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98|回复: 101

我蛮喜欢汉服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1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蛮喜欢汉服的,真的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
  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
  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
  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
  展的水平。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
  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
  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宗教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
  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
  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
  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
  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
  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会
  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一个民族,它的节日文化丰富多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民族文化的几个分支各自的特色

我在书上看到说汉民族文化是由几个分支组成的,包括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三晋文化,陕甘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吴越文化,岭南粤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和客家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文化简介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文化

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晋文化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现山西省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陕甘文化

赣文化,即江西文化,又或称江右文化,它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淮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


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蜀文化

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民族服饰研究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的服饰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来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的黼黻,尊卑贵*,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基本特点

男装的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3: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装式样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流变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女服则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代服饰: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西汉服饰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在资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服饰: 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宋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朝服饰: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汉服的周边传播
日本和服: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面向日本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饰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日本和服是从中国引进的,和汉服重要的不同在于:男装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自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装不同点在于和服后面有背包,袖口同样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腰带宽些,还有服饰上的花纹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妇女头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袜也是唐朝时期汉族妇女的传统,今天在中国已难寻踪迹,但在日本却生根发芽。
高丽服饰:南朝鲜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服的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悍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怎样看待“胡服骑射”与“剃发易服”?
我们应当接受外族先进的东西——但是在保留我们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
所谓“中道”是也!——拒绝,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弃祖先!
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衣冠的前提下,进行的。
胡式服装,只是作为方便劳作的职业服装,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流行风尚。而作为国家典礼的祭祀、朝见、礼宾——则一律是使用标准的传统汉服。
汉服一直是庄重、礼仪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时尚、实用主义的流行。
胡服骑射——是我们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典型;
剃发易服——是我们的奇耻大辱,被奴役的标志。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复兴汉服记事
她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美学工艺屹立于世界服饰艺术之巅,她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谱入古国生活点滴之间。
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在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从开放的大唐情怀到含蓄的宋明格律,无不流露出汉族文化的哲学信念。汉族服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程里,已成为华夏民族的发肤与汉族儿女血脉相连。
然而,她却是汉族人民最深的伤口--在被异族剥去皮肤的同时,鲜血荡漾在古国的锦绣山川,三百六十年岁月,漫长的时间……时至今日,我们遥望着祖先创造的辉煌成就,却充当着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赤裸民族
---华夏之汉!
眼见的是无耐,心怀的是不甘!
我们整理起祖先的遗产,誓让那斩断的文明再绽新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复兴大事记略表

自制汉服第一人青松白雪访谈;
全发汉服第一人信而好古访谈;
王珊以真正唐装获国际小姐选美最佳民族服饰奖;
“改制汉服第一人”寒音馆主访谈录;
湖南在线开办汉服专刊;
万壑听松第一次在高校公开宣传汉服;
汉族服饰重现神州——壮志凌云访谈录;
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汉服美国上街直播;
深圳网友聚会;
蒙元“专家”等对汉服复兴的胡批事件;
“以汉服之名张扬文化”--东方早报周刊对汉服复兴的报导;
“汉服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汉流莲访谈;
第一家汉服专营公司——古径衣饰公司成立;
溟之幽思在高校宣传汉服;
“为人师表”-轩辕慕雪访谈录;
阿根廷华人莲竹子——华夏衣冠震天南;
到作此文之时,汉服的身影已出现在郑州、济南、哈尔滨、西湖、重庆、广州、深圳、贵州、江苏、湖南、河北、上海、北欧、美国、澳洲、马来西亚、阿根廷、新加坡……还有很多很多……每年的7月8日为汉耻日,汉网同仁于此日设祭,以告慰当年为保卫汉民族文化而死在清兵屠刀下的英雄们。每年的7月8日有汉服的会员们会穿着他们最华丽的汉服上街,以此表明汉服没有死亡。没有汉服的会员则在那一天早起时默哀三分钟,表示对无辜遇难先人的哀悼。若有江阴市的会员则在那一天穿着华丽的汉服(如果穿丧服岂不是表示汉服已经死了)进行一次祭祀活动,祭祀那些当年反抗剃发的英雄以示其汉服没有死亡,英雄的子孙后代没有让他们失望。

