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共工滔天

转贴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可以写得好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  朱元璋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他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倒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的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躇,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
  
  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此次攻击,我为总指挥,当我挥舞红色旗帜时,即代表敌军已经到达,当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就要全力进攻,决战只在此时!”
  
  然而徐达提出了疑问:如果陈友谅军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攻击应天,这个计划是无法执行的。
  
  是的,说的有道理,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必定会走水路,他又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他指着将领中的一个人说道:“这就要靠你了”。
  
  这个人叫康茂才
  
  这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桥与陈友谅回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陈友谅大喜过望,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得到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连夜重造了一座石桥。
  
  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战计划,以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的将领们:“我们自濠州出发以来,经历了无数困苦,打败了无数敌人,才取得今天的一方土地,虽然陈友谅比我们强大,但只要我们敢于迎战,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相信我是对的”
  
</P><P>  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他正等待着陈友谅的到来
  
  陈友谅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现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着头,聆听他的训示,他的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应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将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将在他的管理下,成为他的臣民。
  
  我不是渔民的后代,从来都不是!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安插在朱元璋军中的康茂才已经成为我的内线,他将在明天为我打开通往应天的道路,我的舰队将一往无前,征服这个富庶的地方,然后就是张士诚,他不过是个软弱的家伙,决不会是我的对手,我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P>  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23日,也就是徐寿辉被杀后的第七天,陈友谅率领他的舰队沿秦淮河一路进攻,到达了江东桥,陈友谅难掩激动的心情,亲自登岸,在夜色中轻声叫出了联络的暗号:
  老康!
  
  无人应答
  
  第二声
  
  老康!
  
  仍旧无人回答
  
  陈友谅借着皎洁月光仔细观察了江东桥,他惊奇的发现这并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而是石桥!
  
  陈友谅感觉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无数人喊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喊的名言:
  
  中计!
  
  按照他的估计,此时应该是“火把丛生,杀声遍地,伏兵杀出”,可是在他惊慌一阵后,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一向精明的陈友谅现在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康茂才莫非是有事来不了了?
  
  无论如何,这里很危险,不能久留。
  
  正在此时,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陈友仁已经统率一万人马在新河口之北的龙湾登陆,并击败了驻守在此地的军队,正等待大军的到来。
  
  那就去龙湾登陆吧。
  
  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
  
  那是朱元璋的眼睛
  
  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进攻方法。
  
  在确定所有的士兵都进入了伏击圈后,朱元璋摇动了红旗。
  
  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 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的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
  
  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敌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见他们盔甲上的反光,而这些敌人纹丝不动,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那种眼神好似家乡过年时屠户看着圈里的猪羊。
  
  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
  
  比死亡更可怕
  
  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
  
  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
  
  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虏,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还俘获了100艘大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P>作者在说话:</P><P>  多谢大家支持,昨天实在太累,写完最后一篇倒头就睡着了,真是累,现在每天大约写四篇,其实按照我自己的打算,每天只能写一篇,校对后才发出,实在为大家所感动,无以为报,增加了写作量,边写边改。也写了这么多了,索性就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
  
  其实我很佩服有些朋友,一写就是几十万字,其实我也想写快,但这篇文章写快实在太难,可能有些朋友已经看出来了,此文的史料来源很复杂,各种历史观点都有,比如马皇后的名字,有的史书说是马秀英,有的说没有名字,再如朱元璋参加起义,有的史书说是汤和写信导致,有的说是他自己参加,还有朱重八名字的来历,共有三种说法,一个是我所列,另一个慈洵同志已列出,还有一种是说朱元璋出生时身上有虫爬,所以叫朱虫爬,后来才叫朱重八,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我每碰到此种情况,总是异常小心,都是学者考证,都是史书之言,经过自己考量后进行选择。而明代之史料耗如烟海,此文章的史料来源大约有二十余种,除去最基本的明史、简明明史、续资治通鉴、通考、明史稿(王鸿绪)、明史(孟森)、明朝纪事本末、剑桥中华明朝史等十余种官方史料外,还有十余种明清一代的史学评论、笔记、杂谈等。每次写作时总是搜肠刮肚,考虑怎么组织材料,怎么取舍,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基本没有长篇大段的翻译文言文或是引用史料,这是因为我觉得那样写实在是一种应付人的方法。将已有的史料翻译成通俗语言再加点插科打诨,似乎不太合适,倒不如写几个史料来源让人自己去看的好。所以此文是用我消化取舍史料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采用了一些小说笔法。并加入一些心理分析和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发展的讨论。
  
