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招福

[詩文丹青之道] 幸运的后妃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尚在盛年的汉景帝就这么死了。可是他那位老当益壮的娘窦绮房,却越活越是精神。王娡刘彻母子的日子,就象当年在薄太后影子下讨生活的窦太后母子那样,实在不太好过。
  所幸,王娡当年为刘彻和陈娇缔结的婚姻,此时更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在爱女心切的馆陶太长公主“窦太主”刘嫖的周旋滑润之下,祖孙婆媳间总算还能维持表面的和睦。
  
  除此之外,就在刘彻称帝的第三个月,他就又封了母亲王娡的异父同母兄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这两位新贵和早在王娡称后时就已分封的同父哥哥盖侯王信一起,组成了王娡和刘彻母子的后盾,开始了太后家族的太皇太后家族之间的权力抗衡。
  
  陈娇是什么时候和刘彻完婚的?史无明载。不过在刘彻称帝之前,陈娇的太子妃就已经当了好几年了。随便一算就可以看出,初婚时的刘彻完全是个无知小儿,居然就急着当新郎哥,唯一的理由,就是陈娇已经长大了,再留在娘家实在不好看相。
  
  大媳妇、小丈夫,可以想象,成亲之初的刘彻对大表姐妻子是如何敬畏有加的。以致于称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陈娇都在后宫中为所欲为、骄纵无度,后宫中的姬妾连同她的皇帝小丈夫,都对她俯首贴耳。
  从太子妃到皇后,陈娇专宠十余年,确实过了一段非常快活的日子。
  
  可是,不知道是丈夫年纪太小,还是陈娇自己年纪偏大,送子娘娘就是不肯对这位阿娇皇后加以青眼,陈娇一直都没能怀上身孕,更别提生下太子了。
    
  关于陈娇、以及小薄氏等等后妃不育,一直是让人百般揣测的事情。
  现在的人知道,怀孕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是想要孩子的,孩子就偏偏不来投胎。对于陈娇这类盼子心切的女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而皇帝无后或后嗣稀少,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纵欲、酒色过度以至不育关系更大。
  可是专宠的很多女人不育,就有些奇怪了。
  
  也许是亲上加亲,使得她们难以产育?可是古埃及以及日本皇族的血亲婚姻,照样有后代。
  顺手又翻了一下古代的医书,我倒,居然直到清朝,都认为女人生理周期后是受孕的最佳时间——这明明是绝对不可能怀孕的安全期啊!——可以想象,众多拿“最佳时间”去纠缠皇帝丈夫的后妃们,怎么可能怀得上龙种呢!不用说,陈娇和小薄氏等等……都是被这种“医学观点”害苦了的女人。所以后宫中往往无名宫女能够生育孩子,得宠后妃反而往往不育了:因为得宠的女人有权力争取在她们认为最适宜怀孕的时候得幸的机会,而宫女们只能撞大运。可是撞大运的反倒往往撞得着,想尽法子争取的只能干着急,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顺带着倒霉的当然也包括男人自己,那也没有招儿。


    这时的武帝朝廷,窦太后老当益壮,继续在孙子称帝的王朝里一力推行她最信服的黄老之术、道家之言。
  然而,少年武帝和他的亲信大臣们: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田王二氏外戚、甚至包括窦太后的侄儿窦婴在内,都想要改黄老之道为儒家之言,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术在此时,其实更适宜汉王朝的实际情况:诸多权重位高的列侯亲王公主们,都不愿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非要留在长安城里兴风作浪,对国家大事指手划脚,甚至隐隐有夺取君权帝位的野心。而儒术礼教重视尊卑位份,断不能容忍他们这样捣鬼。
  于是,刘彻兴建明堂,并让列侯都回自己的封国去,否则就要处罚。这样一来,以窦氏列侯为首的家伙们可坐不住了,一个劲地往窦太后太后的东宫里跑,有的没有的说尽了刘彻和大臣们的坏话。
  
  窦太后虽然眼睛看不见,主意却非常大。尤其当她听说,刘启的儿子竟然要跟老窦家过意不去、还要违背自己老公文帝施行的治国方针,更是怒火中烧:这个刘彻小儿,当初我就看他不是个好东西,可恨迕逆子刘启不顾手足之情,非要把我的好儿子刘武害死,将皇位传给他——哼,我眼睛虽瞎,心里可比什么都明白,现在果不其然,刘彻居然敢动摇祖宗之法!可恶到了极点!
  
  于是,窦太后来了一个秋后算总帐,大发作了一场,不但逼着刘彻把明堂毁了,还逼着他把几个亲信儒生和大臣给杀了,临了就连她自己的侄儿窦婴都没能逃过,给免了官职关在家里闭门思过。
  不过话说回来,窦太后对刘彻的强烈反应也是有些儿道理的。
  
  这个道理就在于王娡当年对刘荣的斩草除根太过恶劣了。
  窦太后虽然在栗太子刘荣被废的时候,出于想立刘武的私心,没有为刘荣说好话,但是那毕竟是她的长孙,她对刘荣的爱心远远比那个亲爹刘启要深厚得多。
  刘荣自尽的消息传到这位祖母的耳朵里,窦太后简直怒火中烧。虽然因为刘荣之死与郅都没有直接联系,她不好立马宰了这个家伙,但是她仍然坚持要撤职查办。
  
  景帝对“体贴上意”的郅都很是舍不得,偷偷地封他做雁门太守,教他离太后远点做官去。
  别说,郅都还真是个人材,他一到雁门关,匈奴连跟他对阵都不敢,立即闻风而逃,对他的残忍嗜杀怕得直哆嗦。更绝的是,就连照郅都模样制作的木偶箭靶,都没有哪个匈奴人敢去射上一箭。
  说起来,这种酷吏守边对敌,确实还是非常合适的,景帝这回总算是用人得当。
  
  可惜,没几年这事就让窦太后知道了,她立刻逼着景帝非把郅都杀了不可。
  景帝辩解道:“郅都守边有大功,是忠臣。”
  窦太后咆哮道:“他是忠臣,那我的孙子刘荣就不是忠臣了吗?!”
  得,景帝好不容易乍起的一点胆子又教这老太太吼了回去。英雄好汉是做不成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下令处斩郅都。
  
  唉,想想,窦老太太这第二次火,可实在发得不是时候啊!
  
  不管怎么说吧,窦老太太对刘彻的反感厌恶,总之是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刘彻小子娶了她女儿刘嫖的娇女儿,恐怕早在她手里死多少回了。
  
   然而,陈娇的母亲馆陶公主虽然能够在窦太后面前为刘彻的帝位出力,陈娇自己的不生育却在给母亲和小丈夫不停地找麻烦。
   窦太后对刘彻母子的厌恶早已根深蒂固,她想要换掉这个孙皇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刘彻十七岁这年她就曾经想废了他,虽然在女儿刘嫖的周旋下收回了这个主意,但是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到刘彻十八岁这年,窦太后又再一次和刘窦二氏诸侯重臣们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借口刘彻“无太子”,说他守着偌大的后宫,却连一儿半女都生不出来,定是有什么毛病,为了国家大计,推选他的叔父淮南王刘安为皇太叔,作为继刘彻之位的储君。——这位刘安,就是豆腐的创始人了。

   十八岁的少年皇帝青春正盛,凭什么就断言他以后一定没有孩子?急着给他选继承人也就罢了,偏偏要选一个年长辈尊的家伙,难道此时整个老刘家就找不着一个小婴儿过继了吗?窦太后打的什么主意,简直是人就猜得出来。
   一时间,西汉王朝内部风云变幻,刘彻母子心惊胆寒。

   虽然馆陶公主再一次出马,将这场政变制止,但是这场未遂政变已经将“无子”的可怕后果深深地印在了刘彻的脑子里——本来就对表姐产生了厌倦情绪的刘彻,就更有理由拈花惹草了。

陈娇
</FON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height=222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R><TD vAlign=top width=32></TD><TD 200%; WORD-WRAP: break-word" vAlign=top>
<FONT face=宋体 size=4>   刘彻既为皇帝,他的拈花惹草自然规模比普通人更大,就连他的大姐平阳公主,都以“忧虑弟弟子嗣”为由,帮他在自己的领地里广选美女。
   就在刘彻十八岁这年的春天,他收到了姐姐的一份“大礼”:歌伎卫子夫。

   卫子夫的入宫,使得陈娇勃然大怒:没想到一向老实听话的表弟丈夫居然敢背着自己到外头去勾三搭四!
   陈娇的大怒,后果可是不小:卫子夫被弃作宫役,而刘彻的“不检点”,更是被馆陶公主一状告到了王娡面前。
   王娡一听馆陶公主的控诉,就知道事情不好:这位姑奶奶可是得罪不起的。
   陪着笑脸送走了馆陶公主之后,王娡立即把儿子唤到面前,对他进行重要的人生教育:“儿子啊儿子,你初登帝位年纪小,朝中那些老家伙都不太服气;前阵子又因为明堂的事情惹翻了太皇太后,差点连帝位都不保。正是要姑妈大力支持的时候,又何必为这样的事与姑妈表姐争执翻脸呢?娘是个女人,如今也要教你一点对付女人的办法:女人很好对付的,你背地里干啥都行,当着她的面可别忘了说好话呀,只要口甜讨得她欢喜就成啦。你现在还年轻,万事都要小心啊!”
   王娡这番话,真是老道之至,两千年后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觉她成功的诀窍:首先,她对于身为女人的弱点非常了解,因此也就不会象其它的后宫姬妾那样,被共同的丈夫刘启偶尔对自己流露的“情意”弄晕头脑,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尽可能控制形势;第二,由于她熟知女人的弱点,也就更能够在后宫女人堆里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反正好听的话儿不要本钱,嘴皮子一碰就源源不绝,却足够她在后宫中化敌为友广结善缘;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她脑子里一点知恩图报之类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刘嫖与她或者有些情份,但陈娇对于她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而已——这位婆婆,根本就是从利害关系而不是从夫妻情份和恩德上头劝说儿子与媳妇和好的。正所谓父母是子女的成长榜样,刘彻在老娘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日后对自己的后妃能采取怎样的态度,于此已可见端睨。

   刘彻听了老娘一番话,顿如醍醐灌顶,立即点头称是,对姑妈岳母和表姐妻子又恢复了恭敬的态度。
   当然,刘彻此时的恭敬只是表面上的,背地里他早已是脱缰的野马收不住了。
   不久,刘彻与卫子夫旧情重燃,如胶似漆。虽然为防走漏风声他将卫子夫藏在宫外庭苑中,可是风声还是不可避免地走漏了:卫子夫怀孕了。
   经过一番较量,陈娇在争夺丈夫方面输了一大仗。眼看女儿哭闹寻死都没有用,馆陶公主便想要杀了卫子夫。结果刘彻为了保护卫子夫和腹中的胎儿,将卫子夫藏进了自己的寝宫,反倒是感情更亲密了。于是刘嫖转而想杀她的弟弟卫青,结果不但让卫青跑了,还让他因祸得福升了官。
   在这出家庭闹剧的过程中,窦太后和王娡都没有公开参与。王娡的不参与可以想象,而窦太后的不参与更可以理解:她们都是姬妾出身的后宫女子,对于陈娇的行为,都有着本能的难以接受。

   卫子夫的怀孕,从根本上推翻了“陈娇不育,其症在刘彻”的假设。宫里宫外的人,都把怀疑的眼光转而投向了陈娇。
   陈娇自己也知道大事不妙,谢天谢地的是卫子夫头胎、二胎、三胎,生的都是女儿。
   趁着卫子夫和后宫其它姬妾未能生出儿子的机会,陈娇和母亲馆陶公主四处求医问药,前后花了九千万钱。可是再多的钱都没有用,不生就是不生。
   在刘嫖和陈娇为没有影儿的“嫡子”焦头烂额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在刘彻登基为帝的第六年夏天,窦太皇太后终于病入膏盲了。这个传奇一生的  女人,在享尽了人间尊荣、也尝尽了人世苦涩之后,将要离开人世。
   临终的时候,窦绮房仍然对自己养育的孩子念念不忘。她的三个子女已有两个先她而逝,虽然刘嫖早已成人并且横行不可一世,但在母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可爱可怜的孩子。
   窦绮房最后的遗言是:太皇太后宫中的所有器物,以及自己的所有积蓄财产,全部归刘嫖所有。
   在为女儿的荣华富贵作出最后努力和安排之后,五月丁亥日,太皇太后窦绮房病逝。

   一心跟自己母子过意不去的婆婆窦太后终于死了,王娡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随着窦太后的去世,盛极一时的窦氏外戚渐渐日落西山,王氏外戚开始隆重亮相。
   早在王娡初封皇后的时候,她的同父兄王信就已经当上了“盖侯”;她那早死的生父王仲则被追封为“共侯”,专置园邑二百户。到刘彻初登帝位的时候,她的母亲、那位势利眼的臧兒女士更成了“平原君”(封衔之日,臧兒肯定为自己当年的英明大唱赞歌);异父弟弟田蚡则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在武帝四年夏天四月,“平原君”臧兒女士病逝。虽然王娡对生父念念不忘,但是仍然按常理将母亲与田氏继父合葬在了长陵一带,陵园的规模、邑户数量都和生父同等。
   按王娡的心意,她应该更愿意让自己的亲哥哥王信得到更多的权势。可惜王信太不给妹妹争气,有了爵位之后便专心享乐、好酒贪杯,除了研究吃喝之外,连脑子都懒得动一动。王娡只好转而支持姓田的两位弟弟,从此,王太后一族开始了把持汉朝的内外政务的历史。
   田蚡、田胜两兄弟十分热衷权势,贪图富贵,而且很有小聪明,能言善道,脸皮既厚,手脚也很勤快,再加上对太后姐姐殷勤备至,得到了她坚定的支持,逐渐权倾天下——(哎,这样看起来,贪官奸臣也不容易当啊!)

   说起来,王太后一族能够在朝堂之上迅速取代窦太后一族,与窦太后老来糊涂还有很大的关系。
   窦氏一族,多得是以享乐淫逸为能事的公子哥儿,真正有才干威严的人材仅有侄子窦婴一人而已。然而窦太后年老之后,做事决策根本不过脑子,一切以自己的偏心眼为转移,因此她反倒将窦婴这个窦家的顶级人材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原因仅仅在于,窦婴打从一开始,就坚决地反对窦太后立梁王刘武为皇嗣的馊主意,认为窦太后的这种过分溺爱不但会坑害刘武,更会坑害窦氏全族。
   窦太后老昏愦了,对侄儿的苦心毫不领情,反而勃然大怒,愣把他的官职撤了。直到后来诸国作乱国事紧急的时候才不得不把他重新召回。其后窦太后与窦婴之间倒也有过一段关系比较好的日子,甚至还曾经向景帝大力推荐他出任丞相。但是没多久,又因为窦婴喜好儒术,窦太后又翻了脸,把侄儿再一次撤职查办,关起了禁闭。使得窦氏家族又再一次失去了能够掌握权势的机会。
   而王太后呢,却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白培植家族权势的重要性——当然更重要的是田氏兄弟在立储方面与王太后有志一同。
   有了窦太后前头自挖墙角的行动,窦婴以及整个窦氏家族的垮台,也就在理所当然之外更加速几倍了。
   实际上,牵连到整个窦氏家族的窦婴之死是一桩说不清的糊涂案,前后能扯得上关系的,除了窦太后,还有田蚡、灌夫、王太后等人的因素。

  田蚡的品性完全是母亲臧兒的遗传,整一个势利小人。因此他肯定与异父姐姐王娡感情更好,王娡对这位弟弟的照顾因此也更理所应当。
  景帝三年,窦太后侄儿窦婴已经高居大将军大位,而田蚡只不过是区区“王夫人”的异父弟弟、一介小小郎官而已,与窦婴相比,真是云泥之别。
  
  田蚡算得是非常识时务的角色,为了奉承大将军以及他身后的窦太后,田蚡频频奔走于大将军府,以儿孙之礼跪着服侍窦婴,态度恭敬得无以复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夫人”变成了“王皇后”、“王太后”,田蚡的身份也越拨越高,最后也成了堂堂侯爷。尤其是当刘彻登基、窦王二太后摄政之后,田蚡向姐姐王太后呈报的奏章以及建议,几乎畅通无阻。与窦太后限制窦婴恰成鲜明对比。渐渐地,天下官吏名士,都离开窦婴转而投奔田蚡。
  
  有了声势,田蚡自然就想要位极人臣。然而此时窦太后还在,田蚡自知羽翼未丰,便以退为进,转而让姐姐王太后建议外甥汉武帝,让窦婴做丞相,自己则做太尉——太尉一职,虽然名声没有丞相响亮,地位和影响力却与丞相不相上下,乃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闷声大发财的好位置。
  一年后,窦太后再次大发作,把敢于和自己唱反调的侄儿丞相撤了,甚至不肯见他的面。好了,现在窦老太身边围满了歌功颂德的好亲戚,终于心花大放。
  
  与窦老太的愚蠢不同的是,王娡虽然被迫同意解除弟弟的太尉职务,却一直在暗地里支持他,凡是田蚡推荐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凡是他出的主意都能得到采纳。随着时间过去,窦婴一天天地消沉,而田蚡的实力却越来越可观了。终于,他等到了窦太后驾鹤西去的好日子。
  
  窦太后一死,田蚡立即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任的大汉朝丞相了。

  
  田蚡当上了丞相,立即露出暴发户的嘴脸,派头也即时见风长。
  凡是他入宫奏事,都摆出一副国之股肱、家之舅爷的模样。大汉王朝的官员任免他一手掌控,由他推荐的人可以从闲居者一下子升到二千石大臣。时间长了,刘武帝反而要向他提出请求:“你要任命的官员都已经任命完了没有?如果还有空位的话,我也想任命几个行不行?”
  权力大了,当然就要摆出大排场。于是田蚡又觉得自己的府邸不够大,要选地扩建——选来选去,他看中了国家考工官署。想要把政府部门大楼拆了盖自己家的院子。武帝忍不住生气,抱怨道:“你不如干脆把国家武器库拆了搬走更好!”田蚡发现外甥皇帝是当真动了气,这才打消了主意。
  田蚡虽然在皇帝面前摆出一副尊长的架势,可是在自己家人的面前,却又不把“辈份长幼”当回事。
  说起来,盖侯王信的血缘与刘彻更为亲近,不但是舅舅,更是田蚡的异父长兄。可是田蚡在家里摆酒设宴的时候,都摆出一副当朝丞相的模样,硬要王信坐陪席,自己高居主位向东而坐。理由是:他乃大汉丞相,身份尊贵,岂能因私忘公,让区区侯爷乱了国家章法?——这时候的田蚡却似乎浑然忘却了自己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以家礼尊重自己的德性了。
  
  田蚡在皇帝和兄长面前如此神气活现,在其它大臣官员面前就更不用提了。
  表现最明显、反差最大的,就是在他寒微时曾经以子孙礼侍奉过的窦婴面前。
  
  窦婴此时已经失势无权,从前的马屁精们也都离他远去,只有将军灌夫一人对他一如既往。
  灌夫是忠义勇猛的武将,善于对敌作战,却不善于吹牛拍马,而且对靠溜须拍马爬上高位的人非常鄙夷,并且现于颜色。加上他比较莽撞,因此经常被有实权的人算计,虽然屡次因国家实在需要而复职,却又屡次因为一些小事被贬官。
  窦婴直到此时才发现灌夫的耿直和好处,于是与他倾心交结,情同手足。
  灌夫对窦婴的处境十分不满,想要帮助他提高地位。
  祸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灌夫在服丧期间因事前日去拜访田蚡。田蚡没话找话地客套道:“我本想和你一起去看望魏其侯窦婴,可是你现在服丧,所以没法前去。”
  灌夫连忙答道:“丞相竟肯屈驾看望魏其侯,我怎么敢因为服丧就推辞你的美意。我这就去转告魏其侯窦婴,让他设置与您身份相称的仪仗、准备丰盛的酒席,等待您明天的光临。”
  田蚡随口便答应了。
  灌夫十分欢喜,立即就转告了窦婴。窦婴很高兴,买酒买肉准备菜肴,还重新打扫房子,忙了一夜到天亮。
  谁知道一直等到中午,也没见田蚡的影子。
  窦婴夫妇打算就此忍气吞声,灌夫却忿忿不平,上门去询问田蚡。田蚡压根没把头一天的许诺当回事,灌夫到的时候,他还在睡觉。实在推托不过去,这才慢吞吞地出门。
  来到窦婴府,灌夫为了活跃气氛,在席间歌舞一番,并邀请田蚡一齐出场。田蚡却装聋作哑。灌夫终于忍不住生气,用言语讥讽田蚡。
  窦婴不敢得罪田蚡,百般为灌夫告饶,说尽了好话,这才使得田蚡将酒席喝到天黑。
  
  不久,田蚡看中了窦婴在长安城南的田宅,便派籍福去向窦婴索取。窦婴很愤怒,说:“我虽然今非昔比,他虽然得了显贵,但是凡事也得讲个道理,怎么可以硬抢我的财产呢?”灌夫在旁边听见了更是生气,将籍褔大骂了一顿——武将骂人,那就远非窦婴这种老夫子可比啦,一定大有可观可听。
  籍福倒是个好人,他与窦婴从前有交情,不忍心让他吃亏,便忍下了灌夫那一顿臭骂,另编了一套谎话为窦婴打圆场,哄田蚡说:“窦婴老得快死了,请你再等一段时间,死后再将田地送给您。”
  谁知道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不久田蚡就知道了真相,顿时勃然大怒,算起了总帐:“窦婴这个家伙,他的儿子是我救的命;想当年我服侍他的时候又对他恭敬无比,他欠我的还多着呢,现在才问他要几块田他就舍不得了?还有灌夫这个老不死,我要的又不是他家的地,他在旁边管什么闲事?这块地我再不要了,可是这两个家伙我可不会放过!”
  
