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7|回复: 20

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o(︶︿︶)o 唉等内容引发争议《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0 16: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000066>9月下旬的上海,天气好得出奇,33岁的韩云松心情却颇有几分微妙,这位复旦大学第二附中的科研室主任,负责学校所有四个班级的初中历史教学。这种微妙源于从这个学期开始,上海市所有初高中的学生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所发生的新变化,而这些新变化,一个月来始终成为网络争议和媒体报道的热点。
  争议的高潮始于9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报道,这篇名为《毛去哪里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报道,报道说,上海的新版历史教材“聚焦于叙述经济成长创新和外贸以及政治安定,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等,曾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不再受到高度重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o(︶︿︶)o 唉甚至被压缩到只在介绍国葬礼仪的组成部分降半旗那一课出现。”
  随后,国内外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争论也由此而起。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流传的评价,所针对的大多是网络流传和媒体报道的沪版新教材目录介绍,很少有评述者真的有机会翻阅过这8本沪版历史教材。实际上,这套今秋在上海开始全面试用的新教材,不过是上海市按照早在1998年就开始的第二期课程改革方案,依早已制定好的计划进行的一个常规步骤。所以编者反复对媒体强调,这套教材只是试用,还需吸取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各方意见进行修改。
  尽管对沪版教科书事实部分的剖析和对价值观的争议声音已经慢慢平静下来,在复旦二附中校园,面对记者谈起这个话题,初中历史教师韩云松仍然显出几分不安,他给学生们上的历史课正要开始讲述一个相对敏感的地方,秦帝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就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作为历史学家,朱先生有着自己的理解。</FONT></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log.sina.com.cn/main/html/showpic.html#url=http://s9.album.sina.com.cn/pic/4881467d02000cy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66><IMG src="http://s9.album.sina.com.cn/pic/4881467d02000cy8" border=0></IMG></FONT></A></P>
<DIV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66 size=4>历史教科书不改革不行</FONT></DIV>
<DIV align=left>
<b>记者:</b>您看到这批新教材后感觉怎么样?
<b>朱学勤:</b>感觉不错!我曾经做过中学历史教师,拿这个书跟三十年前我教的那套全国统编教材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是很大的进步。
</DIV>
<DIV align=left><b>记者:</b>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b>朱学勤:</b>首先是在体系上,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第二就是教科书的编写方法,打破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它穿插了很多在课堂上即兴参与的小教案。比如郑和下西洋,这套教材旁边的一个小框框里面标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下西洋是来寻找建文帝,你怎么看?你还听说有其他动机吗?等等。
  你可以想像,如果用这个教材的话,那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气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教条式的背诵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比较大的突破。
</DIV>
<DIV align=left><b>记者:</b>您感觉是这套教材提供了一整套比较开放的思路?
<b>朱学勤:</b>对,是文明、开放、面向世界的思路,你看高一第一学期的教材,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在一起按照几个主题来讲: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主题二人类生活,主题三人类文化。这样一个主题相比过去我们教世界史,五大社会发展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讲下来了,要可亲可近而且可信得多。
  放弃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一;第二它也削弱了、淡化了过去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这样的一种历史观,它突出的是文明、文化、科技、生活,甚至它告诉学生什么叫法律?最早的法律是产生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审判制度?陪审官起源于哪里?最后它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是这样一个问题,多有意思啊,它问您知道您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读这套历史书长大的小孩,我认为那真是喝人奶,不是喝狼奶长大了。
  至于对这本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攻击,或者说是反对,我觉得要区别对待:
有一个看法是把里面有一些新的详略对比的安排,说成有政治含义,比如说故意贬低o(︶︿︶)o 唉,故意贬低中国革命,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成立,当然关于中国革命和o(︶︿︶)o 唉在这本书里面有所涉猎,它的比例相比过去的确少多了。
  就以o(︶︿︶)o 唉的功过来讲,史学界到今天还是见仁见智,到今天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编者,采取一个淡化、略化、粗线条的处理方法,既是无奈的,也是理性的。何况这套书是按照一种开放性的体系来编排的,到了课堂上,每一个历史教师,也完全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详略讲解。