  此文的史料来源度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文中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人物的某些动作语言、甚至在某些场景描写中也是这样,比如陈友谅杀徐寿辉那一段,谋杀发生的时间、地点、徐寿辉去的原因、谋杀方式、凶器以及当时的天气,都是有史可考的。
  
  所以实在是辛苦,我这个人不敢胡说八道,随意编造历史,只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就没有历史,写得再好也不是。用我自己的话说,这个叫戴着镣铐跳舞(苦笑)。
   还是说回资料问题,我所在的地方有一所著名大学,该大学图书馆有两本珍本清朝人笔记,所谓珍本就是你买不到也看不着,我跑去借,图书馆的小姐把眼一抬,你谁啊你,凭什么借。没办法,回单位找领导开介绍信,领导看到我申请去查资料也是一头雾水,还是鼓励两句给我开了。回去拿介绍信给人家,脸色才好看点
  
  “这书很珍贵的啊,就在这里看,别损坏了”。喔,
  
  “你不是司法部门的吗,看这种书干嘛” 没什么,就是看看,
  
  “你是我们在我们学校读在职研究生的吧” 不是,就是看看
  
  “那你是要写东西,找资料的吧” 真不是(当时还没有想写),就是看看
  
  她也不问了,把书拿给我,我最后听到的一句话是“这小伙子,真逗”
  
  小姐,你才逗啊
  
  说实话,资料有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除了那本剑桥史,其他的几乎全部是文言文,翻译过来已经不容易,还要理解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尽量不引用。这几十本厚砖头推在我身上,实在让人痛苦,所以我痛恨文言文,极度痛恨,发誓不写让人看不懂的文章。
  
   上面有朋友已经说过,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好看是很难两全的,我很同意这一点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这样的一种类型,能反映历史的真实,但同时要通俗,好看,让人读了轻松,并从中了解那个时代的某些制度和制度的成因,如果诸位能在轻松中感到有所得,我就很满足了。
  
   文章写出来就是要让人看明白的,阅读应该是乐趣和知识的结合体,不是吗
  
  上面有朋友说把我的文章说给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听,她们也很喜欢
  
  我认为,这是对我文章的最高评价
  
  我一定会继续努力。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打了败仗,逃回了江西,而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器小”,眼睁睁的看着陈友谅被痛打一顿,只派了几千兵马在江浙与朱元璋接壤一带武装o(︶︿︶)o 唉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这个人确实如陈友谅所说,刀架在脖子上才会着急。
  
  龙湾之战胜利后的一天,紫金山上的禅寺迎来了一位香客。当时的应天虽然已经为朱元璋所管辖,但治安情况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众一到晚上就会紧闭寺门,这天黄昏时分,这个香客走进了寺庙的大门,口称天晚无法赶路,希望留宿一夜,看门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丑)且十分凶恶,竟然不敢阻拦,让他进了内寺。
  
  禅寺的主持闻听此事,慌忙出来看,当他初见此人,也不禁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见惯大场面的人,细看之下顿觉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迈之气,且带一把宝剑在身,他暗自揣测这人极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强盗,像这种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烧了禅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么办,于是作主留他一晚。
  
  此人正是应天的镇守者朱元璋,在龙湾战胜后,他也颇有些得意,常微服出巡,这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习惯,这天他来到紫金山下,见山上有一座禅寺,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游。
  
