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大郑

[原创成果]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8 1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6-8-13 4:48:44的o(︶︿︶)o 唉:</B>

<P>这个原创真是够辛苦。没有一段时间完不成这么庞大的统计。</P>
<P>不过,郑兄的名人标准如何定呢?</P></DIV>
<P>
<P>           这个不是原创,也不能用名人率来做标题,严谨程度也不是很高,如果以百家姓为标准,众所周至,中国不只100个姓,例如   诸葛     欧阳    东方    轩辕    岳   党    朴   仇 等等都没有出现!</P>
<P>        请作为个人娱乐和个人崇拜来欣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1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父系氏族社会之贴</P>
<P>人的遗传源自父母双方,单看父系何用,</P>
<P>哪个不是集几百姓氏血缘于一身,以姓氏分高下岂不滑稽</P>
<P>所能反映的,大约只是哪里名人出的多一些,哪里人杰地灵一些,不过这不足以作为炫耀之资啊,团结为上嘛</P>
<P>更何况名人也分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亦或好坏参半者,即便彪炳青史的也分小贤与大圣,如此统计有何效用?</P>
<P>此文原作者费劲心机要证明什么说明什么,可惜什么也证明不了,什么也说明不了</P>[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9 10:53: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氏很明显的,钱三强、钱学森、钱其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16: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笑谈百家——</FONT><B>杜</B></FONT> DU</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P>
<P>9 杜 0.4 0.62 155.00% 山东、辽宁、吉林、陕西、青海。</P>
<P>笑谈:杜姓人口在520多万人。杜姓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唐代大诗人杜甫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关中郡姓,有章裴柳薛杨杜。看来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也绝非浪得虚名。</P>
<P>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四、家乘谱牒五、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縣田美鄉杜氏族谱<a href="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 target="_blank" >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A> 田美杜氏創輯族譜序昆侖特作群山之祖脈,發千支河海,實為眾水之宗,源分萬派,故吾族數傳以後,或仍居舊址,或遠徒他方,共慶椒蕃之盛.假令家傳無譜,何以尋脈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咸曉然于尊祖敬宗之義也.當見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書前代名人輒欲生輝譜軼,豈知郭崇韜冒認京兆,世所羞稱狄武襄不祖黃公,人皆贊美.想我杜氏由漢以迄唐宋,文經武緯,代有其人,不勝指數,苟非的派,何以謬為.扳援以貽識者所竊笑也.唯自盤天祖公,始祖之後而遞溯三世倫肇公所生五子,長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藍溪,三文廣祖,建居花縣橫潭七裡余大嶺下,後改立田美鄉.四文仲祖,遷小港地近河南(廣州河南).五文進,其子孫裡居至今未悉.時萬歷三十六年戊申,與河南小港房遷藍水白沙.覽譜而悉詳其系.於是歲歲清明節,我房與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咸集同往鳳頭崗大鬱處省墓,以盡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孫要知祖宗血脈之源流而家譜詳明,可以辯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藍水而枝分,足見井井繩繩.不亦知覽群山而知崑崙之一脈,觀眾水而識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譜序杜氏之有姓,始于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遷封杜伯,後為宣王所滅,子叔隰奔晉為劉氏,杜泄奔魯因氏焉.極盛于漢唐,宋朝紹興年間,因避金人之亂,由南雄珠璣巷來此.後經黃蕭養之亂,始遷之,原譜失矣.至吾田美鄉之有杜氏,則由四世祖文廣來自南海神安司白沙鄉.至前明萬歷間,始與河南小港文仲子孫同遷藍水白沙鄉往鳳崗村大鬱山掃墓.其詳譜實得于此.及前清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將族譜修過,計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個,至於余已二十一傳矣.各房散軼,妨有掛漏,不敢撰也.唯搜求可稽者,將本祠主位,校對無訛,並付諸于民,印成數百帙,分給于各房,俾後人有所易于繼筆雲爾,夫族譜者,系闔族之人立為譜系,俾知源流之遠,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譜,為大不孝.後之人其勉.諸民 国十四乙丑二十一傳孫蔚文識于寶田學校.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有一支从江西迁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为有名的杜心武就为其中的优秀人才。后分成两支,梓芬公一支留于今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南竹铺,现散布于常德、龙山、湖北、云南等地共有族民上万名众。据听说,现宝田堂正三修族谱。现正收集各房族民。湖北当阳也有杜氏聚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09:3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23: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TR><TD 12pt; LINE-HEIGHT: 14pt" width="100%">
<P>楼主辛苦了</P></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笑谈百家——<b><FONT color=#330000 size=5>孔</FONT></b> KONG</FONT></FONT></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P>
<P>10孔 0.29 0.43 148.28%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P>
<P>笑谈:孔姓人口在391万多人。人口居于百家大姓72位。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P>
<P>一、 姓氏源流</P>
<P>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P>
<P>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P>
<P>  第二、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P>
<P>二、 迁徙分布</P>
<P>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P>
<P>  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由于官职调遣、战乱等的原因,有许多人从今天的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P>
<P>  西汉时,孔子襄曾任长沙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的。</P>
<P>  东汉时,河北、河南、广东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迹,东汉末孔潜一族在浙江绍兴发展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时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氏南渡,赐地衢州。</P>
<P>  宋、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等省,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P>
<P>三、 郡望堂号</P>
<P>【堂号】</P>
<P>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P>
<P>【郡望】</P>
<P>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P>
<P>  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P>
<P>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P>
<P>  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P>
<P>四、 家乘谱牒</P>
<P>五、 历史名人</P>
<P>  孔姓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名人辈出,史不绝书。</P>
<P>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删修《春秋》,整理《诗》、《书》等。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 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战国、秦汉间的大商人孔氏,经营冶铁业富至数千金。</P>
<P>  西汉时,南阳人孔仅,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经学家孔安国,丞相孔光。</P>
<P>  东汉有泰山都尉孔庙,其子孔融,汉末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P>
<P>  南朝齐有文学家孔稚圭。</P>
<P>  唐代有经学家孔颖达,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孔巢父;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P>
<P>  北宋有说唱艺人孔三传,曾经首创诸宫调。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戏曲作家孔尚任,经学家、音乐学家,数学家孔广森。  近代有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卫生部顾问、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孔庆三,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4: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