  公元前131年春天,田蚡拿着外甥武帝的势头,要严办灌夫横行乡里的罪过。而灌夫也不是省油的灯,早已暗暗掌握了田蚡一些不可告人的隐事。于是两人当面攻击对方,该说的不该说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一齐出笼,搞得一片狼籍。旁观的宾客大臣都看不过眼,纷纷从中调解说情。两人又看见对方确实有自己的失误拿捏在手,再斗下去没准要两败俱伤,这才勉强和解。
  不过,这只是火山推迟喷发而已,说得难听点,只是把表面的肿块遮了起来,可是里面已经化脓了,一但发作起来,后果更不堪设想。
  
  同年夏天,田蚡娶妻,新夫人身份高贵,乃是燕王刘泽孙女、康王嘉的女儿。
  不用说,这桩婚事是王太后安排的,目的是要让弟弟的身份地位更锦上添花。因此她也特别下了懿旨,要求所有的列侯和皇亲国戚们都要统统去道贺喝喜酒。
  灌夫自知酒品不好,醉后控制不住情绪,只怕会惹出祸来,所以本来是不想去的。可是窦婴却认为婚宴有助于进一步和解,非要把他拉去不可。——是非祸福,就在一念之间,窦婴的这个想头,更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酒席上,田蚡先为大家敬酒,所有的人都离席伏地,表示不敢当。而当窦婴随后为大家敬酒的时候,一大半的人却照样高坐安席。
  对这种待遇,窦婴自己倒没有出声,灌夫却非常不平。等到他自己敬酒的时候,便借机责骂不肯向他还礼的临汝侯。
  田蚡对搅局的灌夫非常不满,发作了起来。这一发作不要紧,灌夫借着酒劲也不可救药地犟驴了起来,当场破口大骂。籍福按着他的脖子要他道歉,他也不肯认错。
  田蚡正愁找不到岔子处置灌夫,见他借酒装疯,顿时正中下怀,命人将他囚禁起来,并且向姐姐王太后上书,说灌夫搅乱酒宴,侮辱了太后的懿旨,乃是“大不敬”,罪该灭族。
  
  窦婴闻听消息,愤怒至极,便主动到皇帝面前为灌夫辩解,将酒宴上的情形详细说了一遍。武帝也觉得灌夫不过是酒后失言罪不该死,更不该灭族。可是田蚡却反口,只字不提灌夫酗酒失礼的事件,而说起灌夫其它的过失,而且事事都可着劲儿地往造反做乱上头牵扯。
  武帝便转而询问在场的其它大臣,御史大夫韩安国说:“灌夫的父亲为国战死,灌夫也是军中出名的头号勇士,为了几句酒话就要处死,确实很不应该。但是他仗着功劳横行乡里,又当众侮辱皇族国戚,到底怎么处理,还是皇上自己拿主意吧。”
  韩安国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武帝又问其它人的意见。结果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不敢出声。
  武帝发觉朝臣怕两任丞相多过怕自己这个皇帝,顿时大怒,拂袖回宫。
  
  谁知道,宫中也不让他清静。王娡早已经派人在朝堂上打听消息,因此对前头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皇帝一回来,她便立即发怒绝食,说:“我还活着呢,别人就敢欺负我的弟弟,等到我死了,岂不是要把他当鱼当肉割来吃了?亏你是个皇帝,凡事都不敢自作主张,还要让这帮大臣来辩论?这些家伙现在只会随声附和,要是你哪天死了,还有一个可靠的人吗?!”
  此时的刘彻,虽然心里一千个、一万个地不情愿,可是也象他的爷爷文帝、父亲景帝那样,对着老娘无计可施,只得低头认错。
  
  这样一来,灌夫便死定了。
  窦婴仍想尽力一搏,救灌夫的性命,便让侄儿上书皇帝,说自己手里有一道景帝的诏书,希望再次得到武帝的召见。
  让窦婴没有想到的是,保管档案的官员竟然向武帝汇报,说记录中没有这样一份诏书,窦婴定是伪造了先帝的旨意。这样一来,窦婴不但没能为灌夫申诉,自己反倒惹下了天大的麻烦。
  
  公元前130年十月,灌夫和他的家人都被处决。
  窦婴得到消息后,被气得中了风。就这样田蚡也不肯放过他——不久,长安城里便传开了关于窦婴的流言蜚语,一直传到了武帝的耳朵里。武帝下令追查——追查的结果是什么,拿脚趾头都想得出来……
  
  公元前130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已经半身不遂的魏其侯窦婴被五花大绑,在渭城大街上当众斩首示众。
  
  敢于对自己不敬的灌夫、曾经让自己皓躬屈膝的窦婴,都被自己整死了,田蚡大出了一口恶气,心情大爽。
  
  虽说灌夫的确粗鲁,也做过不少横行霸道的事而不得民心,但是田蚡其实比他更横蛮霸道坑害百姓,哪有什么资格来指责灌夫呢?更何况罪在一人也就够了,田蚡却非要把灌家灭得干干净净,更要假造谣言,骗得皇帝连窦婴也一起杀。此人的品性嘴脸也够可怕的了。
  
  果然,报应不久就来了。
  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田蚡病了。每天都不停地喊叫,说的都是谢罪认错的话。
  不用说,这怪异的场面可把以王娡为首的整个家族都给吓蒙了。连忙请能视鬼的巫师前来诊治。
  巫师掉头就走,说:“丞相已经不能救了,有两个厉鬼守在他的床头,而且这两个鬼十分狠恶,不取走他的性命他们是不甘心的。”
  向巫师询问两个鬼的面貌,从未见过灌夫和窦婴的巫师所形容的两个厉鬼面貌,却宛然与灌夫窦婴一模一样。
  好了,一听巫师的说法,从王娡开始,所有的人都遍体冰凉、无话可说。
  
  不久,田蚡就在胡言乱语中死掉了。只比被他害死的灌夫窦婴多活了几个月而已。
  
  四年后,田蚡的儿子田恬犯罪废爵。大势已去的田氏从前所做过的劣行此时便纷纷大白于天下。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
  追查同党的时候,田蚡从前归附刘安的事发。
  那还是武帝初即位、田蚡担任太尉的时候。当时窦太后以武帝无子为由,想要立淮南王刘安为皇太叔,等待机会废刘彻。当时刘安入京朝见,善于见风使舵的田蚡前去霸上迎接,向刘安讨安说:“皇帝没有太子,大王你既贤明又是高祖亲孙,一旦皇帝早逝,您不继位谁还有资格继位?”
  田蚡乃是当朝太尉、又是皇帝的亲舅舅,他这话说出来当然与众不同,听得刘安心旷神怡,越发觉得小皇帝众叛亲离,自己荣发有日,立即赠送大笔金银财宝,并且将田蚡引为知己,承诺自己一旦升发,定不忘了他的知遇之恩。
  
  不用说,武帝刘彻听到这则“旧闻”的时候,恨得牙齿发痒到了什么程度。他早先杀灌夫窦婴的时候就已经很不甘愿,认为两人罪不该死,全是被母亲硬逼着干的。如今听到这等消息,更是怒火中烧,咒骂道:“可恨田蚡还控告灌夫谋逆,他才是个真正的乱臣贼子!要不是这家伙死得早,我非灭了他族不可!”
  
  田蚡能够为非作歹,与王娡的支持密不可分。由此也可见王娡对娘家的百般袒护到了什么程度。——呵呵,谁说女生外向的?

</FONT></TD><TD width=16><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R><TR><TD><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D vAlign=bottom><FONT size=4>




<FONT face=宋体></FONT></FONT></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height=222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R><TD vAlign=top width=32><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D 200%; WORD-WRAP: break-word" vAlign=top>
<FONT face=宋体 size=4>  王娡的护短,当然莫过于对田蚡,不过除了田蚡,其它的家人她也十分关照偏袒。
  
   王娡对唯一的儿子、当朝的天子刘彻,不用说是管得很严实的。因为这不但是她唯一的儿子,更是她身家性命的全部依靠。除此之外,汉帝王畏母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个个都在生母的面前噤若寒蝉。吕雉与刘盈就不用说了,就连史书上记载得最温和谨慎的薄太后,都让儿子刘启奉若神明地供着。
   王娡自然也就前辈们的身上学了不少本事。比如她婆婆窦太后向儿子绝食抗议的招数,她就曾经因为弟弟田蚡的缘故施展过,愣是逼着儿子杀了不想杀的大臣。
   儿子听教听话,当然是王娡最大的梦想(也是世上所有父母的梦想),那么在她看来,有可能引得儿子走上“邪路”、甚至于违背自己意愿的所有人或事物,就当然是罪无可恕的了。

   韩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撞上铁板的。
   韩嫣是韩信的曾孙子,也是刘彻从小一起长大的亲信好友。准确的说,他就是陪皇子们读书的人,而在所有的皇子和陪读中,刘彻唯独与他最投契。小时候一起读书学写字,长大了一起学骑射,等到刘彻成为皇帝,整兵习武准备讨伐匈奴的时候,他又带头练习匈奴的武器,实行“知己知彼”。
   除了公事,私底下他与刘彻的关系也好得非比寻常,刘彻经常不顾君臣之礼与韩嫣同吃同睡,情份甚至远在后宫嫔妃之上,他所得到的封赏,也远远超过了旁人。——在这方面,西汉皇家有家传心得。

   顺便要说一声,韩嫣的曾祖父韩信:此韩信非彼韩信,并非大家熟知的那位忍受跨下之辱的淮阴人韩信,而是先秦时韩国的王室后人,他们的世居之地在南阳。韩王信乃是韩国厘王咎的堂侄儿,他在楚汉之争中投靠了刘邦,由于这一项明智的投资,汉室得天下后,韩信被封为太原韩王。
   不过,刘邦吕雉夫妇的疑心病从来就不轻,与淮阴侯韩信命运相似的是:太原王韩信不久也被刘邦怀疑反叛。有了其它异姓王的惨痛教训,太原韩王信不得不选择出逃匈奴,直到韩王信死后,汉文帝为所有高祖年间被冤枉的功臣平反,他的两个儿子韩婴、韩颓当才敢率众返乡。
   韩嫣就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

   韩嫣对于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非常清楚,所以他也从来不愿意亏待自己。比如说,他喜欢骑射,经常外出射猎。但是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弹弓里射出的不是石弹或箭矢,而是金弹丸。而且用起来毫不吝啬,每天都要用掉十几枚之多。长安城里的百姓们因此传唱歌谣:“苦饥寒,逐金丸。”——为饥寒所困苦吗?赶紧追拾金丸去呀!
   因此,只要听说韩嫣外出弹射,长安城里外的孩童们都争先恐后地追逐着他的车马,将落地的金丸一一拾去贴补家用。韩嫣倒也不以为忤,似乎对自己的金丸能够派上更大用场很满意。
   当然,韩大少绝不是个节俭济贫的善人,他只是个没有多少心眼儿的纨绔子弟,亏待自己的事情,他是绝对不干的。除了用黄金为弹丸胡射乱弹之外,他还用玳瑁为床,锦衣玉食,逍遥快活。
   可能是快活过头了,渐渐地韩嫣有些忘乎所以。咳,忘乎所以之后,离谱的事当然就接着来,以后的结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

   按照国家制度,所有分封在外的诸侯王都会定期进京拜见太后和皇帝。有一次,江都王刘非依例进京陛见。他是一位程夫人为景帝所生的儿子,乃是武帝的异母兄弟。不用说,武帝对这位哥哥还是很有些情份的,特意邀他和自己一起去上林苑打猎。

   关于江都王刘非,要特别讲一讲。
   刘非是景帝的第五子(?),英武挺拨,早在大哥刘荣被立为太子之前,十五岁的他就主动请缨,请求率军征讨吴王刘濞之乱,并且大获全胜。
   (顺便再算一次年龄,可见刘荣作为活着的长子,次年成为太子时,总在十八岁上下。那么,刘嫖替自己的女儿向这位侄儿提亲,可见陈娇至少也该十五岁了,而刘彻此时不过六七岁——她该比刘彻大了多少岁?如果她本身年纪就与刘荣相仿甚至还偏大,那与刘彻差得就更远了……唉,陈娇实在是命苦,可以想象,她与小丈夫刘彻之间是怎样一种情形。要不是因为她母亲的贪心,她完全应该嫁给一个年纪相配的青年,实话说,刘非就很不错嘛!……)
   刘非以皇子亲王身份出征大胜,令做父亲的刘启大感面上光辉,于是将他由汝南王迁为江都王,将他手下败将吴王刘濞的封国送了给他,还特地允许他使用天子级别的仪仗队。——嘻嘻,即使身为皇帝,儿女才干出众也是要忍不住得意洋洋地仰着老脸到处显摆的。
   刘非出就国后,在自己的领地上随心所欲,广招四方豪杰,习武练兵。元光五年匈奴进犯,他又忍不住手痒,向弟弟上书请求出战。此时的刘非已经四十多岁了,刘彻没有答应哥哥的要求。第二年的十二月,刘非病逝。追谥为江都易王。
   可是龙不一定生龙,凤不一定生凤。英雄盖世的刘非却没有生出好儿子。继承王位的刘建好色荒淫,父亲还未下葬,他就把刘非生前的姬妾统统据为己有了。这还是小意思。此后刘建还上演了一出“新诸儿文姜记”,和前来奔父丧的妹妹、盖侯(武帝刘彻的亲舅舅王信是也)儿媳刘徵臣勾搭成奸。
   作风问题倒也罢了,几年后(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刘建得知消息后不但不报告给叔叔刘彻,自己还整顿军务、树起父亲用过的天子旌旗,打算与刘安一争高下,大有得天下者舍我其谁的架势。
   不用说,火德星没有照耀在刘建的头上。事发后刘建和王后成光畏罪自杀。刘非一世英雄挣下的事业,就这么被不孝子轻轻葬送了。
   刘建死后十六年,武帝刘彻准备与西域乌孙国王昆莫和亲,联手对付匈奴。在宗室诸女中,他最后挑中了刘建与王后成光的女儿刘细君。他将侄孙女细君封为公主,代替自己的女儿远嫁乌孙。细君在乌孙国两嫁国王,留下一个名叫少夫的女儿和一首悲凉的诗歌早逝。
   刘细君就是刘非的孙女。

   当然,现在还是武帝初登基的时候,刘彻还没有儿女,而刘非的儿子刘建、女儿刘徵君都还是无知幼儿。兄弟俩都不可能预知他们未来的命运和纠结。
   到了兄弟俩相约打猎的这一天,刘非一大早就来到路边等待。
   刘彻虽然是弟弟,但是毕竟身为皇帝,出门的程序复杂得很。在出发之前,他先派韩嫣作先驱。(不用说,头天晚上韩嫣又和小皇帝厮混到一起去了)
   刘非远远的看见一驾皇帝级别的车在前狂奔,后头跟着成百的骑兵,不但威风凛凛,更是直接从皇帝的宫室里驰出来的——别说刘非,换谁都会认为,那当然是皇帝本人来了。
   于是刘非连忙将自己的侍丛仪仗藏起,独个儿伏在路旁行礼叩拜。
   谁知“皇帝车驾”居然飞驰而过,对道旁这个身着亲王礼服行礼的人避而不见、更不还礼。
   刘非大出意外,想不明白为什么弟弟会这么傲慢,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好生紧张。抬头仔细再看,这才明白过来,坐着皇帝副车大摇大摆、对自己不屑一顾的竟然不过是个普通大臣韩嫣。
   这可把刘非气晕了,他也不打猎了,转头直奔太后王娡的宫室,一见嫡母,便嚎啕大哭,说:“我这样的亲王还当得有什么意思?不如把王位归还朝廷,回来当个近侍警卫,还能有韩嫣这样的威风呢!”
   王娡看见刘非哭成这样,也忍不住怒火中烧:再怎么说,刘非也是她的庶子,她是刘非的娘,岂能让儿子给人欺负了?她简直恨不得立刻把韩嫣碎剁了给刘非出气。
虽然由于刘彻的干预,不想造成兄弟隔阂的王娡这一次没能杀得了韩嫣,但是韩嫣却已经大大得罪了王娡。这位王太后对韩嫣的杀心由此已经深种。

</FONT></TD><TD width=16><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R><TR><TD><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D vAlign=bottom><FONT size=4>

<FONT face=宋体></FONT></FONT></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height=222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R><TD vAlign=top width=32></TD><TD 200%; WORD-WRAP: break-word" vAlign=top>
<FONT face=宋体 size=4> 韩嫣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后,想要补过。可惜他补过的方法太过草率,反倒更进一步地坚定了王太后将他杀之而后快的念头。
  作为一个喜欢到处亮相的纨绔公子,韩嫣对于民间的走狗斗鸡非常在行,因此也就对民间的很多小道消息了如指掌。
  在这些小道消息里,就包括了王娡入宫前曾经嫁人生女的内容。
  韩嫣认为,这消息可以善加利用,如果让王太后母女团聚,说不定她就能对自己网开一面了。于是他将这件事向刘彻详细说了一遍。

  武帝一点也不觉得母亲的婚姻史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一听便大喜过望,亲自驾着车赶到长陵小集市上去迎接异父大姐。
  金俗这时早已嫁人并生儿育女,虽然家境殷实,但是从来也不知道生母竟然会是当朝太后、异父弟弟是堂堂天子。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华贵车队惊慌失措,还以为是无妄之灾找上了自己,吓得到处躲藏,最后被侍卫们从床底下找了出来。
  当面前面的华服少年(皇帝?)向自己含泪行礼,以“大姊”相称的时候,金俗一定恍若身在梦境。
  刘彻将金俗一直带进王娡居住的长乐宫,满心欢喜地告诉母亲:“我把金家大姐接回来了!”
  这真是晴天响雷。这时王娡的年纪已经大了,太后的地位也已确立,对自己当年抛弃的女儿也就时时会回想掂念。但是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她一直也不曾提起。原以为就此罢休,万没有想到长女竟会出现在自己面前、而带她前来的竟然是自己与后夫所生的皇帝儿子。
  当年的小婴儿如今竟已是中年妇人,王娡此时回首前尘,也禁不住涕泪交流。
  刘彻眼看母亲和大姐哭成一团,连忙上来活跃气氛,设宴敬酒,并且当场赐给大姐钱千万、奴婢三百人、田园百顷、府第一座。
  金俗面对这飞来的富贵,一时手足无措,王娡连忙代金俗向儿子道谢。
  从此,平民妇人金俗成为了贵妇,拥有了自己的汤沐邑,还有了一个“修成君”的封号。
  大概是为了弥补自己几十年来心中的亏欠,王娡对金俗以及金俗的一双儿女格外偏袒。
金俗的儿子号称“修成子仲”。这个少年可算是正宗的暴发户,由唯唯喏喏的小人物一下子跃升到了人间巅峰,在长安城内外横行霸道。但是凭着太后姥姥的偏爱,他却一直安然无恙。
  金俗的女儿名娥, 王娡爱女之余也想为外孙女铺就光明大道,便想让娥嫁与刘氏诸王为后。
  娥的婚事可谓一波三折、坎坷无比。着实教王太后费了不少心思,最后仍然是劳而无功。

  首先,王太后看中的是年青的齐王刘次昌。然而面子要紧,堂堂太后岂能倒提亲乎?更何况刘次昌已经娶了他舅舅的女儿纪氏为王后,就更麻烦了。
  马屁精是到处都有的。王娡身边有一个擅于拍马的甲宦官,对太后的心情十分了解兼万分体贴,这时主动请命,说自己愿意前往齐国,一定能说服齐王自愿上书朝廷求娶金娥。
  齐王刘次昌想来个人条件很出众,重臣主父偃也看中了他,因此在甲宦官出发之前,主父偃也向他提出了要求:“说妥了齐王后的婚事后,还烦请帮我也致意齐王:我也想把我的女儿送进他的后宫为妃。”

  然而这等左拥右抱且与太后重臣亲上加亲的好事,到了齐王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那里就糟了糕。
  与喜欢干涉儿子的皇太后们一样,这位封国太后也对儿子的公事私事一律指手划脚。刘次昌刚刚继位,纪太后就逼着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做王后。可惜刘次昌对这位表妹毫无好感,连头发都不愿碰她一丝。纪太后没了法子:自己总不能亲自出马,把老脸伸进儿子的寝宫里去吧?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将已经出嫁翁氏的长女接回后宫,管理弟弟的起居生活——也就是盯紧刘次昌,不让他和其它嫔妃亲近,逼得他只能去找纪王后不可。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时间一久,刘次昌居然对自己的亲姐姐产生了感情,其它嫔妃固然是不接近了,纪王后更是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两姐弟居然如胶似漆、轻怜密爱起来。

  甲宦官来到齐国,将皇太后和主父偃的美意向齐王母子转述了一遍。自知深陷不伦之恋、想要借机自救的刘次昌倒很愿意重新娶妻纳妾,可是被蒙在鼓里自鸣得意的纪太后却勃然大怒,认为皇太后是存心想要拆老纪家的台,当场将甲宦官臭骂了一顿:“齐王早娶了我纪家的女子为王后,你这个穷鬼宦官竟然敢来破坏人家的好事?那个主父偃又是个什么东西,竟敢妄想让他的女儿来做亲王的妃嫔?!”
  甲宦官挨了这一顿肥训,气得面如猪肝,立刻赶回长安,向王娡回报说:“齐王倒是很愿意娶太后的外孙女,可是我在齐国的时候,听说齐王年轻不检点,与自己的姐姐私通,只怕会落得身败名裂死于非命的下场。“
  王娡一听,立即打消了让娥嫁与齐王的打算,而刘次昌姐弟更就此声名狼藉了。——不知道那位自作聪明的纪太后此时该做何感想?

  现在王娡的眼光转向了淮南王刘安的儿子,不久,娥便成为了淮南王太子刘迁的太子妃。
  
  这里不禁要对王娡、乃至整个大汉王朝的辈份伦理观念再郑重考虑一次:淮南王刘安乃是刘彻的叔父,他的儿子刘迁与刘彻是堂兄弟。娥嫁刘迁,那就是嫁给了堂表叔。除此之外,前头刘盈娶外甥女张嫣为近一年来;后头又有个成帝刘骜娶表姨妈许氏为皇后……
  
  唉,不是姐弟兄妹乱伦,就是异辈通婚。真是真是……
  
  不久,淮南王计划谋反作乱了。在筹备起事的时候,他害怕儿媳妇金娥会侦知自己的机密,又不想主动翻脸得罪皇太后,便与儿子想出了一个损招:让他跟王妃吵闹冷战拒不同房同食三个月。
  然后这位公爹便出来做和事佬,把儿子大发作了一场,硬是把刘迁和金娥关进同一间屋子。
  谁知道又是三个月过去,不管金娥怎样撒娇弄痴,刘迁愣是宁愿当和尚也不肯沾老婆的边儿——难为他熬得下来,看来真是想当皇帝想疯了。
  
  这样一来,金娥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她也是堂堂皇太后的外孙女,要不是这个男人是自己的长辈兼丈夫,她恐怕连这几个月的冷战都不会坚持。现在眼看这男人不上台盘,干脆拂袖而去:此处不留咱,自有留咱的地方!于是她甩门出来,向公爹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刘安等的就是这个,心中暗喜,装作长吁短叹的样子,将主动要求离婚的太子妃送回长安城,而且专门向皇帝、皇太后上书,为自己教子无方道歉。
  
  既然是自己家的女孩子主动休夫,王娡和刘彻也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封国太子妃主动休夫,而且返家再嫁,呵呵,汉家王朝很有人情味啊。后头那些乌烟瘴气的三从四德,真是活见了鬼——王娡从一而终了吗?刘彻又敢让他妈听他的吗?他听老妈的还差不多。
  
  王娡为外孙女儿的婚事费尽了周折,还是没能善始善终,只好自认没有作媒的运气了。
  
  王娡人到老年,护犊之情比年青时要强烈得多,尤其是对金俗一家,赎罪补过之心更为明显,倒也是可喜可贺的一件好事。
  那么,帮助王娡母女团聚有功的韩嫣,是不是能够在这出母女情深中得到好处、从此被王娡刮目相看、洗尽前嫌呢?
  前嫌尽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反倒是使得韩嫣在王娡的心目中又添下了一条罪状:这油头粉脸的臭小子丢我老太婆的脸!
  说起来只能怪韩嫣,纨绔子弟不晓得世事深浅。他也不想想:王娡是谁?当朝皇太后。她要想把女儿接回皇宫,还用得着等到如今?
  再从大里说,王娡曾经嫁人生育,对于后宫三千的景帝刘启来说,是应该心中有数的,但是婆婆窦太皇太后未见得了解。诸多的皇亲国戚更是蒙在鼓里的居多。刘彻的帝位来历蹊跷,刘氏诸王窦氏诸侯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此时又添上一桩皇太后的婚姻隐私,真是乱上添乱,更令想打皇位主意的家伙们又多了个理由。

  王娡对韩嫣的痛恨,可想而知。不过她一生以“谦恭”闻名,所以仍旧隐忍不发,暗暗地等待合适的报复机会。
  而韩嫣,自认为为皇太后立下了大功,从前得罪江都王刘非的梁子就此揭去,于是很快又恢复从前为所欲为的状态。
  既然放松了警惕,旁人要找岔子也就容易得多了。更何况韩嫣乃是帅哥一名,频频出入后宫,宫中那些容易连个男人都看不着的侍女们,自然被他引得芳心乱动。韩嫣本不是什么坐怀不乱的君子,对姑娘们的好意自然也就笑纳了。武帝对自己的宠臣在侍奉自己之余还有此闲心,似乎也没有什么意见:没准他们俩还正好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经验心得。
  这事很快就被王娡听说了。尤其是对于韩嫣竟身兼儿子男宠这点,她更不可原谅:武帝此时尚未有儿子,焉知不是因为他沉湎于男色的缘故?!
  新仇旧恨一起发作,这一次王娡可终于找着了下手的好机会。于是她勃然大怒,派人前去韩府问罪,以秽乱宫廷的罪名逼韩嫣自杀。
  武帝刘彻听到宠臣将被问罪,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赶到母亲面前求情。
  不用说,王娡是不会被儿子的眼泪鼻涕打动的——只怕刘彻求得越哀切,王娡杀韩嫣之心便更坚定。
  于是,韩嫣不得不死。

  在把儿子收拾得服服帖帖了之后,王娡的太后生涯就更是一帆风顺,她的家族把持朝政也更顺利。

  在稳稳当当地做了十五年皇太后之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六月庚午日,王娡崩于长乐宫,享年大约七十余岁。
  按照国家制度,她最后下葬阳陵。在那里,她的第二个丈夫刘启已经等待了她十五年。——如果按现在的婚姻制度来说,刘启正式娶她为妻时也是一个离异的男子,他们可算是真正的再婚夫妇。

  王娡大约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再婚皇后、皇太后。(当然她不是唯一的一个)
</FONT></TD><TD width=16><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R><TR><TD><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D vAlign=bottom><FONT size=4>


<FONT face=宋体></FONT></FONT></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ostcolor><FONT face=黑体 size=5>汉宣帝的第三位皇后:王氏</FONT></DIV><DIV class=postcolor> </DIV><DIV class=postcolor>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汉宣帝王皇后的传奇人生,其实早在她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揭开了序幕。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在酷吏江充和心怀鬼胎的李氏家族策划下,向45岁的太子刘据逼近。
生性温和宽厚、不善于倾轧阴谋的刘据很快就被逼上绝路,于该年八月辛亥自尽。(由此可见,老实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刘据的两个儿子也和父亲一起死去。而刘据的母亲卫皇后子夫,死得比儿孙们还要更早,在七月庚寅她就已经先儿孙们含恨离开了人世。
和刘据一起死去的两个武帝皇孙中,有一个名叫刘进,就是未来的汉宣帝刘询之父,他的小名是“史皇孙”。
——汉王朝太子的妻妾称号分三级:正妻曰太子妃、有子妾曰良娣、无子妾曰孺子。刘进的生母便是良娣。她是鲁国人,姓史。史良娣在这场夫死子丧的泼天大祸中也没有幸免,也死去了。在她前后自尽的,还有几乎所有的卫太子府中的女眷。其中就包括了刘询的生母。
父母、祖父母、曾祖母尽数死于非命的时候,皇曾孙刘询只有几个月大——就在不久之前,他刚刚降临人世的时候,上自武帝刘彻、皇后卫子夫,下至太子府里的官吏仆丛,是怎样的兴高采烈?可是就这么一眨眼的工夫,世界便整个地被倾覆了。

家破人亡之时,刘询只是个待哺婴儿,一团毫无反抗能力的肉块儿而已。然而由于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嫡亲曾孙,血统高贵,所以武帝下令,他也必须去坐牢。——汗,听着怎么这么别扭。

没有了母亲,这个奶娃娃该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幸亏他被关押在首都长安城外的监狱,又遇到了一个好心的监狱官邴吉。邴吉不忍心让这样一个无辜婴儿死于非命,找来了两个女囚赵征卿、胡组,让她们喂养这个孩子。
幸亏是在长安城外,如果是在长安城内,刘询没准早让善于“揣摩上意”的o(︶︿︶)o 唉马屁精们给整死了。
监狱环境十分恶劣,营养医疗也极度缺乏,然而出身骄贵的刘询,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他在监狱中长大了。
刘询五岁这年,一个星象家向他的皇曾祖父武帝刘彻进言:“长安城周围的郡县监狱上空,闪烁着一种属于天子的奇特光芒,夜晚直冲天空。皇上千万要早做提防。”
刘彻立即高度警惕,下令将监狱中的所有在押人员,不论有罪没罪、大罪小罪,一律处死。
这项命令来到邴吉所管理的地方时,却受到了邴吉宁死不屈的坚决o(︶︿︶)o 唉。
邴吉说:“即使是罪犯、是普通小民,也不可以随意处以死罪,何况这监狱里还关押着皇帝亲生的曾孙儿!”
他的据理力争很快传到了刘彻的耳中。这个已经杀红了眼的老头儿听到“皇曾孙”三字,似乎被兜头浇了一瓢凉水,满腹的杀气不知怎地就蔫了下来,叹着气说:“这也许是老天爷借邴吉之口提醒我吧!”
于是不但收回杀人的命令,反而颁下了一条大赦天下的旨意。

亏了人格高尚、刚正不阿的邴吉先生,在血雨腥风中颤抖的大汉子民们终于松下了一口气。
就在大赦令下达的当天,五岁的刘询随着跌跌撞撞的人群走出了监狱,结束了他的牢狱生活。
然而他毕竟是个只有五岁的孩子,他的曾祖父已经决定要立他的叔祖父刘弗陵为太子,因此对于嫡长子的后人不得不心存疑忌,不可能将他接回皇宫。在政治角逐中,是没有骨肉亲情可言的。而刘询的生母:刘进之妾王翁须更是早已死了,连尸骨都没有人去收葬,更谈何为她养育儿子?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被放弃了的孩子能去哪里?