  这天夜里,住持左思右想睡不着,他怕那个强盗嫌疑极重的人晚上会出来搞事,可这话也不能直说,他思虑良久,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他决定邀请这个人去大殿讲禅。
  
  所谓讲禅和魏晋时期的清谈差不多,一群人吃饱了饭,坐在一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税。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让他去讲禅,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还是人家的地方,礼貌起见,他随住持来到了大殿。
  
  此时,空旷的大殿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分东西坐定后,住持开始仔细的打量起朱元璋来,他发现此人衣着朴素,虽面相凶恶,但举止还透着一股土气,顿时对此人大为藐视
  
  做强盗做到这个地步,连件好点的衣服都没有,说他是强盗都抬举他了,顶多是个乡巴佬。
  
  但既然是讲禅,还是要说点什么的,于是住持开口了:“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道:“敢烦禅师下问,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业?”
  
   “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
  
   住持一听此言,便觉自己判断不错,他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乡巴佬
  
  “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问道:“不知何谓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赐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
  
   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圆普,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住持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
  
   朱元璋厉声说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
  
   言毕,朱元璋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
  
   住持此时才发现,眼前的这个衣着简朴的人实在深不可测。
  
   他对着朱元璋的背影大声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高姓大名?!”
  
   朱元璋的背影没有停留,越走越远。
  
   住持归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决定第二天要问个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后,便跑到朱元璋的禅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墙壁上,却留着用朱砂写就的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陈友谅来说,失败是不能承受的,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成功者,但这次他是彻彻底底的输了。他认为上次战败的教训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军,所以他更加用心调教自己的舰队,应该说陈友谅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伟大的郑和船队使用的航船技术和造船技巧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继承过来的,当然,也算是抢过来的。
  
  这次,他制造了一种秘密武器,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战船,这种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更为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这应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另一个设计就很能体现陈友谅的性格了,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下面只隔一层木板,就是听不见上面说话,看来陈友谅还是中国隔音技术的开创人之一。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把人隔绝开,即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还能防止泄密。反正要跟着我陈友谅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心思机巧的人,真是不能不服啊。
  
   此时在他下游的朱元璋也不轻松,他知道上次的失败损失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娘,碰到灾荒什么的不用怕,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是自己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农,手里有的只是那一点从陈友谅手中缴获来的家伙,万一出点什么事,这个秋风向谁去打?
  
   更让他烦恼的是,陈友谅在上游,他在下游,让他很不舒服,这种心理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好比你住在山坡下面,他住山坡上面,每次都要抬头看人家,很难受。
  
   陈友谅在江里洗脸,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脸水
  
   陈友谅在江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
  
   陈友谅在江里撒尿,朱元璋。。。。。。。。。。。。。。。
  
   这个挥之不去的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是高悬在朱元璋的头上,哪有一夜得好眠。
  
   一定要打败他
  
   陈友谅有了新式武器,他非常高兴,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他不断和朱元璋打水战,结果是胜多败少,他更加迷信武器的威力。
  
   应该说陈友谅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武器是否先进,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赵普胜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双刀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从来不是叫着“弟兄们上”的那种人,威信非常高,他对陈友谅也不错,由于自己是个大老粗,他很敬佩会读书写字的陈友谅,每次都叫他陈秀才,把他当自己的兄弟看,而陈友谅为了能够控制天完国,杀害了他,赵普胜临死也没有想到平日笑面迎人的陈秀才会杀他。
  
  陈友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从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从部下那异样的眼神中,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他并不在乎,自己控制了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自己就是最强大的人。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一支没有了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 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P>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o(︶︿︶)o 唉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P><P>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元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P>   天下第五名将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六公爵之一。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我统一了一下,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
  
  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P><P>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P>  意志的较量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
  
   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
  
   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
  
   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先、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倒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
  
   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
  
   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
  
   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P>
<P>  此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
  
   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
  
   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
  
  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
  
   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
  
   他决定攻击水路。
  
   六月十四日,他出奇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
  
   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
  
  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
  
   陈友谅陷入绝望
  
   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
  
   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
  
   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
  
   围城,真正的围城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6 21:43: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P>  钢铁战士朱文正
  
   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八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当领导真不容易啊
  
   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
  
   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朱文正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援兵还不到呢
  
   如此大的战役,朱元璋一定已经得到了消息,为何他还不增援朱文正?
  