  至于由此把这一套文明史的教材体系说成是一场“理论争辩”、“颜色革命从上海开始”,这些人想的是实在太多了,我甚至想说,用这种语言来面对一个教科书微小的进步,本身说明他的思维方式还在十年、二十年前他接受的那一套历史教科书的束缚之中,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暴力史和革命史教学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说是牺牲品的话。网络上有这么多的人用这种语言来恶意地攻击这套教科书,不说明这套教科书没有必要,恰恰说明这次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不行了,就是社会已经向前前进了三十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思维体系,迸发出这样的文革式的语言,他岂不说明我们的教科书改得太晚了,而不是改得太早了!</DIV>
<DIV> </DIV>
<DIV align=center><FONT size=4><b>人吃人史观训练出的是狼</b></FONT></DIV>
<DIV>
<b>记者</b>:有观点认为,一部被史家形容为“相砍史”的中国历史,在这套教材里被编排成了一部温情脉脉安定团结的“和谐史”,如果从历史真相的角度来说,鲁迅说过翻开中国历史,字里行间都写着吃人……
<b>朱学勤</b>: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相互吹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会产生前几年我们知道的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既然我们打开书,我们的大文豪告诉我们,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人砍人的历史,那今天我拿起刀来捅杀自己宿舍的同学,那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啊!
</DIV>
<DIV><b>记者</b>:那么这到底是历史观出了问题,还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
<b>朱学勤</b>:两种情况都有,但历史观肯定有问题。不管这个历史是谁写的,哪怕是鲁迅写的,我都觉得这个是对历史的大扭曲、大曲解、大减化。第二,今天的社会现实肯定是有很多不公正的,那面对这么多的不公正,你怎么办?讲完o(︶︿︶)o 唉的故事,告诉学生是现在就去做o(︶︿︶)o 唉,还是告诉学生我们已经离开那个时代两千年了,我们可以尝试用更文明、更符合法律的办法来争取人的尊严,争取一个普通人的正义?
  你想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就是碰到不公正、碰到不正义的事情,最公正、最正义的反抗方式就是暴力,正因为这样,所以到了“文革”,那一群红卫兵才会用那么暴力的手段来报复他们的长辈和老师。除了“文革”时那些特殊的政治教育,此前孩子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包括片面的鲁迅教育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那是喝狼奶的教育,不是喝人奶的教育,训练出来的是狼,不是人。     
  如果我们对历史的借鉴老是停留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借鉴就是太片面了。更多的借鉴就是告诉学生,除了压迫和反抗,然后反抗者成了新压迫者,新压迫者又刺激起第二代反抗者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外,人们还有另外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那就是法律和法庭。
  这就是今天我们拿到手的这一套新教科书的几个新颖之处,它拿出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人类的法律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大陆法?什么是英美法?当然它也没有忘记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古代法律,有中华法系,而且还推荐学生可以再去读什么书。
法律带来的自由,法律对自己的保护,这个是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在好多年以前就已经做到了的,为什么不以此为鉴呢?</DIV>
<DIV align=center> </DIV>
<DIV align=center><b><FONT size=3>需要多视角对待殖民史</FONT></b></DIV>
<DIV align=center> </DIV>
<DIV><b>记者</b>: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这套教科书的先进之处是强调了创新精神,适应全球化,他认为如果过多地强调殖民地民族苦难的历史,不一定能够造就今天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您怎么看?
<b>朱学勤</b>:关于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我觉得既应该讲出异族统治的不一样,同时也应该讲,当时这种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里面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文明因素,如果仅仅局限在过去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滩的那一条街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既是统治和反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我认为,也恰恰是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共同创造了我们沿海文明地带的历史。
  我们的中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带出来的心理病症,除了教学和考试之外,教科书体系和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每天每时发生的冲突,也是根源之一,如果是一个简单地相信我们教科书体系的人,那在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他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和教科书说的不一样,放学以后看到的事情和教科书说的更不一样。这不是陷学生于人格分裂吗?现在这套教科书并不是说这已经十全十美了,但是已经拉近了一个孩子在正常生活当中对生活的正常感受了。  
</DIV>
<DIV><b>记者</b>:好像我们也看到在很多国家,他们也在历史教科书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b>朱学勤</b>: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每个国家都在做,但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在过去那样做的。我看美国的教科书首先就是没有统编教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第二就是即使美国讲爱国主义的篇章,也不像我们讲得这么生硬、这么强行灌输,比如讲到它(美国)和英国的殖民与反殖民的关系的时候,它讲最早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北美那批领袖们,革命以前都是英国在各州设立的议会成员,正是他们吸取了英国人留下来的议会民主的养分,回过头来反抗英国人的不义统治,所以才会反抗得更成功、更准确、更有效,它并不是简单就把过去的历史一刀割断。
