周瑜之长子的后人~!
发表于 2006-11-27 17: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匈奴族为黄帝后裔,但是鲜卑族并不一定
发表于 2006-12-3 0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曹操之后也!呵呵~~~~
发表于 2006-12-12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有了解‘谌’姓的
发表于 2006-12-23 16: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第拾柒大姓
发表于 2006-12-29 01: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人有一事相问。。。</P><P>吾乃呼延复姓,</P><P>祖辈留守黄帝之陵墓,</P><P>为何不见我等姓氏?</P><P>吾姓氏最远追朔到何朝?。</P><P>。。。。。。邀君顺言。。。</P>[em07][em07]
发表于 2007-4-8 15: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P>吾乃朱家后人</P>[em01]
发表于 2007-4-19 15: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0066>轩辕雨</FONT></b></P><P>....本人有一事相问。。。</P><P>吾乃呼延复姓,</P><P>祖辈留守黄帝之陵墓,</P><P>为何不见我等姓氏?</P><P>吾姓氏最远追朔到何朝?。</P><P>。。。。。。邀君顺言。。。</P><P>++++++++++++++++++++++++++++++++++++++</P><P>呼延(繁体:謼延)姓起源参考之一

    也可写作“呼衍”。本为匈奴四部之一的名。后来该部进入中原,以部落名作为姓氏,
就为呼延氏。在汉代,匈奴贵族呼衍氏的后代以呼延为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
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通志氏族略:匈奴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P><P>史记上说,匈奴人祖先为夏"后氏"苗裔,没文字,一切都是口耳相传。</P><P>苗裔,言子孙滋生若苗。</P><P>匈奴人的祖先为后氏。上古发音为|hun|仄声</P><P>呼延的发音没研究=,= </P><P>胡人是一群没文字的华夏后裔,文化上比中原王朝落后。</P><P>其俗可见“诗经豳风”。</P><P>夏有很多氏族:后氏是比较大的一支。据说夏的末代国君就是后羿——那个传说射下九个太阳地=,=|</P><P>从五帝到三代,每个帝王都是黄帝的子孙。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而有人会说“自秦以后,所有帝王皆贼也。”</P><P>“姓”和“帝”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据某些人研究:“帝一开始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形”。</P><P>远古是以“姓”为代表的母系血统为尊的局面。</P><P>上古士大夫耻于谈姓,君子也耻于称“帝”,改以“朕”自称。秦始皇帝以后,为帝王专用。</P><P>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在血统上美化自己,并同时用“燕雀乌鹊”来指桑骂槐,许自己为凤凰,说自己是君子,楚王身边的都是些小人,是庶出的小鸟,不值得一提。难怪有人会说“离骚,即牢骚。”</P>
发表于 2007-5-14 1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我姓陈</P>
发表于 2007-8-5 17: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姒姓曾氏,黄帝夏禹之后!</P>
发表于 2007-8-5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P>偶姓郑。呵呵,以下是郑姓的由来:</P><P>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P>
发表于 2007-8-5 2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P>RE:一空</P>
<P>谌字作姓时,读音shen(见康熙字典酉集上言部),谌姓延续4500多年,读音未变。不作姓时读chen,亦为古燕代东齐方言之读音。谌氏祖谱记载,谌氏祖先自尧帝之三子大节公,分封到洛阳赐姓为谌开始有谌姓,西汉末年迁徙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谌重(读音zhong,史书、字典多误为“仲”)出生后,迁至南昌。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谌氏祖谱自谌重后,有比较详细记载,自谌重始,序“辈词”一百三十代,至今仅用五、六十 字而已。历代谌氏主要以读书、作官、行医为业,唐宋时期谌姓自江西、湖北,迁徙到湖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浙一带,清初康熙出巡病在山东,谌赴守(四十七世)受诏自江西到山东为其诊病,后留居山东,至今十几代。苏北地区有谌姓,据说来自洛阳,东北西北地区的谌姓,大多是山东、河南、安徽、苏北、江西一带,在近代迁徙所至。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5 21:21: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9 15: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P>哦,我 姓聂,原是姜太公姜尚封地的地名,那个地方叫聂,时间久了,居住的人就把聂作为自己的姓氏。当然,年代也很久远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52 , Processed in 0.1074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