</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FONT color=#000000 size=3>笑谈百家——<FONT color=#330000 size=5><B>方</B><FONT color=#000000> FANG</FONT></FONT></FONT></FONT></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P>
<P>11 方 0.36 0.53 147.22% 安徽。</P>
<P>笑谈:方姓人口在486万多人。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P>
<DIV>一. 方氏朔源 </DIV>
<DIV>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 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DIV>
<DIV></DIV>
<DIV>二、方氏概述</DIV>
<DIV>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第一刀”砚雕大师方见尘等。 </DIV>
<DIV></DIV>
<DIV>
<DIV>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不少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如福清方氏,东莞方氏等等.在莆田现在仍有方姓约6万人.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县志》载从唐到清,莆田方氏考中进士168名,居第二位.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DIV>
<DIV></DIV></DIV>
<DIV>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有三支, 为桐城第3大姓.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又名“猎户方” 和“会宫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桐城方氏,世代書香,為我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之家族。直到当代, 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治,方鸿寿, 方子哥,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濬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 <FONT color=#000000>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FONT></DIV>
<DIV><FONT color=#000000></FONT>&amp;nbsp;</DIV>
<DIV></DIV>
<DIV>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  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毫无人性的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被株连流放的也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 施, 汪等等. 这次大灾难使我方姓元气大伤, 人口锐减.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蒙元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DIV>
<DIV></DIV>
<DIV>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近代革命领袖方志敏, 现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 </DIV>
<DIV></DIV>
<DIV>三、郡望堂号</DIV>
<DIV>【堂号】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 正学堂, 朔源堂.</DIV>
<DIV>【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DIV>
<DIV></DIV>
<DIV>四、由方氏开创的中国学界和武林流派</DIV>
<OL>
<LI><FONT color=#ff0000>桐城派</FONT>。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满清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LI><FONT color=#ff0000>桐城方氏学派</FONT>。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几代方家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LI><FONT color=#ff0000>洪门(又名洪帮)</FONT>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 织。

<LI><FONT color=#ff0000>少林白鹤拳</FONT>。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 也称永春拳. 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LI><FONT color=#ff0000>少林纵鹤拳</FONT>。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LI><FONT color=#ff0000>少林方门拳</FONT>。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地</LI></OL>
<DIV>五,方姓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 历代名人总数排第38位,相对率(名人数/总人口)排第11位.</DIV>
<DIV>
<P>六. 方氏网上家园</P>
<OL>
<LI>全球方氏宗亲论坛 <a href="http://www.fangshiwang.com/bbs/index.asp" target="_blank" ><FONT color=#6d6e71><a href="http://www.fangshiwang.com/bbs/index.asp" target="_blank" >http://www.fangshiwang.com/bbs/index.asp</A></FONT></A>

<LI>方氏谱牒学 <a href="http://www.5fangs.net/gb/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a href="http://www.5fangs.net/gb/index.htm" target="_blank" >http://www.5fangs.net/gb/index.htm</A></FONT></A>

<LI>方氏网 <a href="http://www.fangshiwang.com/zhuye.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a href="http://www.fangshiwang.com/zhuye.htm" target="_blank" >http://www.fangshiwang.com/zhuye.htm</A></FONT></A>

<LI>百度方吧 <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72137323"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6d6e71><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72137323" target="_blank" >http://post.baidu.com/f?kz=72137323</A></FONT></U></A></LI></OL>
<P>七. &amp;lt;&amp;lt;方字赞&amp;gt;&amp;gt; </P>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DIV>
<P align=left>手把昆仑笔,倒醮沧海砚。地皮粗涩不堪书,仰天大笑书天面。点一点,日月星辰光闪闪;画一画,万丈虹霓拖五彩;撇一撇,西边云霞皆缺裂;钩一钩,飒飒清风生笔头;笔头洒落一点水,龙雨滂沱八百州。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P align=center>宋·吏部秋崖方岳拜撰 </P>
<P align=center></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 4:23:1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0: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P>请问楼主可是四年前的故人大郑家族?我听到消息,专程前来确认的。</P><P>提示:我是那个喜欢易经的人。我们在一个站长喜欢左转的地方见过,当时你就研究姓氏了。——如果你能看懂,说明我找对人了呢。不知道你是不是他?</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再来一句提示:</P><P>长风漫漫大汉魂,</P><P>咸池绿枫孙季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0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天跑来后,仍然没看到楼主回复阿。等待中……</P><P>对了,人名大辞典和名人大词典一起看,效果会更好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主不会不来了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05: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P>继续苦苦的等待。</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13: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啊~~~~第41的戴姓~~~不一定都是在四川的吧?我朋友就姓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0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额滴姓。。。。额姓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1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4 2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好像很麻烦,因为古代与现代的字都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眼睛都看花了
就是没找到我的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这样子,排名很精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2: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啊,原来这么多渊源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8 17: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姓肯定占优势,因为一般大姓都代表着大势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46 , Processed in 0.075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