  我们当然不一定要仿效美国人这样写。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觉得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没有。而现在,刚开始产生。我看今天的教材既有历史知识也有历史观,它在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的时候更活泼、更开放、更尊重学生。至于历史观的演替,过去是暴力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王朝体系史观。那现在是什么呢?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变迁的历史观,哪一个更突出普通民众?哪一个更突出所谓人文史观?显然是后者不是前者。
</DIV>
<DIV><b>记者</b>:您刚才所说的后面这些史观,现在在整个中国史学界是一种主流吗?
<b>朱学勤</b>:应该这样说,不能说是主流,只能说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历史学家的一个共识。</DIV>
<DIV>统一历史考研试卷是倒退
</DIV>
<DIV><b>记者</b>:您现在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面对着从中学历史学习过来的您的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b>朱学勤</b>:跟本科生上课和研究生上课的第一个学期,就是一个更换他们知识体系的时期,我告诉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前你们所接受的历史知识,除了大事年表比较有用,其他暂时给我忘记。那些东西与其说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历史,不如说更妨碍他们进入历史,所以我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一个学期上课觉得是最辛苦的,因为这是一个要他们从陈旧的中学教科书里面吸取出来的错误的历史观作不断地搏斗的过程。否则没办法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更没办法进入研究生写论文的状态。
  我大多数研究生最后还是能跟上来,能够帮助我战胜陈旧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我提供给他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我要启发调动他们的生活记忆,你们从6岁开始记事到18岁,已经有12年的历史,你们想想你们12年是怎么度过的?如果后面有一个历史学家来写你们经历的十二年,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想法,你们会不会承认这是你们经历的历史?所以生活能帮助我战胜那种陈旧的、腐朽的、错误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DIV>
<DIV><b>记者</b>:在讨论历史教科书教学的问题时,中学历史教师也常常提到一些困惑,比如高考指挥棒的问题。
<b>朱学勤</b>:这个高考指挥棒在他们头上飞舞了几十年,现在已经飞舞到我们的头上来了,教育部规定从今年开始,文科的心理、教育、历史这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必须经过统考。那就是说,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考研时不是考各个专业老师出的卷子,而是考一张全国统一的卷子,这完全是倒退,怎么可能用来鉴别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我拒绝这样的学生,我拒绝这样的考试,所以我今年跟我们的研究生部主任说,我不招研究生了。把背书背出来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招入进来,这是对自己的一个羞辱。所以也告诉中学阶段的历史同行们,你们的痛苦现在我们正在分享,只不过我还有权利拒绝,他们没有权利拒绝而已。这个学期开始,我已经正式跟招生办主任讲,这个制度不变回去我不招,我拒绝这个责任。
</DIV>
<DIV><b>记者</b>: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大幅度修改和变动率先出现在上海?
<b>朱学勤</b>:这我倒真不清楚,这您肯定要问几个编写者,当时他们通过什么部门、什么途径得到的指示要改。我只能说,中国这场改革迟早要来。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它的文明发展是一个呈梯度推进的状态,总是东部和沿海先进入文明,然后逐渐影响到中部,中部影响到西部,如果有关部门要做一个实验的话,他先选择东部,比如说上海这样一个地方来实行新的教材,这个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小标为编者所加)</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6:07: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上海总是成为全国舆论的众矢之的。凡事加上“上海”两字,就成了反面热门。然而事实总是证明:上海的确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海总是开全国风气之先,又最终引领文化潮流。趋之若鹜者,便是当初诋谤之人。</P><P>    这次是历史教科书的修改问题。据说上海市最新高中世界历史课本对以往的历史写法作了明显的调整,将原先的革命史、领袖人物的介绍大幅度缩减,据说关于中国革命史缩减到1章,“o(︶︿︶)o 唉只提了一次”,取而代之是大篇幅经济、制度、文化、风俗、生活、艺术、技术、全球化史的章节。</P><P>    “上海历史书事件”被策划成一次网络pk,支持者声音很轻,反对者则借助有民族主义大旗,发表痛心疾首的言论,说上海人抛掉革命了,“盖茨取代了o(︶︿︶)o 唉”,声称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容许上海这样大讲“和谐历史”,而“忽略”讲欺凌史、革命史,毒害下一代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产生历史的迷茫,看不清来路,辨不清归途。”还有人发出了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救救孩子”的惊呼。更有人乘机发泄对“自由散漫的上海小资们”的不满,认为“上海要搞独立”,上海人和小日本一样该消灭(网友留言)。</P><P>    我觉得这就是大众论史的可笑之处:让一群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缺乏最起码历史学常识的人参与历史教学的讨论,这就像让文盲参加公民陪审团。</P><P>    不过我非常理解并赞同这次教科书写法的改进,认为这又是一次上海对全国人民的文化贡献,因此我认为还是要说几句:</P><P>    首先、历史的写法随着时代使命的变化而变化。一切历史最终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当下的社会现状。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三座大山,是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我们对历史关注角度(不是篡改)的变化。