   这并不能怪朱元璋
  
   因为朱文正根本就没有向他求援!
  
   大凡这种敌众我寡的防御战,守将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主帅求援,写上诸如你再不来,大家就一起完蛋之类的话,交给送信人,并且还会反复交待:让他快点来,不然老子就没命了!
  
   朱文正真是个奇人
  
   他似乎把陈友谅当成了到洪都露营的游客。
  
  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他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去对抗陈友谅,更大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为决战做好准备。
  
   但他也小看了陈友谅,一个能够统管六十万大军的指挥者,怎么会被小小的洪都难住,
  
  洪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
  
   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头包,他派徐达去攻打庐州,所受到的待遇和陈友谅差不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庐州让徐达班师(早干什么去了),准备决战!
  
    然后他告诉张子明:你先回去吧,我准备准备,不久就去洪都
  
    不久是多久呢?
  
    朱元璋接着说: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就到了!
  
    一个月?到时朱文正的骨头可能已经拿去敲鼓了!
  
</P><P>   话虽如此,张子明还是上路了, 这次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到达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个人容易对付。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
  
  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
  
  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
  
  更让他不安的是,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居然会佩服这个人?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可以决定一切,不是吗?
  
  当我弱小的时候,那些比我强大的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现在我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力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怕我,畏惧我,尊敬我!
  
  那么为什么这个微不足道的读书人不怕死,不怕我呢?
  
  陈友谅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
  
  
  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包括二十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
  
  迟早有这一仗,躲也躲不过,那就打吧。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六十万,一个带了二十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
  
   但这个赌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赢的人将获得这片大地的统治权。这个奖励太让人动心了,没有人能够拒绝。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六日,朱元璋带着他的全部赌注从应天出发,去参加这场赌局。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P>   朱元璋不会真的让朱文正守一个月,他的军队以急行军向洪都前进,不分昼夜,不停的走,向着他们的宿命中的战场前进
  
  朱元璋在行军的路上,这是一个晴朗的白天,江上不时刮起阵风,却让人感觉相当温和舒爽。
  
  朱元璋却没有欣赏景色的心情,他的旗舰正向洪都前进,当他回头时,看到的是他的众多战船,以及统帅战船的文臣武将,这是二十万的大军。朱元璋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止不住的激动。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军万马的统帅者,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啊,那么多的艰难与困苦,悲凉与绝望,我都挺过来了,现在我要去争夺天下!
  
  陈友谅是如此的强大,无敌的战船,勇猛的士兵,他一直都比我强,一直都是
  
  已经不是三年前了,已经没有伏击这样的便宜可捡了。这一次我要面对的是他真正的力量,只能硬碰硬!
  
  朱元璋的手不禁的颤抖起来,这种颤抖是畏惧,也是期望。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说。这个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当朱元璋弱小时,他专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滁州!占据和州!陈友谅、张士诚算是什么东西!
  
  然而随着他自己的不断强大,他才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的可怕与不可战胜。他终于开始畏惧。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朱元璋不断的追赶陈友谅,不断的了解陈友谅的可怕,也不断的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只为那最后的决战,战胜了他,天下再无可惧!
  
  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P><P>  陈友谅,我已经有了和你决战的本钱,你已经在洪都耗了两个月,士气和粮食还能剩下多少,我虽兵少,但绝不怕你!
  
   只要打倒了陈友谅,我就是天下之主!
  
   此时江上突然狂风大作,朱元璋的坐船摇晃起来,他也从沉思中猛然醒来,这里不是决战的战场,陈友谅也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要战胜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胜利仍然遥不可及,还是考虑一下怎么作战吧。
  
  陈友谅,我来了!
  