还是邴吉,这个一连救了刘询两次性命的普通官员,再一次将刘询抱上了自己的车座,送到了鲁国刘询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寄居。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对这个可怜的孩子非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
为了不给史家添负担,更为了让刘询恢复他的身份地位,邴吉及时将刘询被赦免的消息上报给了掖庭。从此刘询的名字被记在了刘氏族谱上、他的生活费用也全由宫廷提供。——正因为他正式得到了皇族的承认,才有得到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十二年后他更因此有了登上皇位的可能。

邴吉对这个眼泪汪汪命运坎坷的孩子一直心怀怜惜、念念不忘。
公元前七四年,当昭帝刘弗陵无子早逝之后,已经升任为光禄大夫的邴吉向执政的大将军霍光递交了一份奏章,他在奏章里郑重地向霍光提出,昭帝早逝,刘氏皇族的王侯们虽多,却没有谁有出众的学识人品,更没有非登帝位不可的亲近血缘。只有武帝刘彻嫡出长曾孙刘询,不但血统亲近,更生长于民间,为人学识都很不错,希望霍光能够把刘询召来见见面,如果印象确实不错的话,建议就立刘询为新皇帝。
就这样,在邴吉的爱心照抚下,一头雾水的刘询便糊里糊涂地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这年他十七岁。

邴吉是真正的高尚君子。他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年幼的刘询和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还在扶立刘询为帝后绝口不提自己的天大功劳。直到很久之后,刘询自己发现了此事,邴吉都仍然坚持把功劳让给其它人。
正所谓“公门里头好修行”。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对出仕为官或o(︶︿︶)o 唉或抵毁,殊不知,没有官职,布衣白士又能帮得了几个人呢?唯一的问题,只是象邴吉这样的官员太少了而已。

初登帝位的刘询,虽然只有十七八岁年纪,却早已经在民间结了婚,他的结发妻子名叫许平君。这对少年夫妻这时已经有一个儿子,就是未来送王昭君出塞的汉元帝了。 </FONT></FONT></DIV><!-- THE POST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  </FONT><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说起许平君,我们必须给她相当的篇幅。因为她是史有明载得到皇帝丈夫爱情的为数不多的后妃之一。
 许平君是昌邑(今山东金乡)人。她出生在一个境遇凄惨的家庭里。

  许平君的父亲名叫许广汉。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昌邑王刘贺属下的小官员(昌邑王刘贺,就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之孙)。在一次随王爷跟从皇帝刘彻外出的时候误用了别人的马鞍,被对头诬告成“从行而盗”——当着皇帝的驾前也敢偷盗,那可是了不得的大罪过,是要杀头的。就在许广汉自叹命苦,瞑目等死的时候,汉武帝刘彻颁布命令饶他一命,让他下蚕室受腐刑。——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曾经受过的那种刑罚,断绝男人的生育能力,说是饶了性命,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比死还难以忍受。而受了刑的人还不让寻死,非逼着活受罪受辱不可。
  许广汉受刑成了一个宦官。由于他确实是个人材,而且大家也知道他其实是冤枉,所以后来他被任命为掖庭丞,相当于宫廷副总管的级别。
  可是他的厄运还没有结束,当掖庭丞的“好运”只是暂时的。
  不久,发生了一场未遂政变,就在赶着捆绑政变中被擒获的犯人时,又出了漏子:许广汉怎么都找不到绳子,那原本由他保管的满满一大箱麻绳,就好象平地蒸发了一样——如果真是蒸发了也倒罢了,偏偏别人去找却轻松找到。
  这到底是许广汉犯糊涂了,还是从前想砍他头未遂的家伙们设的套子,谁也不知道。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办事不力”的许广汉由宦官小头领一下子贬成了“鬼薪”——苦力。
  苦力干了些时,又得到了别人的同情,“好运气”再次光顾,许广汉被升为暴室啬夫——“暴室”,是皇帝的私家监狱,暴室啬夫,就是宫廷监狱的典狱官。

  就在做宫廷典狱官的时候,刘询来到了掖庭接受文化教育。和许广汉同居一间宿舍。两人成了舍友。
  一个是身份卑微、处处遭人打击的老实人,一个是看来永无出头之日的没落王孙,许广汉和刘询成了忘年交。

  刘询从山东来到了长安,读书之余他也免不了到处交朋结友、游玩戏耍。有一个住在长陵地方的“斗鸡翁”王奉光,因为与刘询有同样的斗鸡嗜好,也在这段时间成为了他的忘年之交。

  眼看着刘询一天天长大,宫廷总管张贺开始为这个落魄王孙的终身大事着急。
  张贺曾经是刘询的祖父卫太子刘据的下属小吏,对于含冤死去的旧主人刘据一直念念不忘,因此也就对刘询这个刘据的最后一点血脉百般照顾。
  刚开始的时候,张贺是想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刘询的。可是他的这个主意,却招来了弟弟张安世的坚决反对。他对刘询这个“罪人之后”避之唯恐不及,哪会同意让自己的家族跟刘询扯上啥关系。
  张安世的官儿当得比哥哥张贺要大得多,乃是堂堂的右将军。他说出来的话,在张氏家族里当然引来了一片拥戴之声。
  于是,刘询娶张家姑娘的事情就此告吹。

  张贺只好重新给刘询张罗娶媳妇的事。
  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幼年之时就已经订下了欧侯家的儿子做丈夫。没想到就在她及笄之年准备出嫁的时候,欧侯氏未婚夫居然死了。未婚丧夫,这事令许平君的母亲很是沮丧,于是找人占卜。卜者断言许平君是大贵之人,未婚丧夫不是她的命苦,而是欧侯氏不配娶她为妻。——这消息让许太太心花怒放,虽然不敢说出来,心里却是得意非凡。
许平君未婚丧夫的消息也传到了张贺的耳朵里,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就请许广汉喝酒,趁机在酒宴上代刘询求婚。
  许广汉对刘询平素印象就很好,上司来提亲更是无法回绝,便一口答应下来。
  不用说,这个消息传到许太太的耳朵里,她有多恼火——盖此时的刘询已不是什么太子亲孙了,不但是没落王孙,更是罪人之后,分分钟都有可能无辜卷入政治斗争,丢掉身家性命的。
  可是许广汉已经答应了,许太太也拗不过老公和老公的顶头上司,事情就此定局。

  由于刘询无依无靠、穷得叮当响,连婚礼都是张贺筹备的。婚后,身无分文的刘询搬进了岳父许广汉的家里,名曰娶妻,实质上是个依靠岳父生活的上门女婿。

  然而贫寒并没有妨碍刘询和许平君之间的夫妻情谊。许平君对丈夫体贴入微,刘询活了十七年,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人嘘寒问暖是个什么滋味。他对不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感激涕零。

  结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还不满百日,命运便展示了它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魔力:刘询被选中,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七月初秋庚申日,刘询(又名刘病己)平生头一次迈进了祖父生长的皇宫,前往未央宫拜见自己的叔祖母:实际上就是年方十六岁、比刘询还小两岁的昭帝刘弗陵寡妻上官太后。
  上官太后对刘询的面试,自然是过关的:权臣霍光就是上官太后的外祖父,外祖父同意了的事,上官太后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果然,一见面,上官太后便封庶人刘询为阳武侯——这就是为他继承皇帝位预作铺垫,否则实在有点不好看相。
  刘病己这个“阳武侯”只做了个把时辰,群臣便把帝玺绶带给捧了出来,当场便由侯直升皇帝了。

  刘询成了皇帝,谁做皇后呢?
  这时许平君也已经接进了后宫,被封为皇帝的第一级姬妾“婕妤”。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当然应该是在贫寒中对刘询不离不弃的结发之妻许平君,更何况她还生下了孩子。
  但是,权力思维不同于正常思维,满朝公卿(注:一群马屁袋子)的脑子里转的都是同一个念头:大将军霍光有一个尚未许人的小女儿霍成君,如果把她立为皇后,大将军一定不会忘了咱们的功劳。
  刘询虽然还不能确定大臣们脑袋里都在想些什么,但是他早在接到自己将要继任为帝的消息时,就已经想到,许平君乃是受刑的废人宦官女儿,身份既低贱,相貌也并不出众,立她为后肯定会遇到阻碍。
  所以,早在大臣们还没有来得及将立后事宜提上日程时,刘询便抢先颁下了他做皇帝后的首道圣旨——寻找一把自己在贫寒时使用过的旧剑。
  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每字每句都在讲述皇帝眷恋旧情的心意。
  大臣们都是些人精,一看这道圣旨,就知道新皇帝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世上没有谁会愿意明着跟皇帝过意不去,于是大臣们立即改变主意,联名上了一道请立许婕妤为皇后的奏章。
  十一月壬子日,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

  当这对同患难共富贵的少男少女站在高台上接受百官朝贺,互送深情微笑的时候,他们不会知道,世上最阴险的诡计正在向他们扑过来。

  首先对女儿未能成为皇后表示不满的,正是霍光大将军本人。
  霍光对大汉王朝,就象他的异母哥哥霍去病那样,始终是忠心耿耿的。然而他毕竟同时也是霍成君的父亲,对于女儿未能正位中宫,这位父亲不可能没有一点想法。更何况拒绝迎娶自己女儿的刘询,完全是靠了霍光才当上皇帝的。
  因此,在按制度要封许平君之父许广汉爵位时,霍光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反对,他说,许广汉是个“刑余之人”,哪里能去做侯爵、封国之王呢?!——明说了吧,你许广汉连个男人都算不上了,也配当侯爷?什么东西!
  不过,霍光毕竟执掌朝政多年,知道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了一年左右,气头儿过去了,他还是表示应该对皇后的父亲有所封赏。
  于是,许广汉被封为次于侯爵的“昌成君”,虽然没有封国,但是仍旧是地位超然的爵位,拿着高额的国家俸禄。

  霍光的气消了,可是他妻子霍显的气却消不了。不但消不了,而且还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霍显,其实并非霍光的原配妻子,她的出身很卑贱,不过是霍光元配妻子东闾氏的陪嫁婢女而已。按照古代的婚姻制度,陪嫁丫头有侍侯小姐姑爷的义务。侍侯小姐当然是任打任骂、任劳任怨;而侍侯姑爷,内容就更多一些,因此,霍显便成了霍光的小老婆之一。
  ——这种婚姻关系,我们可以在《红楼梦》里看到更多的例子。比如王熙凤、平儿与贾链;夏金桂、宝蟾与薛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观园中人在赞美宝钗莺儿时,会说“谁有福消受你主仆两个”了。
  东闾氏只生了一个女儿就早死了。霍光对东闾氏的陪嫁丫头、小老婆霍显念念不忘,干脆不再另娶名门闺秀,直接就把霍显升做了大将军夫人。
  霍显从最卑贱的奴婢,居然直升为当朝大将军夫人,勾搭男人确有两道刷子。也可见她出人头地的欲望有多强烈。然而,她的这种欲望强烈得过了头,已经到了为达目的无所不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不脱贫儿乍富的暴发户本色,时时处处不忘炫耀,一但炫耀不成,便将别人视作死敌。
  许平君不幸,阻碍了霍显当皇帝丈母娘的光明前程,结果可想而知。

  许平君是一个普通人家出身的女子,从小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不知道奢侈浪费、目中无人为何物。即使如今成了皇后,也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她的身边宫女人数很少,服饰食品都比较简单。而且遵循着普通人家的礼节,对长辈毕恭毕敬。尤其是昭帝刘弗陵的遗孀上官太后,她更是每五天就要去朝见一次,并且亲自为上官太后抹案送菜,服侍得十分周到。——其实上官太后的年纪,比许平君还要小呢。

  公元前七二年,做了两年皇后的许平君再次怀孕。到快分娩时,已是寒冬天气,孕妇体弱,许平君不慎感染了风寒,有些不舒服。由于她宫中侍女人数少,懂得照顾孕产妇的更几乎没有,所以刘询不得不从宫外请一些有生育经验的官员之妻入宫照顾皇后。
  在这些被选定的妇人中,就有宫庭警卫淳于赏的妻子淳于衍。她懂得一些妇产科知识。
  淳于赏对于自己做宫庭警卫(掖庭户卫)这个职务早已心生厌倦,听说妻子被选做皇后的临时护士,他顿时大喜过望,对妻子说:“平常无缘无故不好去拉关系,眼下这可是一个天赐良机,你赶紧以入宫辞行为理由,顺理成章地去大将军府向霍夫人辞行。霍夫人听说你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后的亲信,定然对你刮目相看,你就可以趁机提出让我调动职务的要求,霍夫人一定不好推辞。眼下最好的肥缺就是管理盐池的安池监,要是调成了,可有好日子过啦!”
  淳于衍觉得丈夫说的很有道理,便依言而行,果然见到了霍显。
  霍显正愁着呢:别看许平君相貌平平、出身寒酸,皇帝对她却始终一往情深,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再这么下去,我的心肝宝贝小女儿霍成君,什么时候才能取她而代之呢?
就在这个时候,淳于衍来了。霍显一听,顿时觉得这真是天赐的良机,喜出望外之余,不但热情接待,更将左右侍丛都屏退,破格对淳于衍单独接待,喊着表字对淳于衍尊称起来:“少夫啊,你托我办的事我一定给你办得妥妥贴贴,你放一万个心。不过我也有件事,不知道你肯不肯帮忙?”
  淳于衍受宠若惊,连忙没口子地答应。
  霍显见她答应了,便说:“你知道,大将军最爱的孩子就是小女儿成君,想要给她安排下富贵的前途。所以还要请少夫你辛苦一趟,帮她这个忙。”
  淳于衍听得一头雾水:自己不过是个护卫之妻,身份地位连大将军小姐的一根毫毛都比不上,有什么本事去成全她的大富大贵?
  霍显道:“女人生孩子,是一个大关,从来都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现在皇后正要生孩子,少夫你若趁机投毒弄死了她,别人也不会有太大的疑心。而我的女儿成君可就能趁机当上皇后了。如果你肯帮这个忙,我们霍家一定不会忘了你的大恩大德,定与你共享富贵。”
  淳于衍听得满身冷汗,嗫嚅着道:“皇后用药,都是众多医生再三验证后才能开方的,而且服药前还要让旁人试过。这毒怎么下得了呢?”
  霍显岂能容许淳于衍拒绝?她冷笑着道:“怎么下毒,就看少夫你的本事了。窦大将军掌管全天下,有谁敢胡说八道的?万一有什么意外,我霍家也能保你平安。就怕你不是真心想帮这个忙。”
  听话听音,淳于衍当然知道霍显最后这句话的份量,她犹豫了很久,终于是形势比人强,不得不答应下来。
  离开大将军府,淳于衍只能自叹命苦,不得不上这贼船了——上了船可能日后还有活路,如果不上,只怕立刻就要全家被霍显捻死。
  淳于衍颇通医术,回到家里,她将一种名为“附子”的中药捣成粉末,缝在衣中,顺利地通过了检查进宫了。

  公元前七一年正月,许平皇皇后分娩,生下了一个小公主。
  生产消耗了许平君太多的体力,原本就有疾病的她更虚弱了。于是太医们便开出一张药方,让侍女们为许皇后制作滋补的药丸。
  就在制作药丸的时候,淳于衍终于找到了机会,将附子粉末掺入了丸中。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生附子有毒,泡制过的附子也辛、甘,大热,对于心律失常过缓的人,它有提高心率的作用,但是即使如此,也仍旧带有毒性,用法用量都要小心再小心。当然更是孕产妇绝对禁用的。
  果然,许平君吃下这“大补丸”后,感到很不舒服,问身边的人:“我头好晕痛,药中难道有毒吗?”淳于衍连忙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然而腹中的附子却显“效”了:心率加速、血管硬化。很快,许平君便觉得心烦意乱,烦闷无比。不一会儿工夫,十九岁的许平君便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这一天,正是汉宣帝三年的正月癸亥日。许平君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后。</FONT>
</FONT><!-- THE POST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size=4>  </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  皇后死了,乱成一团的皇宫当然也不就需要淳于衍她们了。出宫之后,淳于衍立即去见霍显,将自己的“功劳”向霍显女士汇报。霍显大喜,对她大加慰劳。但是一时还不敢给她重赏。

  果然,不久就有人向皇帝控告,说皇后之死,是因为太医和侍女有问题。
  刘询正在悲伤妻子早死,一听之下,立即下令全面调查。于是所有的太医和侍疾的妇女都被关进了牢狱,妇儿科医生淳于衍也在其中。并且很快就成为众矢之的。
  消息传来,霍显慌了神,唯恐淳于衍熬不过拷问将自己招出来。现在她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麻烦,不得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把自己干的事向老公霍光和盘托出,然后说:“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做这件事。可是如今事也做了,到了这个地步,就只能将错就错,后悔也没有用了。你要赶紧想办法救出淳于衍,否则的话,时间一长她被逼打急了,我们就要跟着她一块完蛋。”
  霍光听老婆一说,顿时面无人色,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本来他倒还想去自首,将大逆不道的老婆交出去。可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霍显还和自己生有儿女。他想来想去,实在忍不下心,只好跟着老婆趟浑水,去见刘询,并且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把许平君的死因栽到生育体弱上头。终于把淳于衍给救了出来。
  话说回来,在从前的医疗条件下,女人生育确实是件危险的事情,每十次生育,就至少有三人死于难产或后遗症的。在这方面,死神不论身份贵贱一律平等。清朝康熙皇帝的发妻赫舍里氏便死于难产。直到民国年间,对女人生育,都以“围着开盖的棺材走圈儿”来形容。
  呵呵,想到这里,真是庆幸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

  刘询和别的皇帝不一样,他长在民间,而且做为普通的丈夫,曾经亲眼目睹过许平君的第一次生育、坐月子的过程,所以他心里面对妻子的死还是满怀疑窦的。可是霍光这么说了,他毕竟年轻,只能将怀疑吞回肚子里去。

  许平君就这么死了。她被追谥为恭哀皇后,下葬在西安市郊之南。若干年后,她的丈夫也落葬于此,此地便被称为杜陵。然而许平君没有与刘询合葬,因此她的陵墓单称少陵,也称杜南。

  淳于衍出狱之后,霍显对她大加慰劳,赠给她二十四匹蒲桃锦、二十五匹散花绫,每匹都价值万钱。还有一串走珠、钱百万、黄金百两。另外又帮她盖起了府第、送了她家数不尽的奴婢。淳于衍对这样的回报仍然不满,发牢骚说:“我给你家立下了怎样的功劳,你才给我这么点好处?”

  也难怪淳于衍生气。
  许皇后刚刚落葬,霍显便急不可待地让霍光将女儿霍成君送进了皇帝的后宫。入宫的第二年三月乙卯,霍平君便当上了皇后。
  在霍平君当上皇后之后,慑于霍光的权威,许平君的儿子一直没能被立为太子。可以想象,假如霍平君能够生下儿子的话,她的儿子一定就是太子——日后的大汉江山,不用说就是霍家的天下了。
  想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给霍家争取来了这样的好处,淳于衍能不发牢骚吗?