我们的重点是在建设好这个国家,让国泰使民安,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再受到欺凌。我们只有学习更多的技术、文化、艺术、科学、制度化的发展历史,从中学习有利于坐天下的“治国之策”而非改朝换代的“治乱之策”,如此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当代的历史使命,以更出色的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P><P>    其次、历史的内容编定只是学科分类的技术问题。?学科自有学科的分类,中国革命史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不多,o(︶︿︶)o 唉只提到一次。这是因为这本教科书是世界史。世界史中用较少篇幅描写中国历史,这是由《世界史》的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是世界的组成,但只是一部分,世界除了中国还有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史所占的篇幅比例不可能太多,更何况作为中国历史一部分的革命史?不要说中学历史书这样安排,你随便翻开任何一部大学《世界史》都是如此。我估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缺乏基本的历史学科分类的常识。上海教科书并没有否抹杀中国革命,除了《世界史》,还有整整一部《中国史》写的都是革命史和阶级史,关于中国革命、中国屈辱的内容丝毫没有少,并且更集中。《世界史》和《中国史》描述对象的明确区分,是历史学科可分类进一步明晰和专业化的进步表现。把技术问题上升到“民族意识、历史命脉”的高度,我觉得非常的耸人听闻。</P><P>    第三、普遍史是历史学发展的新方向。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其实普遍史从法国年鉴学派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数十年了,在世界史学界早已不算新。其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代表作《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采用了一种全息的普遍的历史叙述方式,以经济、文化、政治、科技、航海、风俗等方面,尽可能的记录(我没有用还原这个词)了一定时间段内的历史。当这种历史科学传入中国之际,我们还是沿用着苏联教科书式的专题史笔法,在通史中机械地按照革命史、政治史、土地关系史、文化史、经济史这样形而上学的分类方式进行历史的研究,同时旧史《二十四史》的“帝王将相体”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我们的历史观虽然强调的是群众史观,认为群众创造了历史,但是我们在教科书里看到的都是“领袖和历史人物”,理论上说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实际上却形而上学地分割历史。我们的历史是部分的、断裂、片段的。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普遍史(大众生活状态史)和精英史(历史人物史)的区别:比如佛教文化,在历史书上我们看到的鸠摩罗什的译经,是玄奘的取经,是慧能的故事,学习宗教史的人看到的是一段段的佛教高深的理论,我们总是认为历史上那几个大和尚还有那些高深的经典,几个著名的流派就是佛教的全部了。其实不然,真正的佛教进入民间后就变成了烧香礼拜,成了求佛送子,成了阿弥陀佛,成了观音菩萨。民间的信仰才是真正的历史,这是一种普遍的、深刻的文化认同。而玄奘、慧能、慧远,甚至释迦牟尼,他们只是佛教的一部分,只是历史和宗教人物,而前者化作民间的一般信仰才是真正的佛教历史文化。同样道理、革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断,历史人物只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个浪花,而和谐与发展则是更加普遍的描述,如果一味凸现历史人物的形象,而忽略更加普遍和重要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史,这就是对历史扭曲的解读。</P><P>    上海教科书的这种笔法就是采用了年鉴学派普遍史的写法(史学界从重写思想史开始,引入普遍史的方法),这是和国际接轨的做法,是历史的进步。恳请那些缺乏历史学必要理论知识就忧思忧虑的朋友,先打好理论基础。</P><P>    第四、上海历史教学界没有忘却革命。扬言历史被篡改的人都在危言耸听。因为我们的教育界从来不敢放松对意识形态的教育。虽然历史书的写法可以有所变动,但是我们获得中国革命史的途径却只会多不会少。比如高中《世界史》的篇幅有所调整后,《中国史》的内容肯定跟进,关注中国欺凌史、血泪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的朋友大可在《中国近代史》去看,还有就是进入大学后,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要学习《o(︶︿︶)o 唉思想》这一门公共课,无论你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只要你是中国人,都免不了。热爱o(︶︿︶)o 唉的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绝对不会看不到o(︶︿︶)o 唉的身影的,不要着急。</P><P>    第五、强烈bs那些头脑转不过来的教书匠。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叫作“前脚迈出”的中学历史教师对修改教科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原因是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形势,因此产生三大疑问:1、农民起义被删除,官逼民反的观点惹谁了?2、封建专制被删除,专制两词惹谁了?3、蒙古人划分等级看不见了,教课书作者,你怎么了?...我觉得这位对“官逼民反”、“造反有理”理论津津乐道的老师真可爱,可能他多年辛苦准备并倒背如流的教案被这次修改打乱了,因此才有跟不上形势的说法。我总是认为历史教师是最智慧的人,想不到却都是些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中国历史教学之差,不因为教材,大多因为教师素质太差了吧。恳请这些业务素质不过关的教书匠们,先打好自己的史学基础,不要因为自己无能而牢骚满腹,误人子弟。</P><P>    第六、强烈bs没事找事、挑起事端的媒体作者。</P><P>    我觉得这次上海教科书事件,完全是由某些媒体挑起的。媒体为了寻找话题,吸引人气,故意做了一系列卑鄙的技术处理。比如把这次普通的上海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台湾出版去中国化教科书的事件放在一个版面讨论,难道上海修改教材和台独去中国化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么?!难怪一些头脑发热的愤青朋友们受其挑动,不明就里的大骂上海人o(︶︿︶)o 唉。那些媒体用的标题大多触目惊心,耸人听闻,并且断章取义地省略了许多关键的条件,如把修改的对象是世界史,而中国史的革命内容丝毫没改这样一个重要的条件给斩断了。更损的是那些媒体还故意找出美国《侨报》的反对文章,造成“连西方报纸都在谴责上海篡改教科书”的紧张气氛,实在太不厚道了!实际上《侨报》只是中国华人在美国办的一份报纸,不代表西方舆论的主流论点。当我们的爱国热情被这些媒体充分调动之时,也是他们坐收渔利之时了。
  