  七月十六日,朱元璋大军到达湖口,为了达到与陈友谅决战的目的,他分兵两路,分别占领了经江口和南湖口,同时还封锁了陈友谅唯一可以退却的武阳渡口,堵塞了陈友谅的退路。
  
  朱元璋经过反复考虑,正确的认识到,要彻底战胜陈友谅,唯一的方法是彻底摧毁他的水军,他决心与陈友谅在水上决出胜负。
  
  七月十九日,陈友谅在得知朱元璋来援并且封锁自己退路的情况后,主动从洪都撤退,前往鄱阳湖寻求与朱元璋决战。
  
  他彻底腻烦了和这个人打交道,也不想再等了。他没有寻求突围,回到江洲,虽然这对他来说很容易,朱元璋封锁江口的那些破船根本不放在他的眼里。
  
  我已经没有耐心了,既然你要水战,那就来吧,就在水上决一雌雄!
  
  七月二十日,朱元璋水军与陈友谅水军分别来到了鄱阳湖,在康郎山相遇,两只军队经过无数的波折,终于走到了最后决战的地点。
  
  大战就在明日!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鄱阳湖,又称彭泽,北起湖口,南达三阳,西起关城,东达波阳,南北相望三百余里,对当时的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可谓是浩瀚无边。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由于南宽北窄,形状象一个巨大的葫芦。
    
  毫无疑问,就地形而言这是一个理想的战场
  
  公元675年,不世出的天才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滕王阁,为壮美的山色湖光所感,一挥而就了流芳千古的滕王阁序。
  
  当王勃登上滕王阁,远眺碧波万顷、水天相连的鄱阳湖,不禁壮怀激烈,写下了为后人传颂千古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现在,这个映照着无上光芒的地方,将成为一个更为光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将上演这场战争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决战前夜
  
  朱元璋的舰队停靠在南鄱阳湖的康山,与陈友谅的舰队对望,可以清晰的看到敌方船上的灯火。
  
  明天就要决战了,这是朱元璋畏惧的,也是他所盼望的,输掉战争就将一无所有,赢得战争就获得一切。
  
  朱元璋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年前,他接到汤和来信的时候
  
  如果那时,我不选择投军,现在我的人生会是如何呢,也许在某一个地方平静的生活着,过完自己的一生。
  
  事实证明,现在我走的这条路是最为艰难的,从郭子兴到韩林儿,从滁州到应天,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啊,在阴谋和背叛,流血和杀戮中生存下来,就是我的宿命吗?
  
  已经不能回头了,和尚不能做了,农民不能做了,甚至乞丐也不行,要么成为九五至尊,要么战败身死!
  
  我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是我应得的!我所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一定要胜!
  
  胜利必定属于我!
  
  陈友谅,以性命相搏吧!
  
  
  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
  
  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
  
  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
  
  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
  
  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
  
  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终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一定不能输,如果我输了,一切就全完了!
  
  我不想再被人唾弃,被人看不起,我要属于我的尊严!
  
  朱元璋,来吧,我在这里等着你!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决定的不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命运,也决定着天下人的命运
  在这场决战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胜利的人拥有一切,失败的人失去一切
  
   这场决战没有规则,没有裁判,这些东西在胜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对决战双方而言,胜利就是阿弥陀佛,胜利就是原始天尊,胜利就是四书五经,胜利就是仁义道德!
  
   决一死战吧!
  
   成王!
  
   败寇!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鄱阳湖!决死战!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朱元璋的士兵们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去换算一下这船有多大,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望),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仰不能攻)。
  
  而朱元璋的战船居然还是以至元二十年龙湾之战中缴获陈友谅的船只为主力的,还有若干渔船在内。虽然朱元璋的士兵们早已听说陈友谅的战船厉害,但只有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这是多么可怕的舰队。
  
  这仗怎么打
  
  这一场景应该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居然有127米长,似乎是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o(︶︿︶)o 唉。
  
  但在这个情况下,退却也是不可能了,只能打了
  
  先攻!徐达的猛击!
  