为什么要恢复复兴汉服?
服饰是一种文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叫嚣:“衣冠复古,不如退回兽皮草裙!”之说,不但是对衣冠文明的否定,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亵渎和否定!
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伴随著人类社会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的文化体系,并时时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气候与人文历史传统的差异,是导致各民族的服饰有所差别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对其传统服饰产生了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产生於五千年前,植根於华夏大地,更与汉民族血脉相连,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汉服和汉族的历史所决定的。
一 服饰产生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饰体系之间差别的决定因素。
汉族服饰,产生於中原地区,其制式与中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可分割,且一直受其影响。汉族故土----华夏大地,地处温带,总体气侯温和,故其所形成的汉族服饰,遮蔽全身,无立领,大袖等等特征与热带、寒带等地有明显区别。
例如:产生於较寒冷地区的满族服饰,就与其有著显著差别,如满族服饰中出现的立领,窄袖就是当地人民为了抵挡严寒所特制,因此满族服饰实际根本就是与汉族服饰渊源完全不同的服饰体系!将这两种服饰体系混淆实际是对历史的无知!
二 服饰的风格是与其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其中,对不同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方向,直接影响到服饰的风格。以汉族服饰,皆为平面裁剪,不强调以服装来刻划人体曲线,这与西方的立体裁剪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而类似的风格差异,不但也体现在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更体现在两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同时也影响到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这实际是因为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所隐含的差异的表观体现。这种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文化差异所决定,并由历史一代代传承演化至今。(包括历史较短的美国思想,实际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根源与西方文明,尤其是希腊、罗马文明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东方的华夏文明相关甚少。所以,今天世界流行的服饰,归根结底,其主流设计思想是由西方创立的,与传统的华夏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所以,将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等同于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对历史的无知。
三 服饰风格与其所属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例如古代文化较为先进,而政权相对稳定的农业国家,如古中国的特色服饰---即汉族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正是汉族人生活条件优越的表现。而相对落后且生活不稳定的游牧民族服饰,则多以灵活便利的制式为主。而现代快节奏的工业社会,更以季节实用为服饰界的主导思想。所以,游牧民族服饰、现代服饰均无汉族传统服饰风格的体现,更不能作为汉族传统服饰的替代品进行概念性混淆。
四 服饰发展,与其所属民族的文明进程互相影响。例如,华夏民族的农业(棉、麻、桑蚕业等)、轻工业(纺织业、印染、刺绣,甚至造纸等)都对服饰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某些朝代,将汉族的服饰工艺推向了顶峰,至今仍另世人叹为观止。而古代工农业(尤其是桑蚕、刺绣等)相对落后的西方社会,是无法匹敌的(更不要文明几乎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至今我国在这些领域中仍保持着领先优势。这种优势是与华夏文明的历史分不开的。
五 由于服饰的差别存在的原因,民族服饰对于该族人民,不仅是其民族身份的标志,也代表了对该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其民族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不仅是理性层次上的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和对本民族传统精粹的认可,更是感情层次上的精神追求,即是对本民族热爱之情的具体体现。而这种热爱之情,是建立在了解、理解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文明精髓的基础上的,所以,不热爱自己民族服饰的人,通常也是那些对其民族历史文化同样茫然漠视的人,即漠视其民族的人(无知,再加自私浅薄的人)。难道被其族人所漠视的民族还有前途可言吗?
六 人类是感情生物,人类社会的演化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而人性(人类的感情等)是这种客观规律中不可忽视的人部分。即,人类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社会文明和人类发展,却漠视人类本身的感情需要是十分荒谬的。而服饰的发展演化,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份,必然受到人类感情的左右。而民族感情是人类集体所共有的情感,带有普遍意义,所以撇开民族感情谈民族服饰发展也是不科学的。
七 人类的感情受其所获知识影响,而人类的知识是在历史中积累而来的。由于知识在传播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通常各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高于对他族的了解。并且,人类本性中对“自我价值体现”的追求,使其会对属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而对本民族服饰的感情正是这种人性的体现之一(对本民族服饰没感情的人,也可以说是缺乏人性的人)。
八 就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来说,不但有以上七个方面的属性,更有著其区别於其它服饰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工艺水平及特殊而惨痛的灭绝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有民族感情的汉人对汉族服饰更有著一种特殊的情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2:18 , Processed in 0.0809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