</P>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FORM><TR><TD>发自上海的一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风波,一时被中外媒体炒作成了“政治事件”。实际上,这场教材改革始于八年前,是历史学界的学术成果缓慢地进入大众视野的结果

    历史教科书似乎总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无论中外。前不久,上海这个一向以经济发达、头脑精明、言语柔软而著称的城市成了这个问题的聚焦点。关于上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变成教育界、史学界以及大量网民关注热点,讨论甚至上升到“民族未来”的高度。

    <b>争议上海历史教科书</b>

    事情从9月1日开始。《纽约时报》刊出报道《毛去哪里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引起了一些敏感者的注意。几天之后,《青年参考》以《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为题,部分转载该报道。

    报道中称,“这套新版标准历史课本不再探讨战争、王朝和共产主义革命,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经济、技术、社会风俗和全球化等多种主题上”,“摩根大通、比尔·盖茨、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航天飞机以及日本的子弹头火车,都在新版教科书中得到了突出。课本中还有专门讲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章节。曾被视为世界历史重要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如今受到的关注也大为降低。o(︶︿︶)o 唉、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

    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更多国内媒体和网络群体的加入,它变成了一场关于历史教科书改革的大讨论。

    对教材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是否应该删减“屈辱史”和“斗争史”?是否应该添加时代元素,减少“经典”元素?是否应该以多主题化的文明史代替单线索进行的编年史?是否应该以全球史观代替民族史观?

    赞同的声音说,“人吃人史观训练出来的是狼”,“过分强调殖民史”未必能“造就人才”,教材走出了只关注领袖不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历史,全球史观代替民族史观才是历史的完整形态。

    反对的声音说,“这就是在消灭历史”,将导致高中生不知中国近代屈辱史,这不是历史书,而是百科全书,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最重要。

    面对这些激烈的争论,上海市教委和相关方面,几乎采取了一律不予回应的态度。

    <b>改变太“快”难以接受?</b>

    直到9月末,上海市新版历史教科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才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正式表态:《纽约时报》的报道“带有歪曲和片面”,“我们希望新版教材能够反映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能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把人类从古到今的文明史讲清楚”。《南方周末》在文章的标题中对苏的谈话总结道:是改变,不是“政变”。

    <b>上海的历史教科书究竟改了些什么?</b>

    老版历史教材,将历史等同于政治史,只按时间顺序单线索编写。而新的历史教材共9个主题,其中必修3本: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选修6本:改革、民主、现代战争、人物、奥秘和文化遗产等。这样,历史课变成了具有全景视野和全球思维的新时期教授方式。

