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如果要转载,请连文字一起转载)</P>
<P>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P>
<P><FONT color=#ee1111>“<FONT size=2>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FONT></FONT></P>
<P>这一段是蒹葭从风的描述。按照周礼来结婚,不知何时成了我的梦想。或许如汉服的理想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那些诗经相伴的下午,在那些梦回春秋的午夜,在那对仪礼中诘拗难懂的字句的探究中,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它与我血脉相连,不可撼动。幸运的是,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共工的梦想,更是汉服运动里许多兄弟姐妹的梦想,没有兄弟姐妹们,我们孤掌难鸣。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尤其要感谢的是: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青松白雪——从对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慢慢出炉,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他都付出了无数心血。虽然他人远在澳大利亚,但竟然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我们)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我们昏礼的赞者,其中冗杂与辛劳,现在想来,仍如昨日。</P>
<P>万佛朝综——周制汉服的制作者和唐制小礼服的设计者和制作者。饶是有丰富的汉服制作经验,她毕竟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却为了设计裁剪我们的衣服熬过数个不眠之夜。
</P>
<P>碧野黄花和她的幸蕴婚礼企化公司——碧野黄花和我们很早就有了联络,她一直有志于做一个纯粹的汉式婚礼。我们的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背后的屏风、名叫“下卷”的汉式几、盥礼用的尊,同牢的漆盘、耳杯、爵,这些只有在古装剧和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的东西,都在她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蒹葭从风——和碧野黄花第一次见面时,她手中就有厚厚一叠打印版从风写的华夏昏礼流程。没有她事先的详细考证,我们的准备工作要繁复许多。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也是她学业之余所写。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安然——在祭夏时认识了他,在市的隐者。但他也积极帮助我们这些俗世中人。一早他就穿着他的褙子到了我家,不多言,只帮忙。晚间筵席,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谢谢大家</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1 16:12: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