  霍成君成了皇后,霍氏家族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整个西汉王朝,从皇宫内到皇宫外,几乎都在霍家的把持之中。

  霍成君初做皇后,倒也想给皇帝丈夫留下好印象。于是就学着许平君的样子,每五天一次去长乐宫拜见刘询的叔祖母、皇太后上官氏。
  可是问题来了:上官太后乃是霍光前妻东闾氏的外孙女、她的母亲与霍平君是异母姐妹。从母系的亲属关系来算,上官太后得喊霍平君做“姨妈”。更有甚者,上官太后的父系家族,十年前便因为发动政变,而被霍光杀了个干干净净。(许平君之父许广汉,正是在这起政变后,拿不出捆疑犯的麻绳而倒霉的。)
  你想,上官太后怎么消受得起霍平君的“孝心”呢?于是,凡遇到霍平君来展示“孝道”的时候,上官氏小太后就紧张得全身发抖,每当霍平君端汤送菜,上官太后便要起立致谢,连称“不敢当”。
  这五天一顿的“应酬”饭,吃得上官太后真是精疲力尽。

  霍平君“孝道”倒还可以勉强学学许平君,勤俭节约她可就万万学不来了。她从小就在富贵薰天中长大,又被无所不为的老娘霍显言传身教。因此在当上皇后之后,她的排场大得吓人,不但是车马仪仗盛大无比,发起赏钱来更是以千万计,钱下如雨而她连眼都不眨一眨。

  刘询心里应该是对霍家很有意见的。但是自从许皇后一死,年青的皇帝很快就看明白了形势,知道自己还远远没有与霍家抗衡的能力。他采用了韬晦的办法,将所有的怒火都压了下去。因此,刘询与霍平君的夫妻关系,看上去好象还是很亲昵的,甚至燕好程度远超许皇后。这令霍光和霍显夫妻都非常高兴。
  然而,有一件蹊跷的事情,却令读史的我们,不得不对刘询的“卿卿我我”表示不同看法——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霍平君都没有怀孕,更谈不上诞育嫡出太子。
  而与此同时,刘询的后宫里却不断地有孩子降生。
  生孩子的女人有华婕妤、张婕妤、卫婕妤……就是没有霍皇后。

  就在霍显为外孙儿的降生操心的时候,霍光去世了。
  霍光一死,刘询立即松了一大口气,他对霍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此,霍家再也没有真正有才干的人物,也没有对刘询有恩的人物了。刘询按捺了多年的怒火,将要开始渲泻。
  就在霍光死去的第二年,公元前六七年夏天四月戊申日,刘询终于如愿以偿地册立了结发之妻许平君的儿子、七岁的刘奭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
  与此同时,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也顺利地升为平恩侯。——霍光当年坚决反对的事情,现在刘询都办到了。他的反击将要开始。

  霍显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她只是对刘奭为太子严重不满,气得吐血兼吃不下饭,愤愤地说:“刘奭不过是皇帝在民间时与贫妇所生的贱儿,哪有资格当太子?难道我女儿日后生的儿子,反倒只能做一个小小亲王吗?”
  愤怒完了之后,霍显决定重弹老调,教女儿霍平君去毒死刘奭。
  然而,霍平君是个娇骄小姐,不是淳于衍;更何况刘询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一名忠心耿耿的保姆。每当霍皇后给刘奭送食物的时候,这保姆便先将食物吃下自己肚里,验证无害之后才送去给小主人。霍皇后的毒药实在找不到放的时候。
  而且,霍平君听了母亲的挑拨之后,对小刘奭便忍不住满肚皮的讨厌。她这样一个大小姐,当然不知道要收敛态度,加上一向认为丈夫刘询对自己千依百顺,她便有恃无恐地把对刘奭的反感现于脸上。
  霍成君的一言一行,都在刘询的眼里,他对这个后妻更是心生憎恶。
  但是刘询此时已非当年那个不知世事深浅的新任皇帝了,他早已经在发妻的猝死事件中,吸取了所有的经验教训。如今他虽然厌恶霍皇后,但是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只是暗地里加快了从霍氏家族爪牙手里争回皇权的步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筹,霍氏家族所有掌握军政大权的家伙都被调离了京城,或者明升暗降。不久,汉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被与霍家有仇的官员、以及刘询的祖母史良娣家族、许皇后的许氏家族所控制。

  网已布好,只等收网的那一天。

  果然,失去了实权的霍家人开始大发牢骚。当牢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开始想要夺权了。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大计的时候,霍山等人还只是想要从新官员手里抢回本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已,甚至于认为丞相魏朝为人廉正,动谁也能冒犯他。霍山更道:“虽然我霍家的子弟女婿们确实多有不谨慎不成器的事情,可是民间传言我们毒死了太子生母许皇后,就未免太过分了,哪有这样的事?”听到子侄们“宽宏大量”的o(︶︿︶)o 唉,心中有鬼的霍显急得满头大汗,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了霍家人等。
  听到这个消息,霍山霍禹霍云都惊恐万分,责备霍显为什么不早点把这底细说出来,弄得他们在毫不戒备的情况下,就把手中的权力军队都交了出去。
  但是事已至此,后悔也没有用了。于是他们不得不改变主意,决定造反了——就算刘询不跟他们算帐,被霍显毒死的许皇后之子成为下任皇帝时,也不会放过他们。

  然而,霍家太大了,人材也参差不齐。谋反的消息很快就被霍家一个马夫的朋友张章探听到。他立即飞奔着去告密。

  就这样,霍家还没有来得及动作,就被刘询的军队一网打尽了。
  在将霍家全部诛灭之后,八月己酉日,刘询派有关部门向霍皇后颁布了这样的命令:“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
  二十三岁的霍平君不得不结束她五年的皇后生涯,孤零零地搬进了冷宫昭台宫。十二年后,刘询不知怎么的又想到了她,觉得住昭台宫还太便宜她了,下令让她再搬到“云林馆”去住。
  霍平君至此已全无生趣,她不知道接下来等着自己的是什么。但是她知道,皇太子已经成年,自己的将来只会愈来愈凄惨。于是,她就在云林馆里自杀了。
霍平君死的时候,大约三十五岁。下葬在长安市郊蓝田县昆吾亭东。

  霍光一生英雄,对大汉王朝又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因为错爱了一个无知无畏的女人霍显,落得子孙绝灭的下场。</FONT></P>
<P> </P>
<P>附图:霍成君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 </P><P><FONT face=宋体 size=4>  现在,许平君和霍平君都死了。该由谁来当皇后呢?

  此时,刘询的后宫里美女如云,得宠生子的也为数不少。首屈一指的,就是淮阳王刘钦的生母张婕妤。此外,还有华婕妤卫婕妤等等。她们为刘询生下了东平王刘宇、定陶王刘嚣、馆陶王、楚孝王等儿子。
  然而,吸取了霍成君试图o(︶︿︶)o 唉刘奭的教训后,刘询不打算册立任何一个有子的宠妃为皇后。与其说他是为自己娶皇后,不如说他是要为许平君的儿子刘奭找一个养母。

  就这样,被后宫所有女人艳慕的皇后之位,有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预想不到的新主人:王氏。
  王氏的父亲,就是刘询在民间生活时所认识的斗鸡翁王奉光。据说王奉光的祖先在汉高祖时期曾经做过关内侯,但是到王奉光的时候,王家的地位已经是马尾拴豆腐——提不起了。
  王氏的人生,有一点与许平君非常相似、甚至远远超过许氏的地方,那就是未婚丧夫。每当定下婚期准备出嫁的时候,未婚夫就会死掉。这样的事连着发生了好几回,吓得再也没有人敢娶她回家了。王氏自叹命苦,王奉光更是愁得不行,打算养老女儿在家一辈子了。
  王奉光为女儿克夫而伤透脑筋的事情,刘询早在民间时就已经很了解了。因此,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下了一道旨意,召老友王奉光的女儿入宫为婕妤。反正是嫁不出去了,在宫外守活寡不如到宫里来守,好歹还能给家里人长点脸。更何况刘询已经娶了一个以克夫著称的许平君(结果,许平君竟然让刘询给“克”死了),你想想,到底谁怕谁呀,有了一个就不怕一双。
  于是,在民间以克夫闻名的王氏,就这样嫁给了刘询。
  王氏在宫中并不出名,刘询对她也很少问津,虽然入宫多年,从来也没有生育过孩子。
  又是老友之女,又是无子之妃,老实巴交的王氏就这样成了宣帝心目中的“最佳养母人选”。

  公元前64年二月,王氏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宣帝刘询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后。

  不过,当上了皇后的王氏,过的日子与从前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虽然她的物质享受和身份地位都有了极度的提高,但是刘询对她的夫妻情份,却是不进反退——因为他不愿意让嫡后拥有自己的儿子、夺去对刘奭的宠爱、更甚至重演霍皇后试图谋杀小太子的故伎——因此,王氏虽然名为皇后,刘询却很少见她,更是从不光顾她的寝宫。
  王氏依然寂寞,她把所有的精力和爱都给了许平君的儿子刘奭,对他全心全意地爱护养育。这对异乎寻常的母子之间,渐渐结下了深切的母子亲情。

  虽然没有对王氏尽到一个做丈夫的义务,刘询还是尽可能地用其它的方法补偿。
  当年那个斗鸡走狗的王奉光,也因此托了女儿的福,被封为邛成侯。

  又过了十六年,刘询去世了。
  公元前33年,刘奭即位为帝,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刚一登基,便尊养母王氏为皇太后,并且封养母的兄长王舜为安平侯。
  两年后,王奉光去世。成帝对这位外祖父表现出了非常的孝心,追谥为共侯,安葬在长门南,并且专置园邑二百家为他守陵。

  刘奭为帝十五年后去世。继位的是刘奭的长子刘骜——他就是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丈夫。
  刘骜的生母也姓王。为了将两位王太后区别开,人们尊称王氏为“邛成太后”。
  刘骜对奶奶倒是十分尽心,特别加封王氏的弟弟王骏为关内侯。大舅爷王舜之子王章、侄儿王咸,都在成帝时候做到了左右将军(国家武装部队副司令)的o(︶︿︶)o 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邛成王太后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去世。
  虽然她生前没有得到刘询的宠爱,但是因为她对刘奭刘骜的慈爱,在她死后,刘骜将她合葬在了汉宣帝刘询的杜陵里。

  后来王奉光的孙子王勋胡作非为犯下了国法,邛成侯的爵位被免去。
  这种情形,令刘骜生母王政君太后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婆婆邛成太后。元始年间,王政君下达命令,恢复邛成侯的封爵,由王奉光的曾孙王坚固承袭。

  王氏的一生,寂寞的时候居多。在夫妻生活方面,她一直不太走运。
  然而,由于她的前任许平君皇后、霍成君皇后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幸和凄惨,她的儿媳王政君虽然长寿却不幸遭遇了王莽之乱、孙媳许皇后更死于非命……

  所以比较之下,这位既克夫,且一生不育的王氏,竟能成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并以“古来稀”的高龄安享天年,实在是中国后妃群中,幸运到了极点的女人。</FONT> </P><P><!-- THE POST --></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FONT face=黑体 size=5>   东汉光武帝刘秀妻郭圣通与阴丽华</FONT>
    
  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文才武略相貌人品,都达到了再无人企及的程度。
  他前后有过两位皇后:郭圣通与阴丽华。
  这两个女人,虽然一废一立,但是她们都是中国后妃群中最幸运的人。即使是被废离异的郭圣通,也不例外:在同样离异的后妃中,她是唯一没有被囚入冷宫、没有母子俱丧、过得最自由的一个。
  
  刘秀,字文叔,是南阳郡蔡阳乡(今湖北省枣阳县)人。他的身上流着西汉皇家的血液——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定居南阳的原因则是由于他的六世祖: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不过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只是南顿令而已。
  刘钦娶了一个姓樊的湖阳巨富之女——未来的光武帝之母闺名樊娴都。
  公元前六年,刘家的稻谷丰收,田地间甚至出现了一茎九穗的现象。就在这一年,刘秀出生了。刘钦夫妻对小儿子降生在这样的好年成非常高兴,特地为他起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
    
  虽然刘秀已经离皇家宗枝很远,但他出生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刘钦樊氏夫妻很恩爱,生了很多孩子:刘秀有两个哥哥:刘縯、刘仲,还有两个姐姐:刘黄(后来的湖阳公主)、刘元和一个妹妹刘伯姬。
    
  刘秀九岁这年,他的父亲刘钦去世了。刘秀兄弟三人从此寄居叔父刘良家中,几个姐妹则继续跟随母亲生活。
  
  刘秀性情温和,喜欢在田野间嬉戏,刘家的佃农不免要照应着他。时间长了,刘秀渐渐对农桑稼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自己的小主人身份甩在一边,和佃农们一起耕作田园。
    
  哥哥刘縯的性格与刘秀恰恰相反,对田园生活毫无兴趣,专喜欢交朋结友、弄侠使气,养着不少乡间豪悍的少年。他对弟弟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很看不惯,常常笑话他没有出息,天生是个做农夫的材料,与先祖刘仲(刘邦之兄)有得一拼。
  
  (人世间是由许多个意外组成的。刘縯看着在地里一身泥水、忙得热火朝天的弟弟摇头叹气的时候,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个没志气的农夫弟弟,有朝一日将要成为复兴汉室的开国之君。)
  
  公元8年,王莽废汉立新朝,刘氏宗亲后裔失去了所有的特权和财富。刘秀这年14岁,看起来,他真是要做一世农夫了。
    
  在这种改朝换代的困境中,刘家很快就成了普通的老百姓,过着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窘迫生活。
  这样的生活令刘秀的大哥刘縯非常不满,经常在家中大发牢骚,声言定要重振大汉王朝不可。
  刘秀在哥哥的影响下,开始由一个醉心于田园牧歌、与世无争的少年慢慢地转变了。
  当同龄的朋友都纷纷成婚聘娶、沉浸于家室之乐的时候,20岁的刘秀却作出了另一个决定:西去长安,开拓视野、研习学问。
    
  来到长安以后,刘秀成为许子威的学生,学习了《尚书》等当时最经典深奥的学问。刘秀生性聪颖,举一反三,对这部深入政事的著作有相当的见解,很多人都对他的天姿表示非常惊讶。
    
  不久,刘秀的盘费用尽,他返回了家乡。
  返乡后,刘秀在亲友中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姐姐刘元之夫新野人邓晨。
  作为弟弟,刘秀不免要经常主动前往新野拜访姐夫,并且常常在姐姐姐夫家里住宿。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刘秀遇见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女人、未来的光武皇后阴丽华。
  阴丽华的母亲姓邓,与刘秀姐夫邓晨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阴丽华比刘秀小九岁有余,这时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女,远未到出嫁的年龄。然而她的美丽和孝顺,在新野一带已经非常出名。刘秀活了二十多年,还从来没有对哪个女人动过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说阴丽华的名字,他就神魂飘荡。想起当初在长安城里看到的“执金吾”出行盛况,他不禁立下心愿:“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名如其人,是长得很俊秀的。
  
  中国古代的史家,一向惜墨如金,尤其在评论名人外表上面,已经达到了“色即是空”的地步。要想在他们的笔下得到帅哥美女的名声,是难乎其难的,等闲的美色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但是稍有个鼻塌嘴歪的,他们却是绝不放过。对女子是如此,对男子也不例外。
  然而,对于刘秀,所有的人都毫不吝惜地齐声赞叹他的风神俊朗,认为他是世上数一数二的帅哥——美须眉也。
  照正史上的说法,刘秀身高七尺三寸,(秦尺23CM,汉尺24CM略多。三国时诸葛亮身高八尺,按今天的说法是一米九三)。换算一下,刘秀的身高至少在1米75以上。以当时人的平均身高来算,他随便往哪里一站,都是鹤立鸡群的感觉。再加上他体形匀称,更显得修长。
  然后来说他的相貌:刘秀不但个子高,而且鼻梁挺拨、额头饱满,皮肤白晰、眉目传神。宛若温柔秀美的女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漂亮的奶油小生)
  可能是长得太秀气了,刘秀给人的视觉冲击过于强烈,以至于跟他对阵的敌人,都对他竟有战术谋略表示难以相信。比如他后来的敌人严尤,别人向严尤提及刘秀的兵法,严尤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你们说的是那个小帅哥刘秀吗?他居然也会这个?”
  直到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身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悍厉气息。据说后来他成为皇帝,返回家乡宴请邻里,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太太们喊着他的小名指点说:你从小就厚道过头,温柔体贴,现在当了皇帝,还是没有什么改变,这可不行,要拿出点皇帝的威严架子来才行。
  刘秀笑着说:“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温柔有什么不好呢?”
    
  帅哥配美女,那当然是天生的一对。
  不过,老天选中了刘秀去担当重振汉室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不会给他和阴丽华一帆风顺的感情生活。
    
  更何况,此时的刘秀,虽然仍然过着耕种读书的田园生活,心里却已经立下了鸿图大志。
  话说有一次,刘秀和二姐夫邓晨一起去拜访名士蔡少公。由于他们都是后生晚辈,所以只能陪坐末席。
  这位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这天的聚会也不例外。
  聚会中途,他忍不住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话一出口,满座中诸宾客顿时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人想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篡汉的王莽国师刘歆——他也喜欢研究图谶,而且还刚刚改名为刘秀,看来他是想应这个预言啊!
  这位宾客一想到这里,就连忙站起身来,问蔡少公:“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
  蔡少公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叨陪末座的刘秀就忍不住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
  不用说,刘秀这句话顿时引来了满堂的嘲笑。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少年竟然敢跟国师相比,真是可笑之极。
  刘秀对这些所谓名士对自己的轻视很不满,起身扬长而去。邓晨也连忙告退,跟着小舅子出了门。
    
  然而喜好谶文的绝不止蔡少公一人。宛地有一个名叫李守的人,也有这个爱好,他研究的结果比蔡少公更进一步,“刘氏不久复兴,李氏必将为辅”。李守与儿子李通讨论后,认为这说的正是西汉王室后人刘縯、刘秀兄弟。
    
  不久后,刘秀推着小车儿,到宛地来卖收获的谷物,正好遇到了李通李轶兄弟。李氏兄弟一见刘秀,顿时如获至宝,大力游说他趁天下大乱的时机,匡复汉室江山。
  刘秀卖完谷物,回乡将李通兄弟的话转告了大哥刘縯。李通兄弟的话正中了刘縯的心意,他将自己素来结交的百余名好汉召集起来,决定就此兴兵造反。刘秀作为亲弟弟,又满怀复兴祖业的心愿,当然更不会推辞。
    
  刘縯平日里在乡间呼朋唤友,来往的尽是强梁子弟,时不时地还关上门来神神秘秘商议,整个一帮派老大的样范,看来风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他一宣布自己要起事,同乡同族的子弟们便大惊失色,纷纷逃跑,拒绝征召,说:“刘伯升(刘縯的字)造反,那是要我们去送死的。”
    
  正在伤脑筋的时候,刘秀第一个响应哥哥的倡议,穿上了红袍高冠的戎装。
  刘秀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来纷纷出逃保命的乡亲们都改变了主意,说:“刘秀可是是出名的稳重厚道人,他都从军了,那肯定此事是有道理的。跟着他准没错儿。”
  刘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竟然忘却了杀伐的惨烈,已经外逃的人又都跑了回来,主动应征入伍。很快,刘秀就帮助哥哥召集到了八千子弟兵。
  这年,刘秀二十八岁。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然而,这支刚刚组建的起义军毫无经验,尤其是最初的倡议者李通。他原本是做为刘縯兄弟的内应在宛城谋事的,结果消息走漏,全家六十四口都被诛杀,只有李通一人逃走。
    
  宛城是打不了了,刘縯只好另想办法,联络上湖北大洪山(即绿林山)出来的、一支以王风为首的绿林军,壮大声威之后再作打算。
  很快,这支队伍连连得胜,攻下了周围唐子乡等地,得到了大量财物。
  得到了财物之后,匪气浓重的王风便对着掠夺来的财物眼红起来,为了多抢些,他甚至还要跟刘縯率领的刘家军分道扬镳、大打出手。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秀站了出来,向刘氏宗族百般劝说,让他们将抢到手的财物都让出来,全部送给绿林军队。
  王风是土匪本色,拿到了全部钱物,自然又讲起兄弟情谊来。一场可能诱发内讧、使大家都死于非命的灾难就此被刘秀制止。
  (能够劝说杀气腾腾的军队将到手的财物如数交出,这已经足以证明刘秀在军队中的威信和德望。)
    
  刘秀身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超然气质,金银财宝和美色对他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初起兵的时候,军中战马不足,很多军官为了争抢坐骑抬高身份而发生争执。而刘秀却对此毫不在乎,他是首领的弟弟,照理来说,再缺也要给他一匹马,他却主动将马让给其它军官,自己一直骑着起兵前卖谷所用的一头牛。直到后来棘阳大捷,他才有了第一匹很不起眼的战马。
  因此,刘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牛背”而非马背上开国的皇帝。
    
  由于刘秀的忍让,一场危机安然度过,两军继续精诚合作,又攻下了棘阳。
  在第一场战役中,刘秀目睹了士兵抢掠百姓、婪取财物的恶行,给了他很深的触动,也让他对百姓的苦难非常痛心。从棘阳之战开始,刘秀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部队,绝对不可以借着起义杀敌的名义,掳掠无辜百姓。
  ——这项由同情心产生的纪律,在后来为刘秀争取了无数的支持和民望。
    
  棘阳大胜使得刘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坚不摧,以至于在随后的宛城之战中,竟然带着家小一起出发了。
    
  就在去往宛城的路上,刘氏兄弟的子弟步兵与王莽的正规骑兵正面遭遇。结果全军溃败。
  在逃难的路上,刘秀得到了一匹马,载着妹妹刘伯姬一起逃命。半路上,他遇到了大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刘秀叫姐姐和外甥女一起逃跑,刘元拒绝了:“只有一匹马,如果我和女儿们也上去,能逃多远呢?你们快逃吧,不要管我,免得大家死在一起。”刘秀还没来得及再次开口劝说,追兵就到了。刘元和三个女儿、以及刘秀二哥刘仲等几十个刘氏族人,都被追杀丧命。刘秀和刘伯姬侥幸逃生。
    
  这是刘秀一生中第一场、也是最惨烈的败仗。
    
  刘縯刘秀兄弟劫后余生,在棘阳重逢。
  这时,王莽的大军乘胜追击,起义军里人心惶惶,想要趁乱逃跑的人数不胜数。
  就在这个时候,李通找到了刘氏兄弟。他的家族六十四人死于非命,他对王莽新朝切骨痛恨。他为刘氏兄弟出了一个好主意:宜秋有一支起义军,首领名叫王常,人马多达数万之众,若想死里逃生,就要去跟王常联合。
    
  公元22年农历12月,刘氏兄弟的军队和王常的军队整合,向王莽的精锐部队发起了复仇之战。
  哀兵必胜。
  公元23年伊始,起义军不但战胜了对手,而且还顺利地攻下了宛城。
  这时的起义军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领地,土匪出身的绿林好汉们,忍不住又露出了当初抢财宝时的猴急形象,想要自立当皇帝了。
  刘縯、刘秀兄弟反对如此仓促的称帝行为。这固然是因为他们自己胸有大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觉得时机不成熟,起义军的势力仍然不够,推举一个首领称王是可以的,但是称帝却不行,因为那一定会引来其它地方武装和王莽新朝的靶子。
    
  但是,刘氏兄弟的兵马远远不如绿林军的多。所以抗议无效,绿林军树立了一个名叫刘玄的人做皇帝,称玄汉王朝,刘玄自称更始皇帝。
  这位刘玄,名义上是刘縯、刘秀的族兄,实际上他除了年长,毫无能力和功劳。而且他对堂弟刘縯、刘秀的战功眼红心热,与绿林军很有共同语言。事实上,他就是绿林军扶起来的一个傀儡——绿林军看中的是他既没本事又姓刘,他则指望靠着绿林军称孤道寡。
  
  刘玄登上了玄汉王朝的草头龙椅,对刘縯刘秀兄弟反对称帝、众多刘氏子弟更推举刘縯为帝的事情记在心里,满怀杀机地封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这时是公元23年二月。
    
  成为“太常偏将军”的刘秀,继续领兵作战,很快就攻下了河南的大部分区域。在所有的战役中,刘秀继续他不扰民的纪律,所到之处深受士绅百姓的欢迎。他一如既往不好财色,所有的战利品都如数运回宛城,交给更始帝刘玄。
    
  就在公元23年六月,刘秀终于达成了他多年的心愿,在宛城当成里,迎娶了阴丽华为妻。
  这年,刘秀二十九岁,阴丽华十九岁。
  ——刘秀是中国皇帝中最晚婚的一个。如果说他是为了等待阴丽华而晚婚的,似乎有些太浪漫了。但是作为一个地方武装首领,一直没有声色之好、纳妾宠婢,又确实让人不得不作此想。
    
  乱世没有留多少新婚燕尔的甜蜜时光给这对新人。
  
 
  正在新婚中的刘秀,不会想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玄汉王朝的内乱之中。
    
  那位毫无建树和才干的更始帝刘玄,趁着刘秀带兵在外的机会,与绿林军方面密谋,把刘秀的哥哥刘縯给杀了。
  就在刘縯攻下宛城的时候,刘玄便已经想下杀手了。他和绿林军首领定下圈套,想以犒军的名义弄死刘縯。
  在犒军大宴的时候,刘玄故意当众说刘縯的佩剑好看,要刘縯将防身宝剑解下来给自己细看一看。本来照原来的计划,刘玄此时便要下令身边亲信斩杀刘縯的。
  但是这个刘玄是个没出息的孬种,虽然刘縯已经没有了武器,他仍然害怕威武雄壮的刘縯徒手向自己攻击,虽然绣衣史申徒建两次借口献玉,提醒刘玄下令动手,刘玄仍然没有这个胆子。
    
  刘縯的舅舅樊宏对这奇怪的一幕生了疑心,宴会结束后,他提醒外甥:“申徒建献玉与当年鸿门宴范增献玉一样诡异,你要小心,他们对你不怀好意。”
    
  刘縯这时刚为刘玄攻下了宛城、立下了大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族兄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毒手。何况他一直统兵在外,对刘玄和他的近臣没有什么了解,因此没把舅舅的提醒放在心上。
    
  粗心大意的刘縯不会想到,另一个圈套正在等着他。
  当初刘玄称帝,将领刘稷十分不满,说:“大家能够开创局面,全靠的是刘縯刘秀兄弟,他刘玄无才无德,凭什么让他坐这张龙椅?”
  刘玄决定利用这个对自己不满的刘稷,故意羞辱他,引得烈性的刘稷当众发作。刘玄便趁机令人将“抗命不遵”的刘稷推出去斩首。
  刘縯连忙为刘稷分辩,这一下正中刘玄下怀,他身边早已安排好的近臣朱鲔立即出声,指责刘縯与刘稷一个鼻孔出气,对皇帝不忠,应该同罪处斩。
  刘玄自然“龙颜大怒”,恰到好处地在气头上“冲动”了一回。
  为玄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族兄的刀斧之下。
    