  朱元璋在一片哀叹声中说出了他破敌的方法,他认为敌人的船只虽然大,但机动性不好,利用自己船只的灵活性,是可以击破敌人的(不利进退,可破也)。
  
  话是这么说,可谁去打呢?
  
  此时,徐达站了出来
  
  “我做先锋!”
  
  徐达并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方船只的弱点,命令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上火枪和箭弩,在靠近敌船后,先发射火枪和弩箭,在靠近对方船只后,便攀上敌船,与敌人作短兵相接。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徐达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沉重的一击。
  
  第二天,徐达率领他的舰队开始了突击。
  
  他身先士卒,带领前军前进,在靠近陈友谅军后,出奇不意的带领自己的部队向陈友谅的前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陈友谅军大为慌乱,万不料朱元璋军竟然主动发起进攻,急忙派出舰队迎击,此时,徐达的舰队突然分成十一队,从不同角度围攻巨舰(类似群狼战术),由于巨舰行动不便,顾此失彼,无法打退徐达的攻击,而徐达军乘势攀上其中一条巨舰,杀敌一千余人,并俘获该舰,陈友谅前军被打败。
  
  陈友谅军发现了徐达攻击的特点,便集中几十艘巨舰发动集群攻击。徐达急忙将舰队后撤,陈友谅军顺势发动攻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圈套。
  
  陈友谅军尾随追击徐达,此时,风向突然转为逆风,在中军舰队里等候多时的俞海通立刻集中大量火炮,向进入射程的陈友谅军猛烈轰击,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船被焚毁。
  
  朱元璋军旗开得胜。
  
  但陈友谅毕竟是陈友谅,在初期的失败后,他及时整顿了舰队,发挥自己巨舰的优势,利用船只上的火炮对徐达军发动猛攻。
  
  在这次攻击中,徐达的战舰被击中,他不得不放弃旗舰,转移到其他船只上,暂时失去了对舰队的指挥能力。 陈友谅军趁机发动反攻,连续击沉朱元璋军几十条战船,朱元璋军损失惨重,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
  
  双方回到了僵持状态
  
  然而,朱元璋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陈友谅军即将发起一次出人意料的攻击
  
  这次攻击是陈友谅也没有预料到的,对朱元璋而言,却几乎是致命的
  
  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冲锋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有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战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挡,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决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朱元璋水军竟被他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以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机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射击冠军常遇春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的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第二天的战役就此结束,这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天夜里,陈友谅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当天作战的经验,他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而船只的行进速度不同,无法保证统一,于是他创造性(自认为)的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并没有送他一本
  
  第三天
  
  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号角,召集众军前来布阵进行决战,此时,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舰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相连在一起,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谁知此时,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
  
  丁普朗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军四大金刚之一,他投奔朱元璋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已,所以作战一向并不积极,但此时的对手却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狂人本色。
  
  对他而言,什么都在其次,只有兄弟义气是最重要的,陈友谅这个卑鄙小人,杀了赵普胜,今天一定要他偿命!
  
  据说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 唯诛九四”,因为传言陈友谅小名为陈九四,这意思就是说,老子只找陈友谅算账,无关人等都闪一边去。
  
  陈九四、朱重八,从名字来看,都是苦命人啊
  
</P><P>  丁普朗的冲锋
  
  在张定边上演好戏后,丁普朗演了续集,他也率领自己的战舰冲向敌阵。此时正是朱元璋败退的时候,所以他的攻击带动了军队的士气,使得朱元璋能够撑到决战的时候。
  
  不过他的冲锋方向并不理想,与张定边不同,他是哪里人多就向哪里冲击。勇则勇矣,却无效果,自己却吃了不少亏(身被十余创),这就是名将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
  