    实际上,这场“改变”,始于8年前,是当时的国家教委一项教育改革试点的一部分。“(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写作从1998年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年2月份才结束,一结束又进入修改阶段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历史教科书编撰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前后参与编写工作的人员多达100多位,反反复复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他说,虽然参与编写的人员对于如何编写新教材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争论并不大,“大家从一开始就基本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也就是,要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把一些新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体现在新版的教材当中。”

    “比如多元文明的理念。”他说。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学者雷颐认为,现在的教科书改革,实际上只是反映了20多年来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变化而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历史学界和学术界就在批评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弊病——把历史等同于政治史。”雷颐说,“现在,几乎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研究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大家觉得,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我们历史来说更重要。”

    “我最近读到韩国汉阳大学的历史学家林志弘的文章,很有感慨。”雷颐说,林志弘的观点,也许能给国内的历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林志弘提出,历史学家有两种,一种是纪念碑式的历史学家,一种是客观分析式的历史学家。纪念碑式的历史学家,只说自己国家自己民族在历史上有哪些丰功伟绩,而客观分析式的历史学家,则会冷静地分析和批评,对本国本民族的功绩和过错一视同仁。

    历史学家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本民族做起,对历史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林志弘说,翻开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一开头就写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先”,这首先就把“我们”和过去、和这个国家完全等同起来。另外,韩国的历史书,为了建构强烈的民族主义,有一种“起源崇拜”情节——喜欢把什么好的东西,都说成最早是我们民族我们祖先发明的,比如对有争议的金属印刷术,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不提其发明地的争议,只说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发明的。

    “我们知道,韩国人的民族情绪、民族主义是公认的很强烈的,而林志弘超越了这一点。”雷颐认为,我们过去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一个是政治的影响。“梁启超就曾把《二十四史》称作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国传统的史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记述王朝的兴衰,记录皇帝的生活和统治阶级的政策,这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历史学的全部。”

    政治史和生活史、物质史比起来,只是大海最上面那一层浅浅的波浪,更下面的,是社会文化的变迁,这才应该是历史主要的内容——雷颐介绍了法国年鉴学派的观点,从上世纪初,年鉴学派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到现在也是历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派。而目前,法德已经开始联合编写历史教科书了。

    “教科书有变化不足为怪,没有变化才是不正常的。”雷颐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这个变化,我觉得来之太晚。”

    <b>教科书的改变并不只是上海</b>

    为什么一场在历史学界已有定论的推进,到了教育界,特别是到了大众传媒上,会让人们感到如此震动?

    实际上,历史教科书的改变,并不只发生在上海,它是一个全国性的改革。“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2004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在第一章中这样写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是该书的主编,也是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朱汉国担任组长。

    “这次课程改革有两大背景。”朱汉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国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都相继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大家都意识到,新时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要靠培养,培养首先就要从基础开始。而同时,国内的课程推进现状又不利于人才培养,比如历史教材就明显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岳麓版高中《历史》总主编赵世瑜的评价,这个“标准”是把“指令性的计划”,变成了“指导性的计划”,也就是说,过去是全国只有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材,而现在,只告诉你原则。

    “比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爱国的人,培养道德健康的人……同时告诉你要描述哪段历史,至于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只要能达到课标的目的就可以了。”赵世榆这样描述新“标准”。

    这样,目前在全国,已通过教育部审批的中学历史教材有12个版本,其中初中8个,高中4个。

    朱汉国说,各个版本的教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关系,通过市场的竞争,能对教材形成优化选择。“有的教材使用得就比较少,有的教材使用的就比较多。哪个教材更能反映课标,哪个教材更符合史实,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地方。”

    赵世瑜说,“新的教材体现了‘一元多线’和‘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也体现了鼓励实践不读死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界这些年的研究成果,体现到了新的教材中。”

    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开始使用新版高中历史教材;2005年,江苏加入;2006年,又有浙江、福建、辽宁等五省加入。而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已经在2005年9月公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一线历史教师们:作用至关重要</b>

    然而,历史课的改革,教材只是因素之一,处于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孙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龄,目前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五中学担任初中历史教师,他要带八个班,每周教十六节课。

    “新课标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已经用了三四年了。新版的历史教科书,‘史实’部分少了一些,所谓的衣食住行的部分多了。”孙刚说,这给他讲课带来了麻烦,他需要去额外去收集很多资料。