  得到噩耗的刘秀马上就明白了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为了不引起刘玄更深一步的杀心,他强忍着悲痛赶到宛城,不但没有为哥哥申辩,反而向刘玄悔过认错,将自己兄弟沐血奋战的功劳也全部归到其它绿林将领的头上。
  为了保全刘家的眷属子弟,刘秀不敢为哥哥服丧,甚至不接受亲信友人的吊唁。只有身边打扫的人才知道,每天清晨他的被褥上都满是泪痕。
  ——按时间推算,这时每天陪伴在刘秀身边抚慰他的,只有他的新婚妻子阴丽华。如果说从前刘秀爱慕的只是她的美丽和温柔,这段前途暗淡、生死未卜的日子,更一步地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意。阴丽华,恐怕是世上唯一一个看过光武皇帝流泪的女人。
    
  刘秀的忍耐使家族得到了生存的机会。不久,他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但是军权却被剥夺了。
    
  公元23年九月,王莽被义军斩首,新朝覆灭。
  得到消息的更始帝刘玄心花怒放,立即下令迁都洛阳,并封刘秀为司隶校尉,先行抵洛,为自己打前站。
  
  呵呵,这个前站是这么好打的吗?一片混乱的洛阳城里,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危险在潜伏。更何况刘秀此时没有兵权,带着少量的人马去洛阳,如果真遇到了危险,那是只有死路一条的。刘玄作出这个决定,其实就是又对刘秀也起了杀心。
    
  刘秀知道,即使自己能逃过此劫、把洛阳清理好,自认为坐定天下的刘玄也会干出更进一步鸟尽弓藏的事情来。
  在前往洛阳的前夕,刘秀不顾阴丽华的反对,强令将她送回了新野娘家。
    
  我们来计算一下,从六月到九月初,刘秀和阴丽华的新婚生活只有不足三个月,而其间又遇上了长兄刘縯遇害、整个家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大危机。
  ——不难想象,刘秀和阴丽华实在没有多少在一起卿卿我我的可能和机会。这也就是阴丽华没能为刘秀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真正原因。
  在亲兵护送(押送)下,离开刘秀返回新野的阴丽华,满怀眷恋不舍和对丈夫前途生死的恐惧。
  明说了吧,刘秀之所以要将阴丽华送回娘家,而不是和刘黄刘伯姬一起回刘家,理由很简单:他已经做好了做坏的打算,万一死在刘玄的手上,即使刘家被抄灭,远在新野的阴丽华也能够逃生、更能够在父母的照顾下顺利改嫁。
  
  九月,刘秀带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亲信兵卒,来到了洛阳。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在去往洛阳的路上,刘秀经过父城。
  在父城很有影响力的冯异听说刘秀经过,非常高兴,亲自大开城门热情相迎,不但向刘秀推荐了诸多人材,还主动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刘秀的统领。
  
  冯异与刘秀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早在刘秀当初攻打父城的时候,冯异作为敌人,曾经被刘秀的手下活捉。当冯异亲眼看见刘秀严整的军队、非凡的仪表之后,顿时被折服,改变了自己原本想借兵反攻刘秀的想法,转而向刘秀提出:愿意回父城去为刘秀劝降父城。
  刘秀的部下对冯异的说辞绝不相信,认为他非常聪明,如果放了他无异于放虎归山。
  刘秀对部属的意见一笑置之:他自信已经准确判断的冯异的诚心,更何况他刘秀一向不杀俘虏和百姓,冯异也不例外。
  
  冯异没有辜负刘秀的信任,回到父城之后,他为刘秀说服了父城五县一齐投诚。
  然而,就在刘秀为玄汉王朝立下这桩大功劳的同时,他的哥哥刘縯却在宛城被刘玄杀害了。
  ——因此,冯异不但是刘秀的好友,更非常清楚刘秀丧兄别妻的处境。
  好友重逢,有心的冯异很快发现刘秀虽然在公众面前谈笑风生,公务以外却经常郁郁无语。
  冯异便经常劝慰刘秀。
  然而,外表柔和的刘秀,却不是一个愿意被人同情的人。他虽然很感激冯异的友情,却常常摇手制止冯异对自己的安慰,示意他不要再说下去。
  
  在父城短暂停留之后,刘秀来到了洛阳。他很快就将一片混乱的洛阳城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并且修复了官署和宫室,派人向宛城的更始帝刘玄回报。
  
  得到消息的刘玄虽然懊恼刘秀居然没死,但是对自己能进京登基却不免喜出望外,很快就选了个黄道吉日“迁都”洛阳了。
  
  刘氏的玄汉王朝入主洛阳,似乎预示着汉室的复兴。于是,经历过西汉和新朝的老臣们都从长安城来到洛阳朝见更始帝。
  这些两朝官员有长安城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等等。
  来到洛阳,这些见多识广的老官员们顿时目瞪口呆:那个站在高台上神气活现的更始帝刘玄和他身边的亲信们,虽然一个个身穿盛装,却居然都是女人的!
  
  汉服制度是非常复杂和考究的。君王后妃以及公侯o(︶︿︶)o 唉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矩,与平民百姓完全不同,稍微搞错一点都会变成四不象。
  刘玄大字也不识几个,虽然叨先人的光姓了刘,哪里知道什么制度规矩。而他那些同样狗屁不通的亲信,本就是一群江湖上的乌合之众,更对国家典籍一窍不通。这帮家伙,谁也不知道大汉天子和公侯将相应该穿戴怎样规制、怎样花纹的服装佩饰。
  
  结果就是这样了:这帮男人,把后妃的服饰堆到了自己的身上。
  
  台下的长安旧臣们面对这样一群帝王将相,哭笑不得。
  正在面面相觑、暗暗嘀咕的时候,刘秀出现了。
  对典籍非常熟习、并且素好整洁的刘秀,是整个大殿里,唯一真正穿着合乎制度的汉服、并且也将汉服穿得格外风神俊朗的一个人。
  
  
  西汉老臣们看见刘秀的风采,顿时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刘秀的出现,将逝去的大汉王朝又活生生地展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他们喜不自禁,纷纷感叹:“真没有想到,我们这把老骨头还能看到旧日的样子。”
  整个玄汉王朝,只有刘秀使他们产生了好感。
  
 
  玄汉王朝虽然定都洛阳,但是实际势力所及,只有大部分的河南以及长安、南阳等地。在这片区域之外,充斥着各种旗号的地方割据武装,他们对“更始帝”嗤之以鼻。
  
  而洛阳开阔的地势,更是容易受人侵袭的弱点之一。
  为了保证王朝能够坐定天下,一定要招降各地的武装,尤其是冀州一带(紧邻玄汉的河北地区)。
  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谁有这个能力和勇气去完成他?
  新任大司徒刘赐,是刘玄和刘秀的堂兄,他清醒地意识到,整个玄汉王朝的文官武将里,只有刘秀有这个能力和勇气。
  更始帝刘玄很想让自己的亲信干这件事,因为被招降的军队势必要与去招安的将领产生深厚的交情。
  可是他团团乱转之后,发现事情确如刘赐所言,只有刘秀能够担此重任。
  无可奈何之下,刘玄任命二十九岁的刘秀为行大司马事(代理三军总司令),前往河北一带招降人马。同时,刘玄对刘秀很不放心,更隐隐地巴望他被不服招降的地方武装一刀两段。因此,他居然没有给刘秀任何护卫军队。
  
  刘秀接受了这项没安好心的任命,只带着自己的亲信冯异等不足二百人渡过了黄河,出发了。
  
  刘秀沿途考民情吏治,惩治了一批一批恶霸贪官,并且审理战乱中积压的旧案,平反大量冤狱,将因王莽苛政被无辜关押的百姓放出监牢、恢复生产,同时他凭借自己对典章的熟练掌握,将所到之处的新朝苛政废除,重新恢复汉时的官制法典。
  刘秀爱民的名声很快传播开来,沿途的百姓听说刘秀来了,都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远远出迎。官员们则赠送财物和美女。
  刘秀对士绅百姓的好意,一如既往地婉言谢绝。财物拒收,而婢奴则送还与家人团聚。
  刘秀的举止,得到了所过之处众口一辞的好评和拥戴,许多人主动要求做他的部属兵卒。
  
  当刘秀一行来到邺城(河北临漳)时,他十年前在长安求学时的老友邓禹找到了他。
  刘秀见到老朋友非常高兴,与邓禹同食同睡,彻夜谈论天下大事。
  谈话中,刘秀询问老友:“我如今奉皇命管治河北,你远来投奔,想要我安排一个什么官职给你呢?”
  邓禹回答:“我现在不想做官。”
  刘秀很惊讶,笑道:“那你甩下家人来找我,不会只是想追忆友情吧?”
  邓禹打开天窗说亮话:“我的心愿,就是你日后威加海内、一统天下,成为一代明君,而我邓禹能够在你身边为你所用,以开国功臣名留青史。”
  
  邓禹的来到和他不加掩饰的直言,触动了刘秀的心思。跟着刘玄只能是重蹈哥哥的覆辙。他又想起了当年“刘秀得天下”的预言。少年时的壮志又重新燃起。
  他接受了邓禹的建议。
  
  这个秉烛夜谈的夜晚,使中国从此诞生了一位帝王。
  
  
  来到河北邯郸的时候,刘秀招揽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材:巨鹿人耿纯。他是当地有名的豪族巨富,对刘秀的才干见识钦佩不已,甘愿投靠。
  
  与人材同来的,还有一个西汉皇室后裔刘林。
  这个刘林,倒真不愧是个杀气腾腾的主儿,一见刘秀,他就把一个必杀绝招拿出来兜售:“如今赤眉军势大,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把他们杀得干干净净——挖开黄河的堤坝,教他们有死没生。”
  这个主意既狠且辣,刘秀悚然而惊,斥责道:“为了灭敌得富贵,堤岸两边的百姓和万千生灵,竟然全不在你眼里?你不觉得太过残忍了吗?我即使因此得了天下,也无颜为人。”
  
  刘林对刘秀的“没有气魄”非常不满,转而决定自树旗帜自打天下。
  刘林找到了一个在邯郸街上算命卖卦的王郎,让他改名刘子舆,自称是西汉成帝流落民间的皇子。
  就在这年12月的一天,刘林与王郎率领几百人,在邯郸城称帝了。
  汉成帝竟有皇子流落民间,这爆炸性的消息立即得到了许多人的信任。邯郸汉帝立即大壮声威。
  而刘林王郎自立为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杀刘秀。
  
  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对手玄汉王朝,真正的顶梁柱就是不到三十岁的刘秀,只要除掉了他,自己这个天下就稳当了一大半。
  于是,他们发布命令,开出十万户侯爵的天价赏格,悬赏刘秀的人头。
  
  诗云:“粪土当年万户侯”。
  十万户侯爵,那是怎样的代价?
  刘秀的性命,在识货人的眼中,可真是值钱啊!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一介算命先生,怎么能够刹时间就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呢?为什么成帝皇子一说这么容易被百姓听信?
  
  那就不得不提到西汉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汉成帝刘骜先生那骇人听闻的宫闱隐私。
  刘骜,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汉宣帝妻王皇后的养孙。
  既然身为皇帝,刘骜自然妻妾成群,在他的妻妾中,最出名的就是苗条的赵飞燕和丰润的赵合德姐妹。
  赵飞燕和赵合德,原本是江都王刘建的曾外孙女,可是这对双胞胎的身世很有问题:是母亲姑苏郡主婚外情的结晶,更糟糕的是她们名义上的父亲江都中尉赵曼先生患了ED,丧失为夫能力已经很久了——这也是他能够任凭老婆回娘家一住一两年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这个原因虽然使得姑苏郡主能够在娘家逍遥自在,却也使得她不能够把孩子赖在老公头上。而赵曼手掌江都王国的军权,江都王也要让他三分。姑苏郡主没了法子,只好把一双女儿送到情夫冯万金家去扶养。
  
  冯万金害怕走漏风声,举家迁离江都,来到了长安。当冯万金去世之后,姐妹俩成了冯妻的眼中钉肉中刺,只得流落在外替人做针线谋生。
  在她们栖身的小破屋隔壁,住着一个名叫赵临的老头儿,他是阳阿公主的管家。老头儿看她们可怜,便认她们为义女,给她们起名为赵宜主、赵合德,让她们去做阳阿公主家的歌舞伎。赵宜主舞姿之美无与伦比,遂被称为“赵飞燕”。
  
  公元前一十八年,成帝刘骜重演了六世祖宗武帝刘彻的艳遇,在阳阿公主为他举行的家宴上,对赵飞燕魂不守舍。并立马将她从酒宴上带进了皇宫。赵飞燕进宫后极其得宠,并且进一步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也介绍给了皇帝。
  
  赵合德的美貌与智慧,比姐姐要高明得多。很快就把刘骜完全地捏在了手心里,她要刘骜往东,刘骜连转脸看西北南的胆量都没有。
  很快,在赵合德的指挥下,刘骜废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他表姑妈的许皇后,并且疏远了班婕妤等一批才貌双全的姬妾,完全地成了赵氏姐妹石榴裙下的地板灰。
  ——不久,赵飞燕成为皇后,赵合德成为仅次于皇后的昭仪,她们的义父赵临则成为成阳侯。
  
  然而,这对美艳盖世的尤物,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生育。问题出在她们使用的独门美容秘方息肌丸上——它的主要原料,居然是打胎避孕专用的麝香!等到赵氏姐妹明白问题所在的时候,多年来使用的麝香早已经对她们的生育功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赵氏姐妹不肯承认自己不能生育皇子的事实,联手欺骗刘骜,到处找情夫,尤其是赵飞燕,情夫数以百十计。可是这么多的健壮男人,也没有本事让她怀上孩子。
  赵合德虽然不象姐姐那么贪得无厌,但是也时不时地给皇帝老公戴绿帽子,再往后,就完全把刘骜当成精子库来使,不停地逼他吃o(︶︿︶)o 唉。
  
  即使如此,不生就是不生。
  
  刘骜虽然努力报效赵氏姐妹,她们的身材依然一如既往地婀娜多姿,可是当他偶尔光顾宫女时,却往往马到成功,宫女们的腰腹很快就胀起来。
  对自己的生育机能已经完全绝望的赵氏姐妹,对其它能够生育的女人简直恨之入骨,尤其是为刘骜生下儿女的宫女,更成了她们必杀之而后快的死敌。
  
  史书记载着,死在赵合德手上的,至少有曹宫母子和许美人母子。
  更惨的是,这两对母子之死,完全是在刘骜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能对自己亲热过的女人、对自己刚刚降世粉嫩嫩的亲生儿子下杀手,刘骜已经被赵氏姐妹洗脑,彻底没药救了也!
  
  不久,刘骜就因为o(︶︿︶)o 唉过量药物反应,死在了赵合德的寝宫里。
  赵合德对自己逼皇帝老公吃o(︶︿︶)o 唉致死的行径无法自圆其说,服毒自尽。死时三十岁。
  赵飞燕虽然当时逃过追究,但是不久后赵合德残杀小皇子之事案发,赵氏灭族,赵飞燕被废为庶人,赶去看守刘骜的陵墓悔罪。
  六年后,赵飞燕了无生趣,在刘骜陵前自杀,不过三十六岁左右。
  
  老百姓对赵氏姐妹残害婴儿的行径痛恨无比,同情无辜宫女母子的人们纷纷传说,其实并不是所有怀上身孕的宫女都被杀死了,其中肯定有逃出宫外的。
  
  刘林正是利用了民间的这种传说,成功地使王郎得到了老百姓的同情和拥戴。
  “先帝遗子”的名头,怎么说也比刘秀、刘玄这等远亲宗枝要神气得多。很快,王郎便气势大振起来。
  
  而这对于有苦说不出的刘秀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
  现在他无路可走:邯郸的王郎刘林要他的性命,洛阳的刘玄一样要他的性命。他在两个“汉”政权的夹攻之下,已是走投无路。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height=222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R><TD vAlign=top width=32></TD><TD 200%; WORD-WRAP: break-word" vAlign=top><FONT face=宋体 size=4>  
  刘林确实是个很有手段、很会制造谣言的高手,在他的运作下,邯郸汉帝的影响很快就水涨船高。刘秀再往前走,几乎是寸步难行了。
  
  公元24年春天,刘秀来到了蓟州(北京一带)。城内的汉室宗亲刘接,对十万户侯爵的悬赏垂涎三尺,派人迎来了王郎的使臣,想要关上城门活捉刘秀。
  刘秀带着忠心耿耿的部属,拼死从城南门开出一条路,才得以逃脱。
  他们一路忍饥挨饿,手脚都被冻得肿烂,好不容易才来到曲阳,又被王郎的兵马追赶上来。
  无奈之下,他们又冒险踏冰,过了将要开冻的滹沱河。在雨雪交加中来到了河北冀县。
  
  冀县的太守任光,曾经在昆阳大战中与刘秀同生共死,对刘秀以一当十指挥作战的军事天才和品德十分景仰。听说刘秀前来投奔,他十分高兴,亲自出城远迎。
  刘秀到冀县不久,和戎太守邳彤也闻讯前来响应。
  在邳彤和任光的倡议下,刘秀决定起兵与王郎对抗。他封任光为左大将军,派耿纯返乡征兵。
  
  即使集结邳彤和任光的军队,刘秀此时手里的兵员也不足万人,怎样才能以一敌百获胜呢?
  
  首先,他让任光派人四处贴出榜文,声称玄汉政府派自己率百万大军前来讨伐王郎。老百姓顿时四处哄传,把不知底里的官吏都吓得胆战心惊。
  接着,刘秀在黄昏之后率兵来到堂阳县,趁着天黑,让军队击鼓呐喊、马匹不停地围着城池转圈狂奔、其它士兵则每人都扬旗举火。
  县城里的守兵和官员被吓得七荤八素,再加上刘秀百战百胜的威名远扬,他们根本不敢应战,当夜便开门投降。
  
  用同样的方法,刘秀不费多少力气,就将堂阳、贯县、昌城都收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军队也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耿纯从家乡带来的两千耿家军。
  有了真正的军队,刘秀指挥作战更是得心应手。
  很快,赵县、卢奴、曲阳、中山都归附了刘秀。
  
  当刘秀的军队来到真定(定县)的时候,他遇到了另一个强劲的对手:真定王刘扬。
  刘扬,与刘秀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是西汉末年的真定王,虽然王莽篡汉,他手里仍然控制有号称十万之众的军队。
  俗话说,灭敌一万,自损八千。如果硬打,刘秀即使能够以智取胜,也势必伤损严重。这使得他非常忧虑。
  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昌城投靠他的刘植愿意以同宗的名义,前去游说刘扬,让他与刘秀联合作战。
  
  刘植很快就带来了刘扬的回音:刘扬对刘秀的才干非常钦佩,愿意主动归附。但是他不想做刘秀的部下,而是要刘秀做他的晚辈。也就是说,要跟刘秀联姻。
  
  刘秀一时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这姻从何联起,惊讶之极:“我刚刚成亲,还没有儿女,而我的妹妹刘伯姬虽未出嫁却已经与李通有了婚约,我怎么能毁约呢?”
  刘植挠着头道:“去联姻的不是别人,就是主公你自己。刘扬有个外甥女名叫郭圣通,他愿意让你去做他的外甥女婿。这事确实有些不好办,不过我已经替主公应承下来了,你还是答应了的好。”
  
 
  刘秀一听,顿时窘迫不已:“我已经有阴丽华做妻子了,怎么还能娶别的女人呢?”
  刘秀与阴丽华之间两情缱绻之深,对于他的亲信部属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刘植回报的时候,早已经想好了一堆说辞。
  不过亲眼看见刘秀的表现,刘植仍然忍不住为他竟对飞来艳福作如此反应感到不解:“常言道,天子娶九女、诸侯纳三妇,主公你就算娶了郭圣通,那也还不过就是两个而已。再说了,这对你又有什么不好?难道这样的飞来艳福不享,反倒要去跟刘扬拼个你死我活么?请主公好好考虑考虑。”
  
  刘秀的反应,恐怕别说刘植,就是如今的很多男人看了,都会觉得想不通:娶一个美娇娘,那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有什么为难的?
  现在,让我们重新复习一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刘秀会对迎娶郭圣通有抵触情绪。
  
  中国古代,并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妻子的名份只能属于一个女人,其它的女人只能是姬妾。而姬妾在正妻面前是非常卑微的:她要向正妻跪拜、自称奴婢,她没有资格当亲生儿女的母亲,她的儿女只能喊丈夫的正妻为母亲。在悍妒的情形下,正妻甚至有随意杀死姬妾的权力。
  
  毫无疑问,郭圣通如此大的来头,是不可能甘心做姬妾的。那么事情就明摆着:刘扬是在要求刘秀停妻另娶他的外甥女为正妻。而刘秀心爱的结发之妻阴丽华,即使不被休掉,也只能退为小妾。
  娶妻与纳妾,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概念。刘秀生在男人多姬妾的年代,应该对这种制度并不反感,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让别的女人凌驾于阴丽华之上。他对阴丽华苦恋多年,想来终于达成心愿之时,一定对阴丽华许下了海誓山盟。恐怕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居然会有人要他停妻再娶。
  
  不过眼下的情况是:要么娶郭圣通为妻当刘扬的外甥女婿,要么就来一场十几万兵马的混战。
  
  于是,刘秀终于答应了这桩婚事,派刘植去真定下聘礼了。
  刘扬对刘秀的态度十分满意,亲自为他和郭圣通举行了婚礼。
  
  这场婚礼,毫无疑问是一场政治联姻,看来看去更令人产生一种逼婚加入赘的感觉。
  
  当刘秀在尴尬中行完礼,终于大松一口气地进入洞房之后,他才第一次有机会看清郭圣通——这个被硬塞给他的新娘。
  
  郭圣通,她的父亲郭昌是真定槁县人,曾经在真定郡政府担任过功曹(科级干部)。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他的品行卓异,曾经主动将数百万的家产让给异母弟弟。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他被相中,娶了真定恭王刘普的女儿、刘扬的妹妹——由于嫁入郭家,这位刘郡主被称为“郭主”。郭主为郭昌生下了儿子郭况、女儿郭圣通。
  
  郭圣通出身高贵,美丽动人,而且家教之下很有才学。刘秀虽然进洞房时多少有些不情愿,但是看见这样的美人,却也不禁动心。他刚娶了阴丽华,初识男欢女爱不到百日就被迫分开,一年多来尽跟着一帮老粗们在刀光剑影中混日子,如今在郭圣通这里又重新看见了万种风情,虽然心里对阴丽华万分愧疚,却也身不由己地又掉进了温柔乡。
  
  家世、美貌、再加上给丈夫带来的军队,从客观上来讲,这时的郭圣通比阴丽华的综合评分还是要高得多的。
  然而,她来迟了。
  郭圣通如果不是来迟了一年,刘秀已经用情于阴丽华;如果她不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被舅舅强加于刘秀,也许她未来的人生会是另一种情形。
  

</FONT></TD><TD width=16><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R><TR><TD><FONT face=宋体 size=4></FONT></TD><TD vAlign=bottom><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4></FONT></FONT></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刘扬成功地将外甥女儿嫁给了刘秀,使得自己虽然归附刘秀,却成了刘秀的尊长,好不舒坦。更重要的是,刘秀年青有为,远远超过其它的各路首领,最有成就功业的可能。
  再不厚道地推测一下:既然是归附刘秀,听从刘秀的指挥,又为什么非要当头领的长辈呢?看来,即使只是权宜之计,刘扬也不愿屈尊纡贵。  
  话先说在这里,过三年再见分晓。
  
  
  现在,刘秀不但避免了一场决战,还得到了刘扬的军队,顿时声势大涨,几天后便将元氏、房子、攻口、柏乡等地收为囊中。
  刘秀大军的威名远扬,很多人都主动前来加盟,其中包括不少刘姓的汉室宗亲。
  
  兵马多了,胡作非为的事情也就多了,各位刘氏宗王宗亲,以及各路豪杰,都是各自地盘上的一方人物,如今虽然归附刘秀,毛病却实在不少。
  不久,刘秀的一个族侄就因为违抗命令,被军纪官祭遵给杀了。
  刘秀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忍不住大怒:“这人竟敢杀我的侄儿?!”立刻就要把祭遵杀了。
  主簿陈副连忙进谏道:“主公你一直想让部队整顿军纪,却苦于没有好办法,这个祭遵如此铁面无私,正是一个好人材,您怎么能因私废公呢?”
  刘秀怔了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不但不追究杀侄之事,还晋封祭遵为将军,统管全军上下将领军士的纪律。他还特地提醒手下那群剽悍的将领:“从今以后,你们凡事都要守规矩了,可要小心祭遵,他连我家的人都敢杀,更不会对大家客气。各位小心些好。”
  将领们从此对祭遵畏如虎蝎,祭遵啥都还没干,整支大军就顿时肃然严整起来。
  