  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个技术活。
  
  大家应该玩过三国志过关游戏,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敦、曹操等人,你必须先打一大批诸如小兵,赵熊、胖胖等等,本人技术不行,每次见不到大将,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谈何容易!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他斩杀颜良(此为史实)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马),“大喝一声,冲将下来”,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综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首先,要具备突然性,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我要来杀你们上将,准备好。这样是不行的。就要专打没准备的。
  
  其次,你要看得准,不能往人堆里冲,要学习羽毛球选手,专朝人缝里打,也就是所谓的结合部。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那样的话,你不被打死,也会被挤死。
  
  最后,你要速度够快,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快马、快船),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如大喝)迷惑对方,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再来一刀,头就没了。
  
  大功告成,可以看到,这种军事行动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他深知兵法,能掌握时间和机会,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地打击。
  
  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他左冲右杀,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自己还被团团围住。性命不保,却也相当悲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已经掉了,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敌惊为神)。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他是在被包围后,不愿做俘虏,自杀的,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也算存一疑点吧。
  
  无论如何,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他没有和兄弟同死,却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P>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突然士兵慌乱的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火光、鲜血与天空映成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数十万人手持刀剑,拼死厮杀,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但此刻,他们就是不同戴天的仇人,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
  
   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P><P>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但他也绝对不能回江洲了。
  
  这场赌局一旦开始,无论你赢或是输,都不能走,赌局会继续进行,直到其中一个人输掉一切,才会结束。
  
  陈友谅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用发红的眼睛看着他们,他已经不能再输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责怪他的将领们,因为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同舟共济了。
  
  “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将领们惊奇的看着他,难道还有什么取胜的方法不成?
  
  “是的,我们还有办法”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要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我知道”
  
  第四天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的自信来自他的情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全歼朱元璋的舰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杀掉朱元璋!
  
  他已经通过情报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了白色,只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
  
  但当他一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再也认不出哪个是旗舰
  
  还没等他楞完神,朱元璋已经命令军队发动了总攻,在前两天战果的鼓励下,朱元璋军异常勇猛,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特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军多艘战舰。此战从清晨打倒晚上,陈友谅的军队终于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到此结束了第一阶段,陈友谅惨败,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的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逃跑!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
  
  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o(︶︿︶)o 唉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陈友谅率领军队希望能够撤退,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时的陈友谅不是原来的陈友谅了,他拚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错了吗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放过陈友谅的后代陈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给朱元璋带来任何威胁。斩草固然是重要的,顺便除个根也是必须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赶往陈理所在地,陈友谅的最后地盘武昌督战,主帅张定边不愧是抓住时机的老手,眼看形势不妙,就带着陈理投降了。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敌人,陈友谅。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提到,此文是希望在轻松之中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我们也要探讨,这样才能对明朝有一个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讨论之后还有很多。
  
   当然了,还是用我的叙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规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的。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当然了,这样的文章大家有无兴趣看,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这两字要读重音)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须召集农民,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饥饿的农民面前要求他们为商人争取权利。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其二人处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乱镇压。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P><P>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象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藏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元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为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春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并交给徐达和常遇春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并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诚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射成刺猬。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的李云龙并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吧,还有呢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数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的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的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实在是苦啊,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这是个怎样的人啊,
  
  要彻底的打败他,要彻底的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政府曾经非常高兴的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的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选手,现在我们先欢迎元朝选手,元顺帝出场!
  
  下面请元顺帝用一句话表达他现在的心情,
  
  元顺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说了,希望对方选手下手轻点,我怕疼
  
  现在请朱元璋选手说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选手哪里去了。
  
  喔,我们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们就不打扰了
  
  现在比赛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6 22:03: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2: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下面继续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强大起源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强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开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强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身的分裂。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环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宣泄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借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脱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的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300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并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后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国家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高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满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屠杀
  </P><P>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
  
  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剩下87万户,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 万,元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祐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叫文天祥。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1:19 , Processed in 0.0929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