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东方瑰宝</P>
<P>北京的紫禁城,以她金碧耀眼的古代宫殿和90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景象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P>
<P align=left>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坐落在故宫的西侧。这里,珍藏着记录清王朝真实面目的大内秘档,透过那些秘档,人们可以用眼睛去抚摸紫禁城曾经真实跳动过的脉搏和心脏。</P>
<P align=left>可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红墙内的这个角落,因为它并不在故宫的游览开放路线之中。但是,有幸走进这幢大楼的人,几乎无一不因这巨大的发现而目瞪口呆,甚至屏住了呼吸。</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center>
</P></TD></TR>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2><B></B></FONT></P></TD></TR></TABLE>
<P align=left>清朝灭亡以后,安放档案的内阁大库,也就是档案库房,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在外头,有的流散出去,有的是日晒雨淋,生霉了。在1921年的时候,北洋军阀政府,曾经把清宫的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一共有十五万斤,卖给了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所以那些档案也遭到了很坎坷的经历。当时幸亏有识之士,知道这个消息,赶紧到造纸厂把它抢救了下来。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档案、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和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P align=left>1924年11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国民党将领冯玉祥驱逐出宫,接着,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点登记清宫的财产和文物。至此,以清内阁大库和宫中各处档案为主的大批珍贵清代官方档案陆续被发现,一时间在社会上引了起很大的轰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文献部管理这部份档案,后更名为文献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称故宫博物院历史档案馆。1955年,这部份档案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1980年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
<P align=left>正是在这幢简朴的大楼里,收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假如一个人每件档案看一分钟,每天连续不断看8小时,那么全部看完需要60年时间。</P>
<P align=left>这里的每一个库房、每一个档案架上,都是珍贵的清宫档案。在这些档案里,有记录了十多万皇室成员生卒年代的皇室族谱,有无数件皇帝的指令和批示,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冤案、疑案的卷宗,有皇帝传位的绝密遗谕,有记载着皇帝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日膳食、医疗病历等档簿,以及丧权辱国条约签订过程的原始记录等等。</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left>
</P></TD></TR>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CENTER></CENTER>
<TD align=middle>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2><B></B></FONT></P></TD></TR></TABLE>
<CENTER>
<P align=left>这里有清朝最早的一种档案。文字刻在木简上。现在这种木简仅存26块了。
<P align=left>这些满文木牌,是传递两军作战消息的,它记载了清朝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将领,在与明军作战时追杀敌军的情况。它是用无圈点的老满文书写的,因为篇幅有限,所以记事很简约。</P>
<P align=left>作为清代官方文字之一的满文,皇帝和满族官员都必须要掌握。现在清代档案中约有200多万件是用满文或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现在一般满族人都不会讲满语了,满文成了只有专家才能认识的文字。</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left>
</P></TD></TR>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center><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2></FONT></B></P></TD></TR></TABLE>
<P align=left>这个库房,叫舆图库。今天,收藏在这里的明清时期有关疆域地理、天文历象、江河水系、军事战争、名胜古迹以及陵寝庙宇等各类古图有近万幅,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P align=left>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分别绘制过一幅《坤舆全图》,也是稀世珍品。尤其是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对中国o(︶︿︶)o 唉地区的地图绘制更为准确。</P>
<P align=left>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开始,康熙皇帝就任命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中外科学家进行大地测量,经过十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这一套图共有15幅,是清代中后期绘制全国地图的蓝本,也是后来欧洲绘制亚洲国家和中国地图的基本依据。</P>
<P align=left>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分别绘制的《十排图》和《十三排图》,扩大了测量范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绘成的《十三排图》,东至库页岛,西至地中海,北至北冰洋,南至海南岛,地理范围比《皇舆全览图》大了一倍。《十三排图》实际上是18世纪的亚洲地图,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
<TD align=middle>
<P align=left>
</P></TD></TR>
<TR>
<TD width=10>
<P align=left></P></TD></CENTER>
<TD align=middle>
<P align=left><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2></FONT></B></P></TD></TR></TABLE>
<CENTER></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9 13:41: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