  军队一路前行,势头越来越大。
  经过二十多天的围城,邯郸终于被攻破,在混战中,自称刘子舆的王郎被大将军王霸杀死。
  进入邯郸后,刘秀搜出了许多书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靠之心不诚的部下暗中与王郎来往的信件。
  眼看行迹败露,骑墙派们忍不住心里打鼓。
  刘秀将所有的将领都召集起来,将所有的信件不开封便当众烧毁。他笑着解释说:“让大家都睡个好觉。”从此就将这事丢到一边。
  
  消灭王郎刘林进入邯郸,刘秀手里已经掌握了比更始帝刘玄更大的地盘、更多的兵马。但是他仍然向刘玄定期汇报工作,并且在攻下邯郸后,接受了刘玄的册封:“萧王”。
  他的部下们看见主公仍然安心地为玄汉王朝当牛做马,都忍不住了:他不想当皇帝,俺们还想做开国功臣呢。
  于是,他们公推刘秀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护军朱佑去劝说。
  朱佑对刘秀说:“刘玄根本就不配做皇帝,主公您才是真正有帝王之相的人,何况早有预言天命所归,您不必再耽搁,赶紧称帝吧。”
  刘秀还没等朱佑说完,就笑着吓唬他:“再说下去,就叫祭遵将军,把你关押起来。”
  朱佑吓得魂飞天外,赶紧闭嘴。
  
  不久,将军耿彪来到邯郸温明殿见刘秀,对他说:“王莽之败,是因为政令苛刻,如今刘玄政府尚未平定天下,苛刻无能便已经远超王莽,民怨沸腾,歌谣都唱: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照此下去,玄汉灭亡也指日可待。而主公所到之处,声名卓著。如今您要得天下,只消发布一道榜文,就能得到民心归附。如果您再不起事,玄汉政府失尽民心之后,刘家天下还能再振兴吗?”
  刘秀不出声。
  虎牙将军铫期在殿外听得心急,不等通报就跑了进去,附和耿彪,要求刘秀赶快拿定主意。
  刘秀被部下急不可耐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
  从此,刘秀正式与刘玄决裂。但是他仍然不愿称帝。
  
  正式割据一方的刘秀,河北是他的重要势力范围。因此他更进一步地讨伐河北境内的其它势力,并且很快将主要的铜马、高湖、重连收伏,并且封他们的首领为王侯。
  降人们都害怕刘秀日后加害自己,人心惶恐不安。
  刘秀明白降部的心境,于是不带任何护卫,单骑巡视降部军营。降人对刘秀感激涕零,都说:“萧王有如此胸襟,我们只有拼死报效才能对得起他。”
  
  在河北顺水,刘秀遇到了敌人的袭击,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他被敌人偷袭,战马负伤将他摔在了地上。将军耿彪和王丰拼死将围攻刘秀的敌人杀退,发现他的脚负了伤,刘秀笑着说:“要不是你们来得好,我就要让敌人嘲笑了。”耿彪却没有这个心情说笑,赶紧将主人扶上战马,一起返回范阳。
  
  刘秀重整军队,再次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很多城池。一路上,将领们轮着班儿地劝他做皇帝。刘秀仍然没有答应。
  
  来到棘城时,刘秀听到了更多消息:平陵方望立西汉废帝刘婴重新登基,不久被李松杀掉;蜀郡公孙述也自立为皇帝。
  这些消息令刘秀很是感叹,对冯异叹道:“他们怎么也一个个地都想当皇帝呢?”
  冯异趁机劝说:“他们怎么能比得上你?何况李松公孙述都不姓刘,要想保住汉家宗庙,眼下只能靠您了。”
  正在刘秀沉吟不语的时候,他又一位长安的老同学强华找上门来了。
  强华将一本图谶《赤伏符》送给刘秀,上面第一页便写着:“刘秀发兵捕不到,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趁着这本谶文的东风,众将再一次集体请愿,于是刘秀终于在公元25年6月,在河北柏乡登基为帝。
  
  就在刘秀称帝的当年,郭圣通为他生下了长子刘彊。
  当上父亲这一年,刘秀已经三十二岁。他与阴丽华已经分别了整整三年。
  
  与此同时,长安城。
  绿林军策立的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击败,向赤眉军策立的刘盆子(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后人)投降。不久被缢杀。
  
  刘秀闻讯,挥军南进洛阳。
  守城的更始帝旧部名朱鲔,就是当年设下套子杀害刘秀大哥刘縯的主谋之一。他听说刘秀来攻,非常害怕。
  刘秀派岑彭去招降朱鲔,指黄河起誓,假如朱鲔不损兵卒百姓自动投降的话,自己决不追究他当年各为其主时的旧怨。
  朱鲔归降,刘秀不但保全他的性命,甚至维持了他从前的官爵。
  
  刘秀大军进城,定都洛阳。
  洛阳史称“东都”,刘秀开创的汉王朝,从此被称为“东汉”。
  
  终于定下了都城,刘秀从此才算是安下了家。
  安家后,刘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侍中傅俊前往新野迎接阴丽华。
  
  面对结发之妻和继娶之妻,刘秀左右为难——如果有得选择,他只愿意让阴丽华做皇后,可是郭圣通与自己也有夫妻情谊,而且她不但有儿子,背后还有舅父刘扬的十万大军。
  困窘之下,刘秀只得选择当蜗牛,先把她们都封为仅次于皇后“贵人”。封后之事暂缓。
  
 
  在封后之前,刘秀先进行册封功臣的工作,邓禹为梁侯,吴汉为广汉侯等等。
  读书人博士丁恭觉得不妥,对刘秀说:“您封了这么多侯爵,而且给他们那么大的封地,合适吗?不怕变成国家隐患?”
  刘秀对丁恭的话一笑了之:“亡国必是因为皇帝无道,世上哪有因为功臣多得奖赏而亡国的事情?”
  
  封过功臣,刘秀将长安城里的西汉诸帝灵位迎到洛阳宗庙供奉。
  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早在联姻之时就已经不安好心的真定王刘扬——郭圣通的舅舅大人,看见外甥女婿刘秀打下了江山,终于想要撕下面纱,坐享其成、密谋造反了。
  
  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不是部属对刘秀忠心报讯,谁能想到,眼看就要当上皇后舅父、太子舅爷的真定王,居然暗地里打的是这个主意?
  
  趁着风声还没有走漏,刘秀想出了一条妙计,命令将军耿纯以“皇帝登基、大赦天下”的名义前往真定,诱杀刘扬兄弟。
  刘扬没想到自己密谋多年的事情,居然会在最后这个节骨眼上败露,他趾高气扬地以“皇帝舅父”的身份,接见了耿纯。
  耿纯不动声色,将刘扬三兄弟请到自己下榻的驿馆,请他们进内室宣读皇帝密诏。
  就在早已安排好的密室里,过于自信的刘扬三兄弟被侍卫当场杀了。
  
  耿纯将刘扬兄弟的首级以及他们谋反的罪证公开示众,宣布说,皇帝只杀首犯,不追究其它人。
  
  三个主子都被一窝烩了,真定大军没有了主心骨,很快就被耿纯顺利收编了。
  
  郭圣通不但没有了舅父撑腰,更成了舅父谋反的工具,虽然丈夫没有追究郭氏家族,但是一时间,她自己都对做“皇后”,彻底没有了指望。
  
    
  刘扬的叛变,帮助刘秀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立阴丽华为皇后了。
  谁知道,阴丽华却拒绝了。
  三年前被迫离开刘秀的时候,阴丽华最大的失落,就是自己居然没有为丈夫孕育一个孩子,就眼巴巴地看着他去赴生死之险,万一他死在了战乱之中,那他不是连一丝血脉都留不下来了吗?对自己未能尽为妻之责的埋怨,甚至已经超过了对丈夫另娶郭圣通的哀伤(而即使有这种哀伤,一年多以来,也早已经被时间冲淡了)。阴丽华想孩子都快想出病来了。
  所以,当她第一眼看见神似刘秀的刘彊的时候,她就爱上了这个孩子——刘秀的孩子。
  
  也所以,当刘秀郑重其事地提出,自己将要册她为皇后的时候,阴丽华拒绝了,她告诉刘秀,现在他的孩子是郭圣通为他生育的,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能够为他生育儿女。所以,为了不伤害孩子,应该当皇后的不是自己,而是郭圣通。
  刘秀面对阴丽华这样的主张,哑口无言。要怪,只能怪自己为什么没能让阴丽华生下第一个孩子。
  在阴丽华的坚持下,公元26年六月戊戌日,郭圣通意外地成为东汉王朝第一任皇后,她所生的儿子刘彊,成为第一任皇太子。
  当封后拜天的仪式结束,刘秀和盛妆的郭圣通返回内宫的时候,阴丽华按照妾室的礼仪,向丈夫和正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这是国家制度,刘秀没有办法制止,但是和郭圣通一起端坐在椅中的他,只觉得难堪无比、如坐针毡。而郭圣通眼看丈夫心神不定的样子,刚刚成为皇后的喜悦也冷了半截。
  
  从此以后,刘秀在两个女人中间,过起了他从前做梦也没有设想过的“幸福生活”,享起了他压根就不想要的“齐人之福”。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  
  当刘秀在洛阳的时候,他总是满怀愧疚地想方设法弥补自己对阴丽华的亏欠。就在册立郭圣通为皇后不久,他提出要把阴丽华的兄弟们统统封为侯爵。
  阴丽华再一次拒绝了。她认为自己如今的身份只是媵妾,自己的兄弟们没有做“国舅”的资格。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虽然都是事出有因、制度规定,却越来越使得刘秀自感对阴丽华亏负太多。
  每当他看见阴丽华坦然地向郭圣通跪拜请安的时候,就更不是滋味,难受得够呛。
  
  而此时东汉王朝的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刘秀经常要率军出战。而自己离开之后,阴丽华少了自己的照顾,面对嫡妻会是怎样的场面?刘秀简直不敢想象。
  于是,他所能想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每当自己离开洛阳统兵出征的时候,都把阴丽华带走,尽可能地不让她与郭圣通单独相处、尽可能地减少她向郭圣通自称姬妾的机会。
  就在一场场风云突变的战役中,共同面对生死考验刘秀和阴丽华,感情越发地如胶似漆。
  公元28年,就在刘秀征讨彭宠的战役中间,阴丽华在中军帐里,生下了她和刘秀的第一个孩子:未来的汉明帝刘庄。
  
  刘秀也仍然没有忘记郭圣通,他对郭圣通仍然有一定的感情。此后,郭圣通也陆续为刘秀生育了不少孩子,除了刘彊,后来还有刘复、刘康、刘延、刘焉,一共五个儿子。
  不过,即使在生儿育女方面,刘秀似乎也不情愿让阴丽华输给郭圣通。阴丽华也同样为刘秀生下了五个儿子:刘庄、刘苍、刘荆、刘衡、刘京,以及若干个女儿。
  
  如果可以选择,郭圣通宁可自己不要当这个皇后,宁愿自己能是阴丽华。
  可惜,她不是。
  
  
  从年龄来推想,郭圣通的年纪比阴丽华要小得多。当郭圣通嫁给刘秀的时候,阴丽华已经21岁了。在那个早婚的年代,贵族小姐不可能超过二十岁还没有定下婚配。所以,郭圣通更年青漂亮,基本可以定论。
  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郭圣通对阴丽华姐姐般的雪中送炭满怀感激,时间慢慢推移,她的心情却在慢慢地转变。
  尤其是当阴丽华生下儿子、而且是一大群儿子之后,郭圣通的心思更是急剧地转变。
  她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是因为阴丽华的谦让,而谦让的原因是因为阴丽华当时没有儿子。而现在阴丽华已经有儿子了,并且刘秀对她的恩爱日久弥坚。难道阴丽华当真不会想要利用丈夫,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未来皇帝的宝座?她真的这么多年来,一直甘心放弃原配发妻的身份?自己不是原配都做不到这么谦让,世上难道真有女人做得到?!
  
  有时候,出身高贵世家未见得一定是好事。书看多了,也是一样。
  而郭圣通恰恰是这句话的写照。正是因为出身高贵,她的舅舅们才敢于造反。
  更重要的是——也正是因为出身高贵,郭圣通读了很多的经史书卷,更因为她出身西汉皇族,更非常清楚西汉王朝历次姬妾夺嫡的惨烈阴险。
  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郭圣通怎么看阴丽华,都觉得这位姐姐平静恬淡的面容后,一定隐藏着不利于自己想法。
  
  建武九年(公元33年),一个晴天霹雳劈中了阴丽华。
  一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盗贼,半夜闯进了阴丽华乡间的娘家。由于阴丽华的谦让,阴家没有侯爵之封,也就没有了护卫兵士,强盗很轻易地就得了手。在抢劫的同时,还杀死了阴丽华的老母邓氏及弟弟阴诉。
  阴丽华生性羞怯温和,她七岁就死了父亲。没有了父亲的依靠,即使家境宽裕,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艰难/直到成年后,每每提及亡父,她都禁不住流泪不止。刘秀每次看见她独自流泪,就知道她又想起了父亲,想到自己九岁丧父的经历,总是忍不住陪着她一起感伤,再想方设法让她破涕为笑。
  谁知道,现在阴丽华居然连母亲都没有了!
  
  刘秀面对哭得死去活来的阴丽华,想到邓家岳母对自己多年的关爱,哀伤溢于言表。
  他传令大司空,颁下一道诏书:
  “我在微贱的时候,就娶了阴贵人,由于兵荒马乱,被迫别离。幸亏老天有眼,我和她都从战乱中劫后余生,再次团聚。对她的美德我非常了解,因此想要立她为皇后,她却坚持推辞,甘愿为姬妾。我敬慕她的谦让高尚,曾经想要封她的弟弟们为侯爵。可是没想到,他们没有得到我的封爵,却陡遭祸患,母子俱丧。我十分愧疚伤怀。虽然他们不能活着享受o(︶︿︶)o 唉厚禄,身后也应该得到尊荣。所以我决定,追封阴贵人的父亲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为宣义恭侯。让阴贵人的另一个弟弟阴就代阴?为长子,继承宣恩哀侯的爵位。虽然阴陆夫人和阴?死了,太中大夫也要在他们的棺木前按照活着的列侯礼仪为他们举行典礼。假如他们在天有灵,请来接受我的心意。”
  “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弟?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及尸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绶,如在国列侯礼。魂而有灵,嘉其宠荣!”
  
  刘秀的哀思,多少抚慰了阴丽华的伤痛。
  然而,细看这道广布天下的诏书,郭圣通却忍不住五味杂陈。
  七年过去了,丈夫在这道诏书里,仍然念念不忘阴丽华才是他的结发妻子、更甚至把当年只有夫妻间才知道的“让位”之事公诸于世,这等于是在提醒世人,郭皇后的位置,是阴丽华“让”出来的。而如今阴家也同样拥有了不亚于皇后家族的爵位,这顿时让郭圣通觉得自己这个皇后,已然沦为朝廷内外的话柄。
  亲戚或余悲,他人已作歌。
  邓老夫人和阴?与郭圣通没有任何关系,要求郭圣通对他们的死于非命痛苦,那是不可能的。
  这道诏书对阴丽华是安慰,对郭圣通,却是一个刺激。
  刘秀在为阴丽华哀伤,而郭圣通却在为自己哀伤。
  她怎么都想不通,相貌年华都不如自己的阴丽华,为什么能在丈夫眼里那么的重要,自己十年的努力,依然不能真正取代阴丽华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刘秀和阴丽华不会想到,当年的谦让,如今已经变成了郭圣通的负担,她甚至因此对丈夫和当年的阴姐姐满怀恨怨。
  
  
  裂痕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变大。
  但是这时的郭圣通还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它流露出来。
  然而,等到她和阴丽华的儿子们都长大之后,她终于控制不住了。
  
  皇太子刘彊长大之后,非常喜欢钻研兵书。
  他既然是太子,刘秀自然会带着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为帝之道。
  退朝后,刘秀不免要询问儿子对政事的看法。
  于是问题来了。
  刘彊对政务的见解倒也中规中矩,可是他对军事却显得过于热衷,常常表现出日后要开疆拓土、四方征战的心思。
  这可太让刘秀受不了了。
  ——刘秀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他实在不是喜欢征战杀伐的性格。多年来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眼看着生灵涂炭,自己也失去了诸多亲人,他对战争厌烦透了。对于他来说,修习兵书整兵修武,只是为了保土安民,他不能容忍别人的侵犯,但是他也绝对不愿意好大喜功没事找事地主动到处找仗打,给本国也给别国带来灾难。
  不用说,年青气盛的刘彊在这方面严重地让刘秀不满。他对这个儿子日后会干些什么,给国家百姓带来什么,真是不敢想象。于是他经常忍不住责备刘彊。
  刘秀对儿子的责备,从他本人来讲,只是在努力调教一个未来的帝王,从严要求是很正常的。
  可是看在早已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眼里,却是另一种解释。她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只等一个机会来点燃引线了。
  
  与此同时,刘秀的次子、即阴丽华所生的刘庄,却在各个方面都让做父亲的刘秀非常满意。
  建武十四年(公元39)的一天,终于平定天下的刘秀开始全国范围内的田地和人口普查。就在各地送上来的统计资料里,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张被办事人员遗忘的纸条。
  纸条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同是大汉国土,凭什么有的地方能调查,有的地方就不能调查?!此事对刚建立的东汉王朝至关重要,非要查清楚不可。因为此时的刘秀,已经一连发下了七道圣旨,要求各豪门大族限制使用奴仆,将战乱中贱买的奴婢一律听凭自愿的原则无偿送还各自的父母。
  刘秀质问大臣和各地方官,所有的人都不肯说实话,逼急了,就愣说那纸条是打长寿街上随手拣来的。
  刘秀知道这帮家伙是在胡说八道,但是他越发怒,就越没有人敢吱声。
  这时候,十二岁的刘庄在父亲背后的帷帐里说话了:“这张纸条是在提醒办事的官员——洛阳是首都,到处都是o(︶︿︶)o 唉贵臣,南阳是皇帝的故乡,到处是皇亲国戚,他们的奴婢数量田宅规模,就算超越制度,也不能管。”
  刘秀一听,顿时恍然大悟,立即从严究办了这起事件。
  
  刘秀对儿子如此年幼,却有如此的聪慧,非常安慰。不用说,兴奋不已的他返回后宫,依然赞不绝口,甚至很有可能拿刘庄的表现去提点刘彊,要求太子多跟弟弟交流交流啥的。
  这终于诱发了郭圣通歇斯底里的大爆发,她控制不住,跟丈夫大吵大闹了起来。说的不外乎是他偏心啦、把阴丽华和她的儿女抬得太高了啦、把自己母子们不当回事啦啥的。再说急一点,话赶话的,没准还要把刘秀当年窘迫万状、实际上是当了老郭家上门女婿的旧事重提一下。
  口子一但打开,多年积压的怒气就再也收不回来。
  郭圣通对刘秀的怨恨、对阴丽华的妒忌、以至于她对阴丽华所生的孩子们的猜疑,都控制不住了。
  无论刘秀怎么好说歹说,她已经听不进去了。
  
  处在风口浪尖的阴丽华没有办法,为了平抑家庭矛盾,她只好暂时避开郭圣通的怒火,移居洛阳以外的宫室。
  可惜的是,郭圣通的情绪已经失控了,而更不幸的是,郭圣通确实也没有说错,刘秀可以离开她,却不能离开阴丽华。于是夫妻间越闹越凶。无论刘秀说什么,郭圣通都听不进去。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刘秀不再年青,他五十岁了,夫妻间也就不再象从前那么热情。郭圣通更觉得丈夫心里有鬼,怒不可遏。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FONT face=宋体 size=4>   呃,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刘植劝娶郭圣通时说过的话:“天子娶九女,诸侯纳三妇”。如今刘秀可是不折不扣的天子,就算他自己不想娶九女,大臣们都会给他弄出九个来,不但是“符合制度”,更重要的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女孩们送到皇帝身边,自己成为“皇亲国戚”。
  但是刘秀对于强行安到他头上的嫔嫱并没有什么兴趣,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后宫人数,所以他更改了西汉以来的宫廷制度,把多达十五级的后宫姬妾制度缩减为五级,除了“皇后”郭圣通和“贵人”阴丽华,其它的就是“美人”“宫人”“采女”。由于他对后宫的莺莺燕燕没有兴趣,所以后头这三级连俸禄他都没给安排,不但姬妾的人数少,而且她们的寝宫,他也很少光顾。因此,其中只有许美人凑巧地为他生下了儿子刘英,被封为楚王。这是刘秀唯一一个并非由郭圣通和阴丽华生育的孩子。而且,楚王所得的封国,也是十一个皇子中最差劲的。
  虽然阴丽华避开了,但是刘美人和其它姬妾却没法走,她们还留在皇宫里。于是乎,每当夫妻争吵,刘秀避开之后,郭圣通便认定他是去了其它姬妾的宫室寻欢作乐,越想越气,无名火也愈来愈烈、越来越没有道理可讲。刘秀身为皇帝,虽然后宫让他焦头烂额,但是他毕竟有一大堆的军政大事要办,何况如今的内宫已经不再是休憩愉悦的地方,所以他在内宫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刘秀这个靶子不在眼前,郭圣通的愤怒便转而向后宫中的姬妾、那些她臆想中的狐狸精们发作。非她所生的皇子公主们当然更不例外。
  很快,后宫中所有的女人和敏感的孩子们,都对郭圣通畏惧至极。
  ——很怀疑,这个时候的郭圣通是不是有更年期综合症的倾向?所以才会忽然一反常态。可惜那个时候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不然的话,事情也许不会变成后来那样。
  
  刘秀对郭圣通莫明其妙的变化百思不得其解,一开始她只是针对自己,倒也罢了,没想到三年来她愈演愈烈,居然整个宫庭都成了她眼里的仇家。更不能忍受的,是她对孩子们的态度恶劣得无以复加。如今我还在,她就这样,日后我不在了,她仗着嫡妻的声势,阴丽华和刘庄他们,还能有活路?
  