    他还是习惯于旧教材。觉得以时间和朝代顺序作为主线索,史实比较清晰,系统性强,而新版教材,面太广,内容比较繁杂。“我看重民族主义的教育。”孙刚说,“我个人认为,哪怕把解放战争史完全删砍掉,可能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家兄弟怎么争斗,不是什么大问题。一个民族的反侵略史,一个民族的屈辱史,这个是应该着重强调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孙刚也承认,“对于历史课,现在的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多了,学生也更有兴趣了。”

    而在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的高中历史老师陈林对新版历史教材则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他告诉记者,过去的教材是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讲,而现在的教材则采取了中外史合编的方式,中国外国合编到一本教科书上,主线则分别是整个人类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体例很好,我赞同这样的体例。”陈林说这样让他的教学线条更清晰,而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眼界更开阔,学起来也更轻松。

    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的历史教科书还用的是2002年的人教版的老教材。但是,该校的历史老师韩校却让学生们爱上了历史。

    韩校告诉记者,他会把历史教科书中的素材,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讲。比如讲到洪秀全,他会告诉学生们,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莲,而广东当时是受西风渐进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但洪秀全受的教育,却是私塾的四书五经,是严格系统的封建教育。洪16岁时曾经务农,这经历让他同情农民,而他在科场屡试不第,是促成他走上反抗清王朝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有的这些环节,都与他及太平天国后来的结局有关,这样学生们也就可以自己判断出,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韩校说。

    “历史课,我认为不是仅仅在传授知识,历史知识现在都可以查得到。我认为,历史课是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它让学生具备一种阅世能力和洞察分析能力,从历史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将来会视野更广,心胸更开阔。”

    在一份北大附中的学生们用英语制作的课程表上,他们特意把历史(history)用大写字母标出,以表达他们的喜爱。</TD></TR><TR><TD align=left> </TD></TR><TR><TD align=middle>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images/setPage.js"&gt;