  建武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忍耐终于到了极限的刘秀突然发作,颁下了一道废后诏书。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皇后郭圣通,总是满怀怨恨,屡次违背我的心意,不肯善视非她所生的孩子。宫廷之中,谁看见她都象看见鹰鹫一样。如今她没有慈爱的品德,却有吕雉、霍成君的风范,日后我怎么能把幼小的孩子们托付给她?现在我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代表我去收缴她的皇后玺绶。贵人阴丽华,是乡间良家女子,在我当平民的时候就嫁给了我。如今已经三年没有见过面。她的品性,足以母仪天下。大臣们照从前皇帝废后立新的规矩,把仪式办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对于我和新皇后来说,是人生与家庭的不幸,更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你们不必上书表示祝贺。”
  
  郭圣通与刘秀离异的这一年是多少岁,我们已经无从查考。只能算出,终于恢复结发之妻身份的时候,阴丽华已经快四十岁了。
    
  事情会演变到这一步,几乎可以用“疑心生暗鬼”来形容。原本没有的事,愣是在郭圣通的疑神疑鬼中一步步成真,终于无可挽回。
  丈夫的发难,终结了郭圣通无名的怒火。她终于发现自己彻底地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自己曾经最害怕的事情,终于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几乎可以预见,接下来就是冷宫、举族流放、母子一起死于非命。这样的记录,在她的母亲出身的西汉皇家几乎是家常便饭。
  
  刘秀与阴丽华、郭圣通之间的特殊关系,东汉王朝的开国元老以及文武百官们都十分清楚,面对如今这样的局面,他们都无话可说。
  但殿中侍讲郅恽,与刘秀和郭圣通、刘彊都有特殊的交情,他有话说。
  郅恽曾经做过洛阳城的守北门小吏,有一次刘秀出猎,天黑才返回,让侍者去叫门,郅恽却说:“天黑了,我怎么能相信真是皇帝进城呢?”刘秀对这个小官员的较真劲儿很赏识,第二天赐了一百匹布给他,后来还让他做皇太子刘彊的殿中侍讲,教授《韩诗》。因此,郅恽也就与郭圣通比较熟悉。
  这时,他主动向刘秀说:“夫妻之事,连父母都不能过问,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一个部下当然更不能说什么。只请陛下妥善处理,不要处理不好留下麻烦。”
  刘秀叹息道:“你应该了解我的性格,我不会做出绝情的事来的。”
  
  就在郭圣通惶恐不安的时候,刘秀的又一道诏书来到了她的面前。她原以为这一定是贬居冷宫、甚至逼令自杀的旨意了。
  谁知道一切都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刘彊继续他的太子之位,郭氏所生的次子刘辅升为中山王,封地额外增加一郡——这一郡的收入,则是为郭圣通准备的生活费用,她由皇后改称“中山王太后”,和儿子一起生活。
  大概是对当年阴丽华由发妻变为姬妾向皇后叩拜的场面记忆犹新,刘秀不想看见又一个妻子重演当年由妻变妾的场面,自己重新领教那种难受的滋味,他才做出这样的决定,避免让郭圣通在离异的打击之外再遭伤害。
  “太后”,那是丈夫死了妻子才能得到的封号。而郭圣通居然在丈夫活着的情况下就成了“中山太后”,真不知道刘秀是怎么想的,为了不把郭圣通由妻变妾送进冷宫,他可还真是不怕忌讳。
  
  大概是觉得丈夫气头上的废后诏书有些过头话,为了进一步安慰郭圣通和郭氏家族,也让刘彊宽心,皇后阴丽华也向丈夫提出了一些建议。
  于是,刘秀出人意表的诏令一道接一道地飞出来,令人眼花缭乱。
  ——郭圣通的哥哥郭况,得到了比当初郭氏为皇后时更多的封地,成为阳安侯,儿子郭璜不但成为驸马,而且在阴丽华的格外安排下,他迎娶的是阴丽华所生的女儿淯阳公主刘礼留;
  而郭圣通的堂哥郭竟,封为新郪侯(后来他官运亨通,并成为侄儿的东海国相);堂弟郭匡,封为发干侯(官运也不错,一直当到太中大夫);郭圣通的叔父郭梁早逝无子,刘秀干脆就封郭梁的女婿陈茂做南□侯。
  郭家提前得到了“皇太后家族”的待遇和爵位。
  
  郭圣通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入冷宫反得尊崇的废后,郭氏家族也成为史上唯一一个非但没有遭殃丢命,反倒全家升官发财的废后家族。
  
  不过,虽然刘秀百般抚慰,太子刘彊仍然忐忑不安。
  自从母亲被废离宫,刘彊就在忧虑中过日子,终于,他在郓郅的劝说下找到了好办法,向父亲上书表示要退出太子位,让给继母的长子刘庄。刘秀与阴丽华觉得长子没有过失,父母之间的纠葛不应该连累孩子,都表示不同意。
  刘彊仍然不能安心做太子,他屡屡向身边的官员和十个弟弟表示自己甘愿去做外藩亲王的心事。如是者再三多次,刘秀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父母的决裂不影响儿子是不可能的了,终于在两年后(建武十九年)作出了决定:改封刘彊为东海王,原来的东海王刘庄成为新任太子。
  为了进一步向儿子表明父亲继母的歉意和慈爱,刘秀随后又将刘辅迁到更富饶的沛地为王,改封郭圣通为沛太后。同时升郭况为大鸿胪。
  
  郭况升官晋爵之后,刘秀仍然觉得自己废太子的决定对不住郭圣通与自己曾经的二十年夫妻情份。虽然如今夫妻离异,他不再见郭圣通,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经常到她的哥哥郭况家去做客,将所有的公卿诸侯都带去作陪。虽然刘秀自己生活节俭,但是他毫不吝惜地把大量的金银绸缎赠给郭况,以至于郭况后来富得流油,整个洛阳城都称他家做“金穴”。
  建武二十六年,郭圣通被废九年后,她的母亲“郭主”去世了。
  刘秀和阴丽华的母亲都早已去世,对于刘秀来说,“郭主”是这世上最后一个跟他有过“母子”情份的老太太。
  于是,他用最高的礼仪为这位被他喊过二十年“娘”的老妇人举行葬礼,并且亲自以子婿的身份、带着所有的文武百官一起出席。并派专人前往真定,将前任老丈人郭昌的灵柩迎到洛阳,与郭主合葬,追封郭昌为昌阳安思侯。
  
  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刘秀的这一系列举措,背后都有阴丽华的支持和默许。
  
  然而,刘秀和阴丽华越是厚道,郭圣通所受的刺激就越大,她追悔莫及;身体也在心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差。
  
  建武春正月己巳日,二十八岁的刘彊终于要离开父亲和继母,前往自己的封国东海了。
  刘秀始终对儿子无过而废太子位非常歉疚,阴丽华也对自己生的刘庄取代长子地位心中不安。于是,刘秀将刘彊的封地再次扩大,使他实际上成为拥有两个封国的亲王,领地合计二十九县。而其中特地加入鲁郡的原因,则是因为那里有最为壮观华丽的宫室灵光殿。
  为了更好地照顾远行的儿子,刘秀特意安排刘彊的堂舅新郪侯郭竟去担任外甥的东海国相。临行时,他还下诏,将刘彊的车马仪仗以及宫室陈设,都升至跟自己这个皇帝一样的档次。以此弥补刘彊未能登基为帝的遗憾。
  
  在得知儿子被如此优遇的消息之后,当年夏六月丁卯日,郭圣通终于了无牵挂地离开了人世。她比刘秀和阴丽华都要年轻,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
  刘秀与阴丽华对郭圣通的去世百感交集,以封国太后的礼仪将她葬于北芒。
  
</FONT></DIV>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0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刘彊虽然对父亲的慈爱感激万分,但也不禁对自己所得到的超乎常理的待遇而不安——倒,看来,皇帝虐杀妻儿,已经成了大家眼中的“常理”,不杀不虐的皇帝,反而让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适应了。
  于是,刘彊屡屡向刘秀上书,表示不想再做这个旷古未有的“双料亲王”,请求退还鲁郡,只当一个东海国王就够了,至于自己等同皇帝的服饰器物,他更是强烈推辞,唯恐新任皇太子刘庄心里不受用。
  对于刘彊的推辞,刘秀毫无商量余地地拒绝了。他对儿子的良苦用心非常清楚,叹息着将刘彊的奏章给公卿大臣传阅。
  
  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春天,包括刘彊在内的诸王都到洛阳朝见年已花甲的刘秀。
  刘秀带着他们一起登泰山封禅。
  封禅结束后,已经年老多病的刘秀希望长子能够多陪自己一段日子。刘彊没有返回封国,而是跟着父亲回到了洛阳皇宫。
  和儿子相处时间长了,刘秀和阴丽华都发现刘彊心境黯淡而且体弱多病。虽然他不肯承认,但是原因不说自明。
  在百般宽慰无果之下,同年十月,刘秀和阴丽华作出了另一个决定。
  
  甲申日,司空带着这样一道诏书来到了西汉高祖刘邦的祭庙:“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库存,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祗。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他们希望能用这种方法,明明白白地告诉长子:即使父亲不在世了,继母也决不会做出损伤他的事来。东汉王朝,绝不会重演诛杀异母兄弟和废太子的历史。
  
  第二年的二月戊戌日,62岁的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前殿。
  临终的时候,他相濡以沫34载的结发妻子阴丽华陪伴在他的身边,废太子刘彊和继承人刘庄一同为老父送终。
  
  刘秀虽然去世了,但是阴丽华还在。刘庄遵照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嘱咐,对长兄一如既往的友爱。
  然而阴丽华的母爱和明帝刘庄的手足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相信的。
  刘秀刚一去世,广陵王刘荆就想陷害刘彊,逼他造反走上绝路。
  刘荆假冒郭况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让人送给刘彊,鼓动他为郭圣通报仇、夺回自己的皇位。并以秦始皇长子扶苏的遭遇恐吓他。
  
  刘彊惊慌失措,连忙把这封信连同送信人一起交给刘庄。
  经过讯问,刘庄发现是自己的同胞弟弟在搞鬼,便将这事隐瞒下来,只是暗地里限制刘荆的活动而已。(其实刘荆真正的目的,在于想要趁乱谋夺刘庄的皇位,刘庄发现之后,便将他改封广陵,送出洛阳城。刘荆不甘心,到封国后仍然对相士大放阙词:“我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三十岁打天下,我如今也三十岁了,是不是也到了该起兵的时候?”相士被吓得脚软筋麻,立即告发。刘庄仍然不忍心对弟弟下杀手,只是下令不再给他配备侍卫部属,派人看守王府,其它亲王待遇仍然照旧。没想到,刘荆不久又故态复萌,找人来诅咒刘庄。又被人告发。刘荆自杀,年三十岁,为王二十九年。刘庄对弟弟屡教不改走上绝路很伤心,追谥思王。)
  
  当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平息之后,直到这年冬天,刘庄才依依不舍地将终于放下心的大哥返回封国。
    
  然而刘庄没有想到,也许是父亲的去世和自己的登基再一次使刘彊回想起了往事,更也许是刘荆事件使刘彊受惊过度,再加上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得皇帝惩治了亲生弟弟——返回封国不到半年,刘彊便一病不起。
  
  得知消息的阴丽华和刘庄非常焦急,派太医急赴鲁地为刘彊诊治,并下令刘彊的同母弟弟们都立即赶去宽慰兄长。
  
  可惜的是,药石只能治病,却不能改命。
  就在这年五月戊寅日,三十八岁的刘彊病逝于鲁地灵光殿。临终时,他写下了最后一道奏章:我蒙受父亲和兄弟的恩遇,得到了两国的封地,还有超越礼制的宫室仪仗礼乐。一切都令我无以回报。由于我没有保重身体,常年患病,使皇太后和皇帝担忧,络绎不绝地派来太医方士。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如今我命薄早逝,不但不能再孝顺母亲、还要使得皇太后和皇帝哀伤,心里非常惭愧。请皇上照顾我的儿女,为我的女儿们找到好丈夫。如今父亲去世,皇上要格外加意孝顺母亲。另外向其它的弟弟们辞别,从此永远再不能相见了。
  “臣蒙恩得备籓辅,特受二国,宫室礼乐,事事殊异,巍巍无量,讫无报称。而自修不谨,连年被疾,为朝廷忧念。皇太后、陛下哀怜臣彊,感动发中,数遣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绎不绝。臣伏惟厚恩,不知所言。臣内自省视,气力羸劣,日夜浸困,终不复望见阙庭,奉承帷幄,孤负重恩,衔恨黄泉。身既夭命孤弱,复为皇太后、陛下忧虑,诚悲诚惭。息政,小人也,猥当袭臣后,必非所以全利之也。诚愿还东海郡。天恩愍哀,以臣无男之故,处臣三女小国侯,此臣宿昔常计。今天下新罹大忧,惟陛下加供养皇太后,数进御餐。臣彊困劣,言不能尽意。愿并谢诸王,不意永不复相见也。”
   可以看得出来,刘彊的性情也很象父亲刘秀,宽厚善良,如果他做皇帝,于国于家也一样是好事。可惜他被自己的生身母亲给耽误了。
  
  刘庄得知大哥的噩耗,捧着奏章泣不成声。他随后下令,以皇帝的仪仗为刘彊举行隆重的葬礼。诸王诸公主诸外戚诸侯都必须参加。
  伤心的不只是刘庄,还有看着刘彊长大的阴丽华。当年她因为这个孩子而甘愿退出后位,他不但是郭圣通的孩子,也是她阴丽华的孩子。更因为刘彊的猝然去世,与自己亲生的儿子刘荆有脱不了的干系,阴丽华对他的早逝就更为哀伤,自责未能克尽母亲的义务、没有办好丈夫交代的事情。
  
  六月乙卯日,在皇太后阴丽华的坚持下,刘庄陪着母亲一起参加了刘彊的葬礼,阴丽华流着泪,一直将刘彊的灵柩送到葬地。</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阴丽华照顾关爱的,并不仅仅是刘彊。中山王刘焉,由于是郭圣通最心爱的小儿子,所以刘秀和阴丽华一直没有舍得送他去封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身边照顾。阴丽华对刘焉甚至超过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女。直到刘庄即位三年后,阴丽华才终于恋恋不舍地让早已成年的刘焉离开自己前往封国。
  由于是郭圣通的宠儿,刘焉一直都被阴丽华和刘庄格外关照。按规矩,皇帝不召,亲王是不能随意离开封国、更不能随意进京城的。这是为了预防诸王图谋不轨的铁律。但是刘焉却是个例外,他什么时候在封国呆腻了,随时可以回洛阳,完全听凭自由,压根不必请准。
  
  阴丽华叮嘱她的儿孙们善待郭圣通的家族,而且要牢记她曾经做过他们十七年的嫡母、嫡祖母。因此必须将郭圣通视作母亲、祖母来看待。
  
  这一点,不但明帝刘庄做到了,连阴丽华的孙子汉章帝刘炟(da音达)都牢记在心。
  中元三年,阴丽华的孙子章帝北巡路过真定时,特地和郭氏家族聚会,赏赐万斛粟米和五十万钱。章帝还以晚辈的身份,在刚刚迁葬返乡的郭昌郭主墓前以“太牢”的祭祖礼节叩拜。
  
  刘扬当年将郭圣通嫁给刘秀的时候,虽然没有安着好心,但是他误打正着,确实为外甥女选中了世上最好的丈夫。
  
  在儿子登基十年的时候,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癸卯日,六十二岁的阴丽华去世了。
  二月庚申日,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光武帝刘秀原陵,和阔别十年的丈夫在另一个世界相会。她的享年,和她的丈夫一模一样。
  
  后来的东汉皇族,虽然不是每个皇后都能象阴丽华那样善待分享丈夫的嫔妃,但是确实再没有发生过杀害废太子和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这不能不说与刘秀和阴丽华的身体力行、传为家训分不开。
  
  十年后,在拜谒原陵的前一夜,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在陵畔漫步,恩爱之情一如自己从小就看熟的景象。
  从梦境中醒来,五十岁的汉明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哭得死去活来。
  悲伤的刘庄下诏,在祭殿两边种下二十八棵柏树,代表“云台二十八将”守护父母的平安。
  
  两千年岁月已过,原陵仍然屹立,邙山边黄河畔,他们相携相伴的身影仍然清晰可辨。
  
  </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3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color=#f70909>汉显宗孝明帝皇后马明德</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4>   汉明帝刘庄只有过一位皇后,就是马明德。但是很遗憾,“明德”并不是她的闺名,而是她的谥号,她的闺名失传了。
    马明德之所以能够进入皇宫,并成为皇后,与她儿时的家庭悲剧:父亲伏波将军马援之死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父亲的死,直接促成了她后来的整个人生经历。</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伏波将军马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兒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这些壮烈的言辞,都出自他的口中。马援的战功赫赫,那是不用说的。当然,作为未来皇后的父亲,他的仪表也非常英俊,史载他“明须发,眉目如画”,而且能言善道,“闲于进对”。说起国家大事、民间逸趣,能让听者乐而忘疲,即使是诸王皇帝也甘愿闭上嘴当听众。
    马援还很聪明,常有过人的远见,虽然他从小就读不进书,自愿退学,但是他并非是一味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人。
    年轻的时候,马援曾经因为私放囚犯而远走边境放牧为生,很快就有数百人来投奔他,甘心听从他的指挥。于是他便带着这些人,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俨然部落首领。由于经营得法,很快他就拥有几千头牲畜和数万斛谷物。慢说在那个年头,就是在如今,那也是富豪级的人物了。
    然而,此君似乎是个把“努力的过程比最终的享受看得更重要”的人物,面对这巨大的财富,马援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叹道:“难道我就此沦为守财奴吗?”于是他把财产全部分给兄弟和族人,又过起了无牵无挂的简单生活。
    在证明了自己的经济才干之后,马援订下了更大的目标。
    乱世,对于百姓来说,是痛苦和不幸,对于英雄人物来说,则是趁时而起、名留千古的大好机会。
    这样的好机会,很快就来到了马援的面前。</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不久,王莽乱汉,各地群雄割据,烽烟四起。
    马援在这个出英雄的时代,到处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他做过王莽新朝的官员,后来又投奔隗嚣,最后成为光武帝刘秀的部将,并且反过来把隗嚣给灭了。
    马援善于治理地方,而且算得上是个开明的管理者,不但关心百姓生计,还能够与部属同甘共苦,名声很好,很受军民拥戴。</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马援有识人之明,而且,怎么说呢,……他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因此,他往往在事物还刚萌芽时,便预知结果。
    这两条特质,既成就了没有背景、没有帮派的马援能白手起家、成为侯爵,也在最后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死后的家庭惨遇。</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因为……他虽然聪明盖世,武功过人,却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更离谱的,是常常把感觉到的别人弱点,毫不克制地直捅出来。
    再加上他一向不拉帮结派,于是,他得罪的人实在多到极。
    在官场中,没有背景和帮派,虽然理论上可以为自己免去一些牵连拖累,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境:假如你站了队的话,好歹还有一队人帮着你,即使站错了,那也不过是愿赌服输;可是你假如不站队,那么,两队人都会把你视为异类——挨起收拾来,可就是双倍的了。</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马援得罪的人里头,就有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窦固。</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话说某一次,马援生了一场小病。
  此时的马援,正是为国立下大功,封为新息侯,且能与九卿共立的辰光。自然,他这么一病,很多的人都前来看望。
  来看望的人里面,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梁松。虽然年轻,他的身份却很高贵,比马援尚有过之——他是皇帝的女婿、舞阳长公主刘义王的丈夫,同时他也是新晋的侯爵陵乡侯。
  就算是白痴都知道,梁松与马援同为列侯,完全平起平坐,更何况他还是皇帝的女婿,更是高人一等。所以,就算是公侯九卿,看见梁松行礼,都忙不迭地连称“不敢当”,而且还要多还些礼仪给他才能安心。
  
  可是到了马援这里,却不成了。
  梁松为了表示尊敬,一直走到马援的床头,向他问候行礼。
  可是,马援只是“嗯”了一声,也不打招呼也不示意,还礼那更是没门。
  马家儿女家眷们在旁边看得真着急,可是谁也不敢提醒老头儿。
  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问马援:“梁松身份高贵,满朝公卿无不恭敬,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望,您老人家个个都回礼,偏偏到了他这儿就不肯客气一点呢?”
  马援高傲地回答:“我可是跟梁松他爸爸平辈论交的,他虽然身份比我高贵,我怎么能不讲究长幼辈份!”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儿子们一个个都面面相觑,虽然心里暗暗叫苦,但是也不敢多说了。
  
  果然,梁松当众丢了这个大脸,简直恨透了这个倚老卖老的老头儿。你想啊,除了老梁头,世上只有当朝皇帝刘秀一人,敢这样把梁松当“无知小儿辈”来看待。如今你马援竟然也自居起我的长辈来了?居也就罢了,这么多公卿大臣都在场,你马府的儿孙婢仆也都看着,什么意思?借着踩我梁松来给你扬名立万吗?!
  
  后来,马援又写信教训侄儿,在信中,他把朝中的大臣评论了一番。
  谁知,这封信竟落入了别人手里,并被人当成依据,控告马援在信中负面评价了的越骑司马杜季良,并且提到驸马梁松窦固与之有来往。
  
  刘秀一看,勃然大怒,立即把倒霉的杜季良罢官,把两个女婿召来痛骂了一顿。吓得梁松窦固连连磕头,直磕得鲜血直流,这才被管教心切的老丈人放过。
  
  说起来好笑,马援写这封训侄信,为的是告诫他们不能议人长短,凡事入于耳而止于口,否则必须要惹大麻烦。
  可惜,他自己却先犯了此大戒,非但耳口相传,甚至还白纸黑字地授人以柄了。
  
  不用说,梁松窦固、以及被罢官的人,恨马援到了什么程度。
  
  马援倒也确实是个清正之人,南征交趾,他只是带回了一车薏苡种子而已。
  但是,北方人没见过那么大的薏苡种子,远远地看见,还以为是什么珍稀之物,权贵们都很是羡慕,以为马援会送些给自己。
  没想到,马援一如既往地不拉帮结派,当然更不会去送礼。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朋友,带回的究竟是些什么,也就没有人知道。
  于是满朝文武,都气得够呛,每个人都想:这个姓马的老儿,弄了一大车珍宝都据为己有,我们连看都看不着!
  
  同样,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马援终于把身边所有的权贵子弟都开罪了。当战事出现不利局面、马援自己也患上重病的时候,他们趁机上书,控告马援。
  
  马援病死之后,所有他生前得罪的人都应时而起,纷纷向皇帝告状。其中就有不少人提起马援趁战乱掳掠民间“珍宝一车”的事情。
  趁着打仗抢掠百姓,这可是刘秀的大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十分信任的将军竟背着自己干这种事。三人成虎,光武帝于是勃然大怒,立即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更不许将他葬入从前的高档墓地。
  
  没有了侯封,马家孤立无援。为了保全家族性命,马援和其侄马严的妻儿们将自己用草绳捆成一串,到宫里去向光武帝请罪。
  
  为了讲清处罚马援的原因,光武帝把控诉的奏给他们看。
  一看之下,马援夫人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从宫中返回之后,马夫人一连向皇帝六次上书,为亡夫申辩。
  
  想到马援从前的功绩,刘秀终于改变主意,同意将他葬回祖坟地里。
  
  但是,马援生前惹下的人太多,告他的状的权贵也太多。虽然他生前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一个统筹全局的皇帝,光武帝不可能为了一个死去的马援,而处罚满朝文武以及自己的女婿。
  
  于是,马援虽然得以入土为安,但是家族的地位,却怎么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那样的程度了。更因为他得罪过太多的人,现在他死了,在他生前不敢吱声的权贵们,就纷纷跳出来报当年的仇,欺负孤儿寡妇了。
  就连原本与马援的女儿订有婚约的人家,都不例外。
  
  嗳,伏波将军一生自认为有识人之明,搞了半天,还是认错了人啊。
  
  这个趁机跳出来说三道四、想要讨好权贵的亲家——所订下的马家女儿,就是未来的马明德皇后了。
  
  
  据说,马明德小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重病,疾病缠绵很久也不得痊愈。蔺夫人非常担忧,便请筮者来占卜。筮者答复说:“这个女孩子,虽然满面病容,但是仍然掩不住贵重之气,她未来的大富贵,是不能言传的。”
  听了这话,蔺夫人半信半疑,又召来相士给所有的女儿们看相。几位马小姐都看过之后,相士一言不发,最后看到了马明德,相士大惊失色,说:“我日后定要向这个小姑娘俯首称臣。但是她虽然极贵却难于生育,不过这也不成问题,她能收养别人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比亲生的还要贴心。”
  
  可是,还没等到马明德“大贵”的那一天来到,新息侯府却遭到了如此泼天大祸。
  
  父亲去世的时候,马明德只有十岁。
  祸不单行,就在父亲去世不久,马家的两个儿子马客卿马惠敏也先后早夭。迭遭打击的蔺夫人受不了,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状况时好时坏,根本处理不了家里的事情。
  
  为了给母亲分忧解难,十岁的马明德开始主持整个偌大侯府的事务,操持家务、指挥婢仆、接人待物,把一切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听说此事的人,都惊异无比,赞叹她的才干。
  
  马家衰败了,一时间,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来欺负欺负马氏族人。马援从前的一些“朋友”、“至亲”,也撕下面皮说三道四起来。
  这种情形持续了数年之久,眼看马明德姐妹渐渐长大,完婚的日子渐渐临近。
  难道,真要把自己的妹妹们嫁给那些无情无义的寡薄小人吗?
  难堪又气愤的堂兄马严终于按捺不住性子,劝蔺夫人不要履行婚约。蔺夫人同意了马严的建议,取消了马明德与未婚夫之间的婚约。
  
  马家失势,想来如此断绝婚约,对方家里还正求之不得哩,既扔掉了姓马的这块烫手山芋,又没落下趋炎附势的坏名声。真是祖宗积德呀!没准一家人都要给堂上列祖列宗多烧几柱高香。
  
  婚约取消了,马明德能嫁给谁呢?
  马严早有主意。
  他向光武帝上书,表示希望把自己家的女孩们送进皇宫去。
  
  上书曰::“臣叔父援孤恩不报,而妻子特获恩全,戴仰陛下,为天为父。人情既得不死,便欲求福。窃闻太子、诸王妃匹未备,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愿下相工,简其可否。如有万一,援不朽于黄泉矣。又援姑姊妹并为成帝婕妤,葬于延陵。臣严幸得蒙恩更生,冀因缘先姑,当充后宫。”
  
  原来,马援未出嫁的女儿还有三个,分别是十五岁、十四岁和十三岁的马明德。她们的年纪,都在“十三以上、二十以下”的选妃标准里。
  此时的东汉皇族,上至太子刘庄、下至皇子诸王,都还没有正式册立太子妃、王妃,按制度要配齐的姬妾更没有满额。因此,马严希望能让才貌上上的妹妹们成为太子或诸王的姬妾。既能光耀门庭,又能为她们找个好出路——再怎么说,也比嫁给那些明知薄情无义的臭小子们要好。
  
  光武帝刘秀很明白马严的心思,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按照宫廷制度,召来相士为几位马氏小姐看相。
  马明德相貌端庄秀丽,长发乌黑发亮,不施脂粉,只是左眉角缺了一点,薄薄地描了一点青黛补上。
  虽然马明德的相貌有这样一点小瑕疵,但是相士看过之后,仍然被她不凡的气度折服,表示她完全够格成为皇室的成员。
  
  那么,让马明德嫁给哪一位皇儿呢?
  在任何人想来,马援已是人死灯灭兼失宠,皇帝还能给他的女儿什么好脸色看?了不起就是把她打发给一个闲散皇子做姬妾;甚至再不客气一点,皇帝自己要了,让她老夫少妻,然后守一辈子活寡。叫老马家永无翻身之日。
  
  然而,刘秀做出的决定却出乎很多权贵的意料,对于马严却是个天大的意外惊喜好消息——马明德入太子宫。
  
  天威难测,谁知道表面上对马援已经恩断义绝的光武帝刘秀,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更出人意料的是,马明德一入太子宫,便得到了阴丽华皇后的格外照顾。阴皇后对马明德的斯文有礼孝顺温和非常欣赏,经常赞不绝口。
  而马明德的品行,也得到了未来皇帝刘庄的喜爱。他对马小姐的宠爱超过了其它的嫔妃,甚至经常让她住在自己的寝宫后室,以便可以时常亲近。
  
  这正应了一句话,因祸得福。
  谁能想到,被未婚夫家族说三道四的马家姑娘,竟然能成为皇后眼中的好媳妇、太子眼中的贤内助呢!
  
    汉家皇室,似乎有热爱妻子长发的遗传。想当年卫子夫得到刘彻的专宠,就是因为她那一头乌亮的长发。
    而马明德也不例外。她的长发不但乌黑光亮,而且发量也非常丰厚。当时的女子都要盘发髻,寻常女子的头发,盘一两个髻子就已经往往要加入假发,而马明德却能够以自己天然的黑发盘出四个大髻。而且四髻盘完,头上已经没有了空余的位置,她的头发却还大大有余,足够围着这四只发髻再绕上三圈。
    发主肾气,头发好,马明德的先天条件自然也就好,精力容光都令人眼前生辉。</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然而意外的是,虽然刘庄对马明德几近专宠,可是多年夫妻,马明德始终没有生育一男半女。这不但令刘庄着急,马明德自己也很是担忧。虽然女子出于情爱,都不愿别人分享丈夫,但是刘庄是皇帝,如果皇帝没有子嗣,就会影响到宗庙传承,甚至会引发宗室之争,后果可就非常严重了,那是要祸国殃民的。
  在这种情形下,身边的人便经常看见马明德忧虑的模样。她想到了少年时相士对自己“难以生育”的预言,于是便经常在太子宫的侍女中寻找合适的女子,让她们去侍寝,以求能让刘庄多得一些儿女。对于这些有可能生育孩子的宫女,马明德都对她们非常照顾,时时嘘寒问暖。
    (汗,只有中国的王朝,才有这种说道,欧洲王室没有男性继承人,女儿也行,如果没有女儿,就到亲戚家找一个完事,省多少心省多少麻烦。偏偏中国要讲究多子多福,非儿子不可,于是中国女人便不得不表演贤惠的节目,而中国的男人、尤其是帝王,便不幸成了播种机,虽然左拥右抱,却往往因此劳累过度,早死早超生。)</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公元5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去世,刘庄于该月戊戌日即位为帝,时年三十。
    这时的马明德,已经入宫至少六年了。(公元48年马援去世时,马明德只有十岁,三年孝满后十三岁入宫),算起来,到刘庄即位时,马明德也不过就是二十岁,比她的丈夫小十岁。
    刘庄成为皇帝,马明德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级别的“贵人”。
    新皇即位,各公卿大臣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塞进宫来,巴望着能够借此成为皇亲国戚、未来小皇帝小亲王的姥爷。
    在这些新入宫的女子中,有一位贾氏,算起来,她的母亲是马援元配妻子所生的长女,她还是马明德的外甥女。</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在获得丈夫的爱情方面,贾氏是远远不及小姨妈马明德的,但是讲到生育能力,她却要强得多。贾氏入宫不久,便为刘庄生下了儿子刘炟。
    虽然生下了儿子,刘庄对贾氏仍然没有太大的感觉,他始终偏爱的还是未能为自己生下孩子的马明德。而且他觉得年轻任性只知争风吃醋的贾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母亲人选,一方面他也非常了解马明德的盼子心切。
    于是,刘庄在依例将生育了皇子的贾氏晋封为贵人之后,把贾氏所生的儿子刘炟交给了马明德为养子。(从父系,这个婴儿是马明德的儿子,而母系,他却还身兼她的外甥孙儿。)
    在把小婴儿送进妻子怀里的时候,刘庄说了一句话安慰马明德。而这句话,也成为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生育孩子的,也不是必须要亲生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只要有慈爱之心去养育,别人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孝顺你的好孩子。</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马明德感谢丈夫对自己不育的体谅,悉心抚养这个孩子,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虽然她的宫中婢仆成群,她仍然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劳累憔悴。她在这个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母爱,甚至远远超过宫中其它妃嫔养育亲生孩子的付出。
    有付出,就有收获。
    刘炟从小亲近自己的养母,从她的身上,他不但得到了最无私的母爱,也深深地仰慕她的慈祥宽容。他对马明德,有着最至情至性的稚子之情,虽然名为养母养子,实际上却比许多亲生的母子还要亲近,彼此间毫无芥蒂。生娘不及养娘亲,在男欢女爱之后生个孩子很容易,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这个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得到的。刘炟因此对马明德充满感恩之情,他认为养母马明德,比生母贾贵人,更值得自己爱戴回报。</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马明德对丈夫的情爱、对后宫姬妾的宽容,以及她对非己所生的刘炟的母爱,都看在刘庄的眼里。他希望能让马明德成为自己的皇后。但是马明德毕竟没有亲生儿女,贸然立为皇后容易引起其它育有亲生儿子的妃嫔家族的非议反对。
    于是,在继位为帝三年的时间里,东汉王朝都没有册立正式的皇后。</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永平三年的春天,新帝刘庄为父守制的时间也满了,再不立皇后可说不过去了。这不仅仅是皇帝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于是有关部门的人员便上奏明帝,要求册立皇后,入主皇后所居的“长秋宫”。
    这时的明帝后宫,生育了皇子的嫔妃至少有三人,除了贾贵人,还有两位嫔妃生育了千乘哀王刘建和陈敬王刘羡。
    除此之外,宫中还有一位阴贵人。虽然她此时尚未生育皇子,但是不用说,她是皇太后阴丽华家族的女孩儿,与刘庄是表兄妹之亲。</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刘庄想立马贵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所以他虽然接到了奏章,却一直没有颁下立后的诏书。
    知子莫若母,更何况马明德的才学品行,皇太后阴丽华也都看在眼里。于是她开口了:“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
    皇太后开了口,阴氏家族、贾氏家族、另两位嫔妃家族以至于满朝公卿大臣,就都没有话可说了。</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明帝三年二月甲子日,马明德成为刘庄的皇后,她的养子刘炟同时被册立为皇太子。</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据说,在皇太后做出立皇后决定之前数日,马明德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无数的小飞虫从四面八方飞到她的身上,依附她生长壮大后又飞向各处。这看来令人感觉厌恶的梦境,按照古人的说法,却是一个梦死得生类的大吉之梦。这样的梦,代表着四海苍生仰靠一人而生活,而做这个梦的人,必然将要成为世人之主。类似马明德这样的梦,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而且创意也推陈出新。比如唐高祖李渊,在决定起兵的前夕,梦见自己倒在卧室的地上,成为千万蛆虫的食物。此梦虽然解释都是人主之征,可是恶心的程度,却更是登峰造极。</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马明德既成了皇后,已是东汉王朝第一贵妇。然而这个年轻的女人并没有象她这个年纪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患上得意忘形的毛病。她不但从婆婆阴丽华的身上学会了处理复杂宫闱事务的耐心,更汲取了父亲孤傲而遭人排挤打击的惨重教训。因此,虽然身为后宫之主、一国之后,马明德仍然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朴素平和,对别人的是非长短,更是从不加以评论。
    马明德身材修长,达七尺二寸(一米七左右),容貌端丽举止庄重。照说天生丽质又有经济条件,再怎么打扮得珠光宝气,也是她的权力。然而马明德深知骄奢之风不可轻起,为了给皇族公卿做好表率,她虽然贵为皇后,日常也不过就是穿着粗布衣裙,除了国家大典场合,从不穿贵重的丝绸织绣之衣。宫规,初一十五诸妃嫔必须朝见皇后请安。有一次朝见之时,妃嫔远远看见皇后衣裙舒展,还以为她穿的是织锦丝绢,走近才发现不过是厚帛缯料。众人互相对视,都为自己的误解发笑。马皇后并不介意,向她们解释说:“这样的衣料容易染色,日常就这样很好。”后宫莫不叹息,竞相以皇后为榜样效行节俭,为国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宫廷开支。
    马明德喜欢读书,而且能够深刻领会书中的微言要意。她的涉猎范围很广,《周易》能够完整背诵,常读《春秋》、《楚辞》,《周礼》《春秋敏露》更是为她所偏爱。书以明智,虽然她不喜欢随便发表意见,但是言必有中,理事明晰果断,明帝刘庄对妻子的才智也非常佩服。
    明帝的嫔妃先后为他生育了九个儿子,除了过继马明德的刘炟为太子,还有八位亲王,分别是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衍、刘畅、刘昞、刘长。
    汉明帝登基十五年后,决定分封诸子就国。在给儿子们划定封国的时候,刘庄全部按制度减半给予。虽然诸子并非自己亲生,但是做为他们名义上的母亲,马明德虽然节俭,也不禁对丈夫的决定提出疑问:“儿子们的封地都裁减了许多,会不会太过于少了?够不够用呢?”明帝解释道:“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他们的叔父们相提并论?有二千万的岁赋收入就足够了。”
    大家庭的主妇不好当,而皇家,则是世间最大最复杂的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主妇,马明德必须要做到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时时处处都为他们考虑周全,尽可能地不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嫡母忽略。这也是她自己一向节俭,却要向丈夫为诸子待遇提出看法的另一个原因。
   
    就在明帝分封诸子的前后,一场牵连甚广、辗转数年的大狱也正在进行。
    这场大狱的主角,就是光武帝刘秀唯一出自姬妾的儿子楚王刘英。
    刘英的生母,就是刘秀的姬妾许美人。由于许美人不受宠,刘英的降生纯属凑巧。母固然以子贵,子更因母而贵。由于母亲的原因,刘英虽然被父亲封为亲王,最初所得的封国却是诸兄弟中最贫瘠的地方。后来由于嫡母阴丽华的建议,在就国两年之后,刘英又得到了父亲另加的两县封地,才算是在收入上与两位皇后所生的兄弟们平起平坐了。
刘英从小就跟刘庄非常亲近,当时还身为太子的刘庄也对这位兄弟特别关照,情谊非比寻常。——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很有可能是阴丽华觉得这位庶子受到了冷淡,特别关照教导刘庄的结果。
    在丈夫去世后,阴丽华按国家制度,将许美人送到了楚国,并封她为楚国太后,与儿子一起生活。自此后,皇宫专赐楚王的财物便常出不穷。除了钱财,刘英还得到了特别的恩遇:他的大舅子毫无功劳,便被加封为龙舒侯。这实在是给相对弱势的庶出皇子刘英增加身份的特殊举措。
    然而刘英却辜负了嫡母和兄长的厚意。他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广交朋友,到后来更与方士厮混在一起,制造一些所谓的祥符瑞兆和预言,还册封自己的手下做诸侯王公将军,一心想要图谋造反,夺取皇位。此事于明帝十三年时被一个名叫燕广的人举发,有司调查属实,要求首从一律定罪当斩。
    对于跟从造反的刘英亲信,刘庄倒没什么下不去手的。可是面对主谋刘英,他却犯了愁。毕竟是自己的弟弟,他最后终于网开一面,只是免去了他的王爵,把他从封国迁到丹阳泾县,给他五百户属民,一切享受和仪仗都照旧。他的妻儿不受影响,许美人也不受儿子的牵连,仍然享有楚国太后的封号,并仍旧留住条件优越的楚国王宫。
    虽然是法外开恩,刘英仍然在抵达丹阳的第二年便了无生趣地自杀了。刘庄下令将他以诸侯的身份礼节就地葬于泾县。
    刘英倒是一死了之,但是追究是谁鼓动他谋反的大狱却停不了。从楚国部属到京师亲友,从刘英交结的各地豪杰到普通士民小吏,互相牵连拉扯,经年累月,数以千计的人都被关进了大狱里。
    这时皇太后阴丽华已经去世了,皇宫里能够影响明帝刘庄的,只有皇后马明德了。虽然马明德一向少言,但在这样一件关系数千人生死的大案面前,她并没有因为害怕触怒丈夫而噤声,而是明确地劝说皇帝,既然为首的楚王刘英已死,就不要再过于株连,她言辞恳切,以至恻然下泪。
    明帝被妻子的哀切打动,以至夜不能寐,在月下徘徊思量之后,终于感悟了马明德入情入理的分析言辞。
    明帝十五年二月乙巳,刘庄颁令大赦天下,将从前不算在大赦范围内的谋反之罪也算在宽大处理之列。这场可能会酿成无数人死于非命的案子,就此很快了结了。——刘庄理政之风与乃父不同,相比之下要严格得多,此案能够从宽而不至于多伤人命,马明德皇后实在居功甚伟。
    案件了结之后,刘庄特地来到彭城,接见了楚王刘英的母亲许太后以及刘英的妻儿。一家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都是涕泣不已,连左右侍从都被这情景所打动。
    明帝刘庄去世后,马明德的养子章帝继位。他特别加封叔父刘英的长子刘种为楚侯,五个弟弟也分封为侯。几年后刘英的生母许太后去世,章帝派专人为她隆重发丧,并追谥叔父为楚厉侯,以亲王礼迁葬至许太后墓附近。</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自楚王之狱后,明帝刘庄对妻子刮目相看。经过数次询问尝试,他发觉皇后对政事有独到的见解,分析全面,考虑周到。从此他对马明德深藏不露的理政能力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以后,刘庄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往往不会忘了征询妻子的意见,并且都会郑重看待,并加以采纳。
    虽然参与决策国家大事,马明德仍然没有自得的表现,凡事都出于公心,从不会趁机给自己的家人谋求利益。由此,明帝更对她在十分爱慕外再加十分敬重,夫妻情谊日久弥坚。
    马明德性情比较内向,不喜欢游乐交际。在这方面,刘庄非常了解,也很体谅,一般都不会勉强她。虽然说这是他们夫妻间早已达成默契的事情,但是往往看在别人的眼里,却是另有想头。甚至认为是皇后失宠,帝后不和,要搞点名堂。
    有一次,明帝带着内外诸王公卿命妇,一起出外游苑,众人看见皇后不在场,不禁胡思乱想,于是便有人试探性地向皇帝提议,要请皇后一起游玩。明帝看见众人的神情,不禁失笑,解释说:“皇后生性不喜欢凑热闹,真要让她来了,她反而要不高兴的。”
从此后,马明德仍然很少参与这种热闹场合,但是,再没有人为此类事情妄加猜测了。
    马明德在刘庄心目中的地位,毫无疑问是非常稳固而超乎寻常的。在她成为皇后不久,阴贵人便生下了儿子刘畅。刘畅很得父亲的喜爱,更由于他的生母乃是阴丽华太后家族的女儿,刘畅的身份更是与众不同。明帝给予刘畅的封地和赏赐,远远胜过其它的亲王皇子。然而阴贵人及不上马明德,刘畅就更是不可能动摇得了刘炟的太子地位。明帝只是宠爱刘畅,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因为阴贵人实在不如马明德远矣。
    公元75年,48岁的汉明帝刘庄去世了。38岁的马明德成为皇太后,养子刘炟即位为东汉第三任皇帝。
    按照国家规定,皇帝去世后,他生前的嫔妃除了随儿子一起生活的封国太后之外,其它无子女的都要一律迁居南宫守寡。为了表示对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姐妹们惜别之情,马明德下令,赐诸贵人每人佩王赤绶、使用安车驷马、白越布三千端、各色帛二千匹及黄金十斤。
    送走诸贵人之后,马明德亲自为丈夫撰写起居注。在撰写的过程中,她特地删去了自己兄长马防侍帝疾的内容。
    刘炟对母亲的决定不解,甚为舅父抱屈,辩解道:“舅舅不分白天黑夜地服侍先帝近一年,如今未受嘉奖,反倒连辛苦之劳都要被抹去,母亲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马明德解释道:“我不希望让后世的人知道先帝对外戚如此亲近,以至效仿,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刘炟对于自己的养子身份,其实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马太后对自己多年的养育,他打心里觉得自己的母亲就是马明德。因此,虽然他登基为帝,贾贵人仍然仅仅是以先帝嫔御的普通身份在南宫生活而已,贾氏族人也没有谁享受尊荣富贵。
    为了表达对养母的感恩之情,章帝一即位,便想要为马家的三位舅父晋位侯爵。马明德婉言谢绝了儿子的好意。
    太后拒绝晋封家族,在很多人眼里看来,不过是官样文章。因此,“揣摩上意”的官员们,仍然不断地向章帝上书,请求加封太后家族。
    就在马明德第一次谢绝晋封的第二年夏天,东汉王朝发生了大旱灾。正愁找不到拍马屁之路的大臣们,立即上奏章帝,说什么大旱乃是因为马家未能得到升封,上天不满所致。要想解决大旱,一定要加封马太后家族才行。章帝虽然心知是胡说八道,但是晋封舅父也正中他的下怀,便打算将错就错。
    然而马明德却不愿意。她专门为此发下了一道诏书:“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又田蚡、窦婴,宠贵横恣,倾覆之祸,为世所传。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阳诸国,常谓‘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今有司柰何欲以马氏比阴氏乎!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
    ——“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和皇帝,想要从中取得好处。天不作美以至大旱,跟太后家族封爵有什么关系?汉成帝时,王太后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晋封为关内侯,天降大雾迷蒙,难道又有甘雨之应?田蚡、窦婴,也是封侯的著名外戚,他们为所欲为,恃贵横行,几乎颠覆国家;这是前朝的前车之鉴。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就是吸取了这些教训。先帝分封皇子,说‘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所有的封赏都只及从前的一半。马家对国家的贡献比阴家大有不及,难道所得还想奢望与阴太后家族相等吗?我身为皇太后,衣着饮食都非常俭朴,左右侍丛也因此身着帛布、不事熏饰。这都是为了给天下众人做个表率,也想让自己的亲戚们以此为反省。可是,世上的人不以此自责,反倒笑话我生来就是不知享乐之人。我前几天曾经路过我娘家所住的濯龙门一带,看见从各地来给皇帝舅舅请安问候的人络绎不绝:车如流水不断,马如游龙耀武扬威。各家的奴仆都穿得十分整齐,衣服碧绿,领袖雪白。对比之下,我这个太后的侍丛比这些家仆可差得远了。我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只是减去了给他们的岁赏。希望他们因此自愧。没想到他们仍然没有重视,毫无忧国忧民的表现。既然这样,我怎么可以上辜负先帝的心意,下损伤自家先祖的功德,毫无道理地去封赏?难道就不怕他们重蹈西京外戚吕禄、吕产、窦婴、上官桀安父子、霍禹先后灭族的覆辙吗?”</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再一次拒绝了封晋马氏家族的可能。——同时,也为中国人增加了一个新的成语:车水马龙。</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章帝看了母亲这道诏书,不禁悲叹不已,再次向母亲求情:“舅父封侯的制度,与皇子封王同样重要。母亲虽然用心良苦,难道就要让我做不孝顺舅父的皇帝?何况舅舅中,一位年老,两位患病,假若有任何一位在未得封爵之前便有个三长两短,我这个外甥连补过的机会都没有了。”  
    马明德听了儿子的申诉,考虑之后回答说:“我并不是不顾惜儿子的名声,但是马家没有为国家立下特殊的功劳,如今又天逢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我为此日夜担忧不得安宁,这样的时候却要来封赏外戚,有违我的心意,并不是孝顺我。如果一定要封赏,必须等到风调雨顺、边境安宁、政务通顺的时候。”
    章帝即位四年后,果然其年旱涝之灾俱无,五谷丰登,边境也平安无事。大喜过望的章帝立即决定晋封三个舅舅为列侯。
    马廖、马防、马光兄弟成为侯爵之后,马明德特地召见了他们,劝他们从过于招摇的外戚身份中引退。
     三兄弟听从了马明德的主张,上书请求辞去公职,以侯爵身份归家安居晚年,不再执掌任何权柄。
    章帝无奈,也只得接受了母亲的安排。</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除了严格约束外戚,马明德凡事都严于律己。
    新平公主家的仆人失火,祸延皇宫,烧掉了皇宫北阁后殿。马太后认为火能从外烧到内,是因为自己这个后宫之主疏忽大意造成的,为此郁郁寡欢。当时正是拜谒光武帝与阴丽华的原陵之时,她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儿媳的本份,愧见公婆陵寝,这年便不曾前往。
    马太后的母亲蔺夫人去世,马太后觉得母亲的坟墓堆得高过规格,立即出言制止。马家的当家人马廖立即照办,将坟头削平了一些。马明德经常召见马家的后辈,对其中言行谦恭、有品德道义的,她温言好语并给予奖励;如果有恃势轻狂的,她必定辞色俱厉,而且还要予以惩罚;如果有奢侈贪婪的,她的惩罚更为严厉:断绝亲属关系,立刻从繁华的洛阳城遣送回乡。
    马明德严格管教马氏外戚,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示范作用。马太后家族尚且如此克已奉公,其它的外戚更是诚惶诚恐,不敢仗势欺人。连带着各亲王诸侯也崇尚节俭起来。如广平王、钜鹿王刘恭、乐成王刘党等诸亲王,车骑仪仗都由此不加以金银装饰。——当然,背地里的享受还是少不了,不过至少表面上变乖了,老百姓所受的罪也多少减了一些。

    建初四年,马明德患上了疾病。很快便病至不治。
    临终之时,她特别下令,赐隐居南宫的章帝生母贾贵人佩王赤绶、安车一驷、永巷宫婢二百人、御府各色杂帛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金、钱二千万。
    这是贾贵人留在史书上的最后一笔记载。虽然养母已逝,章帝对生母仍然没有什么依恋之情。她仍然没有当上太后,贾氏家族仍然没有任何封赏。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六月癸丑日,四十一岁的马明德病逝于长乐宫。同年七月壬戌,她与丈夫明帝刘庄合葬于显节陵。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4> </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关于中国古代后妃编制</P><P>夏:正妃一人,次妃十一人</P><P>商:妃三十九人</P><P>周: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P><P>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各一人。皇后以下,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P><P>西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各一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无定数。武帝增昭仪、婕妤、径娥、容华、充衣、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上家人子、中家人子)</P><P>东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各一人。贵人、美人、宫人、采女无定数。</P><P>魏吴蜀(三国):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各一人。夫人(三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无定数</P><P>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各一人。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中才人无定数</P><P>南朝:皇太后、皇后各一人。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妃、淑媛、淑仪、昭仪、昭华、昭容、婕妤、修容、修仪);容华、充华、承徽、列荣、美人、才人、良人无定数。</P><P>北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左昭仪、右昭仪、贵人无定数。</P><P>北齐: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九嫔(光猷、昭训、崇徽、宣猷、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左昭仪、右昭仪、娥英、淑妃;才人、采女无定数。</P><P>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华、修容、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无定数。</P><P>唐: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四妃(贵淑德贤);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各七人);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四妃增至七妃(贵淑德贤惠丽华)</P><P>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四妃(贵淑德贤,正一品);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此八人从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此九人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此三职均无定数。</P><P>元:皇太后、皇后。四妃(贵真淑丽);婕妤、丽人、才人、顺仪、淑华、淑仪无定数。</P><P>明:皇太后、皇后。八妃(贤淑庄敬惠顺康宁)后增为十三妃:(丽充成端裕);嫔、才人、选侍无定数。</P><P>清: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P>
发表于 2004-12-29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斑竹发这么好的贴,让偶大饱眼福呀!顶一万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49 , Processed in 0.1047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