  2. &lt;script&gt;
复制代码
</TD></TR></FORM></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article_title 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35><FONT style="FONT-SIZE: 14.5pt; LINE-HEIGHT: 30px"><b>印度时报 o(︶︿︶)o 唉思想与上海历史教科书改革</b></FONT></TD></TR><TR><TD width=346><b>来源:</b>印度时报</TD><TD align=right height=20><FONT color=#666666>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FONT></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height=5> </TD></TR><TR><TD><P><FONT face=宋体>    中国抛弃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作为主流的o(︶︿︶)o 唉思想,采纳市场开放改革,这是迟早会发生的。然而它一直屈从o(︶︿︶)o 唉主义理想。现在,上海学生的世界历史课本只提过o(︶︿︶)o 唉一次——在礼节章节中。</FONT></P><P><FONT face=宋体>    战争与革命以及共产主义的灌输已经省去了,代之以经济、科技、多样文化和全球化。在新的历史书中,领带的起源比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占的空间要多。这是应该的。在极权主义国家中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宣传残暴,以巩固国家认同。</FONT></P><P><FONT face=宋体>    但让学生重新体味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所有血腥细节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和国家必须共存。如果我们不希望历史血腥争执继续,制造新的牺牲崇拜,强制重温过去战争和屠杀的历史没有多少用处。</FONT></P><P><FONT face=宋体>    未来的历史家可能把邓小平1979年改革看作是比o(︶︿︶)o 唉1949年的革命更重大的转变。中国正出于彻底改造的阵痛,而这种努力已经体现在它的教材中。中国无疑有着可怕的过去——这和印度相似——但这就是这些社会要彻底盖在自己,放眼未来的原因。</FONT></P><P><FONT face=宋体>    学生应对明天的现实,而不是系于o(︶︿︶)o 唉教条和过去的冲突的束缚。科技、经济、多样文化和全球化无疑是塑造未来的力量。不管怎样,o(︶︿︶)o 唉的历史贡献难以作定论;而领带的起源则是一个有趣得多的话题。</FONT></P><P><FONT face=宋体>    中国年轻人在细读比尔·盖茨的《未来时速》中富裕起来,而不是o(︶︿︶)o 唉的红宝书。</FONT></P><FONT color=#ffffff>www.singtaonet.com</FONT>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P>说上海新版的历史教科书又惹出了争议,弱化或者删除了一些不利于和谐的内容,于是广大网民骂有关门不要脸抹杀历史,历史界的精英们耻笑广大人民群众不懂“历史”,不懂与时俱进。</P><P>显然我也是属于不懂历史的人之一。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日本教科书故意弱化或者删除某些他们认为不利于日本国和谐的内容的时候,这些专家又要跳出来表示抗议?不晓得此时日本的有关部门站出来说这些国内所谓历史界的专家不晓得与时俱进的时候(正如这些专家今天批评我们老百姓一样)他又能作何感想?不过有一件事我是想得明白的:假如中国曾经乘胜追击,把整个日本并成了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东省”以后,有些历史事件绝对不会出现在中国的普通教科书上。谁要是敢提出异议,就有一堆专家出来蔑视你。你要是仍然执迷不悟的话,对不起,有关部门就请你去上内部学习班了。</P><P>你不信吗?就说大家很愤怒的“南京大杀人”事件吧。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日本人的那个“南京大杀人”。但是你知道历史上南京经历了多少次屠城吗?据说被杀了将近两千万人。(详情请问据说最懂中文的百度。)但是其他的屠城都被做为人民内部矛盾堂而皇之的弱化了。好我不说南京了,那你能说清楚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更加恶劣的入侵者“大杀人”吗?蒙古铁骑,八旗大军谁不是双手沾满鲜血?历史书里也一样不会有的。所以说,千万别对历史教科书报太大的希望,我们这种普通的人永远只能像一个瞎子一样被人引导着去摸大象的某一部分。</P><P>不仅是一些劣迹会被掩盖,而且一些英雄人物也会因为政治需要被削去荣誉。比如我小时候的历史教科书上曾经大肆宣扬岳飞,说他是国家英雄。后来小学还没毕业,老师就特别强调了,以后考试的时候不能说岳飞是国家英雄了,不能不提到的时候只能说是“民族英雄”。当然,到了初中高中的的书上干脆就尽量避免这个人的出现了。理由嘛,我想大家都能猜的得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嘛。</P><P>其实,我是很赞成上海历史教科书做法的。上海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的孩子少看一点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让外国小朋友看到让他们不开心的东西。历史的真相不重要的,社会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什么都是次要的,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我这段和前面似乎是矛盾的,请各人挑出各自爱看的。 </P>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历史的真相不重要的,社会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什么都是次要的,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我这段和前面似乎是矛盾的,请各人挑出各自爱看的。 </P><P>我强烈反对!这句话!</P>[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4: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哦!
发表于 2007-7-3 19: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P>历史教科书说到底就是历史观的问题.</P><P>过去的教科书说到底就是斗争主义的历史观,这个历史观的缺点就是:一无法让你平等对待其他文明,二无法让你产生历史自豪感,三无法让你产生民族认同感,四无法让你感到历史的进步.</P><P>这种历史观就是一种吃人的历史观</P>
发表于 2007-7-17 15: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上海~~~
发表于 2007-8-23 00: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爲一個中小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會如何做人和學會如何生存,而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反觀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灌輸政治意識形態、英語和研究性的科學理論,而關于道德、做人和生存技能的教育幾乎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甚至變態的教育!
具體到歷史科目上,中小學生需要知道的也應該是文化、藝术、生活、風俗、技術、經濟、制度的發展史,以其對學生今後的爲人、處世、生活等方面有所啟迪;而不是階級鬥爭和政治意識。
发表于 2007-8-26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必须说明一点,对稍微了解法国大革命的人来说,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是垃圾。</P><P>“具體到歷史科目上,中小學生需要知道的也應該是文化、藝术、生活、風俗、技術、經濟、制度的發展史,以其對學生今後的爲人、處世、生活等方面有所啟迪;而不是階級鬥爭和政治意識。”</P><P>你敢说构成中国文化基础的诸子百家没有阶级斗争和政治意识。</P>
发表于 2007-8-27 0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不容回避,但我感觉长久以来,真正的政治很少存在了.平民政治意识更是鲜见,勿谈国事到是成了街头巷语.
发表于 2007-8-27 1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如果把上海的教科书当扫盲书,大家应该没有争议。
发表于 2007-8-27 16: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P>閹人勿論政治!</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9: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难得那么多人发表了一下,意见啊.</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难得那么多人发表了一下,意见啊.</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9: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难得那么多人发表了一下,意见啊.</P>
发表于 2007-8-30 21: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遗忘英雄的民族是欠打的民族。
发表于 2007-8-30 21: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郁达夫的原话是:“<FONT size=2>一个<FONT color=#000000>没有英雄的<WBR>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崇仰的民族,</FONT>是一个可怜的奴隶之邦。</FONT>”我的话是修订版。
发表于 2007-9-3 18: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朝立国为中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论变的好坏,历史事实都要尊重,不能回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1 10:22 , Processed in 0.2071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